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利
好的書籍是不生不滅,不靜不躁的。默默等待它的機緣、知遇和重生。蘇霍姆林斯基的《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就是一本這樣的好書。我有幸與大師相逢,文字讓我仿佛親眼看到了他筆下的孩子,在童年的時光里快樂成長。
作者那顆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兒童的心所迸發(fā)出的無窮創(chuàng)造力和生命力,正是全書的魅力所在。教育是教師跟孩子在精神上的溝通和交流。只有兩顆心產生真正的共鳴才能撞擊出最美妙的回音。在我看來,長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感受他們的喜與樂、苦與悲,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參與他們的生命歷程,成為他們的知心朋友,才會產生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鳴。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走進孩子的心靈,驅逐孩子心中的陰霾,帶來溫暖,這才是教育的力量所在。在我做班主任的日子里,發(fā)生過很多溫暖的小事。有一次班里分發(fā)餐后水果——香蕉,孩子們排著隊一個個地領取。領水果的原則是先到先得,先吃完飯的小朋友優(yōu)先排在前面。小胖平時動作就慢,他果然排在最后一個,結果香蕉少了一根,小胖垂頭喪氣地說:“劉老師,我也想吃香蕉?!笨粗锵У臉幼?,我忍不住摸了摸他的頭說:“老師的這個給你吃吧?!毙∨盅劬γ爸猓骸罢娴目梢詥幔恐x謝老師!”小胖拿走了我給他的香蕉。過了一會兒,小胖突然走到我的背后拍拍我,說道:“劉老師,我吃了你的香蕉,是不是你就沒得吃了?”我心里一暖,沒想到平時看起來沉默不語的小胖開始關心我了,我笑了笑:“沒事,如果你覺得老師對你很好,下次有好吃的記得分享給我吧?!毙∨致犃?,用力點點頭。簡單的幾句對話我沒放在心上,直到第二天看到了辦公室桌上的一朵糖果造型的花,糖果下面還壓著一張小紙條,用鉛筆歪歪扭扭地寫著:送給您。并畫了一顆愛心。這是誰送給我的呢?我?guī)е@朵糖果花進了教室,我問道:“今天老師心情很好,因為有一個小可愛悄悄地給老師送了一顆糖,我想謝謝他/她,沒署名的小朋友是誰呀? ”同學們聽了,小腦袋轉來轉去,都在尋找這位“神秘人”。這時,角落里一只小手緩緩地舉起來,小胖很不好意思地紅著臉。我走了過去,溫柔地說了一句“謝謝你”。小胖朝我一笑。
這件事不僅拉近了我與小胖之間的距離,也讓我更加關注自己的言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我知道關于一些承諾,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并不會像成人一樣笑一笑就過去了,而是會像小胖一樣牢牢記在心里。
我教學中的小故事和蘇霍姆林斯基與孩子們相處的故事很相似,作為老師的我們感受到了心靈的互相溫暖,互相感動。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將“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的教育理念更好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之中。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不要把他們進行對比。有些孩子雖然有時會讓人感到無奈,或者哭笑不得,但他們的出發(fā)點不是帶有絕對惡意的。“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每個孩子都在爭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比“他”強。用我的愛去關懷每一位孩子,以愛傳遞愛。珍惜與每一位孩子相處的時光,用愛去體會有關他們的小趣事,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孩子的閃光點,用愛守護他們的童真,用愛點亮他們的未來。
我們身邊總是有一類孩子,他在人群中顯得很安靜,不會總聽到他的聲音,當教師非常熱情地接近的時候,他會防備地看著教師。當教師表揚他的時候,他內心會非常激動,表面卻沒有太大的變化,有時甚至是第二天和家長溝通的時候,才知道表揚令他如此高興。恰恰是這一類的孩子,他們不爭也不搶,也不會主動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往往容易被教師忽視。
作為小學低段的教育工作者,我愿用真心捍衛(wèi)孩子們心中的美好。我常常問自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常常在下課時坐在教室里,觀察孩子們的表情和傾聽他們聲音。因為這樣就離那些小小的、柔軟的生命更近了些。
蹲下身子抱一抱,露出笑容夸一夸,繪聲繪色講一講故事,饒有童趣玩一玩游戲。愛的味道由此彌漫開來,孩子體會到親近的氛圍,師生一起為每天的生活涂抹著幸福的色彩。而對于剛從“象牙塔”走入社會的新教師而言,教育信仰與責任擔當是第一位的, 我以最樸素卻又最柔軟的方式,表達著對孩子們成長的期待。期待由愛而生的力量,并由此向班級的每個角落、向每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