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榮
有首彝族歌曲里這樣唱道,“讓我們回家吧,回到夢中的故鄉(xiāng)!告訴我是誰在輕聲呼喚,那聲音飄過千年時光,我仿佛又聞到了松枝清香,我分明又看見了,祖先的駿馬和牧場,讓我們回家吧,從不同方向!讓我們回家吧,帶著全部行囊!讓我們回家吧,回到出發(fā)時的地方”。
與村民聊聊“兩不愁三保障”
我是云南大山里走出的孩子。有人說“讀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脫離貧困家鄉(xiāng),而是為了讓家鄉(xiāng)脫離貧困”,我十分認同這個看法,在2017年獲得南京大學地理學博士學位后,便報名中共云南省委組織部定向南京大學招錄的選調生,回到家鄉(xiāng)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工作。
剛到單位報到,入職手續(xù)還沒辦利索,我就到了扶貧點——云南紅河縣甲寅鎮(zhèn),負責兩個村扶貧工作,并在其中一個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一干就是3年零3個月。
紅河縣甲寅鎮(zhèn)海拔在760-2342米之間,屬于云貴高原,日照較強,年均日照長達1060.7小時,年均晴天日數(shù)為280天,年均氣溫14.1℃。這里山高坡陡,四季風大,“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紫外線很強,在這里工作得經(jīng)受紫外線的“毒打”。
我所在的鎮(zhèn)位于紅河南部山區(qū),是典型的邊疆少數(shù)民族貧困地區(qū),居住著哈尼族、彝族、漢族、瑤族等世居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全鎮(zhèn)有貧困戶1375戶6365人,貧困發(fā)生率為2.22%。別看貧困發(fā)生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幾,但這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有的前一年剛脫貧,過一年有可能會返貧,嚴防返貧是硬骨頭里的“上甘嶺”。
為了把握貧困戶動態(tài)變化,隨時了解貧困戶“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y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情況,我必須上山下田、入村走訪,風吹、日曬和雨淋是家常便飯。在村3年,我有了和當?shù)匕傩找粯喻詈诘哪w色,甚至比他們一些人還黑,但我知道,這只是“身入”,不是“心入”。心入是把貧困戶當親人,幫他們脫貧,就等于幫我自己脫貧。
我服務的龍普村委會所屬邑宜都村,有一家很典型的貧困戶,2014年建檔立卡時,全家4口人,有兩個上學孩子。?2018年,男主人外出做工時不小心摔傷腰,家里瞬間少了根頂梁柱。兩個孩子體諒父母的艱辛,都決定退學務工補貼家用。
我第一次去家訪那天,剛好趕上雨天,雨一下云海就上來,山路上能見度不到3米。走了一個小時到了貧困戶家,發(fā)現(xiàn)他家新建房是毛坯房,門窗都沒安,可以避雨但遮不了風。兩個孩子也在收拾行囊,準備外出務工。我勸他倆:“別近視眼,上學是最好的出路?!眱蓚€孩子很堅決:“家里快揭不開鍋了,你說咋辦?”我也冷靜下來:“對,先解燃眉之急!”我和其他干部多次向各級匯報、多方尋求,終于聯(lián)系上一家單位出資,不僅為這家安裝門窗,還進行裝修,變成寬敞又明亮的住房。
讓兩個孩子安心上學,家里還得有收入。村保潔員的崗位名額已滿,我們又為他家爭取了一個崗位,一份穩(wěn)定的收入,使兩個快要輟學的孩子,如今一個上了大學,一個上了中專。
剛到扶貧點,不會說哈尼話,與老百姓溝通有困難,我就從學習簡單的哈尼日常用語開始,如“伙作”(吃飯)、“汁噠”(喝酒)等,能開口說句哈尼話,也幫我迅速縮短和老百姓的距離。
教育是影響幾代人的大事。為了下一代不再成為貧困戶,必須“扶貧先扶智、扶智先扶學”。在脫貧攻堅中,最難就是教育扶貧。我有以下幾點心得。
首先,控輟保學。這一直是貧困地區(qū)扶學的難題。幾年來,我服務的村一直保持零輟學。在一次控輟保學交流會上,我介紹經(jīng)驗說,關鍵是兩個字“盯死”。我們從學校拿到學生名冊,重點梳理在讀初二、初三學生中,經(jīng)常無故不到校的,再結合學校每天的考勤,把經(jīng)常缺課的學生重點盯住,周一、周五進行兩次家訪。輟學的學生一般都會有厭學情緒,只有不厭其煩地打開他們的心結,才是勸其返校的最好辦法。我的體會是,能做到讓孩子覺得工作人員比父母還?嗦,那就離孩子返校不遠了。
其次,讓易地搬遷和流動人口家庭的孩子就近入學。易地搬遷和外出務工等流動人口較多,協(xié)調他們的孩子就近入學,也是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2019年8月,我協(xié)調解決就近入學問題兩戶兩人。2019年7月正值雨季,我發(fā)現(xiàn)邑宜都村某戶仍住在原來的危房里,墻體部分坍塌,屋頂也在漏雨,便問這家主人,為什么不愿意搬遷?主人說,搬遷后,上小學和上初中的兩個孩子如不能就近入學,就沒人照顧了。我們組織村干部緊急商議對策,決定協(xié)調解決就近入學問題。這戶人家說,能就近入學,他第二天就搬到安置點!
協(xié)調的事是件難辦的事。我們驅車往返兩個小時,在遷出的鎮(zhèn)寫了情況說明蓋好章,到入學的鄉(xiāng)鎮(zhèn)和小學辦理轉學,完成了小學就近入學??傻骄徒闹袑W就難了,我先找負責招生的教師,答復得找校長批準,等了一下午才等到校長,答復是教舍不夠,讓我們再聯(lián)系其他學校。到了另一個中學,校長外出辦事,電話答應下周一讓孩子到校報到,可孩子到校報到時,學校說接收不了。這戶人家見解決了最小孩子上學問題,也很感動,說讓大孩子克服困難跑跑腿?,F(xiàn)在,這個孩子已初中畢業(yè),考上了外地中專。
另外,我還發(fā)動社會教育力量參與脫貧攻堅,成立“助夢起飛公益小組”,資助優(yōu)秀貧困學生31人,籌集社會幫扶資金6.48萬元,建立“助夢起飛阿撒小學愛心公益圖書館”,加快阿撒小學現(xiàn)代化圖書閱覽室建設。我還聯(lián)系母校地理與海洋學院黨委“開展搭建愛心橋梁、助力教育扶貧”活動,推動人文地理博士生黨支部聯(lián)合學院2017級、2018級碩士人文地理黨支部、2017級碩士自然地理黨支部等共同發(fā)起了“筑夢阿撒”捐書助學公益項目,廣泛發(fā)動大學生群體、南京市金陵小學和南外仙林小學師生積極參與,共籌集到適合中小學生閱讀的書籍近2000冊。
如何發(fā)展地方產(chǎn)業(yè),一直是我思考的問題。我扶貧的地方,山高坡陡,世代以梯田農(nóng)耕為主,主要種植水稻、苞谷,人多田地少,一年的收成除供全家的口糧外,只有小部分可以拿到市場上銷售。大多數(shù)家庭的經(jīng)濟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靠青壯勞力外出務工。
揚長避短是發(fā)展產(chǎn)業(yè)的一個思路。我扶貧的龍普村是著名的竹編之鄉(xiāng),龍普竹編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有獨具地方特色手工技藝?!熬葡阋才孪镒由睢?。我和同事們采取以下幾招:一是實景展示龍普竹編歷史、傳承和產(chǎn)品。我們翻新了竹編工藝展示館,再與村史館結合,多角度展示竹編之鄉(xiāng)的全貌,成為各級干部和游客調研、參觀的必看點。
二是豐富竹編產(chǎn)品種類,加快走向市場步伐。當?shù)貢窬幍亩嗍橇羰刂欣夏耆耍m有技藝,但沒創(chuàng)新,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僅是日常的篾帽、飯簍和背簍之類,樣式老舊。我?guī)ьI村干部到昆明一家山野竹藤博物館參觀學習,開闊村視野,采購了一批現(xiàn)代竹編工藝器具,舉辦了兩期竹編工藝技術培訓,讓學員掌握了多樣的竹編工藝技術,并與多家企業(yè)達成供銷合作意向,帶動一批返鄉(xiāng)青年從事竹編產(chǎn)業(yè)。
此外,我還撰寫了《紅河縣旅游環(huán)線發(fā)展建議》《紅河縣甲寅鎮(zhèn)旅游體系建設建議》《龍普村竹編發(fā)展》等多項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運用博士期間研究的文化間性理論,倡導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之上,通過文化間的互動,手牽手、心連心,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建設。去年,我獲得“云南省民族團結先進示范個人”稱號。
今年,我?guī)头龅拇逯?08戶395人已實現(xiàn)了全面脫貧;其中,我負責幫扶的貧困戶6口之家,有3個上學的孩子,兩個70多歲的老人,全家只有一個勞動力,是“困中之困,難中之難”,但在我的幫扶下,也已在2020年脫貧。
(作者系南京大學2017屆云南省定向選調生)
責任編輯:王新偉
調研梯田紅米種植情況
梯田霧散,伊人走來
甲寅的夏天像秋天似春天。
梯田人世代開墾的山原
肥沃上下千里
見樹育林,見渠護水,見家建園
不要埋怨今日多飲的幾杯酒水
偏見那些外鄉(xiāng)人的豪言壯語。
把無限的情懷在這田野上播撒
我們在霧起的清晨出門
種瓜點豆,靶田插秧
走到哪兒,哪兒就開花掛果。
我們戴上草帽披上蓑衣,披荊斬棘
誓要給世人種一片豐收的稻香看看
再寫信告訴你,我們在梯田里種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