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正中,孫曉偉,徐彬彬
(1.中交第二航務工程局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40;2.長大橋梁建設施工技術交通行業(yè)重點實驗室,湖北 武漢 430040;3.交通運輸行業(yè)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制造技術研發(fā)中心,湖北 武漢 430040)
襄陽市東西軸線沉管隧道項目采用“雙軸線”干塢法進行管節(jié)預制,其東汊干塢支護結構采用“落底式止水帷幕+放坡開挖”方案。干塢面積大,基礎透水性強,防滲墻墻體材料的選擇是施工的一個難點。防滲墻墻體材料主要有柔性防滲墻和非柔性防滲墻兩類,柔性防滲墻優(yōu)點:1)具有與土體相似的應力應變關系和破壞形式,能很好地適應土體的變形;2)和易性、穩(wěn)定性均好于普通混凝土;3)具有良好的抗?jié)B性、抗震性和耐久性;4)施工簡便、成本低、工效高、工期短。柔性止水材料越來越多的被運用到防滲墻之中。最常用的2種柔性防滲墻材料為自凝灰漿[1]與塑性混凝土[2-3]。
施工區(qū)域表層以強透水砂卵石地層為主,黏土隔水層深約70 m,止水帷幕需穿越多個土層及多層地下水。在砂卵石地質條件下,防滲墻具有槽壁不穩(wěn)定,易塌孔;成槽深度大,垂直度難以保證;超深防滲墻墻體質量難以保證等特點,施工安全問題也會隨之出現。因此有必要在施工前進行防滲墻工藝試驗,確定防滲墻墻體材料及施工工藝。
襄陽市東西軸線沉管隧道項目東汊干塢里程號自K12+563—K13+333,總長770 m,深12 m,塢底寬64.2 m,塢頂寬158.2 m,總開挖量87萬m3。采用“落底式隔水帷幕+放坡開挖”方案,邊坡坡率為1∶3,止水帷幕厚度為1.0 m,底部伸入黏土層不小于5 m。塢口處采用“鎖口鋼管樁+防滲墻”方案,岸堤防護及污水處理廠處采用格形地連墻。
止水地連墻工藝試驗位置位于地質詳勘SDGK13孔位樁號隧道軸線附近,里程樁號為K12+900,地質縱剖面如圖1所示。落底式止水帷幕地連墻深度70~79 m,需穿越粉砂層、卵石層、圓礫層等易塌孔地層。
圖1 東汊干塢工藝試驗槽段處地質柱狀圖Fig.1 Geological histogram on the process test slot section of the east branch dry dock
試驗共成槽5段,每槽段長度2.8 m,咬合0.4 m,總長12.4 m,成槽順序1-3-5-2-4。其中1號、3號、5號槽墻體材料采用自凝灰漿,2號采用塑性混凝土,4號原計劃采用塑性混凝土,由于塌孔未能成槽,試驗槽布置見圖2。施工區(qū)域地表粉砂層厚約10 m,粉砂層黏結性差,考慮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槽壁加固,試驗工況如表1所示[4]。
圖2 試驗槽布置Fig.2 Test slot arrangement
表1 試驗工況Table 1 Test conditions
P.O42.5水泥,初凝時間185 min,終凝245 min,比表面積342 m2/kg,燒失量為4.28%,二級粉煤灰,膨脹率為300%~500%的鈉基膨潤土。純堿主要成分為Na2CO3。外加劑為超緩凝聚羧酸系專用高效外加劑,具有抗泥、抗水下離析、減水及緩凝等功效。水采用襄陽地下水,檢測符合要求。
2.2.1 自凝灰漿配合比設計
國內外自凝灰漿配合比差異性較大,對于原材料類型的選用、各材料的摻和比例千差萬別且大多停留在試驗室測試階段。根據試探性試驗,提出配合比正交設計,用水量1 000 kg。
自凝灰漿配合比正交試驗與試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自凝灰漿配合比正交試驗與試驗結果Table 2 Orthogonal test and results of mix proportion of self-setting mortar
根據設計要求,自凝灰漿需滿足7 d抗壓強度≤1 MPa、28 d抗壓強度≤2 MPa、滲透系數≤i×10-6cm/s(i為1~10之間的常數),初凝時間≥48 h且終凝時間≤75 h等要求,選取6號配合比進行現場試驗[5]。
2.2.2 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通過塑性混凝土綜合性能優(yōu)化設計結果,結合混凝土性能設計指標要求,最終確定3組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與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塑性混凝土配合比與試驗結果Table 3 Mix proportion and results of plastic concrete
根據SL 174—2014《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規(guī)范》[6],塑性混凝土抗壓強度1~5 MPa,滲透系數≤i×10-6cm/s,密度≥1.8 g/cm3。經過多次的配合比比對試驗及綜合性能驗證,止水地連墻塑性混凝土1號配合比滲透系數較大,抗?jié)B保證率偏低;3號配合比強度較小,且外加劑摻量較高,經濟性不理想;2號配合比所有性能滿足塑性混凝土設計性能指標要求,故選用2號配合比作為理論配合比指導現場施工[7-8]。
試驗槽采用液壓抓斗成槽,機械重力會對導墻沉降產生影響,監(jiān)測各槽導墻沉降量見圖3。
圖3 試驗槽導墻累計沉降量Fig.3 Cumulative settlement of guide wall in test slot
試驗槽4號未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槽壁加固,距離試驗槽1.5 m處發(fā)生塌孔,孔徑約0.5 m,孔深達1.9 m,底部向導墻方向延伸,位置見圖2。粉砂層地質成槽時,導墻下部應進行水泥攪拌樁槽壁加固。由圖3可知,試驗槽2號、3號槽導墻加固深度為11 m,穿透地表粉砂層,監(jiān)測11 d累計沉降量約為5 mm;試驗槽1號、5號槽導墻加固深度為3 m,未穿透粉砂層,監(jiān)測11 d累計沉降量約為11 mm,遠大于試驗槽2號、3號。故止水地連墻成槽時,導墻下部需采用水泥攪拌樁加固,且加固深度應穿透地表粉砂層。
試驗槽導墻根據設計建議呈倒“L”形,采用C35鋼筋混凝土結構,墻深1.9 m,寬1.5 m,厚0.2 m,兩側導墻間距1.24 m,墻頂高程和施工平臺齊平,頂板鋼筋和施工平臺鋼筋進行連接。
導墻處布置6個監(jiān)測點,位置如圖2所示。試驗槽成槽10 d后進行監(jiān)測,1號~6號點往機械方向分別偏移2.3 cm、2.2 cm、4.3 cm、0.2 cm、2.8 cm及0.7 cm,導墻偏移較大。其原因:1)由于導墻頂部為松散粉砂土,土質差,且施工過程無法壓實,倒“L”導墻結構不能自穩(wěn),移位較大;2)抓斗進入導墻口時,對漿液形成強力擾動,槽內漿液沖刷作用下,可能導致導墻底部脫空,形成偏移。
根據試驗情況,將導墻結構形式由倒“L”更改為正“L”,每個槽段施工前采用C12槽鋼及鋼板焊接成矩形卡槽,進行支撐加固。正“L”導墻本身可以自穩(wěn),同時采用正“L”導墻,導墻處松散粉砂土易壓實,輔助矩形卡槽,可以確保導墻穩(wěn)定。該導墻結構在東汊干塢防滲墻得到應用,取得良好效果。
試驗槽采用抓斗單抓成槽法,在抓斗挖掘同時向槽孔內注入填充材料原漿,槽孔內的漿液面高度保持在孔口以下10~50 cm范圍以內,保持水頭高度,防止孔壁坍塌,槽孔到達20 m左右,對槽壁進行檢測,根據檢測數據,糾正槽孔垂直度;到達終孔深度后,進行孔斜、孔深的檢查和驗收工作。每槽段開挖結束后,檢查槽位、槽深、槽寬及槽壁垂直度,進行超聲波垂直度檢測,槽段垂直度允許偏差0.3%,槽段寬度偏差﹤50 mm。
經超聲波監(jiān)測,試驗槽1號、2號、3號、5號槽壁垂直度最大偏差為0.19%,滿足設計要求。槽壁設計寬度為1.2 m,波形分析槽壁寬度均達到1.5 m以上,擴孔超過30 cm,平均擴孔系數約1.2~1.3,自凝灰漿及塑性混凝土用量為設計值的1.7~1.8倍。
在試驗槽段施工齡期滿足設計及規(guī)范要求后,在試驗槽段2、3不同深度處進行了鉆芯取樣分析,并進行了降水滲透性試驗檢測,取樣材料見圖4,防滲性能見表4。
圖4 試驗槽鉆芯取樣Fig.4 Core sampling in test slot
表4 墻體材料防滲性能Table 4 Impermeability of cut-off wall material
試驗槽3芯樣分析,雖然自凝灰漿墻體材料滲透系數能夠滿足設計要求,但是自凝灰漿成槽存在墻體材料分布不均的情況,芯樣完整性較差,且難以連續(xù),還有部分材料未完全凝結,處于半塑性狀態(tài)。主要原因有:1)成槽深度過深,成槽周期較長,施工過程中填充材料凝結時間較難控制,槽段坍塌風險較大;2)自凝灰漿材料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強度較低,難以滿足實際施工強度要求;3)地質結構復雜,抓斗成槽施工過程中,對相鄰槽體擾動大,對墻體材料指標要求較高;4)試驗室結果與試驗槽3施工情況存在較大差異,尤其是凝結時間一致性較差,膨潤土漿及自凝灰漿制備中技術指標難以控制。
試驗槽2芯樣分析,墻體材料于各深度處均勻良好,芯樣完整且連續(xù),各項檢測指標均滿足設計及施工要求。東汊干塢超深防滲墻選用塑性混凝土作為墻體材料。
1)砂卵石地層防滲墻施工時,導墻下部需采用水泥攪拌樁進行加固,且加固深度應穿透地表粉砂層。
2)為便于導墻自穩(wěn)及砂土壓實,砂卵石地層防滲墻應采用正“L”結構形式,并輔助矩形卡槽,確保導墻穩(wěn)定。
3)采用抓斗單抓成槽法能滿足槽壁垂直度的要求;砂卵石地層成槽,平均擴孔系數約1.2~1.3,墻體材料實際用量約為設計值的1.7~1.8倍。
4)自凝灰漿和塑性混凝土作為防滲墻墻體材料均能滿足防滲要求,相比于自凝灰漿,塑性混凝土沿深度方向質量均勻良好,更適用于超深防滲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