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與地壇》在語文教材中的編排變遷研究

2021-08-27 02:07譚智雅
語文教學與研究(教研天地) 2021年7期
關鍵詞:教科書習題文本

譚智雅

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自發(fā)表到選入中學語文教材至今,走過了聲勢浩大的新課改二十年。本文先分析《我與地壇》編入試驗修訂版教材和普高版教材的特點和意義,再從橫向上比較《我與地壇》在六套實驗版教材中的編訂情況,最后從縱向上比較實驗版教材與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探究語文教材編寫的傳承和發(fā)展,以及語文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動態(tài)。

一、《我與地壇》開始走進中學教材

(一)試驗修訂本中的《我與地壇》

《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試驗修訂本)》(下稱試驗修訂本)根據國家教育部2000年修訂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下稱試驗修訂版大綱)的基本精神修訂而成。《我與地壇》第一次被選入語文教材就是在試驗修訂本中,顯示出其特別意義。

1.進入語文教育的視線,奠定了作為中學教材常用篇目的基礎

試驗修訂版大綱規(guī)定,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應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題材、體裁、風格應豐富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上,《我與地壇》中的景和情、人和事、情和理、詩與思相互交叉,融入了作者對生與死的思考;體裁和風格上,《我與地壇》不同于傳統(tǒng)散文,有評論家稱“《我與地壇》是得‘大散文風氣之先的作品,引領了散文寫作的一代新風[1]”。經過教材編寫專家的選用和推薦,《我與地壇》被更多人所認識,讓更多人在閱讀體悟中為其大格局、大氣象、大思考、大境界所震撼。

2.體現了語文課程與生命教育的融合

1996年到2003年為我國大陸地區(qū)生命教育的“醞釀期”。這個時期,教育理論工作者反思青少年教育問題之根源、追問本真教育之所在、分析人與生命關系,初步探索生命教育。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決定了其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與地壇》中包含了對生活的體悟和對人生意義的探索,蘊含了文學的生命主題。學生品讀鑒賞文章的同時,也在逐步加深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我、個人與他人等關系的認識和思考,感受生命的堅韌與魅力,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生命意識。

(二)普高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

2002年,在試驗修訂版教材的基礎上編訂而成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下稱普高版教材)將《我與地壇》調整到第一冊的第二單元,該單元包含課文有: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前兩篇屬于教讀課文,《我與地壇(節(jié)選)》與《花未眠》屬于自讀課文?!段遗c地壇》編入普高版教材有三方面意義:

1.從單元編排上明確了《我與地壇》的文體

一方面,《我與地壇》采用片段式時空描述,以個性化的表達手法營造朦朧寂寥的意境,飽含真情實感,體現了散文特性;另一方面,文章篇幅長、格局宏大、人稱轉換頻繁和形象塑造傳神,顯示出小說的筆法。學術界曾對《我與地壇》的散文文風有所爭論,普高版教材將《我與地壇》置于散文單元,反映了編者對散文多樣化文風的包容,也為文本多元化閱讀與鑒賞指明了方向。

2.注明作品來源和節(jié)選片段,后續(xù)教材基本沿用這一注釋范式

《我與地壇》的原文篇幅較長,編入教材時精選兩節(jié),既考慮到學生閱讀能力和授課課時安排等情況,又能讓學生基本把握文章的整體思想。注釋中明確指出“全文共七節(jié),這里節(jié)選第一、二節(jié)”,可以看出編者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課后閱讀原作全文,以達到鞏固理解、深化思考的目的。

3.有了豐富的課后習題,輔助學生把握文本

普高版教材的習題抓住了理解文章的兩個關鍵點:地壇與母親對作者感悟生命的啟發(fā)。同樣是啟發(fā)生命哲思,對地壇與母親的書寫卻側重不同的表現手法:第一節(jié)是描寫,第二節(jié)是敘述。前者需要厘清地壇之景與作者際遇的關系,后者需要從敘事中理解母親的形象。習題明確“誦讀”“比較”“評價”等語文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支架,引導學生沿著文本語言滲入到思想文化,調度學生的共情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編者基于散文文體的特點確定課后習題的考查重點,在后續(xù)的教材中,《我與地壇》課后習題的設題核心也基本與普高版教材基本一致。

二、“一綱多本”時期的《我與地壇》

自2004年以來,我國共有六套獲正式審定通過的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這些教材依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下稱實驗版課標)編寫,在單元編排、助讀系統(tǒng)、練習設計等方面體現出同中有異的特點,走出了語文教材百花齊放的道路。

從選文系統(tǒng)上看,《我與地壇》沒有被編入2004年人教版教材和語文版教材,蘇教版、粵教版、魯教版和北師大版均將其編入其中,在這四個版本的實驗版教材中,《我與地壇》的編訂不乏異同之處。本文橫向比較不同版本實驗教科書中的《我與地壇》在選文系統(tǒng)、助讀系統(tǒng)和作業(yè)系統(tǒng)上的共性和差異,借此了解不同教材的特點。

(一)選文系統(tǒng):在語言鑒賞中體味哲思

實驗版課標在“教科書編寫建議”部分指出,“教科書選文要具有時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內涵,文質兼美,豐富多彩,難易適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2]實驗版教科書貫徹課標精神,節(jié)選《我與地壇》中語言精美、哲思深刻且符合學生閱讀能力和認知能力的代表性段落。

與2002年人教版教材一樣,蘇教版、北師大版、魯教版教材均節(jié)選了《我與地壇》原文的第一、第二節(jié)。與其它兩個版本教材以“(一)”“(二)”區(qū)分兩部分不同,魯教版兩節(jié)之間僅空出一行,從形式上看,兩部分的聯系更加密切,對應到魯教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所在單元的主題,可知選文第二部分是學習重點,第一節(jié)內容可看作第二節(jié)的背景和鋪墊。

粵教版教材獨樹一幟,節(jié)選《我與地壇》原文的第一節(jié)和第六節(jié)。從內容上看,第一節(jié)是作者與荒涼衰落的地壇之景的對話,第六節(jié)則是作者與自身的對話。從語言表達上看,第一節(jié)在景物描繪中呈現出細膩、平緩的語言風格,第六節(jié)在“自我”和“他我”矛盾剖析中呈現出沉重與緊迫之感。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語言的多樣性,理解作者悟出人生哲思的路徑。

(二)助讀系統(tǒng):拓展文學閱讀的資源

助讀系統(tǒng)能幫助學生學習,提示學習要求、重點和方法,詮釋某些疑難問題,引述相關資料,拓展知識等。實驗版課標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fā)”部分明確,語文課程應“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和開發(fā)”。[3]助讀系統(tǒng)作為語文教材的基本構成要素,也是重要的語文學習資源,其拓展的深度和廣度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著導向作用。

實驗版教材中《我與地壇(節(jié)選)》的助讀系統(tǒng)情況總結如下:

1.提供豐富的圖文資源

除魯教版教材以外,其它三個版本教材均插入了地壇公園的照片,北師大版教材還插入了作者的照片。插圖是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體現,能有效激發(fā)學生探索文本的興趣。例如在北師大版教材中插入作者史鐵生開懷大笑的照片,與作品沉重的語言風格形成對比,可指引學生深入語言背后,理解作者對生命細節(jié)的覺察和對人生意義的叩問,理解其樂觀主義精神。

2.緊扣文本開拓外延知識

所有版本教材中均注明地壇是古代帝王祭祀的所在地,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地壇負載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滄桑感。實驗版課標明確,在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知人論世,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教材中有關作品的注釋有助于學生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3.詞語注釋輔助文本解讀

在教材下方的注釋中,“坍圮”“撅”“窸窸窣窣”“熨帖”出現的頻率較高,除了魯教版教材以外,其它四個版本的教材都對以上四個詞語進行讀音和詞義的解釋。除此以外,“雋永”也多次出現在《我與地壇》的課文詞語注釋中,這些詞語反映作者與地壇的心靈共鳴過程,對文本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三)作業(yè)系統(tǒng):引導學生逐步走出文本

作業(yè)系統(tǒng)輔助檢測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也能幫助學生進行知能轉化,培養(yǎng)語文能力。實驗版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指出,教科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掌握自學的方法,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基于此,實驗版教材的作業(yè)系統(tǒng)既引導學生立足于文體特性進行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解讀,也嘗試鼓勵學生采用靜思閱讀之外的多樣的語文學習方式。實驗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的作業(yè)系統(tǒng)有以下特點:

1.引導品味語言

《我與地壇》的思想內容相當豐盈充實,與語言形式的紛繁典雅相匹配。蘇教版課后習題第三題、北師大版課后習題第一題指向課文的語言表達形式,前者立足第二節(jié),后者立足第一節(jié),引導學生在深沉、綿密的筆調中讀出文字背后的情感以及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2.關注移情思考

實驗版課標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提出要求,即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整體感知和把握作品中形象和情感,鼓勵建構文本意義。

蘇教版教材課后習題第一題、粵教版教材課后習題第一題、北師大版教材課后習題第三題考查學生理解地壇之景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情感的關系。蘇教版教材課后習題第二題和北師大教材課后習題第二題指向課文第二節(jié)的內容,前者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心理變化過程理解母親的愛,后者引導學生把握與母親有關的事件以讀懂母愛。粵教版第二題引導學生基于文本內容理解作者的心情,第三題引導學生結合文本與自身經驗思考“欲望”??傊?,這些設題均引導學生從某一對象中整體理解作者獲取的生存感悟。

3.反映“讀整本書”的語文學習理念

實驗版課標明確,實施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推薦文化品位高、難易程度適當的課外讀物。蘇教版教材和魯教版教材均要求學生在課后自主閱讀《我與地壇》全文;在上文注釋部分,各個版本的實驗版教科書均列舉了史鐵生先生的其它文學作品,這表明“課外閱讀活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念在語文教材中逐步落實。

4.缺乏情境創(chuàng)設

研究四個版本教材的課后習題發(fā)現,課后習題基本貼近文本,鮮有開放的思考空間,思路程式基本不離主題思想、作者情思和寫作方法,沒有融合語文實踐活動,顯得零碎、重復;同時,課后習題“應試味”較強,欠缺明確的對學生語文學習的指導。

三、新教材時代的《我與地壇》

2019年秋季,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東、海南六個省市開始使用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新教材(下稱統(tǒng)編版教材)。新教材的編寫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稱新課標)為總體指導思想。在總體編寫思路上,緊扣兩大關鍵詞: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立德樹人”和作為育人目標的“核心素養(yǎng)”。本章節(jié)以歷時研究法,著眼于統(tǒng)編版教材的結構體例,比較統(tǒng)編版教材與2004年實驗版教材的不同,以進一步了解教材的傳承與發(fā)展脈絡。

(一)選文系統(tǒng):整合意識中的深度和廣度

新課標在“教材編寫建議”部分指出,教科書編寫要體現課程整合理念。統(tǒng)編版教材在單元編排上完全打破了文體限制,以人文主題和學習任務群兩條線索組織單元。人文主題聚焦“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責任擔當”三方面。學習任務群是單元組織的另一條線索,每個單元設計若干學習任務,指向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保證語文課程工具性的落實。

《我與地壇(節(jié)選)》選編到必修上冊第七單元,該單元屬于“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不同體裁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嘗試進行文學寫作,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和表達交流能力。

該單元的五篇文章分別是《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赤壁賦》《登泰山記》《我與地壇(節(jié)選)》。從成文時間看,這些作品誕生的時代從宋代到當代,呈現散文從確立獨立地位到形式內涵多樣化的發(fā)展脈絡;從內容上看,既有美景描寫,又有深厚的人文內涵。這些課文在“寫景抒情”“散文技法”之下形成專題,既有視野的廣度和時間的跨度,又有一定的內在脈絡。教學安排上,五篇課文劃分為三課: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組合為一課,蘇軾的《赤壁賦》和姚鼐的《登泰山記》組合為一課,《我與地壇(節(jié)選)》既是精讀課文,又單篇獨立一課。

《我與地壇》選入統(tǒng)編版教材有兩點意義:

1.體現了“守正創(chuàng)新”的理念

統(tǒng)編版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指出,以往語文教材中值得借鑒的東西是新教材編寫的基礎和起源,此為“守正”;新教材的編寫理念、結構體例、課文選取和內容設置都有明顯的變化與改進,此為“創(chuàng)新”。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我與地壇》作為精讀課文,單篇分為一課,這與以往大部分實驗教科書將其作為略讀(自讀)課文不同。與2004年大部分版本的實驗教科書的相同點在于,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原文第一、第二節(jié),但不再在注釋中具體說明,僅說明“略有改動”。

2.進一步體現了對生命教育的關注

2016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提出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生命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積極響應政策,反映社會需求,一些具有生命教育意義的文學作品編入教材,其中就包括經典名篇《我與地壇》。歷經歲月沉淀,《我與地壇》的文學價值和教育意義歷久彌新,其教學重要性更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突顯。

(二)助讀系統(tǒng):情境創(chuàng)設與方法指導并舉

與實驗版教科書在課后設置3-4個習題輔助學習不同,統(tǒng)編版教材不設置課后習題,而在課文后附上簡短的學習提示。《我與地壇(節(jié)選)》一文的學習提示分析總結如下:

1.個人經歷融合生命哲思

以往實驗版教科書直接在注釋中指明地壇的歷史地位:古代皇帝祭地場所;統(tǒng)編版教材則對比地壇輝煌的過去與平凡的當下;以往大部分實驗版教科書交代作者的生卒年份和代表作品,詳細如北師大版教材也僅以時間為脈絡介紹史鐵生從健全到殘疾的經歷,統(tǒng)編版教材則在精煉的言辭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生命思考的廣度,引發(fā)學生的共情,進一步思考地壇的歷史巨變與作者的命運轉折的共鳴點。

2.提出了學習的要求和思路

首先是“局部—整體—局部”閱讀,以課文為起點擴充閱讀量,課后讀《我與地壇》原文全文,理解作品的整體思想,再反思課文與作品整體思想的聯系。其次是抓重點,引導學生通過哲理性語句理解作者的思想。第三是通過純粹而深沉的語言表達理解母愛和作者對母親的感情。這三點與實驗版教科書中的課后習題有相同的核心,無非理解作者與地壇的關系、作者與母親的關系、語言與思想的關系,但與實驗版教科書相比,設定了學習情境,引發(fā)興趣,提供了閱讀方法的指導??傊?,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閱讀鑒賞活動不僅局限于文本內部。

3.體現自主學習的意識

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中,《我與地壇》的注釋分為四類:

(1)作品來源。明確課文“選自《史鐵生散文選》(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寫作對象信息。明確“地壇在北京安定門外,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為明清皇帝祭地之壇”。

(3)詞語注釋。包括“撅(juē)”“窸(xī)窸窣(sū)窣”“熨帖”“雋(juàn)永”。

(4)指代對象說明。課文在第一節(jié)第四自然段提到的“一篇小說”,注釋中說明是“指作者的小說《我之舞》”。

統(tǒng)編版教材中《我與地壇(節(jié)選)》的注釋類別與實驗版教材基本一致,詞語也與實驗版教科書中的基本重合。但不同點在于,統(tǒng)編版教材中注釋的數量較少,內容精煉,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突破單篇閱讀精講細析固定模式的意圖,需要學生自主排查陌生詞匯,積累語言文字材料。

(三)作業(yè)系統(tǒng):助力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

統(tǒng)編版教材在每個單元后面安排3-4個綜合性學習任務,任務設計覆蓋整個單元學習內容,兼顧人文主題和單元學習目標的落實。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學習任務緊扣“文學閱讀與寫作”任務群,著眼于文本語言品味、形象感受和情感體驗,同時又落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將景物特征和情感內蘊的把握拔高到民族審美傳統(tǒng)的理解。在一系列的學習任務中,與《我與地壇(節(jié)選)》一文直接相關的有: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描寫的是同一城市的景物,呈現出多姿多樣的美。選取你認為最精彩的段落,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寫一段評點文字。

最后《如何做到情景交融》一文可理解為單元知識的總結,其中提到《我與地壇》的部分是:“……史鐵生《我與地壇》中,‘剝蝕的琉璃,‘淡褪的朱紅,‘坍圮的高墻,‘散落的玉砌雕闌,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傷甚至絕望的心境。這樣的文字,處處寫景,字字關情,能給讀者以思考或震撼?!?/p>

《我與地壇(節(jié)選)》所在單元的作業(yè)系統(tǒng)具有以下特點:

1.體現了統(tǒng)編版教材單元學習任務的編寫思路

首先,強調單元內容的整合,挖掘《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和《我與地壇(節(jié)選)》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引導學生進行比對與評價;其次,注重任務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摘選段落、撰寫評點文字等,都是具體的任務,可鍛煉和考查學生文本鑒賞能力;然后,設置真實、有意義的語文學習情境,并提供較多的學習支架,“摘抄”是學生積累語言文字材料、培養(yǎng)語感的好方法,“寫作”則是促進深度閱讀、展現思考過程的好方法;最后,重視由學生自主、合作開展各種體驗性和探究性活動。

這些任務相互關聯、前后呼應,構成一個結構化的語文實踐活動,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2.體現了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根基作用的重視

從實驗版教科書到統(tǒng)編版教材,編者都關注到《我與地壇》第一節(jié)中作者描寫地壇的文筆之妙。尤其是“四百多年里,它剝蝕了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墻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一句,北師大版教材在課后習題中要求學生品讀其“語言之妙”,統(tǒng)編版教材則將其作為學生學習“情景交融”這一寫作技巧訓練的典范,落實了新課標所指明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4]理念,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語言文字運用實踐,讓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在積累和發(fā)展言語經驗的過程中融入和提升其它三方面素養(yǎng)。統(tǒng)編版教材將語言材料從感知轉化到實踐的路徑落實到單元學習任務中,將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整合到單元學習活動中,以實現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我與地壇》集文學韻味和人生哲思于一體,自2000年開始,被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選入。在2004年審定通過的六個版本實驗版教科書中,大部分教材抓住文章的“生命哲思”主題;在助讀系統(tǒng)部分,實驗版教材開拓和利用圖文資源,注釋主要分為作品來源、作者及作品、寫作對象介紹和詞語釋義,輔助文本理解;課后習題和活動引導學生品味文本語言,感受思想與藝術魅力,“讀整本書”的語文學習方式在教材中初見端倪,但題目設置普遍缺乏情境創(chuàng)設。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我與地壇(節(jié)選)》體現出“守正創(chuàng)新”的教材編寫理念,其在單元內部的教學重要性突顯,助讀系統(tǒng)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自主學習要求和思路,作業(yè)系統(tǒng)體現新教材的“整合”意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注釋:

[1]趙勇.《我與地壇》面面觀[J].名作欣賞,2011(22):5-17+2.

[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康曉偉,王剛.鑄魂育人:新時代教材建設的思想遵循[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9):4-10.

[3]張曉毓.強化立德樹人教育,重視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使用與教學策略建議[J].基礎教育論壇,2019(30):6-7.

[4]王本華.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設計思路[J].人民教育,2019(20):55-57.

[5]溫儒敏.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特色與使用建議[J].語文學習,2019(09):4-10.

猜你喜歡
教科書習題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打麥
藏起來的教科書
藏起來的教科書
一道課本習題“鏈式反應”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精心設計習題 構建高效課堂
對一道習題的多角度思考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