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雯
內(nèi)容摘要:英語親屬稱謂名詞雖然不如漢語的親屬稱謂名詞那樣紛繁復(fù)雜,但卻有名詞動詞化的靈活用法。本文試圖從認知語義學(xué)的轉(zhuǎn)喻和隱喻、識解理論、原型和意象圖示角度來探究英語親屬稱謂名詞動詞化過程中所帶來的語義變化的認知理據(jù)和深層動因。
關(guān)鍵詞:英語親屬稱謂名詞 動詞化 認知語義學(xué)
英語名詞動詞化現(xiàn)象及其涉及的語義變化一直是語言學(xué)研究的熱點問題。英語名詞可以通過添加或去掉特定的詞綴來實現(xiàn)動詞化,也可以不改變詞形直接實現(xiàn)動詞化。許多學(xué)者也從句法、語義、認知和詞源等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英語名詞的動詞化。本文試圖從認知語義學(xué)的視角出發(fā),以英語中的親屬稱謂名詞為研究對象,來探究其動詞化現(xiàn)象及其涉及的語義變化背后的認知理據(jù)和動因,從而為英語名詞動詞化研究提供一種新思路。本文涉及的所有英語親屬稱謂名詞的釋例均來自陸谷孫主編的第二版《英漢大詞典》,考察的親屬稱謂名詞有father, mother, grandfather/mother, son, daughter, uncle, aunt, cousin, brother, sister, sibling, twin, ancestor, husband, wife, parent。
一.相關(guān)概念和理論
1.名詞動詞化
名詞動詞化指的是一個詞的名詞詞性暫時地轉(zhuǎn)換為動詞詞性,而它的形式不變,又稱N-V轉(zhuǎn)換或零后綴現(xiàn)象。如The man fathered the son,轉(zhuǎn)換前的名詞father被稱為父名詞,轉(zhuǎn)換后的動詞father被稱為去名詞化的動詞,且父名詞father必須帶有表示作為動詞father的動作的語義成分,在這里指的是父親生理上的生育功能。Clark等人(1979)針對這一名詞動詞化過程提出了四個原則:(1)每一個去名詞化的動詞都必須從其父名詞轉(zhuǎn)換而來而不加詞綴。(2)每個動詞的父名詞必須表示一個明顯的對象或這種對象的性質(zhì)。(3)每個動詞必須盡可能有非隱喻的具體用法。(4)每一個動詞必須作為一個真正的限定動詞使用。本文根據(jù)上述定義和原則,并通過查詢《英漢大詞典》,確定英語親屬稱謂名詞father,mother,sister,brother,parent,grandfather,grandmother,husband,twin,ancestor存在動詞化現(xiàn)象。
2.認知語義學(xué)
認知語義學(xué)認為意義即概念化,而概念化又是一個人類動態(tài)地建構(gòu)意義的心理過程,它涉及人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以及人的感知經(jīng)驗(Langacker, 1987)。所以不同于傳統(tǒng)語義學(xué),認知語義學(xué)認為語義具有視角特征、動態(tài)變化特征、百科知識性和非自主性特征、基于使用和經(jīng)驗的特征(Geeraerts, 2006)。認知語義學(xué)的核心內(nèi)容可以用以下四個原則和六個基本主張(G?覿rdenfors, 1998;Lakoff, 1987)來闡述。
原則一:概念的非自主性。概念在人腦中不是獨立的存在,人們理解概念必須依靠由背景知識組成的語境,也就是“認知域”或“概念域”。例如:a. 都周末了,還在寫論文?b. 都周末了,還不寫論文?對這兩個句子語義不同的理解要依靠“周末”這一概念域。
原則二:認知的理想化原則。Lakoff(1987)提出了ICM(理想化認知模型),以此來說明范疇化問題,解釋語義范疇和概念結(jié)構(gòu)。ICM(理想化認知模型)是建立在眾多認知現(xiàn)象和認知模型之上的整合式的完形結(jié)構(gòu)。它可以反映同一文化和認知背景下的感知者對事物或知識理想的、抽象且統(tǒng)一的理解。命題原則、意象圖式、隱喻和轉(zhuǎn)喻是ICM(理想化認知模型)的四種建構(gòu)原則。
原則三:語義表征與世界的關(guān)聯(lián)原則。認知語義學(xué)將心智作為語義建構(gòu)過程中的一個積極參與者,并且以某種方式對說話人在世界中的經(jīng)驗進行概念化。不同的說話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對相同的經(jīng)驗進行概念化(劉瑾,2018)。Talmy(2000)也將其稱為識解,識解可通過不同的詳略度、轄域、背景、視角、突顯來體現(xiàn)人的主觀能動性,表達人們不同的認知行為和認知過程。
原則四:典型范疇化原則。范疇化對人類來說是一種高級的認知活動,人們可以利用范疇化的能力對世間萬物進行歸類,隨后形成相應(yīng)的概念,最后產(chǎn)出人類獨有的語言文字符號(趙艷芳,2001)。Labov(1973)的實驗證明了范疇內(nèi)部存在原型,范疇邊界存在模糊性。任意范疇內(nèi)部最核心和典型的成員被稱為該范疇的原型,而其它的非原型成員則具有該范疇內(nèi)部程度不同的典型性特征。就像石子在水面上激起伸向遠方的波紋,范疇內(nèi)部圍繞原型向外擴展,形成難以確定邊界的更大范疇。例如麻雀就比鴕鳥和企鵝更具鳥的范疇。
主張一:意義即概念化。認知語義學(xué)認為,意義是向認知或向心理實體在感知者頭腦中所產(chǎn)生的映射和概念化。這一點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語義學(xué)認為的語義是由真值條件確定的。
主張二:感知是語義的基礎(chǔ)。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語義是由感知者的感知所決定的,而不是由客觀世界中的各種物質(zhì)所決定的,且語義并不獨立于感知。
主張三:語義成分以拓撲空間為基礎(chǔ)。認知語義學(xué)并不是用句法結(jié)構(gòu)的符號系統(tǒng)來表述語義的概念結(jié)構(gòu)的,而是以空間或幾何的構(gòu)式為基礎(chǔ)的。
主張四:意象圖式是認知模型的主要特征,其轉(zhuǎn)換機制是隱喻和轉(zhuǎn)喻。意象圖式基于人與客觀世界互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運動經(jīng)驗,有容器、路徑、中心-邊緣等意象圖式。認知語義學(xué)中的轉(zhuǎn)喻和隱喻區(qū)別于傳統(tǒng)修辭學(xué)上的理解,它們是人類思維和語言運行的方式。
主張五:語義是句法的基礎(chǔ)。轉(zhuǎn)換生成語法早期的觀點認為句法是可以獨立于語義之外的,而認知語義學(xué)認為語義才是核心,語義可以制約和改變句法的結(jié)構(gòu)。人們對語義的感知甚至在沒有語言符號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時期就可以形成也得以解釋這一點。
主張六:概念具有原型效應(yīng)。傳統(tǒng)語義學(xué)是以義項或一系列的定義屬性來定義或區(qū)分不同的概念的。如dog可以被定義為[+animal],[+mammal],[+four legs],[+fuzzy],[+bark]...但實際上很多概念的邊界是模糊的且與其它概念是有重疊的。所以用傳統(tǒng)語義學(xué)表達概念的方法并不是十分具有說服力。而認知語義學(xué)認為我們大腦中概念的組織是以原型為結(jié)構(gòu)的,即認為概念是范疇中的原型,每個范疇都可以用一個原型來代表整個范疇。如當(dāng)我們提到flower這個概念的時候,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rose,因為rose就是flower這個范疇中的原型,即我們是通過flower這個原型來理解flower這個概念的。我們也是通過rose這一原型來理解該范疇中其它非原型成員的。
二.英語親屬稱謂名詞動詞化的認知理據(jù)和動因
1.轉(zhuǎn)喻和隱喻
Lakoff(1980)認為隱喻是相對具體的源域直接匹配到不同的且相對抽象的目標域,進而依靠兩者的內(nèi)部相似性來理解目標域。Radden(1999)認為轉(zhuǎn)喻是基于臨近性原則通過同一理想認知模型下的一種概念實體來理解另一概念實體。本文認為英語親屬稱謂名詞的動詞化及其語義變化大多涉及轉(zhuǎn)喻,也有詞源涉及隱喻的特殊用法。下面以《英漢大詞典》中的具體語例進行解釋和分析。
(1)
a. He fathered a son.(他生了一個孩子)
b. Who fathered your son?(誰撫養(yǎng)了你的兒子?)
c. Einstein fathered relativity.(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了相對論。)
d.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doctors the school had ever fathered.(這所學(xué)校培養(yǎng)的最有前途的醫(yī)生之一。)
e. He fathered a controversy. (他引起了爭論)
f. He fathered an article on sb.(他認為文章是某人所寫)
g. He fathered a crime upon sb.(他認為是某人做的案)
以上名詞father的動詞化用法以及語義變化均涉及轉(zhuǎn)喻,即在同一認知域映射了其功能、作用、性質(zhì)、關(guān)系等不同的子域。(a)映射了father的基因遺傳的生育功能,(b)和(d)映射了father的撫養(yǎng)和培養(yǎng)作用,(c)和(e)基于father的生育功能映射了father及其產(chǎn)物的關(guān)系,即非生理上的創(chuàng)造過程關(guān)系,(c)和(e)也可以表達為Einstein is the father of relativity和He is the father of the controversy。(f)和(g)則映射了father具有權(quán)威性、發(fā)言權(quán)這一性質(zhì)。名詞mother的動詞化用法及其語義變化也同樣均涉及轉(zhuǎn)喻,如下例子所示:
(2)
a.She mothers all her young lodgers.(她慈母般照顧所有年輕的房客)
b. He enjoys being mothered.(他就喜歡女人把他當(dāng)成兒子)
c. She mothered two sons but no daughters.(她生了兩個兒子但是沒有女兒)
d. This country has mothered many legends.(這個國家孕育了很多傳說)
(a)和(b)映射了mother撫養(yǎng)、哺育的作用,(c)和(d)映射了mother生理上的生育功能,以及mother與其產(chǎn)物非生理上的創(chuàng)造過程關(guān)系。可以看到mother并沒有像father一樣有認為、認定這一轉(zhuǎn)喻用法,這也表明了在mother的認知域中并不存在權(quán)威性這一子域。
這一點也和Lakoff(1987)所認同的“母親”的認知域相對應(yīng),他認為每個人都應(yīng)該擁有五種不同的“母親”,即遺傳、哺育、譜系、婚姻、生殖上的“母親”。Taylor(1989)在Lakoff的基礎(chǔ)上認為“父親”的認知域和母親相比則多了責(zé)任和權(quán)威兩個方面。
其它親屬稱謂名詞如sister,brother,parent,grandfather,grandmother,twin,ancestor的動詞化用法及其語義變化與father和mother的轉(zhuǎn)喻用法類似,在此就不多贅述。再來看另一個例子,husband:
(3)
a. He husbanded the woman.(他娶了這個女人)
b. The country has wisely husbanded its natural riches.(該國明智地節(jié)約使用自然資源)
c. The man husbanded his energies.(這個男人保存了他的精力)
d. He husbanded the field.(他耕耘土地)
e.He husbanded the plant.(他栽培植物)
名詞husband的動詞化用法及其語義的變化既涉及轉(zhuǎn)喻也涉及隱喻。(a)是husband的轉(zhuǎn)喻用法,映射了husband認知域的關(guān)系和功能子域。而husband的(b)-(e)的用法似乎和其名詞本義毫無聯(lián)系,實際上通過考察它的詞源,發(fā)現(xiàn)它涉及了隱喻和轉(zhuǎn)喻。husband并不是英語本族語,而是源自日耳曼語,hus-意為居住的房屋,band則表示住在房屋里的男人。其最初的語義為自耕農(nóng),即與農(nóng)奴相對的,具有自己房屋和一定人身自由的佃農(nóng),他們同時也是當(dāng)時社會小家庭的一家之主。13世紀后,husband一詞逐漸擁有了用來表示“丈夫”的語義,替代了英語本族語中原本表示“丈夫”的單詞wer。husband逐步替代wer的過程是一個隱喻的用法,husband自耕農(nóng)和wer丈夫?qū)儆诓煌恼J知域,但兩者內(nèi)部又有一定的相似性,使人們產(chǎn)生了husband is wer的隱喻認知,隨后wer表丈夫和husband表自耕農(nóng)的語義被逐步拋棄,而husband表丈夫的語義被固定下來?;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b)-(e)的husband動詞化用法其實是husband隱喻化之前表自耕農(nóng)的語義的轉(zhuǎn)喻用法。(b)和(c)映射了自耕農(nóng)不富裕,需要勤儉節(jié)約的特性的子域,(e)和(f)則映射了自耕農(nóng)的用于耕耘和栽培的功能和作用的子域。
2.識解理論
前面我們認為英語親屬稱謂名詞的動詞化涉及轉(zhuǎn)喻和隱喻的認知模型,那么操控這兩種認知模型更深層次的認知動因是什么呢?王文斌、王脈(2008)認為我們可以用識解理論中的視角和突顯兩個方面來解釋名詞動詞化的深層認知動因,即語言使用者可以通過名詞激活想要表達的語義相關(guān)的整體認知域,并通過特定的視角觀察,確定被名詞激活的語義域中特定的語域概念,突顯其表示動詞過程的概念,同時隱退相關(guān)的事物概念為背景,從而確定語言使用者想要表達的語義。我們同樣可以借此來解釋英語親屬稱謂名詞的動詞化,如下面這個例子:
(4)
a. He is the father of the boy.(他是這個男孩的父親)
b. He fathered the boy.(他生了這個男孩)
(a)和(b)中均有father這個詞,語言使用者首先激活了(a)中父名詞father的認知域,即“兩個參與者父與子的關(guān)系”。然后將其認知視角選定在突顯其表示過程的概念義中,即表示“生育”這一動作過程,同時隱退了表事物的“父子關(guān)系”至背景,從而確定了語言使用者想要表達的語義,在句法上名詞father就動詞化為動詞father。同時,去名詞化動詞在突顯表動作的過程關(guān)系的同時,也突顯了其父名詞的部分語義,在這個例子中指的是名詞father是生父而不是養(yǎng)父的概念被突顯。雖然(a)和(b)兩個句子中的father分別屬于名詞和動詞,但它們兩者都有共同的認知域。
3.原型和意象圖式
通過查詢《英漢大詞典》發(fā)現(xiàn),像father,mother這類的親屬稱謂名詞的動詞化英法可以表達多種不同的語義,而有的親屬稱謂名詞如uncle,aunt等都沒有動詞化表不同語義的用法。若把英語的所有親屬稱謂名詞看成一個范疇或中心-邊緣意象圖式,很明顯,依據(jù)我們與世界互動的經(jīng)驗所形成的概念可知,father,mother等詞是這個范疇的原型或典型成員,也是中心-邊緣圖式的中心。相反,像uncle,aunt這類名詞則是這個范疇內(nèi)的非典型成員,同時也是中心-邊緣圖式的邊緣。作為自然人和社會人,我們也是先認知與我們關(guān)系密切的father,mother等概念,從中心到邊緣再認知uncle,aunt等概念。所以father,mother等概念會經(jīng)歷認知主體更多的認知活動,從而在動詞化后獲得更多的語義。相反,認知主體對uncle,aunt等的認知活動較少,目前也沒有名詞動詞化的用法存在。
英語親屬稱謂名詞的動詞化看似毫無詞性變化,但其所帶來的語義變化的背后蘊藏著豐富的認知動因,本文認為它涉及轉(zhuǎn)喻、隱喻的認知模型,也涉及范疇的原型和中心-邊緣的意象圖式,也可以從更深層次的識解理論的視角和突顯來解釋。
參考文獻
[1]Clark, Eve, V. & Herbert H. Clark. 1979. When Nouns Surface as Verbs [J]. Language. (4): 767-813.
[2]Grdenfors, P. 1998. Some Tenets of Cognitive Semantics. // J. Allwood & P. Grdenfors. Cognitive Semantics: Meaning and Cognition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36.
[3]Geeraets, D. (ed.). 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ic Reading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4]Labov, W. 1973. 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s. In Charles-James N. Bailey & Roger W. Shuy, (eds). New Ways of Analyzing Variation in English [M].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5]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IL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6]Langacker, R.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 Vol. I: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Lakoff, G. 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Radden, G. and Kovecses, Z. 1999.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 [M]. In: Panther, K.U. and Radden, G.,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Amsterdam, Philadelphia, 91-120.
[9]Taylor. J. 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 in Linguistic Theory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0]Talmy, L. 2000. Tow and a Cognitive Semantics. Cambridge [M]. Massachusetts: The MIT Press.
[11]陸谷孫,2007, (第二版),英漢大詞典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2]劉瑾,2018,意義的百科知識觀——兼談?wù)J知語義學(xué)的原則和主張 [J].外國語文(06),86-91.
[13]王文斌、王脈,2008,名轉(zhuǎn)動詞的認知闡釋 [J].寧波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科學(xué)版)(02),44-48.
[14]趙艷芳,2001,認知語言學(xué)概論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