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古風遺韻藏金溪

2021-08-18 07:57:58策劃任紅張旭東逍遙編輯王芳麗
中國三峽 2021年5期
關鍵詞:金溪象山古村

◎ 策劃| |任紅 文 | 張旭東 圖 | 逍遙 編輯 | 王芳麗

滸灣村

滸灣村書鋪街

停不住的,是江河之水。它們總是奔涌向前,惹得孔老夫子站在川上慨嘆:“逝者如斯夫!”留不住的,是時間之風。它們總是卷裹著年代的印跡,既以時尚、器具、書籍、建筑的形式顯現(xiàn)風姿,又總在人們以為能作為文化符號保存下來時,將其吹得片片翻飛,逐次凋落。當我們驀然回首,多少事物已凋零、消逝,不復再有曾經(jīng)的容顏……

從某種意義上,這就是鄉(xiāng)愁所滋生出來的對古風遺韻的向往。曾幾何時,發(fā)現(xiàn)一個好的古村,就會激起一片驚嘆,驚嘆它存留下來的不易,惜愛的心情成為一種旅游熱潮,從西遞到宏村,再到周莊、甪直、南潯。古村的故事成為盛放鄉(xiāng)愁的所在,也成為文化旅游蝶變的傳奇戲臺。這里既有成為中國鄉(xiāng)村符號的婺源,也有把互聯(lián)網(wǎng)與戲曲捏合成精彩的烏鎮(zhèn)。不過,這些盛妝走出來的古村,似乎少了一點人間煙火氣息,也擦掉了它們最后尚存的原鄉(xiāng)古風遺韻。人們更盼望能有一個存留著原生氣息,保留著山川地理特質(zhì)的古村……

這個地方就在這里——江西金溪!

她不但讓你發(fā)現(xiàn),更讓你驚喜。因為,她不是一個古村,而是數(shù)以百千計的古村落、古建筑。江西金溪縣有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2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100多個古村落、1000多棟明朝建筑、11633棟明清古建筑、100余座古祠堂、8座明代牌坊、30余座清代牌坊……這里幾乎就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古村落博物館。

歷史寫照鄉(xiāng)土中國從靖思到后林

我相信,許多人了解金溪,是源自于初中語文教材里一篇古文——王安石的《傷仲永》?!秱儆馈烽_頭寫道:“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這是一個神童的出現(xiàn)。在王安石的眼中,方仲永是一個神童,他是應該完成從耕到讀的轉(zhuǎn)變,通過科舉入仕,然后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但后來方仲永這個神童還是泯然眾人矣,于是,王安石寫下了這篇著名的文章。

我們可以猜測,方仲永后來就一直在金溪耕田。這本來就是他的祖業(yè),只不過,到他手里,似乎希望在即,卻又功虧一簣。其實,在中國科舉歷史上,通過耕讀傳家這座獨木橋的并不多。

看一個古村,僅僅看建筑,卻看不到村莊里流淌千百年而不更的血脈,是一種“買櫝還珠”似的旅游。村莊,是有自已的理想與為理想不懈努力的印痕的。

到金溪石門靖思村蔡家看一看,我們就能理解歷史上“耕讀傳家”的歷史。靖思村坐落在金溪縣石門鄉(xiāng),距離縣城35公里,三面環(huán)山,二水護田,物茂糧豐,充滿田園意韻。眾河流交錯匯集,宛若護城之河。更有獅、象兩山把鎮(zhèn)水口,形勢險要,關山嚴謹,故有“象把山關,獅守水口”之說。

一個村落的靈魂,首先是名人。靖思蔡家始祖為理學家蔡元定(號西山)的裔孫蔡雪軒。到明朝崇禎時出了宰相蔡國用。蔡國用為官清廉,不畏權(quán)貴,據(jù)說天啟間還同魏忠賢作過斗爭,崇禎時任宰相后培養(yǎng)、提拔了大量人才。蔡氏家廟里掛著后人彩繪的蔡國用肖像和復制的明朝廷御賜“清忠端亮”橫匾,蔡國用的讀書故事也還在村民口中流傳不衰。

后林村

再往后,蔡家出來的名人就不多了。但人們對于耕讀科舉通往成功的向往,一直沒有消退。靖思村整體布局呈東西長、南北短的梭形。全村有數(shù)十條保存完好的傳統(tǒng)街巷,有古建筑58棟。走進去一看,有進士第、文林第、天官第、大夫第、牧佰第、重奐第,還有嵌放著“蔚園”、“讀易堂”、“世顯文章”、“簪纓濟美”、“西山毓秀”、“清華偉望”等匾額的深宅大院。讓人們覺得,每座建筑、每塊匾額無處不是一種對科甲文昌的向往,通過營屋造宅、鑿石刻碑,一代一代囑咐下去……

1947年,費孝通出版了他的著作《鄉(xiāng)土中國》,這部著作成為他在社會學上的高峰。從《江村經(jīng)濟》到《祿村農(nóng)田》的調(diào)查報告,費老一直關注中國的鄉(xiāng)村。費老自己說:“這里講的鄉(xiāng)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生活的各個方面?!?/p>

要讀懂費老的這一句話,金溪是最好的樣本。歷史上,中國社會就是鄉(xiāng)土性的,這種鄉(xiāng)土性,是在“耕”與“讀”之間的轉(zhuǎn)換。耕是務本,讀則為了致仕。鄉(xiāng)村與朝廷就用耕與讀之間的轉(zhuǎn)換來往復完成。科舉考試,則成為耕讀轉(zhuǎn)換的唯一橋梁。

不惟靖思村如此,金溪從古至今文風濃郁,讀書受人尊重,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廣泛基礎。這種村落的集體榮譽感、歸屬感,催生了一種向心力。哪怕是一點點成功,也能成為激勵后代繼續(xù)向前的力量。其實靖思村的文林第、天官第、大夫第,有許多是上溯若干輩的先賢功名,有的還是捐納得到的名分。但即便這樣,也是一份榮耀。

與此伴生的,就是公共設施的不斷完善。靖思村的建筑類型豐富,村落內(nèi)有學堂、祠堂、酒窖、廟宇、牌坊、水井、戲臺、古道、古橋等多種類型。這種完備的公共設施,往往是“耕讀—進退”間,一種對鄉(xiāng)土的向心力。因著一種這樣的向心力,以及光宗耀祖的自我認同,村里人出去做了官,也不忘家鄉(xiāng),出去賺了錢,也要回饋家鄉(xiāng)。人們都心甘情愿地拿錢回來建橋修路,建祠堂、修族譜,開設義倉、書院、整理村容村貌等等。這樣使古村不但不因年久而衰敗,反而越來越好。

靖思村的蔡氏家廟

靖思村中保存的牌坊

更深的一個層面,為了續(xù)接這種文化基因,村落往往一代又一代不斷地認真撰修、補充、完善族譜、宗譜,記載促人上進、遵紀守法的“家規(guī)”、“族規(guī)”,記載宗族的公共財產(chǎn),如山林、田地、水塘、祠堂、廟宇等等,牢牢地把一個村莊的文化紐帶與財產(chǎn)紐帶絞成一股繩。

像靖思這樣的村莊,是最能觀瞻到這種傳統(tǒng)的。哪怕數(shù)代間,科舉考試的榮耀沒有來到,但村民們?nèi)阅芤淮淮鷤骼m(xù)。村莊的活力就來源于茲、興于茲。我們總是困惑于如何拯救古村。沒有這種內(nèi)在的向心力,古村便沒有激情,沒有內(nèi)在的自我修復能力了。我個人覺得,也許金溪縣的古村,是中國儒耕文化最好、體量最大的孑遺,也是一個最好的原生態(tài)樣板。我們在殘垣斷壁、荒草萋萋中,看到了它最后的堅持,也在古巷老房、牌坊匾額上,見到了古建筑在星移斗轉(zhuǎn)中頑強抗爭的痕跡。

靖思村的思考更進一步推衍下去,就需要思考費老在《鄉(xiāng)土中國》中說到的鄉(xiāng)村自治的更深一層次話題。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從基層上去看,中國社會是鄉(xiāng)土性的”。在鄉(xiāng)土社會中,鄉(xiāng)村治理主要依靠的是經(jīng)由教化養(yǎng)成的能使人產(chǎn)生敬畏感的“禮”,而不是政府施行的強制力。因而中國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秩序就是一種“禮治秩序”,“皇權(quán)不下縣”是古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治理奉行的基本法則。古代中國逐漸形成了以鄉(xiāng)村基層組織為核心、國家間接控制與鄉(xiāng)村社會自治相結(jié)合的治理體制。

靖思村

在金溪的后林村,我們能看到一個這樣遺存的樣板。后林村位于合市鎮(zhèn)西北部,現(xiàn)屬岐嶺村委會管轄,歷史800多年,比較偏僻,屬于隱匿在邊遠山區(qū)里的古村落。有一點可以肯定,整個后林村的建筑都是有總體的設想后,由族人共力建造的。

后林村建于南宋,為林氏集聚地。林氏是莆田大姓,歷史上曾出九個州府官員,故又稱“九牧林”。后林坊村門樓就有“九牧世第”、“派衍莆田”等石牌匾。

走進后林村,便可看見村口有一座由四柱兩層門樓構(gòu)成的進村總關口。清雍正十一年撫州知府題贈的“撫州公里”的石匾,就安置在總門樓上。 “里”即鄉(xiāng)里、鄉(xiāng)村?!肮铩痹⒂姓碚玫哪7洞?、標準規(guī)范村之意。說明本村的布局、建筑、村政管理,民風民俗等在撫州范圍內(nèi)是第一流的,得到了官府的表彰。進入門樓后,村內(nèi)巷陌縱橫、布局緊湊,高層大屋隨處可見。后林村既有門樓,又有村墻,既是一個村落,更是一座城堡。風格有點像贛南圍屋,這在金溪是唯一的,在撫州建筑史上也是罕見的。

想驗證后林村的鄉(xiāng)村自我管理能力,需要從建筑上找答案。一個能夠高度自治的村莊,必然會在建筑上體現(xiàn)它的權(quán)威性與公益性。

權(quán)威性的建筑,一般是祠堂這一類族權(quán)象征的建筑。如果你來到后林村中“林氏祠堂”。你就會驚嘆于它的規(guī)模之宏大,建筑風格之別致。與各地不同的是,林氏祠堂的柱子全部為巨大的圓石柱子,共有66根,十分罕見。而祠堂頂棚用來架瓦的望板為很薄很寬的磚而非木制。顯得非常宏大而森嚴。

從公益的角度上,村莊的街巷也很有特色。村子里石板街巷,橫縱有序。地上的石板條橫著鋪砌,1米多寬的石板橫鋪巷道,相當平整,一看就是當年統(tǒng)一鋪就。村莊前臨魚塘,后靠青山,村前小溪潺潺,有古廟、碾坊,有“回瀾閣”這樣的園林式的游憩建筑,村莊的肌理結(jié)構(gòu)嚴謹。整個村莊,從建筑上傳遞著農(nóng)耕文化年代整村劃一、治理有序的傳統(tǒng)文化氣息。

靖思村135號的大門細節(jié)

靖思村內(nèi)景

后林村林氏宗祠

這讓我們重溫了中國古代的鄉(xiāng)村治理景象。歷史上,縣級衙門是國家對地方控制最基層的行政設置,鄉(xiāng)村則是農(nóng)耕文明下的自律,這主要依賴于鄉(xiāng)間有權(quán)威的士紳來執(zhí)行。傳統(tǒng)中國皇權(quán)與地方紳權(quán)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競爭與牽制。

后林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一切事務,均由村落族長們自行管理,包括治安。因此就有了后林這個隱匿在邊遠山區(qū)里,以城堡方式聚族而聚,秩序井然的村子。

當然,基層管理的進一步規(guī)范化也是不斷在推行。雍正年間,就開始大規(guī)模改土歸流,廢除了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許多土司,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對于以棚民身份在江西等地與土族混居的客家人,則發(fā)明了散居卻登錄到同一圖甲上的方式,并給予與土族同樣讀書科考的權(quán)利,這是一種飛地式的基層管理方法。江西修水縣的懷遠鄉(xiāng)、奉新縣的歸德鄉(xiāng)就是這樣的飛地鄉(xiāng)。

我們從后林村的石板街巷,橫縱秩序,到族譜村規(guī)、地方信仰,能夠讀到曾經(jīng)的鄉(xiāng)土中國。當然,這是立足于足不出鄉(xiāng)的農(nóng)耕文化,建立在農(nóng)耕經(jīng)濟“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它們樸實、生動、鮮活,帶著歷史的痕跡遺存在建筑上。金溪古村落形態(tài),真實地反映了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的人地和諧。在理念和空間形態(tài)上凝聚了金溪人民的智慧。

每個村莊,都是一本文明史。村莊的每個人,都是一部人生史。在古村里讀到的,絕不僅僅是古建筑上的那些堅硬與冰冷,還有人間的柔軟與溫和,有沉思與反照!更多的古村不是用來開發(fā)旅游,逗引游客的一笑,而應該是文化和文明的一次次反思或堅守,歷史與時代的一次次對話,重生或復興。

滸灣臨川才子金溪書

江西物產(chǎn)豐富,但把人當作物產(chǎn)的,更算江西一大特色?!芭R川才子金溪書”,這在江西是并未自夸的驕傲,歷史上江西的確是這樣。盛產(chǎn)才子的那個地方,是江西撫州臨川,隨便舉指一算,晏殊、晏幾道、王安石、曾鞏、湯顯祖……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

盛產(chǎn)書的地方是撫州金溪滸灣。滸灣是明清時期中國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明清時期全國很大一部分書籍都是從這里刊印發(fā)行出去的。金溪雕版印書,據(jù)考始于元代,到明代萬歷中后期,滸灣雕板印書開始蓬勃發(fā)展,至清乾隆、嘉慶、道光幾朝,進入鼎盛時期。其中幾個著名印書堂號,大文堂、兩儀堂、善成堂、三讓堂、文奎堂、舊學山房和紅杏山房等,從康熙到光緒年間,橫跨兩個世紀。滸灣印書行銷全國,人稱“贛版”或“江西版”。

我第一次去滸灣深切地感覺到江南了那種深藏不露的文雅氣息。從南昌出發(fā),車行向東,跨過一個個鄱陽湖的湖汊,追著撫河在贛東曲曲彎彎的身影,一直向贛東南的武夷山伸去。草木葳蕤,山雅云靜,仿佛進入一個世外之地。當沿著撫河上溯即將進入武夷山區(qū)的時候,滸灣靜靜地站在撫河北岸。

滸灣村“藻麗嫏嬛”石刻

中國印刷博物館,滸灣分館

現(xiàn)在的滸灣,除了村前那個大牌坊有點張揚,略顯突兀,一眼過去,它平實得讓你看不出這里曾是全國四大雕版印書基地之一。歲月是一塊好礪石,消磨掉那些輕浮的榮光,留下了讓人體驗品味的歷史痕跡。

時光回轉(zhuǎn)到幾百年前的明、清時期,這里熱鬧非凡。那時候滸灣的碼頭沿著撫河一字排開,有洲頭上、中洲、下洲、下洲尾。從洲頭到洲尾長達4華里。河岸上以揚州街和蘇州街為主干,順撫河東西延展,聯(lián)系各支街支巷,成為一個熱鬧的街鎮(zhèn)。

最繁忙的是滸灣中洲。因中洲往往到處是堆積如山、待船裝運的書籍。太陽好時,還曬滿了印書雕板和剛印未干的書籍,人們稱之為“書洲”。

滸灣的建設,是在書商們的合作與統(tǒng)籌下,規(guī)劃有序地不斷壯大發(fā)展,街巷交互,形成了江西地區(qū)獨一無二的專門從事雕版、印刷、銷售、倉儲、收藏書籍的商業(yè)街區(qū)。

這里最核心的當屬“書鋪街”。書鋪街包括前書鋪街、后書鋪街和禮家巷三條南北走向的街道,中有街巷相通,街中有“恒門”。前書鋪街口原有“籍著中華”石拱門。從門匾的款額上可以看出,滸灣書商們對自己刻印的書籍行銷全國的自信與自豪。后書鋪街口仍保存有“藻麗嫏嬛”石拱門?!皨檵帧币辉~,相傳是說仙境里天帝藏書之處,“藻麗”則是稱譽書之精美。我的朋友毛靜先生精研文獻古籍,在江西高校出版社工作時,親手編著了《藻麗嫏嬛——滸灣書坊版刻圖錄》,共收錄滸灣86家書坊的版刻圖錄近400種。內(nèi)容涉及經(jīng)、史、子、集等類,重現(xiàn)滸灣圖書的精美,的確是“藻麗”之模樣。

沿著古鎮(zhèn)道路的肌理,舊學山房、淑石山房、天水世家、魯國舊第、京兆世家、集宿門、迎燕門,一個個故事?lián)涿娑鴣?。因這條街區(qū)的繁榮程度,可與蘇州媲美,于是人們便諧音稱之為“蘇州街”。

書鋪街

滸灣村老屋的大門細節(jié)

滸灣村古建的雕花細節(jié)

滸灣村內(nèi)的街巷

滸灣村的曲藝愛好者

滸灣村內(nèi)的街巷

但書商畢竟是書商,逐利是很多書商的目的,所以,坊間也少不了刻印民間粗俗小說、繡像畫本之類的。官府對這等傷風俗的書是嚴厲打擊的。書鋪街前后二街相通處,原有同治年立的《嚴禁淫詞小說碑》,還刻有禁書目錄。

書鋪街東口有“洗墨池”,池邊原有乾隆壬寅年所立的“聚墨”石碑,上端刻“流芳百世”四字。三條街道集中不少雕板印書作坊和店鋪。據(jù)毛靜先生調(diào)查,鼎盛時期當在80家~100家之間。

清代時期,全國有四大刻書中心,分別是福建連城的四堡、江西金溪的滸灣、武漢、北京。其它三家都基本上消逝于歷史,到現(xiàn)在為止,唯有金溪書鋪街保存了原有雕板印刷業(yè)發(fā)展而形成的商貿(mào)集鎮(zhèn)格局。街道、作坊、店鋪依然保存著當年歷史風貌和文化景觀。滸灣古建筑群在建筑功能上,留存了中國古代雕版印刷所有的工藝流程和完整的貿(mào)易體系。這是滸灣古村的珍貴所在。

滸灣古鎮(zhèn)地處水路交匯之地,是撫河沿岸重要物資集散地。明清一直到民國,都是贛東地區(qū)轉(zhuǎn)運閩、浙、贛、粵、湘、鄂等地各種商品的重要市鎮(zhèn),也是出口本地大宗糧食、竹木、紙張、食品與線裝書的重要商埠,被譽為“朝廷漕倉,贛東商埠,江南書鄉(xiāng)”。

市井煙火氣息最濃的是觀音閣。觀音閣前面有一大片空地,原名“河口”,是滸灣古鎮(zhèn)賣柴,買菜,購器具、土產(chǎn),耍把戲、賣藝,品風味小吃的地方。各行各業(yè)四方云集,人山人海,每天都像趕廟會似的,人們稱其為“小上海”,非常熱鬧。

帶有厚重農(nóng)耕文化和鄉(xiāng)村年代印跡的,是篾器街。篾器街在明清時期主要是手工作坊、農(nóng)業(yè)工藝產(chǎn)品市場。因其靠近洲頭上的兩個碼頭,加之歷史上這里的竹木市場非常龐大,于是走排、行船等行業(yè)帶動了紙業(yè)(主要竹紙)、竹木業(yè)、釀造等產(chǎn)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滸灣的油面(貢面)、豆豉、白酒、紙張、染布、紡織、鐵器、油紙傘、油紙扇、布傘、蒲扇、折扇、香粉、松墨從這里上船走市。到了民國初期,每天早晚都有幾大船竹編工藝品、鐵器、木器、紙張、香、傘、扇等從洲頭上這兩個古碼頭,通過撫河行銷全國各地,而外地的布匹、藥材和洋貨也每天有幾大船從這里上岸??箲?zhàn)期間,由于戰(zhàn)亂,大批機關單位、人員逃難避禍到贛閩交界的武夷山區(qū),這里更成了貨物通行的碼頭,達到了空前的繁榮。

在靠近古碼頭的下洲尾、仁里街、占家巷一帶,保留下了倉儲、客棧、茶館、幫會、賭場、批發(fā)商號、富商大賈的宅第等古建筑,最突出的為“貢試紙?!?,是儲備中國古代中央一級科舉考試專用紙張的倉庫。這是滸灣古建筑類型最為豐富的留存。滸灣也因此被評入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之列。

傳說最多的則是滸灣的三姑巷。三姑巷相當于人們經(jīng)常提到了“怡紅院”、“紅燈區(qū)”之類的。現(xiàn)在巷中除一棟古建筑自然倒塌外,其余完好保存。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姑娘院”,其建筑風貌仍然原汁原味。傳說這條巷子在旺盛期僅領班就有16人,當年最出名的是一個叫“蓮珠”的姑娘。傳說她美貌如仙,在民國時代非常走紅。她成為三姑巷的主人后,不但擁有整個“三姑巷”的房產(chǎn),而且在堤下街東側(cè)有200多畝良田與莊園,在滸灣的揚州街上開辦了綢緞莊、米行、布店、裁縫店。她一生無兒女,在土地革命時期,將所有的房產(chǎn)、田地與財產(chǎn)均分給了滸灣百姓,后來因病辭世……

乾隆年間,金溪有一位姓王的秀才,外出求學,返鄉(xiāng)時乘船至滸灣后,詫異于滸灣的繁華與濃郁的市井氣息,留下一段文字,也許是當時滸灣古鎮(zhèn)的真實寫照:“徜徉仁里街,滿眼三教九流和無賴,這里好人都壞;河口魚腥味,陣風吹,牛屎汗臭撲面來,無心看戲聽曲速離開;來到占家巷,太陽快到頭頂上;逛游江夏街,驚恐比人矮,做官的轎子抬,有錢人霸氣,花花公子更顯擺;步入三姑巷,姑娘浪似浪(指一批又一批);黃家井上喝碗湯,前思思,后想想,書鋪街中惜時光;揚州扯幾尺布,蘇州買幾斗米,趁著月色回故里。”

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滸灣。

從歷史文化建筑的角度來說,作為明清時期以刻書為文化遺產(chǎn)核心,滸灣古建筑群是獨特地域文化的代表物,是贛撫地區(qū)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滸灣明清雕版印刷產(chǎn)業(yè)的物態(tài)化表征。大至院落規(guī)模、平面格局、建筑結(jié)構(gòu)、色彩風格,小至地面鋪裝、墻面肌理、門窗樣式、材質(zhì)色調(diào)、雕刻書法,無不體現(xiàn)著贛撫地區(qū)民居所特有的時代特征與地域特色,無不傳承與記述了滸灣雕版印刷作坊別具一格的建筑特色。滸灣古書坊建筑群作為中國明清雕版印刷業(yè)極度興盛、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的產(chǎn)物,既是滸灣輝煌歷史、豐厚文化的見證,也為研究中國雕版印刷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現(xiàn)實依據(jù)。

但我在滸灣,讀到的更多是水運文化。長江就像一條長長的磁石,把沿途所有支流流域的社會經(jīng)濟文化匯聚到一條大動脈上,相互傳遞,既有向心力的吸取,更有哺育一般的散發(fā)。這就是長江文化的力量。撫河就是長江臍帶中的一條分支,金溪滸灣就是這條臍帶上的中轉(zhuǎn)站。它傳送著經(jīng)濟與文化的養(yǎng)分,書香的氣息與銅錢的亮光在這里齊聚。

這是一個值得到此回望中國歷史鄉(xiāng)村的地方。

滸灣村古屋內(nèi)景

竹橋村江右商邦有傳奇

滸灣只是熱鬧,真正的傳奇在竹橋。滸灣的書暢銷全國,你可以說滸灣紙白墨香,儒風陣陣,但說到底,印書是滸灣的一個產(chǎn)業(yè),是在人間煙火里討生活的一個行當。所以,那些書影,是飄蕩在諸多人間煙火中的一個攢金藏銀的行業(yè)。書鋪街上立的那塊禁碑,說明為了賺錢,也曾經(jīng)有書商是什么書都敢印的。

但竹橋有講究,因為,真正的大書商的家,在竹橋。

竹橋村在縣城北10公里,村前一溪如帶,良田萬頃。竹橋姓余,始建于元末明初。余家歷史上文風昌盛,經(jīng)商致富的人也不少,特別是嘉慶、道光年間,貢生余鐘祥在滸灣鎮(zhèn)創(chuàng)辦“大文堂”商號,雕板印刷各種書籍,自辦發(fā)行,全國銷售,是當時贛版書業(yè)中一個著名的堂號。他經(jīng)商致富后散財濟貧助學,捐巨資助國家軍餉,榮獲誥封四品朝議大夫銜,這對于書商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榮耀。

竹橋余家是有獨特家風的?!吨駱蛴嗍献谧V》記載:其遠祖上可推為夏少康之苗裔。大禹生三子,長子啟,承本姓夏氏;二子宰為顧氏;三子罕即為余氏。余氏世家泗州下邳(今江蘇),后歸入雁門郡招入鄉(xiāng)立德里(今山西代縣),五代后梁太祖開平年間(907-911)年從晉東遷過長江,居福建。竹橋余氏始祖為唐代吏部尚書余褐(授銀青光祿大夫),居福建邵武監(jiān)田,褐生子三,長子克忠公任昭武校尉,五代后奉命鎮(zhèn)守撫州之臨川上幕鎮(zhèn),即今金溪??酥夜珮坊鹪瓷剿畡?,遂卜居,這是余氏在金溪的大宗祖。余褐次子仁齋字克誠,幼子仁椿字克信,皆居閩??酥夜诨鹪磦魑宕琉」?,遷到上源,至十三代余文隆遷至月塘,即今之竹橋。

把竹橋余氏的家譜說這么清楚,是因為余氏從遷到竹橋始,就帶著祖上的榮光與為人處事的準則,有規(guī)有劃地籌建竹橋村。竹橋村的開基建設,非常慎重,據(jù)說地址是請堪輿師廖禹所定。

竹橋村中門樓,門前石頭鋪就一個“本”字

俯瞰竹橋村

村莊選址,先選環(huán)境,整個村莊遠案崇麓嶺,近案黃婆崗,遠近前山,便如筆架,是一塊人盛文昌的好地。于是,對著遠近案山,擇向修建了村莊的總門樓。總門樓前有“品”字形排列古井三口,分別寓意著“為人”、“為學”、“經(jīng)商”三件事情,組成一個品字,寓意是竹橋子孫當從井水中品出此三件事情都需要講“品德”。祖訓如此,兒孫有福,余鐘祥在滸灣鎮(zhèn)的“大文堂”商號一路發(fā)展壯大,就顯現(xiàn)了這三品在竹橋余氏身上的傳奇。

到清末時期,竹橋村已經(jīng)是個很大的村莊。村莊里宅櫛鄰比,戶近兩百,人口上千。竹橋雖大,但仍然有著嚴格的格局。這種格局是余氏始選址時便籌劃好了的。因此,去竹橋,最值得看的,就是村落格局。這種格局里,有著商儒一體的獨特氣息。

竹橋村的格局,是時時強調(diào)規(guī)矩與做人做事風格。這種格局,以門樓為引領,沿著門樓,你可以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去品味。起始的,就是總門樓,這是第一進??傞T樓是一個三開間的硬山門樓。門前布置的就是那三口品字井。

第二進中門樓,樸素而寧靜。門樓兩側(cè)的圍墻與門樓組成一個圍合,似乎要告訴你,你將要進入一個獨特的地方。這門樓的獨特在哪呢?你需要俯看一下地上。地面上是用條石與卵石雜鋪的地面。條石直斜有尺度地鋪成了走路的小徑,卵石則拼鋪出一個空場地,防止野草叢生。如果你仔細看,門前的條石拼出了兩個字,粗一看是一個“本”字,再細一看,“本”中還有一個“人”字。當然,我們不知道這是村莊建造時的有意設計,還是隨意間鋪就后,出現(xiàn)了兩個字的偶合。不過竹橋村民們都說“人本”兩字,是先祖?zhèn)冇幸獍仓玫?。你如果再?lián)想起前門樓的品字型三口井,也就覺得似乎就是這樣,人要有人品,人要守本分。這就是這個村莊的規(guī)訓,用建筑的寓意向后人一代又一代地傳述。

第三個門樓,是四柱三間牌樓式的門樓,門額上題字“諫草傳芳”。這個門樓明顯有紀念意義,而且是屬于非常自豪的功德牌坊式的展現(xiàn)。

竹橋村古屋內(nèi)景

牌坊建于乾隆年間,紀念的是宋代高中進士,敢于向皇帝直言寫諫書的先祖余昌言。如果細細品味,三進牌坊是三重道理。第一進,講得是人要時時記住為人、為事、為商要有品德。第二進,則是告訴人們,“人本”是一切品格的基礎,有了這個,大體上不會錯了。第三進,則是告訴人們,要敢于堅守自己的品格,要不惜一切為自己的高尚品格與信念努力,這樣才能流芳后世。一重又一重,余氏先祖?zhèn)冇媒ㄖ恼Z言,進行著永不停息的道德囑咐。

除了用一進又一進的門樓規(guī)領著整個村莊的結(jié)構(gòu),竹橋村內(nèi)還有水塘七口,全由石塊砌成,村中間為一月塘,形成七星伴月之象。塘與塘之間,用水道相聯(lián),水道之上,則是巷道。巷道用青石板鋪成,縱橫交錯,組成內(nèi)環(huán)、外環(huán),彎彎曲曲的巷道如迷宮,有的僅2尺寬。巷與巷之間,則是一組組建筑,建筑中有三組建筑群更為出色,一為文林第,一為十家弄,一為八家弄。三組建筑群均設有三門,即總門、巷門、大門,各有并排四五棟式樣相同的房屋,房屋有耳門相通,雨天來往,不用濕腳。在整個建筑群中,則安排有公益性的公共建筑。有祠堂六座,還有懷仁書院、養(yǎng)正山房、蒼嵐山房等私塾以及公和堂、錫福廟等等。建筑的房屋為清一色的板石墻裙,一般高1.5米,最高的有2米,據(jù)說可有效地防止盜賊打洞。村后則有三個山門。這又是從人居環(huán)境上科學合理地安排了余氏后人的耕讀起居。

竹橋村古建筑內(nèi)景

果然,余氏后人發(fā)達,賣書經(jīng)商起家,說得上是真正的儒商,正契合了竹橋村既有商業(yè)氣息,又有儒家情懷的建筑風格。在鎮(zhèn)川公祠前,有一塊清代四庫全書“副總裁”曹地山的題額石刻“對云”,似乎是對竹橋獨特的崇文尚雅民風的最好總結(jié)。

竹橋村內(nèi)居住的小孩兒

竹橋村牽牛的老人

陸坊村心即是理說象山

陸象山,一個很奇特的符號。同是中國儒學大家,朱熹被教科書般地固化在中國歷史上,很古板,很生硬、很符號,也很不詩意。既便他寫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哲思詩句,但是自此以后,宋詩全無生趣,成了說理的一個工具,完全沒有了詩應有的靈動情懷。

但陸象山不是,他總是給人一種氣質(zhì)獨特、生龍活虎的儒學思想家的感覺,雖然很多人并不知道陸象山學說的具體內(nèi)容。朱熹與陸象山的“鵝湖之會”后,陸象山更成為一個特殊人物,他也成為儒學在以后更長時間里面,植入人心的一桿旗幟。

陸象山是江西撫州金溪陸坊人,名叫“陸九淵”,字子靜,因講學于象山書院(位于江西省貴溪縣),被稱為“象山先生”,學者常稱其為“陸象山”。他生于公元1139年,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進士及第,任靖安主簿,這一年他33歲。感慨于靖康之變,國家衰弱,他遍訪勇士,商議恢復中原大略。淳熙十三年(1186),陸象山47歲,他上奏孝宗治國策略,授將作監(jiān),但遭給事中王信駁斥,落寞歸鄉(xiāng),居于象山書院講學。五年后,也就是紹熙二年(1191),陸象山升任荊門知軍,建城整軍,甚有政績,但僅僅兩年之后,紹熙三年十二月,陸象山就逝于任上,年五十四歲。據(jù)說陸象山已預知自己將亡,在逝前幾日,對親近之人說:“先父教育我們兄弟幾人要心懷天下,沒想到我的抱負得不到施展就要離開人世了?!庇謱胰苏f:“我將死矣?!边€對僚臣說:“我將告終?!笔率娜眨懴笊姐逶「露俗?,安然去世。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吊唁的人群。

陸象山的死,完全是一幅知死達然的先賢寫照。陸象山的名留青史,不在于他任上的官績,雖然他在任上官績甚多,在政治理念也很有見地,但更多的,他是在哲學思想上,留下風骨高碑。

陸坊村的古建筑

象山先生墓

要了解陸象山,我覺得,應該到他家鄉(xiāng)金溪陸坊去訪一訪,才能知道,金溪是如何哺育出這樣一位大儒的。

陸坊村位于金溪縣陸坊鄉(xiāng)。北面有山,四周為平坦開闊的平原,耕地連片,是人口集中的農(nóng)耕區(qū)。村落坐北朝南,南北縱深很長。我們到的時候,看到的是已經(jīng)修復了一些建筑的村莊面貌。村口有一個造型特別的門樓,修葺一新,比例很是令人詫異。門樓的屋頂換成了一種藍色的彩瓦,與周圍建筑黑瓦磚墻很不協(xié)調(diào),令人失望。

當然,這樣的門樓的興建,反映著村民們對村莊向心力依然相信,并希望重建的樸素心情。只不過門樓的建造尺寸如此突兀,又說明村民們已鮮少知道古代建筑所嚴格遵循的規(guī)制與尺度了。這是一個技術層面的斷層,反映了在建筑上賦予意義的傳統(tǒng)規(guī)制已漸消失。

且不管細節(jié)。新舊之間,難免會有沖突,但求人們能不斷修正,特別是在金溪這樣古建連片的肥沃土地上。

我們進得村來,門樓后面則巷弄古樸,建筑有序。特別是巷路延伸,堪為大觀,南北縱深將近 200米。行走其間,仿若閱讀一本線裝書。村子里的房屋幾乎是平行的排列,并沒有曲曲折折的古巷令人心動。但這更符合儒家的嚴謹禮制。這條古幽小巷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同居巷”,因陸氏家族十世同堂二百年不分家不分灶而名震大江南北,成為以“孝”治家的典型。村里老屋連片,石板街巷縱橫交錯。

在外人眼里,陸象山是一位大儒。但在陸坊,陸象山只是陸氏子弟里面一個爭氣的后代。陸氏家學淵閎,五代祖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他針對漢初特定的時代和政治需要,以儒家為本,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提出“行仁義、法先圣,禮法結(jié)合、無為而治”的思想,為西漢前期的統(tǒng)治思想奠定了一個基本模式。宋人徐鈞曾寫有《陸賈》一詩:“溺冠騎項不知儒,馬上功成習未除。新語見稱應有意,當時人未說詩書。”儒家成為國學,陸賈功不可沒。陸家的二十二世祖陸遜,敗關羽,勝劉備,出將入相,為“社稷之臣”。陸遜與子陸抗,孫陸云,重孫陸機為江東四代英豪。

五代末年為避戰(zhàn)亂,陸氏遷至金溪,買田營生,富甲一方,為當?shù)睾篱T大族。到陸象山出生時,雖然家境衰敗,只剩十畝菜田,一處藥鋪、一處塾館,但仍保持大家風范。這些家世榮光,成為了陸象山以后治學取用不竭的力量。

陸象山的父親陸賀,并沒有功名,但接續(xù)了陸家祖上的學識榮光,通曉孔孟子之學。陸賀生有六子,九思、九敘、九皋、九韶、九齡和九淵,皆學識不凡、卓然有成。其中,九韶、九齡、九淵三兄弟還都成為南宋著名學者,人稱“金溪三陸”。

陸氏一門,蔚為大觀。陸象山更是“心學”開山之祖,與朱熹雙峰并峙,主張“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茍知道,六經(jīng)皆我注腳”。

大儒家廟

陸象山的心學,從學術交流史上,是在與朱熹理學的爭辯中形成了自身特色。這就是有名的“鵝湖之會”。淳熙二年(1175),朱陸兩人在鵝湖書院(在今江西鉛山縣)相辯,寫就了著名的“鵝湖之會”。在這次對儒學的討論上,朱熹主張先博覽而后歸之于約,陸主張先發(fā)明人的本心而后使之博覽。兩人意見相左,朱認為陸的授學之法太簡易,陸認為朱的授學之法太支離。

后世宗朱者,詆陸為“狂禪”,宗陸者以朱為“俗學”。這恐怕并非兩人初衷。其實朱陸二人友誼極厚,書信往來,論辯生趣。淳熙八年(1181),朱熹還請陸登白鹿洞書院講堂,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朱熹晚年曾勸學者兼取兩家之長,并對陸表示敬意?!谤Z湖之會”,其實是中國文化史上有名的一次文化沙龍。后世必分個對錯,辯個高低,殊為可笑。

而我個人覺得,這也許是兩種家學淵源不同,而對于治學產(chǎn)生的道路不同的爭辯。在陸坊,當你了解陸象山的先賢世祖,就能明白他的家學淵源,他的心學基礎就是陸氏歷代先賢的學識累積、學以致用的淵藪之因。以陸象山的想法,先通達世事人理,明白如何讓人更像人,才是他的目標吧。

陸象山一生熱心于講學授徒,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淳熙十三年(1186),他歸江西故里金溪,自號“象山翁”,講學授徒,決心從增強民智做起。次年,又在貴溪創(chuàng)辦象山書院,每天早晨鳴鼓“揖升講座”,從容授學。每開講席,學者群集,他在學宮內(nèi)設講席,貴賤老少都趕來聽講,“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講授五年,求學者超過數(shù)千人。據(jù)《象山年譜》稱,“從游之盛,未見有此”。

陸象山有一套獨特的教育思想理論。他認為教育對人的發(fā)展具有存心、養(yǎng)心、求放心和去蒙蔽、明天理的作用。他主張學以致用,其目的是培養(yǎng)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才,以挽救南宋王朝衰敗的命運。在教育內(nèi)容上,他把一般知識技能技巧,歸納為道、藝兩大部分,主張以道為主,以藝為輔,認為只有通過對道的深入體會,才能達到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的目的。因此,要求人們在“心”上做功夫,以發(fā)現(xiàn)人心中的良知良能。

這就回答了前面我們對陸坊村印象的來源。朱熹更看重道統(tǒng)的構(gòu)建,而陸學更重乎人心對正道的堅守。后來,明代的王守仁繼承發(fā)展其學,后世稱為“陸王學派”,成為影響中國知識分子的儒家學說。

其實又哪里只是影響了知識分子。金溪人受這種思想熏陶,村民往往比其它地方的人多些見識、多些膽量,在歷史的緊要關頭會出現(xiàn)以“心”為重的義舉。

如果,你從陸象山的“心即是理”讀起,你是能在金溪陸坊古村中,讀出一種文化的操守的,而不僅僅是旅游故事的花絮。

大坊村破繭化蝶的歷程

大坊村,李姓,900多年村莊歷史,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李構(gòu)后裔,始祖百二公李啟明于明嘉定年間在此地開基建村,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歷史。村子人杰地靈,其中,村中的李山甫,官至北宋副樞密使。譜上有記載,大坊村的太學生達36人、登仕郎16人、邑庠生28人、文武庠生28人、各科科名仕宦29名,可謂是人才輩出。

老屋雖好,人漸空室。雖然大坊村傳統(tǒng)古建筑保存較為完好,但百姓的搬離,使古村逐漸成了空村,成了荒村,老屋一棟棟坍塌,雜草一叢叢生長。

在傳統(tǒng)中走不出思路,那就讓外國人用他們的眼睛來看看、用他們的思想來理解古村、重續(xù)古村活力。2018年,為進一步加大對古村、古建筑資源的開發(fā)保護,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讓古村落、古建筑走出國門,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擁抱世界,金溪縣與中國文化傳媒集團、荷蘭文化遺產(chǎn)和市場研究院共同合作,以紀念陸象山誕辰880周年活動、中荷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為契機,把大坊村作為一個試驗樣本推了出來。

當以風車、郁金香聞名于世的西歐國家荷蘭派出的藝術家考察團來到金溪考察時,荷蘭藝術家一眼便相中了大坊,表示要與金溪共同建設大坊荷蘭創(chuàng)意村項目。將大坊村打造成為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創(chuàng)意之村。借助荷蘭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經(jīng)驗,以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文化的活化利用為目的,中荷專家團隊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創(chuàng)作,將荷蘭文化元素、創(chuàng)意理念融入大坊村,使其成為古建筑和新建筑相結(jié)合,中西方文化相遇的地方。

于是,就有了現(xiàn)代感極強的咖啡廳融合、生長進了古村中,有了荷蘭兒童游樂園、大坊荷蘭植物園、大坊荷蘭香文化園的多彩色調(diào)進入了村莊,有了西方現(xiàn)代藝術裝置與古建筑融洽在一起的展廳。

俯瞰大坊村

中荷創(chuàng)意的組合在村落里俯拾皆是

大坊村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xiàn)代建筑,叫“徘徊塔”。在村子東側(cè)高地,就在一片古建筑的旁邊,一座動感十足的塔式建筑盤旋而起。兩條上塔樓梯相互交錯卻又動感分明交互旋上。走上去,你明顯感覺到樓梯在搖擺顫動,但在搖擺中,你又感覺到輕靈飄逸與穩(wěn)固平衡。藝術家們?yōu)樗×艘粋€很詩意的名字——“徘徊塔”。塔下的說明牌上,注明了此靈感源自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的詩句。這是荷蘭設計師和藝術家在大坊的代表作。

但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感受。這似乎是大坊村破繭化蝶的一種寫照,更是金溪古村重生的一種顫翼般的探索,也是中國古村如何走出歷史,重新走上鄉(xiāng)村振興大道的一種尋找。

先說說長江一線的古村落。橫貫中國江南的長江,牽系起數(shù)十萬計的村落。其中很大一批是有古村落基因、肌理的村落。這些村落,是人們對水土關系進行反復協(xié)調(diào),以農(nóng)耕文明生存為基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而扎下的一個又一個生存基點。耕作之余的詩書傳家,村落文明逐漸建設,基本上每個村莊都才子佳人輩出,形成了獨特村落生活的講究與文明。這些累世建設,世代傳承的文明,才是村落最珍貴的東西?,F(xiàn)代文明的到來,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村落的鄉(xiāng)親們有意愿和訴求要改變村里環(huán)境,發(fā)展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維持和保護好改造后的鄉(xiāng)村,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這些年,因為古村調(diào)查、保護及旅游開發(fā),我走過了許多古村?;叵胄衼碇罚闹械臍v程是經(jīng)歷了巨大的變遷的。從一見到古村,就驚呼其美,鼓呼全力保護,到冷靜下來,細思保護資金從何而來,村莊活力如何復興。再到深切的理性與冷靜。中國的傳統(tǒng)古村落是以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耕作為基礎,以人力勞作距離為半徑,許多村落根本無法保持原有的生活、生產(chǎn)動力,必然面對衰弱直至消退。理性有時很冷酷,但很現(xiàn)實。更多的,我們需要在傳統(tǒng)農(nóng)耕村落中,為它們找到重生的新空間,重新定位它們的功能。

金溪就是一個最值得探索這個問題的地方。金溪地處贛撫平原與丘陵之上,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是個農(nóng)耕文化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典型農(nóng)業(yè)古縣。這里士農(nóng)工商四者兼存,古村基數(shù)較大,古村形態(tài)好,轉(zhuǎn)型賦能的空間大。這里可以從最為穩(wěn)固傳統(tǒng)村落出發(fā),尋找一條農(nóng)耕文明與現(xiàn)代文明最好的契合道路。

大坊的經(jīng)驗,不是讓人來復制的,而是讓人思考,中國那一座座沉淀著歲月與情懷的古村,如何華麗轉(zhuǎn)身展開對話世界的胸襟,譜寫新的歷史,演繹美麗蝶變,開創(chuàng)精彩未來。

受撫州市委宣傳部委托,我們對撫州市金溪縣古村落資源的生態(tài)轉(zhuǎn)換探索進行調(diào)研與經(jīng)驗模式的研究。我作為受邀專家之一,承擔著文化價值的研究與資源內(nèi)涵的分析,這才發(fā)現(xiàn),金溪縣古村落資源絕不僅僅是7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2個中國傳統(tǒng)村落、100多個古村落,1000多棟明朝建筑、11633棟明清古建筑那樣數(shù)字上的輝煌,而是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特色,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骨骼,一個村莊有一個村莊的文化肌理與內(nèi)在稟賦。這才是金溪古村文化資源的內(nèi)在價值所在。把這些村莊的內(nèi)在文化根底,通過仔細地調(diào)查找出來、講出來,通過文旅活化出來,通過沿續(xù)傳承那些優(yōu)秀的品質(zhì),通過展覽告知后人村莊的故事,這才是金溪古村生態(tài)化轉(zhuǎn)換的關鍵所在,也是古村莊博物館的未來活力所在。金溪古村中的古建筑和古遺跡與這塊土地上的文明串聯(lián),成為一個個可解說的建筑符號。如何用更有生命力的手法來詮釋,重新釋放它們的力量,這是當下要務。

寫完這些文字,拾級登上大坊村的徘徊塔,清風拂過,塔身搖曳。眺望周邊景致,古建蒼然,稻田起波,池塘清澈。我在想見,這樣的融合新時代元素的古村,在金溪將越來越多,在中國將越來越多。

這是鄉(xiāng)村振興中,古村落的重生之路。

螺旋狀的徘徊塔,靈感來源于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亂”的詩句。

猜你喜歡
金溪象山古村
從戴金溪說開去
前線(2024年5期)2024-05-20 14:51:32
從戴金溪說開去
學習與研究(2024年5期)2024-05-18 10:42:51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海峽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2
古村之晨
文化交流(2020年11期)2020-12-08 02:07:56
再訪陸象山先生講學堂
古村——大蘆
金橋(2018年2期)2018-12-06 09:30:34
象山
紅豆(2017年4期)2017-04-13 18:44:13
嘉陵江金溪航電樞紐大壩鋼筋計監(jiān)測資料分析
桂林象山景區(qū)旅游產(chǎn)品設計研究
宝山区| 金平| 微山县| 平邑县| 万年县| 曲麻莱县| 怀化市| 秀山| 南漳县| 三都| 泗洪县| 郁南县| 彭山县| 汽车| 交城县| 万荣县| 河东区| 白银市| 九龙坡区| 湖南省| 象山县| 金塔县| 曲水县| 栾川县| 青龙| 广宁县| 原平市| 德阳市| 新河县| 桂阳县| 邯郸市| 铜鼓县| 宕昌县| 涡阳县| 普宁市| 客服| 赣州市| 德庆县| 五莲县| 凉城县| 阳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