趙嘉賓
在位于北安市龍江路的北安市第八中學的教學樓里,有一座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舊址紀念館?!皬难影驳奖卑病h走、奮斗行”大型主題采訪第四分隊來到這里,透過歷史的蒼茫,打開時光的窗門,翻閱泛黃的資料,追尋當年這所學校的燃情歲月。
76年前,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在北安緊急籌建。它是中共黑龍江省工委在北安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軍政干部學校,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由中共黑龍江省工委領導的培養(yǎng)黑龍江軍政干部與鞏固人民政權的重要基地,為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jù)地和支援解放戰(zhàn)爭做出了重要貢獻。
最快的辦法是創(chuàng)辦學校
翻開歷史的卷軸,時間的指針回轉至1945年11月15日,中央派出的干部團歷盡艱辛抵達北安,面對匪患猖獗、民心不穩(wěn)的嚴峻形勢,工作千頭萬緒、困難諸多,需要大量干部??筛刹繄F成員加上抗聯(lián)干部、晉察冀邊區(qū)派來的干部也只有200多人。
據(jù)時任中共黑龍江省工委組織部部長的趙德尊回憶:“當時的黑龍江省是由黑河和北安兩個地區(qū)組成,共有26個縣,280萬至290萬人口。我們不僅要組建省政府,又要組建省軍區(qū)司令部、政治部,又要接收全省各縣。總的來看,干部太少。”
時局異常緊迫,必須爭分奪秒。面對缺少干部這個最大的困難,中共黑龍江省工委站在“干部問題是一個有決定作用的問題”的認識高度,決定采取短期培訓的辦法,培養(yǎng)大批軍政干部充實隊伍。
怎樣培養(yǎng)干部?省工委決定成立一所培養(yǎng)軍政人才的學校。該創(chuàng)辦一所什么樣的學校?能夠迅速為全省黨政軍培養(yǎng)急需的基層干部的學校。誰來培養(yǎng)干部?“我來培養(yǎng)!沒有干部就培養(yǎng)嘛,誰也不是天生就懂馬列主義?!备刹繄F成員高衡主動請纓,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隨后,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立即籌建。當時,全校只有3名干部——教育長高衡、教務處主任崔揚、政治處主任王樹棠。他們明確了招收對象:有一定文化基礎知識,有志于為民主政權服務的工人、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革命軍人。招生通知發(fā)布沒多久,剛參加民主政府工作的新干部和慕名而來的青年陸續(xù)到學校報到。
從決定培養(yǎng)干部到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成立,在短短的十幾天內(nèi),以高衡、崔揚、王樹棠為代表的學校干部迅速完成了制定教學計劃、招收學員、招募軍事警衛(wèi)員等大量工作。1945年12月1日,在北安縣北崗“滿拓大樓”內(nèi),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正式成立,開學第一期學員50名。
最核心的培訓是思想教育
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創(chuàng)建初期,迅速培養(yǎng)軍政干部是首要任務,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對學校來說尤為重要。政治思想教育是統(tǒng)一學員思想、凝聚學員力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培訓合格的干部的關鍵。
由于北安縣長期受日偽統(tǒng)治和戰(zhàn)爭破壞,新招收的學員對新思想、新觀念的掌握還很少。教什么、學什么,一直是教育長高衡思考的問題。他認為,學校課程必須圍繞提高思想覺悟來進行,必須用科學的理論、思想、方法武裝學員。
高衡決定,按照延安模式開展教學與培訓。于是,延安時期老根據(jù)地的《社會發(fā)展史》《中國現(xiàn)代革命史》以及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論聯(lián)合政府》等書籍都成了教材。學校著重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的普及和思想教育,延安火種逐漸深耕在軍政干部學校,學員們受到了知識的滋養(yǎng)、精神的洗禮、思想的啟迪。
東北軍政大學副校長何長工以及蔡暢、劉白羽等人乃至省領導,都陸續(xù)成為學校的教師。這些有著延安精神烙印、革命斗爭經(jīng)驗的特殊教員,針對社會上存在的錯誤觀念,揭露和批判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行徑,樹立擁護共產(chǎn)黨、熱愛人民軍隊的思想,而且把課講得生動又富有激情,很受學員們歡迎。
這些剛剛參加革命和接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員如饑似渴地學習著新思想、新知識,思想覺悟迅速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學校領導經(jīng)常組織大家進行討論,有重點地找一些同志談心。雖然每期輪訓時間只有三五個月,可是收效卻十分顯著。這些學員畢業(yè)后分配到各縣,絕大多數(shù)同志都成了縣、區(qū)政府和軍隊的骨干力量?!碑斈甑膶W員張守中回憶。
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學員學習期間,雖然環(huán)境和條件很艱苦,但絲毫不影響他們的學習熱情。日偽時期留下來的北崗“滿拓大樓”及其附近的兩棟平房就是他們的校舍,附近的“日本神社”就是他們的大禮堂。
“我們吃飯都是站著的,學校沒有椅子,需要自己帶被褥。教室就是宿舍,我們經(jīng)常在床鋪上進行學習、分組討論,但同學們的精神狀態(tài)都很飽滿?!碑斈甑膶W員郭金鵬回憶。
生活十分艱難,但學員們以參加革命為自豪,都斗志昂揚、生氣勃勃,原因何在?張守中這樣解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因為我們看到在‘一二·九運動時就參加了革命的高衡教育長和其他領導同志一直與大家同甘共苦?!?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歲月里,高衡等校領導與學員同樣艱苦,吃的基本上是粗糧,到星期天或節(jié)假日才能吃一些細糧和肉菜。為了改善學員伙食,高衡他們時常把自己的細糧交給學校,把自己稍微值錢的物品賣掉,補貼學校經(jīng)費。
在辦學期間,學校面臨的一大困難就是辦學經(jīng)費捉襟見肘。怎樣才能籌到更多的學費?教職工都來自延安,腦海中的延安經(jīng)驗帶來了新思路,他們利用學校臨街的地理優(yōu)勢開起了飯店,利用日本人留下的兩臺破舊汽車拉腳賺錢,隨后又開起了油坊、豆腐坊、面粉廠,還組織學員到德都縣(今五大連池市)開荒種地等。帶領學員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場景,讓高衡仿佛回到延安熱火朝天、轟轟烈烈的大生產(chǎn)運動的日子,一切靠自己,一切靠雙手,就像毛主席在延安最艱苦時期提出的號召——“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辦學經(jīng)費逐漸豐盈起來,可高衡他們沒有為自己花過一分錢。辦學的第一年里,他們沒有新買一套襯衣和一雙襪子,沒有新買一塊手巾,把延安艱苦樸素的革命作風根植在了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學員們不僅靠理論知識提升思想覺悟,更被延安的優(yōu)良作風耳濡目染、迅速成長。
最好的實踐是參加斗爭
培養(yǎng)黨的合格干部,除了必須具備堅定的立場和必要的基礎外,還必須掌握我黨的一貫傳統(tǒng)、作風和工作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采取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教學方法,讓學員到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去學習,學員們不僅從書本上學理論,還從實踐中獲真知。
1946年6月月末,中共中央東北局組織兩萬名干部下鄉(xiāng),開展“反奸清算”斗爭。學校積極響應上級號召,包括大部分教職工和第三期學員在內(nèi)的600多人,在高衡的帶領下組成40多個工作隊,開赴克東縣乾豐、孝悌、花園等區(qū)域,深入發(fā)動群眾,建立積極分子隊伍,開展“反奸清算”斗爭。
這是高衡第一次帶領學員到革命斗爭的實踐中去學習。他認為,僅僅具備堅定的立場和必要的基礎理論是不夠的,還必須從實踐中獲得真知,才能掌握我黨的一貫傳統(tǒng)、作風和工作方法。
在這樣的教學思想引領下,“反奸清算”斗爭搞得既轟轟烈烈又扎扎實實。學校教職工和學員們不畏土匪襲擊,輪流到各工作隊檢查指導,講解黨的方針政策,傳授對敵斗爭的策略和方法。
“反奸清算”斗爭結束后,第三期學員回到了學校。臨近寒冬,由于過冬取暖的煤沒有著落,按照上級的要求,高衡帶著學校全體教職工和學員來到德都縣,一邊幫助縣委進行土改工作,豐富農(nóng)村的階級斗爭經(jīng)驗,一邊組織搶救寒冬下的克山病患者,用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轉眼間三年過去了,到1948年下半年,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更名為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以高衡為代表的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教職工,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黨的教育的一貫傳統(tǒng),使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的教學實踐取得了成功。
不僅學員們感覺收獲頗豐,更讓高衡等人欣慰的是,畢業(yè)后回到或分配到省內(nèi)各縣機關工作的學員,幾乎都受到熱情贊譽:“上了軍政干部學校的干部,去前去后判若兩人,成熟得多了,許多人成了機關中的骨干和領導的得力助手?!薄败姼尚5耐镜娇h里工作時,講理論、講政策,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損失?!?/p>
黑龍江省軍政干部學校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踐行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本色。干部團成員雖多已逝去,但他們用生命和熱血踐行的延安精神,將在龍江大地上代代相傳。?
編輯:柳菲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