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運 駱孝元
摘? ?要
重視“延續(xù)與變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迎接新高考改革和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地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歷史意識、培養(yǎng)合格國民的重要手段。為了培養(yǎng)學生“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能力,我們主張從基于點式、線式、面式三類年代尺,借助歷史年表和歷史地圖,以及引入概念史和組織學生研習史料等路徑入手。
關鍵詞
延續(xù)與變遷? 歷史思維能力? 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培養(yǎng)路徑
歷史總在“延續(xù)與變遷”中變化、發(fā)展,“延續(xù)與變遷”不僅“指系列歷史事件與變化的內在聯(lián)系,而且也包括歷史變遷中某些事物的持久存在”[1]。歷史教育中,學生能以“延續(xù)與變遷”的視角理解歷史發(fā)展,則表明具有了“延續(xù)與變遷”的歷史思維能力。高中課標(2017版)提出學生應“理解不同時空條件下歷史的延續(xù)、變遷與發(fā)展”[2]。時空觀念核心素養(yǎng)要求學生“理解歷史上的變遷、延續(xù)、發(fā)展進步等意義”[3]。不僅如此,近幾年全國卷歷史非常強調對“延續(xù)與變遷”思維的考察。題干一般將“延續(xù)”作為試題背景或語境,構成解題暗線,“變遷”通常作為試題考察點,諸如變化背景、原因、本質、意義等,此是解題明線。有學者認為歷史教學有必要先建構“變遷”的觀念,如此才能幫助學生建立恰當?shù)臍v史認知[4]。那么,歷史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視域下,如何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一、用年代尺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
年代尺是表達歷史流變、轉折的有效工具,它能清晰勾勒出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直觀、形象地反映歷史重要節(jié)點的變化。年代尺有三類,即側重分析變化的原因、意義、影響的“點”式年代尺;側重分析變化的過程、本質的“線”式年代尺;側重對歷史現(xiàn)象的綜合考察的“面”式年代尺。
1.“點”式年代尺——呈現(xiàn)歷史變遷的轉折
要理解歷史發(fā)展的“延續(xù)與變遷”,找到發(fā)展過程的轉折點是關鍵。歷史的轉折點以“點”狀呈現(xiàn)于年代尺中,單獨截選該“點”則形成“點”式年代尺,它能幫助學生理解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何延續(xù),又如何發(fā)生轉折以及原因、意義。例如講“偉大的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可用“點”式年代尺呈現(xiàn)(見圖1)。
該年代尺清楚展示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前后的三個重要因素,揭示了這一歷時性的轉折點(“變遷”)對于中國的影響,賦予了“1978”這個時間節(jié)點深刻的歷史意義。此外,年代尺在揭示1978年“變遷”意義的同時,也蘊含諸多“延續(xù)”的內容,如繼續(xù)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等基本原則。如此,學生就能明白1978年以來中國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不僅源于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的改變,也得益于一些根本性原則被“延續(xù)”下來。
2.“線”式年代尺——厘清歷史流變的脈絡
由多個“點”式年代尺構成的“線”式年代尺,能形象、直觀地展示相關史事或歷史現(xiàn)象的“延續(xù)”或“變遷”的基本過程,進而看到歷史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變化,有助于學生客觀敘述史事、正確解釋史實、認識歷史本質。如講“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就可用“線”式年代尺來呈現(xiàn)(見圖2)。
在年代尺中,學生能清晰地看到近代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變遷”過程,并幫助學生描述一定時期的重要變化或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的變化速度,從中找到1840-1842和1900-1901這兩個歷史變化的轉折點。同樣,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變遷過程中,依然能看到“延續(xù)”——列強侵華的本質始終不變。
3.“面”式年代尺——勾勒整體歷史的輪廓
歷史變化的原因、過程、影響等從來都不是孤立或者單向的,而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多個“線”式年代尺構成了“面”式年代尺,它能勾勒出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事件的整體輪廓,既能幫助學生把握歷史脈絡,也能對歷史追根溯源以幫助學生厘清歷史現(xiàn)象中動機與效果、內因與外因、偶然與必然、局部與全局等之間的相互關系。
圖3的年代尺展現(xiàn)了19世紀到20世紀90年代的世界發(fā)展概貌,有利于學生從自然進程和人文進程兩個視角以及使用時間參照點去思考歷史現(xiàn)象的共時性和歷時性,把握整體的歷史發(fā)展趨勢,避免了對歷史單一的因果解釋。
二、用歷史年表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
歷史年表把時間上并行或是相續(xù)發(fā)生的各種史事,按發(fā)生時間的順序進行呈現(xiàn),從而展現(xiàn)某一階段歷史發(fā)展的總體變化及特征,使人們易于了解事情的發(fā)展過程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助人們對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和演變的過程有所了解,并從中尋求其規(guī)律性。近五年全國卷運用歷史年表考查“延續(xù)與變遷”思維的頻率幾近20次。因此,歷史教學可借助歷史年表來培養(yǎng)學生的“延續(xù)與變遷”思維。如探討“中國地方行政制度”時,就可以采用年表[5](見表1)。
該年表讓學生直觀感受到各時期中國地方層級的“變遷”,同時也看到“延續(xù)”,如漢承秦制等,尤其能清晰認識到“縣”這一基層政區(qū)被歷代“延續(xù)”,成為最穩(wěn)定一級地方行政機構。由此,學生能得出中國歷代行政層級變化“既受制于傳統(tǒng)”而呈現(xiàn)“延續(xù)”特征,又“基于服務現(xiàn)實的需要”調整行政層級而呈現(xiàn)“變遷”特征。
三、用歷史地圖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
歷史不僅通過時間來呈現(xiàn)“延續(xù)與變遷”,也可通過地理空間來呈現(xiàn)。因此,適當運用地圖也能有效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的思維。如講“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就可展示漢唐兩幅地方行政制度變遷地圖,讓學生直觀感受歷史的延續(xù)與變遷。
通過圖4兩幅地圖對比,可明顯看到東漢-唐地方行政區(qū)劃的“變遷”,如南方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造成南方行政區(qū)域不斷細化。此外,在“變遷”中也蘊含“延續(xù)”,如從東漢到唐“延續(xù)”了基本疆域,像中央政府對南海諸島管轄就能從歷史角度論證這是中國的神圣領土,有助于增強學生國家領土主權意識。
四、引入概念史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
概念史通過對政治、社會等領域中的“主導概念”或基本概念的形成、演變、運用及社會文化影響的分析,來揭示歷史變遷的特征[6]。歷史教學適當引入概念史,梳理一些重要歷史概念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歷史發(fā)展變化,以此習得“延續(xù)與變遷”思維。
如對“資本”概念史的梳理。東漢經學家劉熙《釋名》對資本一詞釋為:“姿,資也。資,取也。形貌之稟取為資本也?!笨梢娰Y本取“形貌之稟”的含義。宋朝開始“資本”有了“金錢”“財物”含義。近代西方“Capital”一詞進入后,“資本”成為“Capital”的對譯詞,但當時語境中“資本”只是一個與“母財(材)”“本錢”等含義基本相同、用來表示金錢的普通詞匯。19世紀90年代后,隨著相關社會主義譯介著作和書刊在日本出版,“資本”在日語中獲得現(xiàn)代專業(yè)術語和政治術語的地位。隨后,它又借助“生產”“消費”“投資”“增值”等詞匯經由日本傳入中國,得到廣泛的接受和傳播[7]。
梳理“資本”概念的變遷史,學生既能看到書寫層面的“資本”一詞一直在延續(xù),同時又能理解隨著歷史發(fā)展,“資本”一詞的意義又不斷發(fā)生變化,并逐漸賦予了現(xiàn)代的意義。學生既體會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以及博大精深,又理解到近代西方社會經濟的變化影響了中國,也從更深層次去體會歷史的“延續(xù)與變遷”。
五、利用研習史料培養(yǎng)“延續(xù)與變遷”歷史思維
史料研習是歷史教學最常見的教學方式,若是選用的史料及設計的問題著眼于“延續(xù)與變遷”思維培養(yǎng),那么學生也自然被引導到辨別、判斷史料所含信息的延續(xù)與變遷,同時比較變化的信息,識別其變化的速度。
例如講“英國代議制的形成”[8],第一步出示四則史料:1530S對國王權力和議會權力的闡述、1649年對國王審判處決的闡述、1770年對首相權力的闡述。問題設計為:“這些陳述告訴了哪些信息:1.發(fā)生了哪些變化?2.哪些保持不變?3.哪些變化發(fā)生最快?4.哪些變化發(fā)生最慢?”基于四則材料的研習,學生可以看到16世紀30年代至18世紀70時代有這樣一些“變遷”:一是國王權力變小,從有權更換宗教信仰到受議會和法律制約;二是議會權力變大,國王必須通過議會解決重大問題;三是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國王被處死;四是國家政權出現(xiàn)首相,首相權力有時比國王還大。同時,也能看到這樣一些史實一直在“延續(xù)”:一是國王基本上都存在;二是國王一直保持著一定的權力。通過對史料的研習和比較,學生得出國家政權與權力變化最快,國王權力的變化最慢。第二步,進一步理解“延續(xù)與變化”中的“轉折點”。出示兩則史料,問題設計為:“1.兩則史料,哪一則描述了一個轉折點?2.本課還有哪些轉折點的例子?”
通過第一步史料研習,學生對“變遷”“延續(xù)”如何體現(xiàn)有了了解,第二階段的史料研習著眼點發(fā)生變化,即研習從“分析哪些因素發(fā)生了變化及變化快慢程度”轉變成“分析史事發(fā)生巨大變化的關鍵因素”,既深化了對“延續(xù)與變化”的認識,又理解到史事變化程度各異與變化的動因不同密切相關。
重視“延續(xù)與變遷”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是迎接新高考改革和促進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落地的需要,也是提升學生歷史意識、培養(yǎng)合格國民的重要手段。學生將歷史置于特定時空,“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xù)”形成健全的時空觀念這一核心素養(yǎng),以此為基礎,對過去和現(xiàn)在之間的各種聯(lián)系進行正確的分析評價,比較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社會文化因素,分析與歷史變化相關的“發(fā)展”與“退步”的不同觀點等,進而形成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斯特凡·約爾丹.歷史科學基本概念辭典[M].孟鐘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60-16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3] 徐藍,朱漢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7-60.
[4] 林淑慈.歷史,要教什么[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0:337.
[5]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81.
[6] 孫江.亞洲概念史研究(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5.
[7] 曹龍虎.中國革命語境中的“資本主義”[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70-91.
[8] Cuplin,C.&Edwards,B.SHP HISTORY YEAR 8[M].London:Hodder Education,2008:174-175.
【責任編輯? 鄭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