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7月24日,東京奧運會射擊項目,作為爭冠熱門,王璐瑤因資格賽發(fā)揮失常,無緣決賽。賽后,她發(fā)了一條微博并配上自拍:“各位抱歉,很遺憾,我承認我慫了,三年后再見吧?!?/p>
就是這樣一條充滿歉意并帶有自嘲意味的微博,竟讓她遭遇了“網暴”。
一些激進的網民跑到她的微博下吐槽、冷嘲熱諷,甚至是謾罵。迫于壓力,這位23歲的小將只得將微博刪除。
因失利而遭遇苛責的遠不止王璐瑤一人?;仡檴W運比賽,這樣的情形幾乎每屆都有。
雅典奧運會110米欄冠軍、世錦賽冠軍劉翔,自出道后參加了84次世界大賽,拿到了40個冠軍、16個亞軍。即便如此,因為傷病退賽,劉翔最后還是引來罵聲一片。
雖然謾罵之聲來自觀賽者期望與現實的落差,能夠理解,但一場賽事的失利,就能將其多年的艱辛努力全盤否定,這顯然有失公允。
據《溫州晚報》報道:14歲那年,王璐瑤離開父母,踏上射擊職業(yè)之路。射擊訓練枯燥辛苦,一站就是四五個小時,每次練完都是腰酸背痛,王璐瑤也有過動搖,想過放棄,但最終堅持了下來。
一方面,奧運賽場高手如林、強者輩出;另一方面,各界對運動員寄予厚望。除了高強度訓練外,運動員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樣的心理壓力,失利者的感受更深。7月26日,許昕/劉詩雯在乒乓球混雙決賽中不敵水谷隼/伊藤美誠,無緣混雙金牌,賽后劉詩雯在接受采訪時幾度落淚,說對不起大家。
然而,無論運動員付出多少艱辛,能拿獎牌者,畢竟只是少數。
只要有比賽,勢必就會有勝負,這是競技體育的規(guī)則設計決定的。比賽場上,哪怕相差幾毫秒或者幾毫米,可能就會與獎牌失之交臂。競技的魅力,恰恰正在于此。
能獲得奧運金牌固然可喜可賀,沒有獲得金牌也不能說就是失敗,即使沒有獲得任何獎牌,只要拼過了,就是勝利,應同樣給予尊重和掌聲。許多運動員正是歷經了無數次失敗,才有了在奧運賽場展示中國體育及自己的機會。
關心體育的國人都知道劉長春這個名字,是他開啟了中國的奧運夢。雖然他沒有金牌,但他不斷超越自我,那種敢于去贏,也輸得起的競爭精神永遠值得尊敬和驕傲。他的失敗,激勵一代代國人在逐夢奧運的路上走得更遠。
勝敗乃兵家常事。試問,哪位運動員不想摘得金牌為國爭光?無論是參賽者還是觀賽者,都需要正確看待失利。
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曾說,奧運會最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不是征服,而是奮力拼搏。
對于失利者而言,教訓當然要汲取,但道歉則大可不必。參與過、努力過、付出過,就是自己的英雄。
東京奧運會的賽事正酣,那些只給冠軍鼓掌,而冷落、嘲諷、苛責失利者的人,自己關起門來發(fā)泄兩句沒毛病,但在公共場合及網絡平臺,還是請君保持幾分理性和寬容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