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楠楠
焦作衛(wèi)生醫(yī)藥學校附屬醫(yī)院檢驗科,河南 焦作 450051
在臨床中,血常規(guī)檢測常用來為疾病診斷提供依據(jù),包括白細胞(WBC)、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等指標[1]。以往的血常規(guī)檢測是采集末梢血,但由于人為、抗凝劑種類等因素會對血液產(chǎn)生較大影響,所以在檢驗中難免會出現(xiàn)較大的誤差。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在臨床中的應用,靜脈血作為血常規(guī)檢測標本,可以為診斷臨床疾病提供更為明確的數(shù)據(jù)[2-4]。本研究對兩種采血方式進行探究,分析其臨床應用價值。
選取2020年2月—2020年10月焦作衛(wèi)生醫(yī)藥學校附屬醫(yī)院接收的80例血常規(guī)檢驗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shù)字隨機表法進行分組,每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7~74歲,平均年齡(34.21±3.54)歲,呼吸系統(tǒng)疾病20例,婦科疾病10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4例,泌尿系統(tǒng)疾病3例,其他2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35.25±3.24)歲,呼吸系統(tǒng)疾病15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5例,婦科疾病15例,泌尿系統(tǒng)疾病4例,其他1例。納入標準:患者對本次研究知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排除血液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礙性疾病患者。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護理人員采集血液,采血過程中需要堅持規(guī)范化操作,在清晨空腹采血,叮囑患者保持心情平靜。使用儀器包括血液全自動分析儀、配套試劑,試劑中主要為清洗劑、溶血素以及稀釋劑等。同時還需要使用質控液、真空抗凝管等。對照組實施末梢血采集:清潔手指末梢皮膚,在干燥之后,使用末梢血采血針采集血液。將采集到的血液分裝在真空抗凝管中,并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于血常規(guī)指標進行檢測,配套使用稀釋劑和清洗劑。觀察組患者則采集其靜脈血。在采血過程中,止血帶的靜脈壓迫時間需控制在1 min以內。血液標本需要確保在采集24 h內完成一系列的相關檢測,兩組患者的檢測操作需要由同一位檢驗師完成。
對兩組患者進行血常規(guī)指標比較。血常規(guī)指標包括: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C)、血小板(PLT)、血色素(Hb)、白細胞(WBC)、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比容(HCT)、細胞平均壓積體積(MCH)等。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用(±s)表示,行t檢驗,多時段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則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WBC明顯要比對照組低(P<0.05)。而MCHC、Hb、PLT、MCV、RBC、HCT指標對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MCH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比較[n=40,(±s)]
表1 血常規(guī)檢驗指標比較[n=40,(±s)]
分組 MCV(fL) PLT(×109/L) Hb(g/L) MCHC(g/L) WBC(×109/L)RBC(×1012/L) MCH(pg )觀察組 91.25±5.21 225.51±33.24 13.88±8.60 314.69±18.33 5.24±1.06 3.84±0.63 26.77±7.53對照組 85.21±5.01 204.35±33.51 9.35±8.06 305.16±17.32 6.42±1.22 3.56±0.31 26.98±7.5 t 2.835 2.431 2.390 4.618 2.522 0.125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顯示,靜脈血采集后3 h內檢測與即刻送檢相比,患者的RBC、WBC、MXD、PLT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血采集后6h后檢測與即刻送檢相比,患者的RBC、WBC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MXD明顯升高,PLT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時間段靜脈血檢測情況(±s)
表2 不同時間段靜脈血檢測情況(±s)
時間段 RBC(1012/L)WBC(109/L) MXD(%) PLT(109/L)即刻 3.61±0.63 6.23±0.72 65.03±4.24 209.27±75.9 1 3h 3.58±0.62 6.28±0.77 64.81±4.22 208.20±75.83 6h 3.58±0.58 6.30±0.81 67.33±4.72 178.15±45.55 t/P3h組間0.245/0.831 0.300/0.765 0.233/0.817 0.063/0.950 t/P6h組間0.222/0.825 0.409/0.684 2.293/0.025 2.223/0.029
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中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能夠幫助診斷多種疾病。但是,血常規(guī)檢驗結果的可靠性非常關鍵,直接影響患者的診斷結果和治療方法。所以,血液標本采集和血常規(guī)檢驗是臨床診療工作的關鍵[5]。
血液標本的采集方法非常多,如毛細血管采集、靜脈血采集以及動脈血采集等,毛細血管采集、靜脈血采集是其中比較常用的方式[6-7]。動脈血采集主要應用在患者血氣分析方面,因動脈血和靜脈血的化學組成、細胞組成不同,所以在選擇時需要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確定采血方式[8-9]。末梢血采集方法是采集患者手指血液,對無名指、左手中指指端內側消毒后,將采血針刺入指端內側,并拭去第一滴血后,通過微量吸管進行采血。末梢采血的關鍵在于指尖位置,因為這一位置具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并且操作非常方便[10]。但是,因為這個位置血液總量相對較少,靠血液流動補償,所以在采血過程中需要多次擠壓指尖,方便出血,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組織液混入血液中,從而降低血液純度,影響檢測結果[11]。靜脈采血主要選擇體表淺靜脈,如手背靜脈、肘部靜脈等,一般情況下的采血量是2 ml,使用真空抗凝管來保存血液標準進行血常規(guī)檢測。在采血、保存過程中,需動作輕柔放緩,避免出現(xiàn)溶血[12]。靜脈血采集相較于末梢采血,在血常規(guī)的檢驗結果中,血小板和白細胞數(shù)量明顯高,原因在于末梢采血的血常規(guī)檢測結果會隨著檢測時間的延長而出現(xiàn)改變,而靜脈血的穩(wěn)定性相對較好,所以在臨床血常規(guī)檢測中,靜脈血采集的應用價值較高[13-15]。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WBC明顯要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RBC、MCHC、Hb、MCV、HCT、PLT等指標進行對比,同樣是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種采集方式的MCH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時間段的檢測結果對比,靜脈血采集后3 h內檢測與即刻送檢相比,患者的RBC、WBC、MXD、PLT等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靜脈血采集后6 h后檢測與即刻送檢相比,患者的RBC、WBC指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MXD明顯升高,PLT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靜脈血采集的檢驗效果要比末梢血采集的效果好,且數(shù)值的精準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