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佳蓓
【摘要】低年段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本文以識字單元為例,從提升形象思維品質(zhì)、開發(fā)辯證思維能力、奠基邏輯思維基礎等方面,闡述如何在教學中發(fā)展學生思維,提升思維能力。
【關鍵詞】識字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思維能力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近年來廣受學界關注的重要概念,它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筆者認為,低年段語文教學對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起著奠基作用。低年段學生的語文學習始于識字。漢字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學生在認字、寫字的過程中,可以在教師引導的基礎上,把零散的對識字的思考變成有規(guī)律可循、有體系可依的認知方式,這對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很有幫助。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在一、二年級中特別設置了六個專門的識字單元,仔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各單元闡述的漢字構形文化和關鍵知識是一脈相承的,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統(tǒng)。而從每個識字單元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單元學習之間的一致性。如一年級(上冊)《識字單元(二)》,重在學習會意字的構字規(guī)律,從理解到探究再到運用,是三個逐漸遞進的認知層次。其中,《畫》《大小多少》和《小書包》引導學生理解會意字的特點;《日月明》幫助他們探究會意字的構字方式;《升國旗》引導他們運用會意字的特點來識字。筆者在教學該單元的過程中,采用了多種教學策略,以探知學生多元思維能力形成和發(fā)展的可能性。
一、畫一畫,提升形象思維品質(zhì)
形象思維,主要是指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對事物表象進行取舍時形成的,只用直觀形象的表象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
低年段學生語言表達中的跳脫、漢字書寫中的錯筆,很多是他們簡單的形象思維的體現(xiàn)。不難發(fā)現(xiàn),低年段學生普遍喜歡畫畫,他們在生活中看到什么,就喜歡用線條和色彩記錄下來,這是最簡單的形象思維。低年段學生年齡小,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
會意字的重要特點是字義的組合,在引導學生理解這一特點時,筆者利用了他們愛畫畫的興趣點。例如,《小書包》這一課貼近學生的生活,書包、鉛筆、橡皮、直尺等是他們必備的學習用品,每天的接觸使這些文具的形象在他們腦海中形成了簡單且固定的形象。在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在白紙上畫一畫書包和筆的樣子。他們很快拿出了自己的書包和筆,照著畫畫。很多具有畫畫天賦的學生畫出了準確的圖案,筆者將他們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看,并請他們說說自己是怎樣畫出這個書包的。學生說道,先畫包蓋,再畫放書的包體部分,最后加上包帶、小口袋等細節(jié)。伴隨著他們的講述,筆者把“包”字按筆順寫到了黑板上,其他學生馬上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字寫起來和畫出來的順序很像,他們腦中的“圖畫形象”就這樣潛移默化地變成了“漢字符號”?!鞍弊值墓P順和結構特點也自然而然地在此過程中進入學生的大腦,識字與畫畫的結合令課堂氛圍頓時熱火朝天起來,學生對于漢字與圖畫之間的聯(lián)系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有的學生說:“漢字原來是畫出來的?!庇械膶W生說:“那我還能把其他的漢字也畫出來?!边€有的說:“語文太有意思、太好玩了?!痹趯W生興致最高的時候,筆者引入“包”字字源演變的介紹,原本的“包”字像個懷孕的女子的肚子,所以“包”是把東西裹住的意思。不論是學生自己畫的書包中包蓋和包身的組合,還是古體字中肚子和嬰兒的組合,都體現(xiàn)出會意字的字義來自于組合的特征。隨后,我還就這一特點進行了“采”“明”“龜”等字的拓展,將簡筆畫與漢字并列出示,進一步展示了繪畫與會意字的形象關聯(lián)。這種從圖到字的轉變,就是通過個別的漢字去把握會意字共性特點的思維方式。學生們的形象思維能力從單純的觀察畫面到在簡單的觀察中融入思維,形象感知事物與漢字之間的關系,提升了思維品質(zhì)。
二、說一說,開發(fā)辯證思維能力
辯證思維的特點是從對象的內(nèi)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其各個方面的相互聯(lián)系中進行考察,從整體上、本質(zhì)上認識客觀事物,認識到世間萬物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影響的。
識字教學離不開表達,低年段學生往往不能把漢字構字的聯(lián)系有效地梳理并表達出來。教師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把自己腦中所想完整并有條理地表達出來,克服發(fā)言時容易自相矛盾、啰嗦又費力等不足,為辯證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漢字的構字形式多樣,它們之間既有獨立的成型起源,又在發(fā)展中逐步形成聯(lián)系。會意字的構字方式簡單,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漢字組成新的字。例如,《日月明》這一課以小學生喜聞樂見的兒歌形式出示了九個會意字,全文簡單明了、朗朗上口。其中“二人從,三人眾。雙木林,三木森”這兩句在展示會意字的構成方式上特別典型。筆者先請兩位學生一前一后地站著,讓其他同學說說什么叫“從”。有的人說“一個人跟著另一個人”,還有的人說“兩個人站在一起”。接著,筆者又請了一位學生加入了兩人隊列,馬上就有學生舉手說出“三個人站在一起就是‘眾”。筆者借此補充了漢語文化中“三個及三個以上就表示很多的意思”這一常識,并隨手寫了個“眾”,擬人化地對小朋友說:“‘眾可不能驕傲哦,離開了一個一個的人——”邊說邊擦掉了兩個“人”,學生們馬上反應過來,兒歌里“一人不成眾”的辯證關系已形象地植根在腦中。待筆者再次鼓勵他們把“人——從——眾”三個字之間的聯(lián)系和不同說完整時,學生們就能抓住漢字的變化,從整體上、本質(zhì)上了解這組漢字的字形字義。筆者趁熱打鐵,再讓學生們說說“木——林——森”的異同,有學生說:“單個的是‘木,增加一個‘木,變多了,就表示樹多一些的‘林子,再加一個‘木,就表示許許多多的‘林子,成了大森林。森林里樹很多,但是離不開一棵棵小樹?!彼麄兊恼Z言表達能力較之前有了明顯的提升,對字形的變化與關系已能辯證地進行思考。我對這些同學的回答大力進行了表揚,他們不僅能大聲地將自己的想法表達清楚,還能對其他同學的發(fā)言進行思考和補充,從多個方面說清單個字和所組成的會意字的關系。識字是讀準字音、記住字形、掌握字義的認識活動,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有助于識字能力的提升。
三、辨一辯,奠基邏輯思維基礎
邏輯思維是人的理性認識階段,主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去認識客觀對象、反應事物本質(zhì),它一般分為經(jīng)驗型和理論型兩種。
經(jīng)驗型邏輯思維,指在實踐活動中,以實際經(jīng)驗為依據(jù)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筆者通過實踐,發(fā)現(xiàn)對于低年段學生而言,開發(fā)他們的經(jīng)驗型邏輯思維是可行的。
例如,《升國旗》作為《識字單元(二)》的最后一篇課文,重在考察學生對會意字的理解和辨識情況。通過之前三篇課文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對會意字的概念以及構成方式基本掌握了,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了如下對話:
師:孩子們,這里的幾個字,是不是會意字?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呢?(出示“國”“美”“多”三個字)
生1:我覺得“多”是會意字,因為我們在《大小多少》那一課學過了,它就是由兩個“夕”組成的。
生2:我認為“美”也是,因為它由“羊”和“大”組成,老師之前說過,由兩個獨立的字組成的新字就是會意字,我給它編個口訣:“羊大為美?!?/p>
生3:我覺得“國”也是會意字,大口框就像地圖上把國家圍起來的邊,玉代表寶貝,國就是有很多寶貝的地方。
師:你們真會動腦筋。我們一起來看看“國”這個字(課件出示“國”字的字理演變過程),小朋友們,“國”的古體字是這樣的,外面一圈表示城墻,里面的是兵器,因為古時候的國家都是通過打仗建立起來的。所以它是會意字,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國”字是簡體字了,剛才小朋友猜得很有意思。我們可以理解為“城墻里有一枚珍貴的傳國玉璽”,玉璽就是古代皇帝的象征,代表國家。
在此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們能夠根據(jù)會意字的概念辨識新課文中的會意字,有理有據(jù)地判斷并表達出來,雖然未必特別精準,但卻呈現(xiàn)了邏輯思維的軌跡。
任何知識的學習都是大腦思考的過程,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放在重要地位。尤其在低年段識字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從而積極、主動地識記生字。已有的教學實踐證明,識字教學能對學生的直覺思維、形象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等多樣化的思維能力產(chǎn)生積極作用。誠然,每一種能力的養(yǎng)成都離不開訓練,所以,教師要用好教材,針對不同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提升的目標,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為學生們助燃思維的火花。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