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本作為首個完整中譯本,至今仍具豐富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陳望道懷著“救亡啟蒙”的初心在艱苦條件下專心致譯,時刻銘記時代使命,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并以勇于擔當?shù)淖鳛?,為民族和人民謀幸福。他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堅守信仰,不忘初心”“開放求新,奮發(fā)圖強”“艱苦奮斗,專心致譯”的敬業(yè)精神和高尚品格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歷史典范,也為無數(shù)譯者和后來者樹立了榜樣。
關鍵詞:陳望道;《共產黨宣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翻譯精神
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4-0008-03
一、引言
《共產黨宣言》陳望道譯本作為首個完整中譯本,該譯本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在國內的系統(tǒng)傳播,彰顯了《共產黨宣言》在當時中國歷史語境中的定位,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不僅是他進修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也是其“堅守信仰,不忘初心”“開放求新,奮發(fā)圖強”“艱苦奮斗,專心致譯”的翻譯精神完美體現(xiàn)的過程。他懷著“救亡啟蒙”的初心在艱苦條件下專心致譯,時刻銘記時代的使命,是當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歷史典范。并且,他在翻譯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譯者風骨感染和啟迪著無數(shù)譯者和后來者。
二、歷史的選擇: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的歷史語境
1920年,李大釗成立了“北大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共產黨宣言》的譯介提供了便利。雖然《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已有了一定的傳播基礎,但國人了解的只是某些片段。隨著其接受度的日益加深及“五四運動”的興起,有識之士認為其可作為革命的指導文件,并在此理論指導下籌建自己的政黨,彼時,《共產黨宣言》完整中譯本的推出已勢在必行。
首個籌劃中譯《共產主義》的是戴季陶,但“覺得翻譯此書的難度很高,便打消了這個念頭”[1],于是就打算請人翻譯。邵力子便推薦了陳望道,且說:“能擔此重任者,非陳望道莫屬”[2]。陳望道早年留學日本,閱讀過馬克思主義著作,且常給《民國日報》撰稿,故文學功底很不錯。因此,無論是個人經(jīng)歷、思想認識,還是語言能力,陳望道都是最佳人選。也可以說,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共產黨宣言》呼喚著陳望道的翻譯,陳譯本既有偶然性,也是當時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然結果。于是,陳望道就成了《共產黨宣言》首個完整中譯本的譯者,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紅色起點”。
三、真理的味道: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的前后經(jīng)過
(一)留學日本,接觸馬克思主義新思潮
1915年,陳望道東渡日本留學。在四年多時間里,他便完成了物理、經(jīng)濟、文學、哲學等學科的學習,除了攻讀各科專業(yè)知識外,還非常關注時事政治,積極參與各種愛國活動。在《從法科的人生往文科的人生》一文中他直言道:“法科萬能的時代,法科的人生盡快過去,文科的人生盡快過來吧?!盵3]于是,他在廣泛涉獵社會、自然科學的基礎上,逐漸轉向以中文為核心的社會科學作為自己的專業(yè),成為民族獨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4]。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在中國留日學生中引起了強烈反響。陳望道結識了日本早期社會主義人士河上肇和山川均,從他們翻譯的文章中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還與他們一起開展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受到馬克思主義新思潮影響的陳望道逐漸認識到要想救國于危難之中,不能僅依靠實業(yè),還要進行非常徹底的社會革命。留日期間是陳望道人生的重要轉折點,當時國內辛亥革命慘敗的沉痛教訓與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的經(jīng)驗,深深地教育了他,讓他拋棄了“科學救國”和“實業(yè)救國”的幻想,開始向往中國也能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二)“一師風潮”,轉向譯書進行文化啟蒙運動
1919年,中國爆發(fā)了五四愛國運動。于是,陳望道立即回國,前往“一師”擔任語文教員,且以該校為據(jù)點,發(fā)動了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耙粠燂L潮”實乃保衛(wèi)新文化運動的斗爭,它讓政府當局震驚,甚至出動軍警包圍學校,強令學生離校[3]?!耙粠燂L潮”雖然取得了勝利,但由于當時浙江教育界新舊力量的對比懸殊,“一師”校長經(jīng)亨頤不得不離開了學校,陳望道也因無法再繼續(xù)留任而選擇離去?!耙粠燂L潮”讓陳望道認識到如果不進行徹底的制度改革,一切改良都是徒勞,必須有更高的判斷標準,即馬克思主義新學說。于是,陳望道回到老家,潛心研究馬克思主義新思潮,并嘗試著將《共產黨宣言》翻譯成中文。
(三)柴房譯書,點燃革命火種
“一師風潮”過后,陳望道成了國內文化教育界的風云人物。為此,《星期評論》特邀他試譯《共產黨宣言》,加上他自己也有此打算,所以,翻譯該書乃水到渠成之事。于是,陳望道秘密回到老家,在參考資料缺乏的情況下開始翻譯此書,當時他只能參照日文版來試譯,在翻譯過程中克服了眾多困難,夜以繼日地翻譯,終于在1920年4月底前完成了《共產黨宣言》首個中譯本的翻譯,從此在自己家鄉(xiāng)點燃了革命的圣火。
陳譯本一問世,就被中國共產黨上海發(fā)起組作為理論武器來運用,重新審視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梢哉f,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的譯介、運用緊密相連。沈玄廬在“答人問《共產黨宣言》底發(fā)行所”的公開信中寫道:“陳望道花費了平時譯書的五倍功夫,將《共產黨宣言》用最精煉有力、最通俗易懂的中國文字全部譯了出來,號召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渴望光明和解放的人民大眾聯(lián)合起來。”[5]《共產黨宣言》陳譯本出版不到一年,中國共產黨就正式成立了,從此開啟了民族復興新紀元。
四、永遠的初心: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的翻譯精神
(一)“堅守信仰,不忘初心”的精神
留日期間,懷著偉大抱負的陳望道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在課余時間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章和書籍,受到了新思潮的影響,逐漸將其作為自己的信仰,且終身不變,為日后翻譯《共產黨宣言》打下了基礎。陳望道通過翻譯《共產黨宣言》實現(xiàn)了救亡啟蒙的初心。
從洋務派的兵工科技翻譯開始,中國近代翻譯活動的目的就被定位在救亡與啟蒙。這一時期翻譯家對翻譯著作的選擇主要是以國家命運及社會現(xiàn)實需要為出發(fā)點,其翻譯目的就是“關注現(xiàn)實”,即魯迅所說的“轉移性情,改造社會”[6]“翻譯界先驅們也秉承著‘順時序之變而變的文化托命而從事翻譯活動。”[7]“五四時期所有浙籍翻譯家也秉承救亡啟蒙的翻譯目的和理念來進行翻譯與創(chuàng)作?!盵8]作為浙籍翻譯家之一的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也繼承了這一翻譯傳統(tǒng),他響應時代呼喚,緊扣時代脈搏,發(fā)出救亡啟蒙的時代最強音。
在陳望道之后,《共產黨宣言》也出了多個完整中譯本,且譯本質量越來越高,但陳望道首個中譯本的基調作用是其他譯本所不能替代的,尤其陳譯本誕生的時代背景及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過程中所展現(xiàn)的“堅守信仰,不忘初心”的翻譯精神是獨一無二的。他懷著“救亡啟蒙”的初心砥礪前行,自覺地將翻譯放在中華民族的振興中來考量,把握社會現(xiàn)實的需要,銘記時代使命,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和勇于擔當?shù)淖鳛?,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專心致譯,展現(xiàn)了“初心”的力量。
(二)“開放求新,奮發(fā)圖強”的精神
陳譯《共產黨宣言》正值五四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進行之時,“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就是舊思想舊道德的禁錮、舊制度的僵化、封建統(tǒng)治的黑暗及社會的封閉,這也決定了“五四運動”最根本的訴求。“若想打破禁錮、走出封閉和黑暗,就必須走出‘自我,向他者敞開自身,尋找新出路”,這一切都要依靠翻譯的力量才能實現(xiàn)。“翻譯的作用就在于通過敞開自身,借助他者之鏡,從而改造自己,翻譯給近代中國帶來了新的見聞與啟迪,讓他們得以從狹窄的地域走向遼闊的世界。”
通過翻譯,西方思想開始以不同形式涌進中國,國人開始重新思考救國救民的道路。在這樣的背景下,陳望道以其開放求新的精神,通過翻譯《共產黨宣言》,讓國內的有識之士了解到了域外新思潮,為民族復興開辟了一條新的思想解放之路;他還通過編輯一些進步刊物,開辦夜校與發(fā)表演說,啟蒙馬克思主義新思想,真正走上了一條“開放求新,救國圖強”的道路,讓馬克思主義新學說與中國社會革命產生了緊密聯(lián)系。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的意義不僅在于其高舉反帝反封建的大旗,還在于其啟迪了無數(shù)民眾追尋科學民主,引領新思潮,更在于其直接開創(chuàng)了馬克思主義新思潮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新實踐模式,彰顯了開放求新的時代精神。
(三)“艱苦奮斗,專心致譯”的精神
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把自己吃苦耐勞、專心致譯的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時沒有任何中譯本供參考,之前國內有關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文字還不是很多,他只能參照日文版和英文版來試譯。除參考資料不足外,陳望道還面對著社會形勢嚴峻、居住條件惡劣的困難。當時的浙江處于軍閥盧永祥的統(tǒng)治之下,民生不安,時常有警察鄉(xiāng)長之類的人到農村亂闖撈油水,所以,翻譯《共產黨宣言》一事務必保密。于是為了掩人耳目,陳望道將翻譯地點設在宅旁年久失修的柴房里,屋內除了兩條長凳和一塊鋪板,什么設備也沒有,陳望道就將木板鋪在長凳上當作桌子,在上面譯書。白天靠從窗口照進來的光線默默翻譯,到了晚上為了不被人發(fā)現(xiàn),則將窗口嚴實地封閉起來,點上煤油燈繼續(xù)翻譯,陳望道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夜以繼日地翻譯,幾天下來就消瘦了不少。加之南方山里的春天深夜寒氣依舊逼人,一旦坐久了,手腳就會變得冰冷甚至麻木酸疼,但這些困難陳望道絲毫不在意,為了讓譯文能夠準確達意,始終都是在聚精會神地斟詞酌句,心無旁騖地專心致譯。為此,還留下了一段“墨汁當紅糖蘸著吃”的感人佳話。陳望道是在環(huán)境險惡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才秘密地完成《共產黨宣言》首個中譯本。魯迅曾稱贊道:“這次埋頭苦干,把這本書譯出來,為中國做了一件好事。”
五、陳望道翻譯精神的當下意義
陳譯《共產黨宣言》是首個完整中譯本,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理論價值。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以及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都與陳譯《共產黨宣言》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及至今日,習近平總書記仍不斷強調重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不忘初心、開放求新、艱苦奮斗”的翻譯精神和不同凡響的譯者風骨和魅力給予人以深刻的啟迪。
首先,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提供了歷史典范。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而對于身處五四時期的陳望道來說,由于深受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實現(xiàn)救亡啟蒙的目的,他開始翻譯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他正是胸懷“救亡與啟蒙”,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敏銳地把握社會現(xiàn)實需要,才讓他拋棄了“實業(yè)救國”的幻想,向往中國也能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于是便開始了馬克思主義新思潮的譯介。他時刻銘記時代的使命,發(fā)揚艱苦奮斗精神,并以勇于擔當?shù)淖鳛檎宫F(xiàn)了“初心”的力量。
其次,為無數(shù)譯者和后進者樹立了榜樣。陳望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專心致譯,以其不同凡響的譯者風骨和人格魅力——一顆炙熱的救國心,孜孜不倦的敬業(yè)心,感染和啟迪著無數(shù)譯者和后進者,為他們樹立了榜樣。對于現(xiàn)在的譯者來說,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新時代更要具有開放求新的精神和國際視野及胸懷,這種精神和視野要與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相協(xié)調,與民族需要解決的時代問題相適應,與人民正在進行的奮斗相契合。在當前中外文化大交流的背景下,譯者不僅是語言翻譯者,更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推動者,要時刻以國家和民族為中心,為人民謀幸福,不僅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還要有“我將無我、不負人民”“舍我其誰”的責任擔當,更要有“唯其艱難更知勇毅”的堅定進取之心。在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的坐標中,譯者只有將個人的成長融入到民族發(fā)展和國家富強中去,敢于直面風險和挑戰(zhàn),勇于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方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及中國夢的順利實現(xiàn)作出應有的貢獻,也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具有全球視野、不忘初心的優(yōu)秀譯者。
結語
縱觀陳望道早年的革命生涯和求學經(jīng)歷,他始終站在進步思想和時代浪潮的最前線,追求進步與真理。陳譯《共產黨宣言》作為首個完整中譯本,從出版之日起就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及文化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的過程中所展現(xiàn)出的高尚的精神品格、堅定的信念及“初心”,都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參考文獻:
[1] 葉永烈.紅色的起點[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98.
[2] 王東風,李寧.譯本的歷史記憶:陳望道譯《共產黨宣言》解讀[J].中國翻譯,2012(3).
[3] 陸珠希,王長金.陳望道與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J].觀察與思考,2015(5).
[4] 金普森.陳望道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J].浙江學刊,1991(4).
[5] 陳振新,周曄.復旦大學老校長陳望道與《共產黨宣言》首譯本[J].中國高等教育,2016(Z2).
[6] 魯迅.魯迅全集:編年版(第2卷1920—1924)[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17.
[7] 楊義.文學地理學會通[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558.
[8] 賀愛軍.浙江翻譯傳統(tǒng)及其對當下翻譯實踐與研究的啟示[J].中國翻譯,2018(2).
作者簡介:付艷艷(1985—),女,漢族,河南開封人,在讀博士,單位為上海財經(jīng)大學浙江學院,研究方向為譯介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關系。
(責任編輯: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