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點擊
2021年4月,張子楓主演的電影《我的姐姐》觸動了億萬觀眾的神經(jīng),影片中,姐姐安然(張子楓飾)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父母為了要一個男孩,不惜謊報安然身有殘疾;認為“女孩要早點賺錢養(yǎng)家”而私自修改了安然的高考志愿。在安然大學畢業(yè)后獨立養(yǎng)活自己,并打算通過考研去北京改變現(xiàn)狀時,父母卻意外身亡,留下了一個和她沒見過幾次面、年僅六歲的弟弟。安然因此陷入尋求獨立生活與放棄一切扶養(yǎng)幼弟的兩難困境……在無數(shù)中國家庭逃脫不掉的“重男輕女”的議題下,全網(wǎng)就“姐姐該不該放棄自己扶養(yǎng)弟弟”展開熱烈討論。有人認為不應該對“姐姐”道德綁架,“姐姐”擁有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權利,可以選擇不撫養(yǎng)弟弟;也有人認為在父母雙亡的情況下,已經(jīng)成年的姐姐扶養(yǎng)年幼的弟弟是天經(jīng)地義、無須討論的事情。其實,在觸及“重男輕女”議題的同時,《我的姐姐》也在探討中國家庭的二胎問題,許多觀眾在看完影片后感嘆:不想要二胎,不想讓女兒當姐姐,不論二胎是弟弟還是妹妹!而許多身為哥哥姐姐的觀眾在網(wǎng)上“現(xiàn)身說法”,表示為自己有弟弟或妹妹而感到幸福。2015年10月,十八屆五中全會宣布“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子女政策”,因此有些同學可能有了與自己年齡相差很大的弟弟妹妹:與獨生子女相比,你們不只多了弟弟妹妹,更多了份與歲月等長的親情與眷戀。
No. 1電影梗概與動人細節(jié)
安然生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一次意外事故,父母雙亡,剛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的安然成為年僅6歲的弟弟的唯一撫養(yǎng)人,為了自我實現(xiàn),她一心想把父母留下的房產(chǎn)賣了,錢與弟弟平分,然后把弟弟送到一個條件好的家庭寄養(yǎng),自己則賺錢存錢,考研去北京。而所有親戚一直給安然施壓,要求安然:“長姐如母,首要任務就是把弟弟扶養(yǎng)長大?!卑踩徽J為自己的人生不只有弟弟,拒絕為這個“陌生人弟弟”犧牲自我,在與弟弟交往的過程中,安然開始直面自己在父母臨死前未能接起電話的痛苦,回憶起為數(shù)不多的快樂的童年記憶,在父母的墓前表達對于得到父母認同的渴求,袒露多年來脆弱敏感、遍布傷痕的內心,在拒絕逃避和直面自己的過程中,在弟弟“我只有你了”的訴求里,安然開始變得糾結猶豫。終于到了與領養(yǎng)家庭見面的日子,當看到領養(yǎng)人在協(xié)議書上提出的“再也不見”的要求,安然內心掙扎了一番,扔下簽字筆,拉著弟弟逃離了領養(yǎng)家庭……
No. 2多角度媒體時評
《我的姐姐》火了,夢想和親情必須二選一?
□李勤余
傳統(tǒng)觀念里,弟弟失去雙親,姐姐必須扶養(yǎng),這是天經(jīng)地義、責無旁貸的。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機會均等、人格平等的觀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就像電影中的姐姐安然一樣,更多女性希望實現(xiàn)個人的獨立、事業(yè)的發(fā)展,不希望自己的人生被束縛、限制。
但也有網(wǎng)友認為,為了自己的前途,就不管不顧年幼的弟弟,這未免太過“絕情”,有違倫理。顯然,面對該不該扶養(yǎng)弟弟這個道德難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
女性獨立和骨肉親情,真的只能二選一嗎?這不存在標準答案,因為生活從來不是非黑即白,它的復雜性常常超出我們的想象。
如果嚴格按照相關法規(guī),姐姐當然有照顧弟弟的義務,但是人生不只有法律條文。安然為了夢想放棄弟弟,將會受到良心的譴責,但她若是為了弟弟放棄夢想,也未必能得到圓滿的結局。日常生活中的難題和困境該如何去解決和面對,顯然不可能像紙上談兵那樣簡單。
2021年3月底,一位現(xiàn)實中的“姐姐”因為無力扶養(yǎng)年幼的弟弟和妹妹跳河輕生,幸而被當?shù)鼐骄绕穑ㄒ姳究疨20)。事實證明,沒有足夠的物質保障和經(jīng)濟能力,想要照顧好弟弟是姐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電影里,安然的父母為了生二胎,強迫幼年的她假扮殘疾,給她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因此,如何幫助部分女性擺脫束縛,走出困境,或許才是更要緊的問題。與其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爭論不休,不如在實際生活中多多想想辦法,向真正需要幫助的女性伸出援手。
一些網(wǎng)友還提出了一個值得玩味的設想:如果把電影中的姐姐換成哥哥,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番景象?這恰恰說明,影片設置的難題絕不僅限于女性,而是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有關。
安然到底有沒有扶養(yǎng)弟弟,有沒有去北京考研,姐弟倆會迎來怎樣的未來,《我的姐姐》并沒有明確交代。這個開放式的結尾讓很多觀眾感到意猶未盡,但這正是這部電影的意義所在:提出問題,并把問題拋給觀眾,讓大家一起來關注、思考“姐姐”的處境。而正視問題,就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摘自《光明日報》)
【適用話題】女性成長;道德綁架;倫理與束縛;選擇與順從
破除“姐姐”身份迷思,每一次“做自己”都該被鼓勵
□張 豐
2021年3月23日,一個在杭州打工的20歲云南女孩小劉因為生活壓力太大跳河自殺。幸運的是,她被民警及時救出,在民警的勸說下恢復了對生活的信心,被舅舅領回家。
這則“新聞”在兩周后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人們了解到,小劉父母早就離異,家里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弟弟,“生活重擔全部壓在她一個人的肩膀”,這也是她不堪重負的原因。這讓人想起正在熱映的電影《我的姐姐》。
這部電影中,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安然,被不公的命運糾纏。父母重男輕女,為了要一個男孩,謊報她身有殘疾,“是個瘸子”,才獲得了再次生育的機會。安然一直努力,最終到北京讀研究生,就是為了擺脫自己的父母,眼看著她的“獨立”就要成功了,父母卻遭遇車禍身亡,于是她陷入了應該為自己考慮還是扶養(yǎng)弟弟的掙扎。
這樣的電影和新聞能夠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多少說明在都市文化占主導的今天,一種更有利于姐姐的新文化已經(jīng)開始有了影響力。實際上,不光是“姐姐”,“母親”“妻子”這樣的身份也一樣,都需要破除某種觀念的桎梏。當一個女性因為這樣的身份焦慮而懷疑自己自私的時候,其實可能正是她獨立的開始。
這并非孤立現(xiàn)實中的“姐姐”回家去揍弟弟一頓,而是相反:在能夠做自己的時候,一個“姐姐”才能真正愛弟弟。姐姐和弟弟都是獨立的個人,長大后的關系也會更加融洽,親情也才能更加長久。
(摘自荔枝時評,有刪減)
【適用話題】做自己;獨立;親情
《我的姐姐》折射人人需要愛與被愛
□楊朝清
作為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于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著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xù)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F(xiàn)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chǎn)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著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著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tǒng)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并不認同,現(xiàn)代化的人格平等觀念已經(jīng)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沖突的方式,呈現(xiàn)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wǎng)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xiàn)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兩性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xiàn)在不后悔,將來或許也會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選擇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最佳選擇”;即使是姐姐帶著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著經(jīng)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xiàn)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最大意義,不僅在于它擊中了現(xiàn)實痛感,也在于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xiàn)兩性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摘自天眼時評)
【適用話題】文化枷鎖;親情的厚度;血脈延續(xù)
No. 3《我的姐姐》法律超鏈接
1.姐姐有扶養(yǎng)弟弟的義務嗎
電影《我的姐姐》中,姑姑及所有人都認為,扶養(yǎng)6歲弟弟的責任理應落在安然的肩上。那么,從法律層面來看,父母去世后,已經(jīng)成年的兄姐,對于未成年的弟妹是否有養(yǎng)育的義務?針對這一問題,江蘇圣典律師事務所律師、高級合伙人吳世柱律師表示,影片中的姐姐對弟弟具有扶養(yǎng)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五條規(guī)定,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于父母已經(jīng)死亡或者父母無力撫養(yǎng)的未成年弟、妹,有扶養(yǎng)的義務。
2.姐姐可以送養(yǎng)弟弟嗎
影片中,姐姐安然執(zhí)意將弟弟送養(yǎng)的舉動引起不小的討論,作為監(jiān)護人的姐姐將弟弟送養(yǎng)這件事,法律允許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九十四條規(guī)定,下列個人、組織可以作送養(yǎng)人:孤兒的監(jiān)護人;兒童福利機構;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yǎng)子女的生父母。
民法典規(guī)定,喪失父母的孤兒可以被收養(yǎng)。所以,孤兒是以喪失父母為條件。影片中,安子恒的父母因車禍喪生,所以安子恒可以被定義為孤兒,而此時安然成為安子恒的監(jiān)護人,是可以送養(yǎng)弟弟的。
No. 4姐姐扎心臺詞鏈接
1.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欺負的時候,她打得贏要打,她打不贏也要打。
2.我那么努力地生活,是希望有一天,站到爸爸媽媽面前的時候,你們能說一句,我女兒還是不錯的。
3.我是姐姐,從生下來那天就是,一直都是。
4.我的弟弟,他老叫我姐姐,但我的名字不叫姐姐,他聽得懂嗎?
5.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6.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
【適用話題】成長;渴望被認可;標簽;區(qū)別對待;社會群體認知
No. 5網(wǎng)友熱評:姐姐們怎么看《我的姐姐》
@于佳:堅持做自己,才是頭等大事
于佳拒絕去電影院看《我的姐姐》——她的弟弟性格叛逆,又得到父母的偏愛(集中于教育經(jīng)費問題),所以于佳預感到觀影是“自虐”行為。她說,現(xiàn)階段和弟弟恐怕還沒辦法解決好關系問題,和父母的關系也時不時“烏云滾滾”,但她不想深度糾結于困局,這無異于浪費時間和情緒。于佳篤信,無論姐姐和弟弟關系是冷是熱,頭等大事都是堅持走自己想要的路徑,這一點和任何事都不沖突。
@古古:感謝父母一碗水端平
“《我的姐姐》里安然的不幸,歸根到底來自父母重男輕女的錯誤觀念。我和弟弟一路能有深厚感情‘打底,要感謝父母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不會區(qū)別對待姐弟倆,沒有忽視過我的情感需求?!惫殴耪f。古古留意到周圍姐弟關系惡劣的家庭,往往都因為父母“任性偏愛而引發(fā)戰(zhàn)爭”,為無辜的姐弟倆憑空造成情感困擾。
@吳楚楚:我是姐姐,但弟弟照顧我更多
我有一個弟弟。小時候我會幫他穿衣服,帶他玩;因為他比我早進入社會,我大學畢業(yè)回合肥找工作的時候,租房什么的都是他幫我解決的;雖然我是姐姐,但在成長過程中,反而是弟弟照顧我更多。
(編輯部整理自《中國青年報》、鳳凰網(wǎng)讀書;文中人名均為化名或網(wǎng)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