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尼采有言:“白晝之光,豈知夜色之深?!闭Z言若是白晝,沉默總?cè)菀妆皇廊艘暈楹谝?。但正如白晝之光散去后便是夜色的鋪開,夜色最濃烈時孕育著黎明的曦光。沉默,在表面的寂靜中,未必就是語言的永夜。
萬物多彩,人心善變,而我們的語言總無法窮極世界本質(zhì),因而再豐富的語言也總顯得蒼白無力?!杜眯小分幸痪洹皠e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之中,“無聲”代替了“有聲”。此時的無聲中包含了干千萬的聲音與思緒,它有著琵琶女無盡的愁緒與哀婉,有著詩人無窮的落寞與悲鳴,還有那如水的月色水溝,是綿延的窮途之嘆。這便是史鐵生所言——“沉默可以通向有聲有形的語言所不能達(dá)到的地方?!边@是語言的更高層級的表現(xiàn)形式,傳遞著更豐蘊的情感與更厚實的世理人心。
沉默,需要語言來打破,但又不全依靠言說。陜西韓城市的司馬遷祠墓立有他的塑像,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襲長及心胸的須髯,給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學(xué)者的莊重”。這就是百姓心中司馬遷的形象。哪怕強如漢武大帝,也無法扼守住天下人的心中所想。司馬遷的胡須,是一種無言而倔強的反抗,是世俗皇權(quán)也無法摧毀的意志。在西方的童話世界中,面對著著“新裝”盛大游行的皇帝,有一個孩子叫喊出了——“可是,他什么衣服都沒穿呀!”這個天真的聲音打破了騙人與騙己編織成的祥和,終而促使人們揭示了真相:“上帝喲,你聽這個天真的聲音!”是的,天真而有力,這就是言說戳破沉默時的動人魅力。沉默與言說,并不都是相背而行的。
語言的表達(dá)交流與沉默的內(nèi)在關(guān)系,也總能給予我們啟示。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找到對立事物的相通處。這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思維,亦可以幫我們更好地處世。東方與西方自古以來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在目前的全球化進程中,東西互助,南北合作的事例越來越多,找到雙方的共同利益,促進共同發(fā)展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白晝與黑夜交替,黑夜于日晝中蟄伏,白晝于黑夜中突破。在言語與沉默之中,世界漸趨立體與厚實,而當(dāng)我們在這之中找到微妙平衡點,不再視沉默為語言的對立面,便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處小天地。
◆名師點評◆
以“沉默,或可不是語言的永夜”為題,既點明了沉默可作為語言的另類形式,又融合進了白晝與黑夜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觀點鮮明而生動,很能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此外,對于“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多角度賞析,極為貼合作文材料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審美想象,再加上精準(zhǔn)地運用“司馬遷的胡須”與《皇帝的新裝》中孩子“天真的聲音”,拓展了沉默與言語的內(nèi)涵,發(fā)人深省,使文章具有了深刻的思辨性。是一篇相當(dāng)成功的考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