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曦翔
安徽安慶桐城市博物館收藏一幅陳獨秀草書中堂,長136、寬46厘米。詩文內容:“匈奴未滅不為家,卌載風蔭兩鬢華。故國已成俎上肉,時賢相厄眼中沙。白霜公子調冰水,赤鐵道人練火花。宇宙元來一桎梏,心藏丘壑自煙霞?!甭淇睿貉鲴跣置鼤渥跃湃A寄余詩,獨秀。下鈐印白文篆書“陳獨秀印”。作品書寫流暢,一氣呵成,寄語凌云壯志的報國之情。1998年5月,此書作經國家有關部門鑒定為一級文物。
落款處仰聃,即潘贊化,字贊化,號世壁,晚號仰聃,安慶桐城練潭潘家樓人。詩作由潘贊化從九華山寄給陳獨秀。陳獨秀書寫后并未落款年代,從潘贊化詩文“卌載”自語分析,說明書信當時潘贊化已滿40歲,而潘贊化于1959年8月在安慶逝世,享年75歲。由此推斷,陳獨秀是在1925年之后書寫這幅草書中堂的。這幅草書作品,見證了陳獨秀與潘贊化之間的革命情誼。
潘贊化(1885—1959),原名世壁,字瓚華,后改為贊化。桐城人。未弱冠即隨堂兄晉華與陳獨秀、房秩五等人在安慶從事反清活動,曾兩度流亡日本。時孫中山在東京組建興中會,贊化與晉華均加入該會(后轉為同盟會)。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贊化奉命赴西北考察實業(yè),到達重慶后,仍在農礦部工作,后轉到江津國立第九中學任總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聘為安徽省文史館館員,1959年病逝于安慶。
此幅草書中堂,剛柔相兼,多用圓轉,筆姿圓潤,書寫灑脫,渾厚盈潤,以勢取勝,恢宏壯觀,行筆收起自如,飄逸流暢,而重心沉穩(wěn),簡樸雅致,兼有王羲之筆意、孫過庭《書譜》之墨跡,疾馳如飛,滯澀如枯,氣韻生動,綻放出書體的獨特生命之姿勢,彰顯陳獨秀先生鮮明個性與獨特風采,正如先生自己用筆論所言:“粗筆有骨”“細筆有肉”“骨肉停勻,筆鋒難驗”。就草書的用筆、結構、章法、墨法構成的全局而言,雖細處也含瑕疵,但不失雅色,仍不愧為一手叫絕的好字?。ㄕ浴妒詹乜靾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