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元秋 耿建擴 吳可超
一身淺灰色工裝,一副黑色邊框的眼鏡,一張文質彬彬的面孔,眉宇間滿是專注……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qū)的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鋁合金廠的車間工作室內,全國道德模范、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張雪松正忙著為其他工友進行培訓指導?!案杉夹g,就得不斷嘗試,就得不斷研發(fā)新技術、新產(chǎn)品,不能讓新產(chǎn)品淘汰我們,技術創(chuàng)新是沒有止境的。”47歲的張雪松說。
工作28 年來,技校畢業(yè)、鉗工出身的張雪松完成技術革新109 項,制作工裝卡具66套,撰寫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改進進口工裝設備技術缺陷20多項。在中國高速動車組研制生產(chǎn)中,張雪松和團隊一起攻克了鋁合金車體生產(chǎn)中的一系列技術難題,助力中國高鐵占領世界技術“制高點”。
張雪松成長于鐵路社區(qū),這使得他從小就對火車有著強烈興趣。1989 年初中畢業(yè)后,懷著鐵路情結的他不顧父母反對,毅然選擇上技校,成為一名唐山機車車輛廠技工學校學生。為了練得一手好本領,張雪松抓住每一次學習和實踐機會苦練技術?!坝幸淮螌W校組織鉗工基本功訓練,為了提高動作穩(wěn)定性、準確性和工件精度,我反復練習,不知道重復了多少次,雙手都磨出了血泡,但我不想放棄這次機會。”張雪松回憶。
1992 年,從技校畢業(yè)后,他如愿進入中車唐山公司,成了一名鐵路鉗工。剛參加工作的張雪松穿上藍色鐵路工服,特別開心。他興沖沖地把工服穿回了家,“沒想到一進門,我媽有點不高興。當時正好有個親戚來家里串門,我媽覺得我這身‘干活兒’的行頭不體面。”張雪松說。事后,當時19歲的張雪松對母親說:“誰說‘工’字不出頭?我把‘工’字變成‘干’字,不就出頭了嗎?”經(jīng)過勤學苦練,張雪松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絕活兒”,他能獨自加工六分之一頭發(fā)絲精度的工件,對多種技術難題都琢磨出了解決方案。入職第一年,他就在唐山市青工技能大賽上嶄露頭角,取得鉗工比賽第四名的成績,并榮獲唐山市技術能手稱號。
盡管有了榮譽,但張雪松卻并不滿足。他認識到,新一代的鐵路工人,應當是復合型人才,不能滿足于自己“一畝三分地”里的技術。于是,他開始自學鉚工、焊工、電氣、機械和計算機等業(yè)務知識,向愛人請教電工知識,并跟著書本學畫電路圖。他還進修了機電一體化專業(yè)的大專課程,學習了維修電工、PLC 編程、CAD設計知識。
2005 年,中車唐山公司擔負起了打造中國高鐵品牌的使命,開始生產(chǎn)高速動車組。與傳統(tǒng)的碳鋼車體結構不同,動車組的車體大部分由鋁合金型材拼接組焊而成。而制造高速動車組的第一重考驗,就是提高鋁合金車體焊接精度。一開始,由于沒有鋁合金車體焊接制造的技術經(jīng)驗,工友們按照原有方法進行焊接,但明顯感到手中的焊槍不那么聽話了,鋁工件也不聽使喚了,開始變形、開裂……高速運行的動車組對車體焊接要求相當高,一旦產(chǎn)生變形,后果不堪設想。當時,公司還沒有相關的技術資料,張雪松和工友們更是連見都沒見過這種新的產(chǎn)品和工藝?!皬膩頉]干過,我們只能從一個個零部件開始,自己和自己‘死磕’”。張雪松帶領團隊成員反復摸索鋁合金車體側墻、端墻和車頂組裝調修的組焊工藝,進行分步試驗調整,從一個小小的截面開始,2 米、5 米、10 米,再到整車的組焊拼接。經(jīng)過成百上千次試驗后,張雪松和團隊通過“變形量”“焊后調修”和“調修加熱溫度控制”等8種數(shù)據(jù),總結出“調整裝配法”和“夾具壓緊點多點支撐”的系列鋁合金型材組合焊接工藝方法,保證了動車組車體的各項尺寸精度,很好地解決了焊接變形問題。他們還制作出焊接夾具、裝配定位板、反變形工裝卡具等66套工裝卡具,形成工藝文件和操作指導書72項,為動車組整車生產(chǎn)制定出了“中國制造”的技術參數(shù)。一個月后,中車唐山公司首輛高速動車組鋁合金車體順利試制成功。
2008 年4 月11 日,中車唐山公司第一臺國產(chǎn)和諧號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用3 年時間,走完了國外20 多年的技術路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能制造時速350 公里高速鐵路移動裝備的國家之一。2009年8月,在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為350公里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開通一周年之際,張雪松和工友們來到了天津站,第一次坐上了自己親自打磨的高鐵列車?!翱粗约褐圃斓牧熊囋阼F軌上飛馳,我們就像看著自己的孩子一樣,真心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睆堁┧烧f。
從2018 年開始,車體生產(chǎn)的智能制造成了張雪松和團隊攻關的主要課題。從最初的將機器人運用到焊縫打磨,到如今把機器人運用到車體制造的幾乎各個方面,張雪松坦言,一開始也有質疑,認為機器人打磨效率太低。為此,張雪松和團隊成員對機器人的每一項程序進行鉆研攻關,并多次前往外地進行研討學習?!艾F(xiàn)在我們技術攻關基本上都依靠機器人,這也是今后高速動車組生產(chǎn)全面實現(xiàn)‘智能制造’的突破點。”張雪松說。
高速動車組開始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后,中車唐山公司先后引進了,價值3 億多元的幾十臺尖端數(shù)控設備??僧斶@幾臺“洋設備”運到車間,從安裝到調試都是由外國專家主導,當時廠里幾乎無人敢碰。如何讓生產(chǎn)動車組的幾十臺進口數(shù)控設備不撂挑子,成為一個非常現(xiàn)實的問題。張雪松算過一筆賬,請外國專家來維修,工時非常貴,且由于技術上的短板,還受制于人。為改變這種束縛,張雪松做了一個大膽決定,由鉗工“轉行”搞數(shù)控機床裝調維修,做進口設備的“保健醫(yī)生”。“我們這么大的一個廠,上萬名員工,連幾臺數(shù)控設備都搞不定,還拿什么生產(chǎn)世界一流的高速動車組!”回憶起十幾年前的事,張雪松記憶猶新。
為了早日達到掌握數(shù)控技術的目標,張雪松白天干工作、晚上學知識,節(jié)假日他也泡在圖書室里查閱資料。復雜的機械結構搞不明白,他就天天鉆進滿是油污的設備間內,對照圖紙對每一個零件觀察分析;電氣圖紙看不懂,他就參照著電氣圖反復練習布線?!耙婚_始,我對一些數(shù)控設備復雜的機械結構搞不清楚,電氣圖紙又看不懂,只能‘趕鴨子上架’,硬著頭皮往前沖。轉行可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我面對的是一條漫長的學習和攻堅之路。”張雪松說。2009 年,“半路出家”的張雪松獲得了河北省技能大賽數(shù)控機床裝調維修工第一名,成了鉗工和機床維修的“雙料”狀元。他摸索出的“定點養(yǎng)護”模式,使設備故障和缺陷率降到了百分之一以下,成為同行眼中的“大神”。張雪松的技術水平和創(chuàng)新成果也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認可,榮獲“全國技術能手”、首批中車“高鐵工匠”、中國中車首席技能操作專家等稱號,還榮獲中華技能大獎,被譽為“工人院士”。
談到“轉行”背后的秘訣,張雪松坦言,所有的“轉行”,都是為了要掌握更多新技術、新本領,推動鐵路高質量發(fā)展,“新時代的產(chǎn)業(yè)工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只是付出體力勞動,而要勇于站在新技術的前沿,敢于向世界先進技術發(fā)起挑戰(zhàn)”。
2010年,中車唐山公司設立了“張雪松工作室”,專門開展一線技術攻關、工藝革新,培養(yǎng)高級操作技能人才。張雪松挑起了高速動車組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chuàng)造”的重擔。張雪松認為,個人力量有限,只有讓更多員工掌握新技術,形成一個個高精尖團隊,企業(yè)發(fā)展的步伐才能不斷加快。他常說:“企業(yè)好比一列高速動車組,只有所有車廂的動力同時啟動,整趟列車才能跑出高速度?!边@些年,張雪松在實踐中研究出不少“絕活兒”,他都一一記錄在本子上。他毫無保留地把工作日志借給工友們看,還經(jīng)常組織召開班組攻關討論會、絕招演示會,通過“教學練比”等現(xiàn)場技能切磋活動,促使員工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從2018 年開始,張雪松和團隊一起研究和推廣鋁合金車體“智能制造”新模式,讓標準化、數(shù)字化、智能化的車體制造技術進一步深入到所有工序。張雪松帶領工作室成員每年至少培養(yǎng)3名技術尖子,每年完成技術創(chuàng)新100余項,完成培訓500多人次。
二十八載櫛風沐雨,張雪松把自己的青春獻給了中國的鐵路事業(yè)。作為一名鐵路技術工人,張雪松不馳于空想,不滿足于當下,始終在向技術創(chuàng)新的最前沿奮進。技校畢業(yè)、鉗工出身的他,已經(jīng)成長為一位名副其實的高鐵制造“復合型專家”。他用拼搏奮進之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效,他以堅忍不拔之志逐夢前行?!笆滤季?、執(zhí)事敬、修己以敬”,張雪松幾十年來對自己熱愛的鐵路事業(yè)全身心投入,以實干敬業(yè)不斷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疤煜麓笫拢刈饔诩殹?,張雪松對每件產(chǎn)品、每道工序都追求極致,用刻苦鉆研的態(tài)度“精雕細琢”,充分踐行著“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八嚢V者技必良”,張雪松在每一項技術上都一門心思扎根下去,心無旁騖,在一個個細分產(chǎn)品上不斷積累優(yōu)勢,逐漸在專業(yè)領域成為“領頭羊”。他追求突破、追求革新,始終在挑戰(zhàn)世界先進技術,把工作激情凝聚成昂揚向上的工作態(tài)度,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超越,用工匠精神打造精益求精的產(chǎn)品細節(jié)。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舞臺,不論在哪個領域崗位,這種敬業(yè)、專注、創(chuàng)新的工匠精神都是推動技術革新的重要動力。正是有了一批批像張雪松這樣的奮斗者,以工匠精神守初心、擔使命,我們的高鐵技術才得以領先于世界,我們的“中國制造”才會不斷地提速增效,創(chuàng)造卓越的業(yè)績,引領時代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