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花
沒有比較就沒有發(fā)現(xiàn),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更不會有創(chuàng)造。為了引導(dǎo)學(xué)生體會文本的精華之處,更加全面地把握文本的內(nèi)涵,比較閱讀分析法被廣泛地運用到語文教學(xué)之中。
在教學(xué)實踐中,我們首先遇到的問題不是怎么比的問題,而是拿什么來比較的問題。如果文本之間缺乏可比性,那么這樣的比較就是毫無價值的。在這個問題上,孫紹振先生提出“現(xiàn)成可比性”這一教學(xué)概念,在教材編寫中,他提倡單元各篇之間應(yīng)有較高的可比性,以方便教師的教和學(xué)生的學(xué),在教學(xué)的效果上也明顯優(yōu)于孤立的文本分析。鑒于此,筆者選擇《囚綠記》同一單元的作品《故都的秋》與之比較。此外,根據(jù)比較的特點,再選擇同一題材的作品朱自清的《綠》與之進行比較,通過這樣的比較,以期更全面地解讀《囚綠記》文本,提升文本審美價值。
一、同一單元不同作品的比較閱讀:《故都的秋》與《囚綠記》的比較
席小霞老師在《〈故都的秋〉〈囚綠記〉比較閱讀教學(xué)》這篇文章中介紹了自己的教學(xué)方法。她以練習(xí)的方式,讓學(xué)生從內(nèi)容、情感、表達、手法、語言等各方面對比兩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席老師認為,這兩篇作品的相同點是:同屬于寫景散文,創(chuàng)作的背景也大致相同,都是在上世紀(jì)的三十年代。文章涉及的地點也都是古都北京。不同點有:①對北平的稱呼不同;②作者表達的情感不同,《故都的秋》表達的是閑適之情和對北平秋天的喜愛之情,《囚綠記》表達對常春藤的癡迷;③愛事物的方式不同,《故都的秋》是交換,而《囚綠記》是欣賞而不獨占;④語言各具特色,《故都的秋》語言細膩、婉轉(zhuǎn)動人,《囚綠記》語言直白。以上所述的觀點,筆者都很贊同。但是筆者認為席老師的研究以練習(xí)為主,對兩文的比較還不夠深入細致。這兩篇文章都有細致精彩的景物描寫,但是在寫法上又有所不同。
首先,兩篇文章都有對色彩的描寫,但是對色彩的表現(xiàn)方式卻各具特色。
《囚綠記》主要寫常春藤的綠。文章把“綠”擬人化,賦予“綠”以人的生命與思想,展開一場人與自然之間“無聲的對語”。
《故都的秋》則是在對客觀景物的描寫中,融進了作家的主觀情緒。雖然作者無意于強化這些色調(diào),但這些飽含著作者主觀情緒的景物,自然也被染上了色彩。在作者的描寫下,這些景物動靜相宜、繪聲繪色,構(gòu)成了一幅幅富有北平特色的秋景圖?!扒锍快o觀”中,作者偏愛“冷”色調(diào),青天的“青”、馴鴿的“灰”、牽?;▌t“以藍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在這不著痕跡的描寫中,作者已經(jīng)點染了一幅質(zhì)樸的北平秋景圖。再看對棗樹的描寫,“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是“秋的全盛時期”,“棗子紅完”是“北國清秋的佳日”,棗子從淡綠到微黃再到紅完,這是一條色彩上的線索,用色彩的變化來描寫季節(jié)的特征,這樣的描寫功力也只有細膩如郁達夫者方能為之了。
無論是《囚綠記》的用擬人手法寫色彩,還是《故都的秋》把色彩主觀化,都顯現(xiàn)了高明的散文家共同的選擇,那就是“物我交融”,盡顯散文之本色。
其次是都有細膩的景物描寫。
《囚綠記》涉及的景物比較單一,景物描寫粗細兼?zhèn)洌L形繪色。在初見“綠”的時候,“便有一片綠影”,是個影子;而隨著我與“綠”的交往越來越親密,作者對常春藤進行了多次的特寫。比如“看它怎樣伸開柔軟的卷須”“我細細觀賞它纖細的脈絡(luò),嫩芽”“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著原來的方向”,而綠枝條的變化也由“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等等。這些對景物細膩的描寫,包含著一條作者的情感脈絡(luò),理解這些細微的變化,正是把握作者對綠情感變化的關(guān)鍵所在。
《故都的秋》涉及的景物比較多,作者調(diào)動了聽覺、視覺和觸覺來感受北平秋天的獨特景觀,使寫景狀物有聲有色,有動有靜,并融入了深沉細膩的情思?!扒锍快o觀”,作者在槐樹葉底,“朝東細數(shù)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落蕊輕掃”,作者描寫足踩落蕊的感覺是“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接著是視覺所感,“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些情景在作者筆下顯得如此自然貼切,因為這就是北國之秋的“清”與“靜”,因為“清”“靜”,所以閑適,因為閑適,所以細膩。
二、同一題材不同作品比較閱讀:《綠》與《囚綠記》的比較
王泉、郭用銘通過對《綠》與《囚綠記》兩文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家創(chuàng)作宗旨等因素的比較分析,指出《綠》文是借助一系列意象的組合,勾勒出了一種朦朧美,是一篇寫意散文,而《囚綠記》一文表達的是對力之美的留念,表現(xiàn)的是一種憂郁美,是一篇寫實散文。筆者認為,這樣的分析主要是文本之外的比較閱讀,課堂教學(xué)的實用性不強,而網(wǎng)絡(luò)上能找到的《綠》與《囚綠記》兩文的對比幾乎是以練習(xí)的形式出現(xiàn)的。為了彌補這一缺憾,筆者綜合了這些教學(xué)設(shè)計,結(jié)合上文對“綠”這一意象的解讀,再次對《綠》和《囚綠記》兩文本進行比較閱讀。
首先,兩文都以“綠”入題,但指代的事物卻不同。《綠》文中指代的是梅雨潭的水,而《囚綠記》指代的是常春藤。無論“綠”指代的是什么,兩位作者都只以色彩“綠”入題,除了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讀性,更留下了解讀的空間。讀者就此展開多元解讀,可以豐富“綠”這一意象的內(nèi)涵。
其次,兩文對“綠”特征的關(guān)注點不同?!毒G》寫的是水,所以,“綠”的特征是柔軟如初戀少女的心,嫩滑如皮膚,溫潤如碧玉,清亮如明眸,柔順如舞女的飄帶。這些特征使作者在文章的最后,竟把梅雨潭水的“綠”直接比作“女兒綠”?!肚艟G記》的“綠”從一開始就被作者擬人化了。雖然沒有具體的描摹“綠”的特征,但作者通過心理描寫和自己的觀察,塑造了一個永遠向著光明、追求自由,不屈服于黑暗的“綠”的形象。如果說朱自清的《綠》關(guān)注的是“綠”溫柔的一面,那么陸蠡《囚綠記》關(guān)注的則是它剛強的一面。
最后,兩文中對“綠”的感情是一致的,都是熱愛,但愛的表達有所不同?!毒G》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在對比、比喻中不斷強化對綠的喜愛之情,動詞“拍”“撫”“掬”“吻”的使用,如同輕柔地撫慰稚嫩的嬰兒一般,喜愛之情躍然紙上?!肚艟G記》一文更多的是直抒胸臆的情感表達?!拔覒涯罹G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我歡喜看草綠”“我懷念綠色”“我留戀于這片綠色”。當(dāng)然,作者也運用對比和比喻強化作者對綠的喜愛之情,“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如果說《綠》是一篇抒情散文,那么《囚綠記》則是把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在表達了對“綠”的喜愛的同時,作者記敘了自己的愛走向自私并最終恢復(fù)理性的過程,在記敘中感嘆“綠”的“永遠向著陽光”的品質(zhì),并對“綠”表達了“誠意的祝?!薄?/p>
綜上所述,比較閱讀分析法作為一種文本分析的方法,更便于師生對文本產(chǎn)生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也讓不同文本在不斷的碰撞中,生成新的意義。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寶蓮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