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門之云 張立峰 云海 木小六 羅元欣
旅行是人類的天性。人類能夠分布在世界各地,要歸功于數(shù)百萬年前祖先“走出非洲”的旅行。見于各種文獻記載、有各類實物證據(jù)證明的人口遷徙,規(guī)模有大有小,但都說明廣義上的人類旅行從未停止。而狹義的旅行,通常指的是為了辦事或游覽觀光,從一個地方去到另一個地方。
如今,隨著交通工具的更新?lián)Q代、通信手段的日益發(fā)達和獲取信息渠道的全面拓寬,旅行,正在變成一件越來越普通的事情。興之所至、臨時安排的“說走就走的旅行”也越來越常見。然而,旅行并不是現(xiàn)代人的專利。在交通條件不發(fā)達、獲取信息渠道有限、出行并不那么方便的古代,同樣有許多離家旅行的人。他們踏上旅途不一定是為了休閑,而是有著各種目的。
萬國衣冠拜冕旒——帝王的巡游
中國古代的許多帝王都曾巡游各地。先秦時期的《穆天子傳》就記載了周穆王西征東巡的故事。周穆王駕著八匹駿馬一路西行,到達西王母之邦,與西王母宴飲酬酢,這一情節(jié)也為后世的小說作者提供了許多浪漫的素材。
實際上,歷史學(xué)家經(jīng)過嚴(yán)謹(jǐn)?shù)目甲C和推理,認(rèn)為《穆天子傳》是一部雜糅史實與想象的著作,以這本書為證據(jù),將穆王西游視作帝王巡游的實例,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然而,后世的秦始皇東巡、漢武帝泰山封禪、隋煬帝下江南,乃至清代的康熙帝、乾隆帝南巡,都是有著豐富史料記載和考古文物證據(jù)證明的帝王巡游。
乾隆南巡圖·過德州 絹本設(shè)色 清 徐揚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xué)博物館藏
康熙南巡圖·浩渺長江 絹本設(shè)色 清 王翚等 故宮博物院藏
受各類民間傳說影響,許多人可能認(rèn)為帝王出巡無非是因為在宮中待得膩煩,想要出去游山玩水,在自己親手締造的太平盛世中享受一番,順便向臣民們顯示帝王威儀。以這種眼光看待歷代帝王的出巡,實在有失公允。以康熙帝南巡為例,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六次南巡江浙,每一次除了沿途閱視河工之外,還十分注意咨訪吏治、體察民情,并在途中隨時處理國家大事,名為南巡,實則在處理各種工作,且工作強度不小。單就視察河工而言,六次南巡的具體目的也并不相同。大體來講,前三次南巡對治河所下的指示方略較多,而后三次主要是視察治河成果并安排善后事宜。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又與大運河相連,關(guān)系到清代的漕運。康熙帝南巡,通過治河獲得治漕的成功,清朝的統(tǒng)治有了物質(zhì)保障,康熙帝的治國之道也因此得以實現(xiàn),這可謂康熙帝南巡留下的歷史功績之一。
有志乎上下四方——文人的壯游
中國古代社會的文人學(xué)士常把“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相提并論。在這一思想的鼓舞下,文人們幾乎都有旅行游覽的經(jīng)歷。年代稍早的文人“驢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謝靈運。謝靈運為了方便出游時跋山涉水,發(fā)明了謝公屐。這種木屐的底部安有兩個木齒,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無論上山下山,都如履平地。在旅途中,謝靈運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山水詩,引領(lǐng)了綿延上千年的中國山水詩潮流。
文人走出書齋,來上一段范圍廣、時間長的旅行,不僅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擴充知識儲備,還能在途中結(jié)交知心好友或?qū)W者名師,在切磋討論中使自己的人生境界更上一層樓。
我們熟悉的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祖國大地游歷。旅行讓他結(jié)識了孟浩然、杜甫、高適等好友,也為他提供了豐富的詩歌題材和創(chuàng)作靈感。他筆下與旅行有關(guān)的詩篇,既有《望廬山瀑布》《贈汪倫》這種膾炙人口的短詩,也有《蜀道難》這種充滿著奇詭浪漫想象的長篇詩歌,既有《秋登宣城謝朓北樓》《登金陵鳳凰臺》這種寫景懷古、意境悠遠的作品,也有《渡荊門送別》《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這種滿含對友人真摯情感的詩篇。如果李白的人生沒有旅行,中國的詩歌寶庫中,不知要少多少瑰寶。
旅行文具箱箱長74cm 寬29cm 高14cm 清乾隆 故宮博物院藏
松蔭行旅圖絹本設(shè)色 27.5×27cm 明 佚名
出門旅行不只是對文學(xué)創(chuàng)作有助益。西漢時期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年輕時漫游各地,考察過“禹疏九江”的遺跡,在屈原投水的汨羅江畔憑吊過,又到過春秋時期的魯國故地,“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他還游歷過劉邦起兵的豐沛,在當(dāng)?shù)乩相l(xiāng)口中聽到了許多關(guān)于漢初功臣的故事,還去過戰(zhàn)國時期的魏都大梁,瞻仰過信陵君門客侯贏看守過的“夷門”……每到一地,司馬遷都深入考察當(dāng)?shù)氐纳酱ǖ貏?、風(fēng)土人情,并搜集整理歷史資料和趣聞軼事。可以說,年輕時的漫游經(jīng)歷,為司馬遷日后創(chuàng)作《史記》積累了廣泛而豐富的素材。這部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著作,并不是司馬遷青燈黃卷獨坐書齋的結(jié)果,而是與旅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端居恥圣明——士夫的宦游
山水人物冊頁·雪霽行旅31.3×33.3cm 清 袁江 中國美術(shù)館藏
赤壁圖絹本設(shè)色 25×26.2cm 南宋 李嵩 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shù)博物館藏
在各類史料文獻中,常見一種目的相當(dāng)明確的旅行——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們在赴考之前或趕考途中求見名士貴人,希望擴大自身影響力。有學(xué)者認(rèn)為,這一習(xí)慣起源于唐代。唐代的科舉考官在評卷時,除了參考卷面成績之外,還要結(jié)合考生的名譽、聲望等“考場外因素”,才能做出最終決定。因此,學(xué)子們非常注重與考官、當(dāng)時的名士乃至其他考生的交往,常常在考試之前就四處旅行拜訪,拉近與“圈內(nèi)人”的關(guān)系。唐代之后,雖然科舉考試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有所變化,但學(xué)子們借趕考之機廣泛交游的習(xí)慣,依然流傳下來。
而如若考生們高中做官,就有很大概率會經(jīng)歷宦海沉浮,輾轉(zhuǎn)各地。檢查基層工作、考核、交流輪崗、升遷或貶謫……官員們有許多機會,可以借用封建官府的食宿、車馬資源“公費旅游”。當(dāng)然,旅行時的心境如何,是“春風(fēng)得意馬蹄疾”還是“我寄愁心與明月”,又是另一回事了。
這類因官職變動引發(fā)的宦游,其中經(jīng)歷最為豐富、傳奇的當(dāng)屬蘇軾。蘇軾一生中曾多次被貶,杭州、黃州、惠州乃至現(xiàn)在屬于海南省的儋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但生性樂觀豁達的蘇軾并沒有因仕途不順而心灰意冷,反而趁便在當(dāng)?shù)剡M行一番“深度旅行”。當(dāng)?shù)氐拿谰埃欢ㄒタ匆豢?當(dāng)?shù)氐拿朗?,一定要去嘗一嘗。在黃州,他游覽赤壁,創(chuàng)作了《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等千古名篇;在惠州,他大吃特吃各種水果,贊嘆“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在被貶儋州三年以后,依然發(fā)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的感慨。雖為貶謫而游,但蘇軾在旅行中獲得的享受,恐怕不比官運亨通之人來得少。
松林僧話圖紙本墨筆 144.4×56.8cm 五代 關(guān)仝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還有一類宦游行為,是官吏受帝王派遣,為完成某項任務(wù)而出使各地。這類宦游中,比較知名的當(dāng)屬漢代的張騫通西域和明代的鄭和下西洋。以張騫通西域為例,張騫于西漢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最初的目的是與大月氏聯(lián)合,孤立進而瓦解匈奴,卻不幸被匈奴俘虜,后因匈奴內(nèi)亂才有機會返回中原。這歷時13年的第一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與大月氏結(jié)成聯(lián)盟的政治目的,卻讓中原人民了解了關(guān)于西域的政治、經(jīng)濟、地理、文化、風(fēng)俗等情況,為以后中原加強與西域的聯(lián)系奠定了基礎(chǔ)。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第二次出使西域,則將漢與西域的交通建立起來。兩次出使西域,雖然都帶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最終在經(jīng)濟、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影響極為深刻,遠遠超越了政治范疇。
五岳尋仙不辭遠——僧道的云游
早在秦代,秦始皇就曾派方士徐福率領(lǐng)童男童女及工匠等人出海遠航,訪求仙藥,但最終一無所獲,徐福也從此杳無音訊。漢代,佛教傳入中國,至南北朝和隋唐進入鼎盛時期。許多統(tǒng)治者篤信佛教,僧人四處活動,旅行十分頻繁。
歷史上著名的僧人旅行家有法顯、玄奘、義凈和鑒真等。法顯是東晉的高僧。東晉隆安三年(399年),62歲高齡的法顯從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出發(fā),西出陽關(guān),經(jīng)西域至天竺尋求佛教戒律,是中國僧人赴古印度“留學(xué)”的先驅(qū)。游歷期間,他搜集了大批梵文經(jīng)典,手抄60余卷上百萬言佛經(jīng),并學(xué)會了梵文、梵語和西域的佛像繪畫法等。后來,他乘船到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繼續(xù)北上,于東晉義熙八年(412年)在今山東青島登陸,終于返回中國,整個旅行耗費了14年時間。
歸國之后,他把自己14年的旅行見聞寫成《佛國記》(又名《法顯傳》),對自己途經(jīng)的30多個國家的山川地勢、風(fēng)土人情做了扼要描繪。可以說,這部書既記載了5世紀(jì)初的亞洲佛教史,又是中印等國的古代交通史,也是中國現(xiàn)存較早的一部記載海上交通的史籍。
關(guān)山行旅圖絹本墨筆 144.4×56.8cm 五代 關(guān)仝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佛教產(chǎn)生于古印度,因此,古代中國的一些高僧大德會選擇去古印度訪求佛經(jīng)原典,以期對佛教有更透徹的理解。東晉的法顯如此,唐代的玄奘也是如此。在交通條件十分落后的古代,這些僧人敢于克服千難萬險,跋山涉水遠赴異國,單論這份勇氣和毅力,就值得我們敬佩。
一生好人名山游——個人的旅游
現(xiàn)代社會的旅行,雖然有各種“拼單”“拼團”活動以及“窮游攻略”幫助人們降低出行消費,但總體而言,旅行仍然是一項非常燒錢的活動,在古代更是如此。加之古代社會在交通、食宿等方面的種種不便,如果想要支撐出于個人興趣愛好而進行的長期旅行,雄厚的財力、健康的體魄、廣博的見聞以及堅忍的意志,這四者缺一不可。
中國古代出于個人興趣長期旅行的代表,當(dāng)屬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出生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的一個富貴家庭,他的父親徐有勉就是一個無心仕進、喜歡到處游覽山水景色的人。受父親的影響,徐霞客年少時便喜愛閱讀各類地志圖籍,立志游遍祖國名山大川。科舉考試失敗后,在母親的鼓勵與支持下,徐霞客下定決心將旅行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yè)。
從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第一次出游開始,徐霞客用30多年時間,游歷了大半個中國。起初,他只是像普通的游客一樣,將自己目睹的美景及當(dāng)時的內(nèi)心感受記錄下來,寫成游記。當(dāng)時,他的游記就被許多人傳看,廣受贊譽。
但徐霞客很快便不滿足于此。在長期觀察大自然奇景的過程中,他對許多地理景觀和地質(zhì)地貌有了感性認(rèn)識,其中蘊含的奧秘,遠比單純的青山綠水更令他癡迷。于是,他開始有意識地在游記中記錄不同地區(qū)的一些地質(zhì)特征,并推測它們的成因,走上了一條與科學(xué)研究類似的道路?!缎煜伎陀斡洝穼稀V西、貴州、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做了詳細(xì)記錄,并詳細(xì)考證成因。游記中對地?zé)豳Y源、火山、河流侵蝕現(xiàn)象等的記載,也十分細(xì)致。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徐霞客對旅行這般深入骨髓的熱愛,使他最終以文學(xué)家、旅行家、地理學(xué)家的稱號名留青史,這或許是他20多歲第一次走出家門、開始旅行生涯時完全沒有想到的。
除了以上幾種旅行目的以外,古代的旅游還有以商業(yè)販運為目的的商游、節(jié)假日期間的短途觀光或踏青等。套用一句歌詞,“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僅現(xiàn)代人看法如此,古人亦然。
古代人的旅行,雖然目的各不相同,但總體而言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面貌,打破了現(xiàn)代人對古代社會靜態(tài)、閉塞的想象。無論是單純?yōu)榱擞紊酵嫠膴蕵肥铰眯?,還是以外交、學(xué)習(xí)、商務(wù)等為目的的旅行,都是中國古代旅行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往今來,交通條件在變化,人們的生活水平在變化,但人們向往遠方、想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卻歷經(jīng)數(shù)千年,從未改變。
溪山行旅圖紙本設(shè)色 61.1×27.5cm 清 董邦達
棧道行旅圖?絹本設(shè)色 33×34cm 宋 佚名
行旅圖絹本墨筆 26×27cm 南宋 馬遠
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門萬事難?!蹦敲矗湃送獬雎眯杏质窃鯓右环饩澳??
衣(行李)
古人出游的行李,又叫行裝或行囊,其中有各種必備物品,宛如百寶囊。
先說換洗衣物。出門長途旅行,必須要準(zhǔn)備足夠的換洗衣物。大唐玄奘法師進入高昌后,國王麴文泰特為法師“制法服三十具,以西土多寒又造面衣、手衣、靴、襪等各數(shù)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出門遠游,要帶上外衣、夾衣、內(nèi)衣、褲子等各種換洗衣服,如果遇到寒冷季節(jié),棉襖、夾褲也是必須要準(zhǔn)備的。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古人旅行常以徒步為主,故此鞋襪十分重要。古代常見的鞋子有布鞋、草鞋。蘇軾云“竹杖芒鞋輕勝馬”,這里的“芒鞋”就是一種用芒草外皮編制的草鞋。在云南雞足山考察時,徐霞客還穿過“皮鞋”,或許是穿慣了草鞋的緣故,他在日記中寫道:“覺左足拇指不良,為皮鞋所窘也?!币m子容易破,遠行要多準(zhǔn)備些,徐霞客還有專門的“襪包”。
長途旅行中,驛站或客棧自然是古人首選的歇息之地,可是“錯過宿頭”,借居民家、寺觀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鑒于住宿條件良莠不齊,有經(jīng)驗的旅行者還會帶上各種床上用品和生活必需品。徐霞客的行李清單里就有“被褥”“被撰”枕頭等,這些東西體積不小,分量也不輕。此外,如鍋碗瓢盆等炊具、火鐮蠟燭等照明之物、面巾等洗漱用具,乃至鐵針、錫瓶、竹筒和夜壺等必需品,都會被收納在行裝里。
清明上河圖(局部) 絹本淡設(shè)色 24.8×528cm 北宋 張擇端 故宮博物院藏
古人平日在家飲食起居不節(jié),也會鬧個大病小災(zāi)。至于“宦游南北,客涉道途,冒觸居多,邪氣易入,方藥備急,尤當(dāng)究心”。旅途在外,由于鞍馬勞頓、短衣少食、擔(dān)驚受怕的,很容易生病。故此,《旅舍備要方》《千金要方》等醫(yī)書里,都記載了若干在外旅行的必備良藥。其中,既有小半夏湯、枳實丸、麝香膏等成藥,也有熟艾、甘草、干姜等草藥,如此才能確?!暗劳炯膊?,治療有歸”。
“天有不測風(fēng)云?!惫糯鷽]有天氣預(yù)報服務(wù),“看云識天氣”也是一項門檻很高的技術(shù)活兒,所以蓑衣、竹笠、油傘等雨具也是必備的。在《清明上河圖》里,有一輛兩人推拉、瘦驢牽引的重載獨輪車,車上有一條布滿文字樣花紋的布幅遮蓋,一把大傘掛在車上。車后面緊隨著一行人,其中一人騎著驢子,頭上戴著斗笠;后面是挑擔(dān)兒的仆人,為防止陰雨天氣影響,挑擔(dān)一頭也掛著一把傘。
行李清單越拉越長,由此看來古人出趟遠門還真是不容易。除了生活用品和食物之外,從《徐霞客游記》零散的記載看,在四年的西南漫行中,徐霞客的行囊里還包括《大明一統(tǒng)志》《名勝志》等四本大部頭的地方志,以及銀錢盤纏、各類碑刻抄錄或拓片、他人書信、別人贈物、沿路所買之物和隨時隨地寫下的游記、日記和詩文。
如此龐大且沉重的行囊,絕非一個人可以背負(fù)。徐霞客萬里遠游,除了靜聞和尚和一名家仆作為旅伴,還會雇傭一至三名挑夫代勞。在路上,徐霞客會讓家仆或靜聞和尚幫助守“行囊”于某處,自己則“芒鞋踏破山頭霧,竹笠沖開嶺上云”,時常獨自出游、爬高涉險,盡了游興,再與他們會合,重新上路。
食
古人行游,雖說也有熱酒熱菜、大魚大肉、大快朵頤的時候,可對普通人來說,囊中羞澀、飲食無著的情況往往才是常態(tài)。因此,古人出門多是自帶糧食,自己做飯。
清明上河圖(局部)
《莊子·逍遙游》中說:“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逼浯笠馐侨ソ纪馓で噢D(zhuǎn)轉(zhuǎn),吃飽了空手去就成;到百里以外,就得帶著提前舂制好的干糧;倘若要去千里之外,不帶上三個月的米糧,恐怕就沒法兒活著回來。
挑著生米上路,還得自帶鍋碗瓢盆、生火做飯,畢竟不方便。那些輕便易保存的吃食,就成了行旅之人的首選。
“糗”就是古人常帶的行糧?!墩f文》釋義說:“熬米麥也,又乾飯屑也。”制作糗的原料有大米、麥面、豆類等,加工方法大致是先將其入鍋炒熟,再于石臼里搗碎,加水和勻,揉搓成塊,最后曬干即成。除了糗,古人還備有脯與惰,多是抹鹽蒸晾的肉干?!毒劳ㄑ浴ぺw太祖千里送京娘》描寫了趙匡胤與京娘的啟程準(zhǔn)備,“五更雞Ⅱ昌,景清起身安排早飯,又備些干糧、牛脯,為路中之用”。
唐宋以來,酒肆食店逐漸普及,為旅人出行飲食提供了很多便利。即使如此,古人出門旅行還是習(xí)慣隨身帶些“方便”食品,其中,以預(yù)先加工好的“路菜”最具特色。
顧名思義,“路菜”是路上方便食用的菜肴。其特點是不易腐壞,經(jīng)久可食;重油,稍咸,香而不膩,易于下飯;無汁,便于貯存,攜帶方便。通過腌、臘、糟、醉、烤、熏、風(fēng)干等烹飪技法加工而成的路菜,不僅經(jīng)久不壞,而且別有風(fēng)味?!都t樓夢》里有一道“茄鲞”,是將干陳茄子切成片,加入多種輔料,經(jīng)過腌、臘等多道程序加工而成,具備了成而香的“鲞”的特殊風(fēng)味。
在《紅樓夢》里,黛玉回鄉(xiāng)奔喪,薛蟠出門學(xué)商,都是要預(yù)備路菜的。這些路菜,不但自家人要做,親朋好友也會饋贈精美的路菜為親友餞行。對于豪奢人家而言,出門遠行即便帶著廚師,可到了荒僻去處也買不到好食材做菜。故此,事先預(yù)備一些路菜,待到旅途勞頓時,只需生火加熱,就能美美地吃上一頓。
超級“驢友”徐霞客出門行游總會隨身帶米,自己燒飯煮粥吃。如果米吃完了,或者不便做飯時,就以“凍米”、胡餅、粉糕、酥餅等干糧充饑。如筍脯、雞樅、香蕈等干制蔬菜,也是徐霞客常帶的食材。在無法獲取飯食時,水果也能充饑,徐霞客在江西龍虎山新巖,因為避雨,于是“剖橘柚為午餐”。
半生行游的徐霞客到過很多地方,也有機會品嘗許多特色飲食。如湖南的竹魚、廣西的竹豚、云南的柔豬等肉食,廣西的糟芹、貴州的折耳根、云南的飛松等菜蔬,江西的橘柚、廣西的龍眼、云南的海棠子等果品,以及云南的酥油米線、廣西的蒲酒等美酒佳肴,都出現(xiàn)在他的游記里。
有時候人算不如天算,哪怕多帶糧食,也有飲食不繼的意外情況。比如《論語》中說,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明代文學(xué)家袁中道在《桃源游記》中也記載,自己出游桃園最后卻因為“薪米漸不支”,而草草結(jié)束旅行。
住
長途旅行,必須中途歇宿。
《周禮·地官·遺人》記載:“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边@是西周的封建王侯為了便于朝覲納貢,在通往都城的道路上廣修客舍,預(yù)備飲食,以便四方來朝者歇宿停留,有些類似于今天的國營賓館。
到了唐代,官營驛站制度已經(jīng)十分健全和成熟。這些驛站有陸驛、水驛和水陸相兼三類,一般每隔三十里設(shè)置一個,根據(jù)繁忙緊要程度配備若干數(shù)量的驛馬、驛船和驛夫。凡是涉及公務(wù)、軍務(wù)的官吏、驛使等人,皆可免費使用。“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很多唐代文人相互迎請、送別的詩句,便誕生于此。
蜀山行旅圖(局部)
唐代以前,民間旅店業(yè)就已經(jīng)得到快速發(fā)展。西晉文學(xué)家潘岳在《上客舍議》中記述:“今四海會同,九服納貢,八方翼翼,公私滿路,近畿輻輳,客舍亦稠,冬有溫廬,夏有涼蔭……”許多貴族大商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商機,也都競相營建。《太平廣記》記載,岐州富商王祜所開設(shè)的私家旅館,能夠同時容納千人食宿;定州富商何名遠還沿著驛站開設(shè)旅館,讓那些無權(quán)住驛的行人都進自己的店合歇息。
“逆旅整設(shè),以通商賈?!边@是曹操《步出夏門行》詩里所描述的當(dāng)時的旅館狀況?!稌x書》中說:“逆,迎也”,“旅,客也”,所謂“逆旅”就是迎客之地。清代李漁的《閑情偶寄》卻解讀出別樣意味:“‘逆旅二字,足概遠行,旅境皆逆境也?!惫糯鞣N與旅行有關(guān)的軟硬件設(shè)施條件皆有不足,旅行如入逆境,這也是后世稱客棧、旅社為“逆旅”的另一層原因。
蜀山行旅圖 絹本設(shè)色 北宋 郭熙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溪山行旅圖 絹本墨筆 103.3×206.3cm 北宋 范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盡管如此,旅人在經(jīng)歷了艱苦的行程后,無不迫切期望能得到理想的食宿以恢復(fù)體力,這也不斷促進古代旅店業(yè)的發(fā)展。明代已經(jīng)出現(xiàn)專門為旅行修建的“度假酒店”。文學(xué)家張岱在泰山景區(qū)住店時,店家會先擺賀席,席分三等,如最上等的“專席”有糖餅、五果、十肴等,還能欣賞到專門的戲曲演出,客房也分為三等,一切按照繳納的“店例銀”對應(yīng)安排。
萬歷年間,四川的太平驛會在高懸的迎客匾額上寫上“賓至如歸”四個大字。除了食宿,還提供代請導(dǎo)游、代雇行腳、代請保鏢、代請醫(yī)生,以及代存貨物、代取款項、代洗衣服等服務(wù)事項??傊痪湓挘鹤屇伺d而來、滿意而歸!
遇到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情況,民家、寺廟和道觀也是旅人不算太壞的選擇?!段鲙洝防锏拇搡L鶯與張生,就是借宿于相國寺時相識相戀的。徐霞客曾經(jīng)多次借宿寺廟,由于長期與僧人交流,多次受僧人款待,這也改變了他的信仰。最簡單的住宿方式,當(dāng)數(shù)野外“露宿”;乘舟船、走水路的,也可以眠于船上,但是這些都存在一定的風(fēng)險隱患,是不得已情況下的選擇。
行
“徒旅苦奔峭”,“徒旅慘不悅”。謝靈運與杜甫的詩句說明,古人徒步旅行是一件非常艱辛的事兒。
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蘇秦舌燦蓮花、游說列國的事業(yè),就是從徒步旅行開始的。《戰(zhàn)國策》里說他“負(fù)書擔(dān)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著名的《玄奘負(fù)笈圖》更是直觀形象地描繪了玄奘法師赤足芒履、頭頂傘蓋、前懸燈盞,身負(fù)滿載佛經(jīng)的行笈,一路櫛風(fēng)沐雨、日夜兼程、西行取經(jīng)的形象。
玄奘負(fù)笈圖 絹本設(shè)色 135.1×59.9cm 宋 佚名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累歸累,可古人對于徒步旅行仍然樂此不疲,并能從中獲得別樣的感受?!半u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是商山早行的溫庭筠;“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這是魯山山行的梅堯臣,他們在詩中都表達出一種“出門無所待,徒步覺自由”的獨有意趣。
相較于徒步來說,在旅行中乘坐車船、騎乘牲畜也都是不錯的選擇。
長途旅行要是能走水路,就算繞遠道也在所不惜,既能解決住宿問題,要是順風(fēng)順?biāo)?,還可以“千里江陵一日還”,更能欣賞到沿途詩情畫意的山水景致,真可謂“江流大自在,坐穩(wěn)興悠哉”。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出蜀遠游,乘船沿江出峽、泛舟鄱陽,游覽廬山,留下了“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名句。徐霞客在丹江漂流時,曾寫下這樣的筆記:“時浮云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仙也j”
“停車坐愛楓林晚?!碑?dāng)年孔子帶領(lǐng)諸位弟子周游列國時,就是駕車出行的。蘇秦的主張得到君主們的贊賞后,佩六國相印的他在經(jīng)過洛陽時,“車騎輜重”甚眾,諸侯們遣使送之,以至令人“疑于王者”。
雪霽江行圖 絹本設(shè)色 74.1×69.2cm 北宋 郭忠恕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魏晉時期,乘坐牛車最為時髦。牛車緩慢平穩(wěn),車廂寬敞高大,最適合士族子弟出門?!爸窳制哔t”之一的阮籍,就經(jīng)常一個人駕牛車出行。沈括還設(shè)計了一款專門用于出游的“安車”,車頂是帶有機關(guān)的軟篷,有雨有風(fēng)時遮住,風(fēng)和日麗時卷起。車廂的前壁和兩側(cè)都有窗戶,半躺在車廂里,就可以欣賞風(fēng)景。車廂四柱也都巧設(shè)機關(guān),能掛起書籍、扇子、帽子、棋盤、酒壺、點心和茶葉等物。
溪山行旅圖絹本設(shè)色 26.2×27.3cm 南宋 朱銳 上海博物館藏
雪澗盤車圖絹本設(shè)色 23.6×21.6cm 南宋 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可以騎乘的牲畜主要有牛、馬和毛驢。老子西出函谷關(guān)就是乘著一頭青牛。歷史上騎驢的名人則有很多,張果老是優(yōu)哉游哉的白胡子神仙,整天倒騎毛驢游戲人間;賈島騎著瘦弱的毛驢苦吟,一不小心沖撞了韓愈大人的儀仗隊,留下“推敲”的典故;至于“騎驢三十載,旅食京華春”的杜甫、“細(xì)雨騎驢入劍門”的陸游,似乎都在說明驢子是詩人們最佳的旅行工具。
行到山窮水盡處,古人還要靠一雙鐵腳板,“踏平坎坷成大道”。
在登山時,遇到?jīng)]有路的情況,徐霞客便會“梯窮濟以木,木窮濟以梯,梯木俱窮,則引繩揉樹”。游雁蕩山天聰洞時,這里的山坡連樹、竹都不生長,徐霞客就抓著亂草向上攀爬。在云南雞足山九重崖,為了能到達巖頂,徐霞客砍伐木條,將其緊嵌在兩巖之中,踏木而上。徐霞客還曾在石壁上鑿孔作為踏步的“階梯”,在冬季黃山的冰層上鑿出孔洞,“得一孔,置前趾,再鑿一孔,以移后趾”。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勞力和耐心,以及超常的膽氣和毅力。
徐霞客還遇到過一些洞口極小或內(nèi)部極窄的洞穴。為了考察它們,他毅然“脫衣赤體,蛇伸蠖曲”。在廣西桂林青珠洞內(nèi),徐霞客只能艱難地一寸一寸地“匍匐”前進,“度一人須磨握一時矣”,這活脫脫的就是明代版的洞穴探險家與極限愛好者。
徐霞客一生16次出游,可謂足遍天下。在當(dāng)時的交通條件下,完成這樣的壯舉極為不易,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靠著雙腳走完全程。最終,徐霞客由于“病足”而雙腳癱瘓,由麗江太守木增派人護送回家。
晚年的徐霞客一邊整理自己的游記,一邊“置怪石于榻前,摩挲相對”。“一路煙霞草木香”,相信他一定會時常憶起那漫漫旅程。
什么是旅游?顧名思義,所謂“旅”指的是出門在外,而且不能離家太近,否則大概率要稱為“郊游”:至于“游”,顯然帶著幾分從容不迫、閑庭信步的神態(tài)。用當(dāng)下的網(wǎng)絡(luò)流行語來說,就是“玩兒”。簡言之,旅游的本質(zhì)就是去遠方“玩兒”。這意味著,作為一種審美性的娛樂活動,旅游不單需要你衣食足、倉廩實,還得有“詩與遠方”的精神文化追求。這個門檻足以擋住許多人,特別是在經(jīng)濟水平不夠發(fā)達、文化普及率不高、交通不便的古代,能有旅游的條件和意趣的,大多不是一般人。那么,收入和學(xué)歷“雙高”的古代游客到底喜歡去哪兒玩?他們眼里的風(fēng)光又與今人有何異同?讓我們現(xiàn)在就穿越時空,跟隨古人_起游歷祖國的風(fēng)景名勝。
仰首抱膝看青山
山,或高聳險峻、氣象萬千,或清秀嫵媚、儀態(tài)萬方。它在視覺上不僅離神秘未知的天空更近、距庸俗平常的人間更遠,景隨步移的驚喜,俯瞰天下的壯闊,也在滿足人們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同時,讓“久在樊籠里”的世間紅塵客暫且擱置生活煩憂,“復(fù)得返自然”。而即便是以退為進,志在名利場,也有“終南捷徑”可走。這也就難怪古代的文人雅士常常感慨“性本愛丘山”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笨傆心敲匆恍┥阶繝柌蝗?,引人長途跋涉,慕名而來。這里面,東岳泰山不得不提。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實際上,它的海拔并不算高,在五岳中僅排第三位。但泰山崛起于華北平原之東,矗立于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渺的大海,西靠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形成了強烈對比,氣勢因此顯得格外高日廣。
廬山高圖 紙本設(shè)色 193.8×98.1cm 明 沈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史記集解》記載:“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惫识?,泰山成了百姓崇信、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漢至明清,歷代皇帝到這里封禪27次。歷代帝王借助它的神威鞏固自己的政權(quán),而它的神圣地位也被抬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
神話揚名、皇權(quán)壯勢,讓本就雄偉多姿的泰山越發(fā)具有魅力,引得歷代名人騷客紛至沓來,入南天門,過十八盤,登玉皇頂,留下了數(shù)以千計的佳作名篇。司馬遷的《封禪書》、曹植的《飛龍篇》,膾炙人口;李白的《泰山吟》、張養(yǎng)浩的《登泰山》,引人入勝。特別是杜甫的《望岳》更是婦孺皆知、耳熟能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跟隨詩人的眼睛,我們仿佛也望見了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定睛細(xì)看,只覺山中云海翻涌不息,令人胸懷激蕩。最后“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千古金句一出,泰山傲視萬山之曠邁超絕也隨之一錘定音,無他可與其爭鋒。
黃山覽勝圖 紙本設(shè)色 123×31cm 清 弘仁
如果說泰山是眾山的帝王,那山峰的世界里自然也不能缺少王侯將相、才子佳人。廬山是滿腹錦繡的俊才,這里有李白“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瑰麗,有徐凝“寒空五老雪,斜月九江云”的清奇,也有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深邃。具化到明代沈周的畫卷中,廬山雄、奇、險、秀的云光山色一下子躍然紙上。而享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美譽的黃山是性情高潔的雅士,“三十六峰危似冠,晴樓百尺獨登看”的嵩山是胸中有丘壑的名宦,“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華山是武功高妙的俠客,“八水皆南匯,群峰盡北蹲”的恒山是孤身戍邊的將領(lǐng)……一座座筆下留名的山岳,見證了古人的行之所至,也展示著他們的心之所向。
滿船遐思枕碧水
如果說山的魅力是高遠,那水的精彩在于它有千般風(fēng)情、萬般變化。這讓中國古人頗為崇尚水的智慧,認(rèn)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人們對水這種生命之源,有著近乎本能的親近。無論是浩浩湯湯、奔騰東逝不復(fù)返的江河,還是波瀾不驚、靜水流深看悲歡的湖泊,往往能喚起文人騷客對時間的凝視、對興衰的反思、對人生的追問。
江河湖海等水系名勝中,湖泊作為古人旅游的目的地,危險系數(shù)較低、景點較集中、舒適性較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游客旅行時的風(fēng)險和經(jīng)濟成本,也適宜更多人玩樂,成了古人親水游的優(yōu)選。其中,西湖無疑是最受青睞的一處勝景。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邊的仙島上找到了一塊白玉,用了許多年的時間,將其煉化成一顆璀璨的寶珠。珠光照到哪里,哪里就樹木常青,百花盛開。后來,王母娘娘發(fā)現(xiàn)了寶珠,就派天兵天將搶走了它。玉龍和金鳳不肯善罷甘休,找到王母索要,王母自是不答應(yīng)。爭搶中,王母的手一松,寶珠掉落到人間,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隨之下凡,變成了玉皇山(原名龍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
西湖春曉圖絹本設(shè)色 57×61cm 宋 佚名 故宮博物院藏
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雷峰夕照、三潭印月、平湖秋月、雙峰插云、南屏晚鐘、曲院風(fēng)荷、斷橋殘雪,西湖十景可謂名揚古今中外。但真正讓西湖從萬千湖泊中脫穎而出的還是那些故事、那些故事里的人,還有那些傳誦千百年的詩文。中國最凄美的愛情故事大多發(fā)生于此,化蝶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在長橋十八里相送,有緣千里來相會的許仙和白娘子在斷橋重逢,吟詠著“何處結(jié)同心”的蘇小小在西泠橋旁同阮郁初遇……這些悠遠的傳說里,似乎隱藏著西湖美麗的全部秘密。有人說,一部杭州詩,半部江南夢。而半部杭州夢,定是落在了西子湖畔。在這里,白居易寫下了“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詩句,楊萬里留下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激賞,歐陽修發(fā)出了“殘霞夕照西湖好”的贊嘆。曾任杭州知州的蘇軾不僅疏浚西湖,還利用挖出的葑泥,在其西側(cè)修筑了一道全長近3000米的蘇堤,更作了一首《飲湖上初晴后雨》來贊美它:
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泛太湖圖 紙本設(shè)色 60.5×41.6cm 明 文伯仁 故宮博物院藏
再沒有哪句贊美勝得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了。在詩人的筆下,晴日的西湖水波蕩漾,泛起波光粼粼,處處透著一副休閑怡人的模樣。而忽然而至的雨幕,把湖邊的群山籠罩在了迷霧里,似真似幻、若有若無,使其愈加顯得空靈。詩人深愛西湖,所以把它比作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讓西湖的景致在人心中越發(fā)傳神,從而使得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西湖就像是一位天姿國色的女子,無論淡妝還是濃抹,都只會讓人發(fā)現(xiàn)她不同的美。
洞庭空闊圖 紙本墨筆 21.3×227.3cm 明 董其昌 故宮博物院藏
除了光彩照人的西湖,許多江河湖海同樣有著卓越的風(fēng)采。長江、黃河是中華文明的兩大根脈,王維使至塞上,曾目睹“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景象;杜牧赤壁懷古,曾感慨“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李之儀住長江頭,曾寫下“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繾綣相思。還有“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的洞庭湖,“春晚綠野秀,巖高白云屯”的鄱陽湖,“三吳風(fēng)月,一江煙浪,古今絕致”的太湖……一條條蜿蜒曲折的生命源泉伴隨著一個又一個王朝,走過繁華與傾頹,漸行漸遠,空留倒影供后人憑吊;一個個煙霧氤氳的夢里水鄉(xiāng),深藏著一代又一代游客隔絕人生不如意的臨時屏障,不妨把酒盡歡,得意失意又何必在意。
望盡天涯上層樓
與現(xiàn)代人看膩了的高樓大廈不同,古代建筑由于工藝和建筑材料的限制,精雕細(xì)琢的樓臺閣宇本身就足以構(gòu)成一道靚麗的風(fēng)景線。如果這座樓臺又有山水相擁、詩文唱和抑或留下些名人逸事,那就完全可以稱作風(fēng)景名勝,值得大家爭相去打卡留念了。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樓臺閣宇在王朝興替面前的脆弱由此可見一斑。一座樓臺之所以能歷經(jīng)朝代更迭而屹立不倒,或者幾經(jīng)損毀而重建,定然是有盛名加持。譬如北宋文學(xué)家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不管是“淫雨霏霏”時的“憂讒畏譏”,還是“春和景明”時的“寵辱偕忘”,悲也好、喜也罷,總能于此看到最通達人情的景致。然而,對于一座有志于成為名勝的高樓而言,美麗、宜人的自然風(fēng)景只能算是及格線。直至作者寫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生宣言,點開了《岳陽樓記》的文眼,也點活了岳陽樓作為樓臺閣宇界千年“頂流”的氣運。
與岳陽樓類似,黃鶴樓和滕王閣也是因為名人、奇文的垂青,有了長遠的氣運。特別是瀕臨萬里長江的黃鶴樓,崔顥曾在這里登高遠眺,感嘆著“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李白曾在這里送別孟浩然,吟唱著“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王維曾在這里送別康太守,看盡了“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僅憑這些光輝燦爛的名字,和一首一首深植于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的千古名篇,就足以讓無數(shù)文人騷客慕名前來。與地處贛江東岸的滕王閣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名人名篇同樣不少,白居易曾在這里“看送忠州白使君”,吳潛曾在這里“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文天祥也曾在這里題詩:“回首十年此漂泊,閣前新柳已成行。”可王勃的《滕王閣序》過于驚才絕艷,寫景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笔闱槿纾骸袄袭?dāng)益壯,寧移自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睙o不讓后來者黯然失色。對于滕王閣而言,這不是遺憾,而是幸運。一奇才一奇文聲震古今,足以讓它成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引四海賓客爭相到訪。
縱然時光荏苒、歲月不待人,遠道前來的游客看到的湖光山色、聽到的林風(fēng)船歌都早已不是前人目睹之景色,但那些耳熟能詳?shù)墓适?、出口成誦的詩篇,總能讓你我在歷史的縫隙里,找到與古人連接的通路,對“我是誰、我從何處來、我將何處去”這樣內(nèi)心深處最大的疑問,生出更為真切與深刻的體悟。
黃鶴樓圖 元 夏永 美國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岳陽樓圖 絹本墨筆 25.2×25.8cm 元 夏永 故宮博物院藏
滕王閣圖絹本墨筆 26.5×27.5cm 元 夏永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笔澜缒敲创螅酱利?,江河浩蕩,四時風(fēng)物各有不同,只要有心,時時刻刻都是人間好時節(jié)。置身天地之間,天高地闊,觸人心弦,目之所及,皆為景觀,無論出發(fā)是因何緣由,終究都能以腳步的奔波在陌生的地域換得新鮮的體驗。
相比于四通八達的現(xiàn)代生活,古人出行受制因素頗多,所以外出旅行更加難能可貴。于是,擅長“慢生活”的他們興之所至,也為今人們留下了許多值得向往的旅行雅事。
春日宴麗人行
春和景明,最宜勝日尋芳。踏青賞花在任何時代都是春游的標(biāo)配項目,但對古人來說,這個項目中最難得也最賞心悅目的一幕,當(dāng)是深閨女子的出游。
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束縛,不能輕易拋頭露面,她們?nèi)粘I畹拇蟛糠謺r光,都只能消磨在繁復(fù)的居家細(xì)節(jié)之中,用女性的精巧手藝,于細(xì)微處延伸對美感的認(rèn)知和對情趣的追求,修身養(yǎng)性,宜家宜室。但大好春光給了她們例外。
百花盛放的春天里既有被視為百花生日的花朝節(jié),還有人們舉行“祓除畔浴”活動的重要節(jié)日上巳節(jié),以及將祭祀與郊游融為一體的清明節(jié),總之,給足了女性出門的理由?!爸俅褐拢顣信?,于是時也,奔者不禁”,此語出自《周禮》,可見在大好春日里暫時擱置條條框框,鼓勵男女青年出門,早已約定俗成。
花朝節(jié)顧名思義,就是找“借口”賞花的節(jié)日?!鞍倩幫畷r,最堪游賞”,美景當(dāng)前,人們自然不會空等到枝頭無花時再懊悔慨嘆,而美麗的花朵向來都與女性千絲萬縷地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所以,這個節(jié)日簡直就像是為女性量身打造的一般。
出游不是尋常事,所以格外值得鄭重?!鞍倩ㄉ帐橇汲?,未到花朝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痹谌f紫千紅的春天,女性們也將自己打扮得如花般婀娜多姿,“美美地”出門,她們祭花神、郊游踏青、賞紅護花、種花、插花、挑菜、蒸花糕……美人、美景、美食,花朝節(jié)帶來的儀式感,將生活的美和希望,盡情融入了鮮活靈動的細(xì)節(jié)。
而歷史悠久的上巳節(jié),在上古時代就已成為大規(guī)模的民俗節(jié)日。在作為“一年之計”的春天,蘭湯沐浴,歲時祓除,讓流水清潔身體,讓疾病災(zāi)厄隨水而去,祈福之余,還能縱情山水,迎春賞游,實乃一大風(fēng)雅舉動,也因此而容易形成風(fēng)尚,發(fā)展出更多關(guān)于水邊飲宴、郊外游春的賞心樂事?!墩撜Z》中著名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dāng)時“祓禊”的情形。王羲之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講的也是一場文人雅士的活動,“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到唐朝時,上巳節(jié)已成為一個隆重的節(jié)日,過節(jié)的活動除了修禊,主要就是春游踏青、臨水宴飲。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中有“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之語,說的就是上巳節(jié)時,長安城內(nèi)男女老少盛裝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游的熱鬧景象。
仕女簪花圖 絹本設(shè)色 51×122.5cm 明 仇英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從杜甫的這首《麗人行》中,就可以略窺當(dāng)時過上巳節(jié)時,女性出游的盛況。上巳節(jié)也被稱為“女兒節(jié)”和“桃花節(jié)”,古代漢族少女的成人禮“笄禮”,一般會在這個日子舉行。這一天,女兒們換上漂亮的服飾,臨水而行,踏歌起舞,嬉戲游玩,驅(qū)邪祈福,在大自然最美麗的時節(jié),寄托對未來最美好的向往。
清明節(jié)的活動更是不少。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行清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等,雖然它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而隆重的春祭節(jié)日,但在慎終追遠、禮敬祖先之余,古人還是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親近自然,盡享春日樂趣的活動項目。除了踏青這個“標(biāo)配”,還有折柳、插柳、放風(fēng)箏、蕩秋千、蹴鞠、斗草等。并且,古人為每一樣活動都注入了人文內(nèi)涵,讓盡情的游樂有充足的文化底蘊作為支持,于是,難得出門的女性在春日的旅途中更能打開心懷,擺脫拘束,坦然融入自然美景,得到身心的愉悅與放松。
而單身的男女們,自然容易在這難得的機會中生出關(guān)于愛情的遐想,甚至親身演繹美妙的故事?!叭ツ杲袢沾碎T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fēng)?!碧拼娙舜拮o就為我們留下了一個發(fā)生在清明節(jié)的懵懂的愛情故事。
相傳,崔護進京趕考,于清明時節(jié)在長安城南郊游,途經(jīng)一戶被桃花環(huán)繞的人家,因口渴上門討水喝,卻意外見到一美貌女子。兩人一見傾心,互生愛慕之情。但崔護第二年故地重游,就只見桃花依舊盛開,卻不知心上人身在何方了。一場美妙的邂逅、一次失望的尋訪,為我們留下了一首傳世佳作。
驛路無所有 聊作旅人詩
虢國夫人游春圖(宋摹本) 絹本設(shè)色 51.8×148cm 唐 張萱 遼寧省博物館藏
游春圖 絹本設(shè)色 43×80.5cm 隋 展子虔 故宮博物院藏
送別友人圖 紙本設(shè)色 明 錢榖
快樂只是人生的點綴,大部分時候,如蘇軾所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人生充滿未知的旅程中,往往還會面臨更多的風(fēng)浪與波折。何以解憂?曹操給出的“唯有杜康”這個答案,其實更像一句戲言。在波譎云詭的人生旅程中,驛站才是匆匆旅人最忠實的朋友,以及最好的傾吐心聲的“樹洞”。
古時的“驛”兼有驛郵和館舍兩種功能。驛路,連同驛站、驛亭、驛丞、驛卒、驛使、驛馬,組成了一個功能齊全的服務(wù)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除了履行傳遞公文、迎送官員等職能,還承擔(dān)著許多“接待”任務(wù)。文人趕考、官員宦游、罪臣謫遷的途中,都免不了要在驛站稍事休整。
“驛”作為一種公共空間,在為文人墨客提供安頓身心、舒緩情緒、釋放靈魂的空間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關(guān)乎詩人的人脈網(wǎng)絡(luò)和社會聲譽。在沒有網(wǎng)絡(luò)的時代,驛壁題詩大概是文人墨客最風(fēng)雅的“朋友圈”展不。
在“驛”的體系中,有詩有酒有故事。快意和失意,豪情與落寞,人生種種際遇和感懷,掛在臉上、藏在心里,都不如化為詩作,除了紓解自身,還能以文會友,與同好交流,擴大影響力,一不留神,還能千古傳唱,啟迪后世。而且,身處驛站,旅途奔波、孤館寒窗的特殊場景,本就更容易觸動詩人內(nèi)心深刻的情感,激發(fā)出作詩、題詩的靈感,所以,無論為何而上路,“在路上”永遠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景。
大詩人蘇軾更是沒少踏上人生的逆旅。一再被貶謫、總是在跋涉的他,不僅用傲世的才華點亮了黯淡的驛路,也為后世的人們留下了一種應(yīng)對人生諸般境遇的模范姿態(tài):“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往事千端?!薄坝蒙嵊蓵r,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yōu)游卒歲,且斗尊前?!?p>
層樓春眺圖絹本設(shè)色 23.7×26.4cm 宋 燕文貴(傳) 故宮博物院藏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有些人一旦上路,便很難停下腳步,而驛站作為“遷客騷人,多會于此”的地方,更成為他們觸景生情、睹物傷懷的靈感激發(fā)地。
杜甫在奉濟驛送友人嚴(yán)武奉召還朝,依依不舍的別離之情,讓他寫出了凄楚沉郁的《奉濟驛重送嚴(yán)公四韻》?!斑h送從此別,青山空復(fù)情?!薄敖濯殮w處,寂寞養(yǎng)殘生?!眹?yán)謹(jǐn)有度的章法中,蘊含著質(zhì)樸淺易、誠摯感人的人生感懷。
雍陶夜宿嘉陵驛,寫出“今宵難作刀州夢,月色江聲共一樓”的名句;李商隱獨居冷泉驛,恰逢寒食,不由發(fā)出“驛途仍近節(jié),旅宿倍思家”的感嘆;元稹夜宿嘉陵驛,將眼前景象描述為“月色滿床兼滿地,江聲如鼓復(fù)如風(fēng)”;秦觀在郴州的驛館里,寫出令他的老師蘇軾也拍案叫絕的《踏莎行》,“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煽肮吗^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佳句流傳至今,依然打動人心。還有這句“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也是出自驛路。南北朝時期的陸凱,在驛館遇到北歸的驛使,便隨手折下江南春園里的一枝梅花,請驛使幫忙捎帶給遠方的故人,一個小小的浪漫舉動,成就了一首千古絕響。
詩,讓詩人們苦中尋樂,欲罷不能。
停舟訪梅圖絹本設(shè)色 明 佚名
春游晚歸圖絹本設(shè)色 167.9×83.1cm 明 戴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孤館誰相問 萬里未歸人
人在旅途,前看未來而悵惘,回望故鄉(xiāng)而思念,“瞻前顧后”之間,還有大片的“當(dāng)下”。而這,更是故事的源泉。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倍际顷懹蔚捏A路名句,他也是常在路上的旅人。陸游與妻子唐婉的愛情凄婉纏綿,被經(jīng)久傳誦,皆因他那首感人肺腑的《釵頭鳳》。但逝去的愛情終生不渝,并不意味著不會有新的生活和邂逅。清人徐釩的《詞苑叢談》中,就記載了一則陸游納妾的“八卦消息”,雖真假難辨,卻與驛壁題詩有關(guān)。
早已續(xù)弦多年的陸游,在40多歲時,于一驛站住宿,見驛壁上有一首題詩云:“玉階蟋蟀鬧清夜,金井梧桐辭故枝。一枕凄涼眠不得,呼燈起作感秋詩。”詢問之下,得知題詩之人竟為這間驛站里驛卒的女兒,于是招來相見,納之為妾。只是不到半年,這個姑娘就被陸游的續(xù)弦妻子逐出家門。一場因旅途結(jié)緣的浪漫邂逅,就此空余多情人的傷感無奈。
旅途故事多,一時說不盡,但文人旅途中的逸聞趣事,并不只限于驛壁題詩。畢竟,路有很多條,旅途的暫居地也不只是驛站。但文人墨客愛題詩,則是雷打不動的旅途雅事,只要旅程中,有一面可以書寫的壁。比如,寺廟的墻壁。
宋代以后,題壁之風(fēng)更加盛行,舉凡驛亭、驛墻、寺壁,到處可見題詠,但由于數(shù)量過多且過于頻繁,也讓相關(guān)人士生出許多煩惱來。宋人張表臣所寫的《珊瑚鉤詩話》中,就記載了一個有關(guān)題壁的小故事。作者與友人游甘露寺,興之所至,便信手在墻壁上題寫了一首小詞,一僧人看見,愁眉苦臉地說,他才將墻壁涂抹平展……文人雅趣,實在難以禁止,于是只能寫滿了刷平,刷平卻又被題滿,循環(huán)往復(fù),沒有盡頭。
南游圖 紙本墨筆 24.3×89.3cm 明 唐寅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其實正如戴叔倫這首《除夜宿石頭驛》中的意象,久在路上的人,難免常與孤館寒燈相伴,為漫漫前路與茫然的前途惆悵,但人生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沒有一條路是白走的。于詩人、于讀者,于古人、于今人,經(jīng)由詩歌和時光的交會,再不堪的旅程,都能釀成優(yōu)雅醇美的風(fēng)景。
旅行有山路,有水路,有崎嶇,也有坦途,所以,旅途中的題詠也生出不同的主題。與水路相關(guān),客行舟中,自然也會有客舟題詠的雅趣?!八笨椭奂玻交ǚ髅嫦?。”大詩人李白面對人生逆旅,下筆從不讓人失望,如此境界,倒頓與王維的“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顯然,李白詩句的意境更為揮灑暢快。
題詩是為表達,亦為交流,所以,詩人們愛四處題詠留痕,也愛觀摩別人的佳作。白居易貶官南下時,在沿途的驛館偶見友人元稹的題詩,一時興起,寫下了著名的《藍橋驛見元九詩》:“藍橋春雪君歸日,秦嶺秋風(fēng)我去時。每到驛亭先下馬,循墻繞柱覓君詩。”
后來,他又在別處看見元稹所作的《山石榴花》,想到雖與友人走過相同的地方,卻時光迥異,所見不同,靈感一動,便有了那首《武關(guān)南見元九題山石榴花見寄》:“往來同路不同時,前后相思兩不知。行過關(guān)門三四里,榴花不見見君詩?!蹦銇砦彝栽娋涑徒涣?,這倒像網(wǎng)絡(luò)時代的論壇,或者“朋友圈”里的留言,不僅“曬”自己,也呼應(yīng)他人。
湖亭游覽圖絹本設(shè)色 26.9×28.1cm 宋 佚名 美國弗利爾美術(shù)館藏
風(fēng)雨歸舟圖 絹本淡設(shè)色 143×81.8cm 明 戴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春山游蹤圖 明 周臣 上海博物館藏
現(xiàn)代人出行越發(fā)便捷,全民旅行之風(fēng)已然盛行。而如今的各類景點,有不少專設(shè)了涂鴉墻、留言角,其實也是用來應(yīng)付人們在陌生景致中生出的表達欲吧。很多人即便不留言,也喜歡看看別人留下的話語,無論如何,只要不是那句曾泛濫成災(zāi)的“到此一游”,這也算中華文化雅趣的一點兒衍生。
人生如逆旅,隨處皆時節(jié)?!霸诼飞稀?,經(jīng)歷過,總是美的。
“五出五歸”的遠游,于齊白石來說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經(jīng)歷。遠游中的山水、景物啟發(fā)了齊白石將真實物象與傳統(tǒng)的繪畫模式相對比,注重對真實物象的刻畫:遠游中觀看友人家中所藏前輩大師的作品,改變了他的審美品位,令他舍棄了藝術(shù)上對美與巧的追求,轉(zhuǎn)而追求真與拙等更本質(zhì)的內(nèi)涵:遠游中的社交拓展了他的人脈圈子,令他更為了然人情世故,與社會精英人士的交往也同時提高了他自身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修養(yǎng),這些全部體現(xiàn)他日后的藝術(shù)和人生之中。
高曉松說,他母親有句名言:“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边@句話曾經(jīng)擊中了千萬人的內(nèi)心,人們渴望遠離現(xiàn)實的雞毛蒜皮,于生活的瑣碎之外,窺見世界的詩意——距離產(chǎn)生詩意,詩意產(chǎn)生藝術(shù)。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湖南湘潭畫家齊白石四十歲,賣畫十幾年,掙了一些錢后,齊白石的日子正奔“小康”。他的原配妻子陳春君剛剛給他生了第三個兒子,他剛剛典租了百梅祠堂的房產(chǎn),取名“百梅書屋”,又加蓋了一座書房,取名“借山吟館”,屋后種上了芭蕉??梢韵胍?,在梅花開放的時節(jié)里,落英繽紛,暗香沁鼻;在盛暑中,芭蕉葉下,綠蔭鋪階,涼生幾榻,這份奢侈與龐大的詩意,讓如今的我們著實羨慕不已。齊白石是滿足的,如何能不滿足呢?一個曾經(jīng)的放牛娃,曾經(jīng)的少年雕花木匠,曾經(jīng)連飯都吃不飽的孩子,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天地,靠一支筆有了“黃金屋”,有了“顏如玉”。因此,四十歲之前的齊白石不曾有遠游之想,他越來越沉浸于他身邊的詩意生活,作畫、看書、吟詩,時常和朋友組個“詩酒Party”,神仙生活也不過如此。
借山圖卷之四 紙本設(shè)色 30×48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或許,是命運總要推這個天才畫家一把,不愿看他如此沉溺于世俗的滿足,要牽引他去往遠方打開世界的詩意。有一天,齊白石收到一封書信,他的同門夏午詒來信說,希望齊白石能去西安,教他的如夫人姚無雙畫畫。齊白石本不想遠行,但另一同門郭葆生的話似乎戳中了他的心事:“無論作詩作文,或作畫刻印,均須于游歷中求進境。作畫尤應(yīng)多游歷,實地觀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諦?!鳟嫷R摹前人名作、或畫冊畫譜之類,已落下乘。倘復(fù)僅憑耳食,隨意點綴,則隔靴搔癢,更見其百無一是矣?!比缃窨磥?,郭葆生對于藝術(shù)的理解確實深刻,沒有游歷,沒有閱歷,只知道臨摹別人的作品,這種方式離真的藝術(shù)有點兒遠,這種畫可謂“百無一是”!這話對于齊白石來說有點兒狠,但也促使齊白石深省自己藝術(shù)的去路——是永遠在湘潭做一名臨摹別人風(fēng)格的畫匠,還是做一名真正的藝術(shù)家,試著從眼前的舒適中擺脫出來,去遠游,去開拓眼界,尋找自己的風(fēng)格。
光緒二十八年十月,齊白石開始了第一次遠游,動身北上。自此,齊白石解鎖了遠游的技能,從四十歲到四十七歲,七年的時間中,他五次遠游,五次歸來,自稱“五出五歸”,他曾去過西安、北京、天津、上海、南昌、桂林、欽州、廣州、香港等地,走過了半個中國。
一出一歸,齊白石北過洞庭湖,先去往西安找夏午詒,路上一走就是近兩個多月,但在“慢游”中,他第一次細(xì)細(xì)體會到自然造化與繪畫的關(guān)系——畫譜上的皴法來自于現(xiàn)實中的山體結(jié)構(gòu)。在西安,經(jīng)夏午詒引薦,齊白石結(jié)識了陜西臬臺樊樊山。樊樊山是官員、名士,又是詩人,他很欣賞齊白石的字、畫,親自為齊白石寫了潤例。在西安三個月后,齊白石又跟隨夏午詒進京,路過華陰縣見十里桃花,路過華山望華山之險。到京城之后,他參加了陶然亭的文人雅集,認(rèn)識了一些京城名流。出門半載之后,齊白石從天津坐海輪,到上海,又轉(zhuǎn)漢口,回到家鄉(xiāng)。雖然旅途勞頓,但這趟西安和北京之行,加深了齊白石對藝術(shù)的思考與認(rèn)識,他的繪畫風(fēng)格由原來工細(xì)的畫法向大寫意轉(zhuǎn)變,并且他的書法風(fēng)格也從湖南文人普遍寫的“何紹基體”,向《爨龍顏碑》這類古拙的書法審美上發(fā)展。
二出二歸,齊白石四十二歲,他的老師王閨運邀他同游江西南昌。王闿運為晚清的經(jīng)學(xué)大師,他曾做過曾國藩的幕僚、大學(xué)士肅順的家庭教師,其學(xué)問淵博,門生遍天下,胸懷、格局、韜略非常人可及。齊白石拜王閨運為師之后,在所結(jié)識的同門之中,有官員、文人、革命者,這龐大的關(guān)系網(wǎng),給齊白石帶來了豐厚的人脈資源,齊白石跟隨這些朋友,見識到了社會精英做人做事的方式方法。在與老師王閨運的這次遠游中,齊白石與江西的地方要員同席同游,一去就是三四個月,雖然回來之后齊白石只戲稱自己在七夕詩會上聯(lián)詩失敗非常丟臉,但其間他所觀所感的一切,遠非固守湘潭的一名畫匠所能及。
借山圖卷之八 紙本設(shè)色 30×48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從西安往北京路過華陰縣,見十里桃花,將此入畫。
萬竹山居圖 紙本設(shè)色 102.5×49.5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山水圖 紙本設(shè)色 齊白石
借山圖卷之七 紙本墨筆 30×48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三出三歸,齊白石四十三歲,廣西提學(xué)汪頌?zāi)暄R白石游桂林,這次受邀,齊白石不似第一次那般糾結(jié),而是痛快地答應(yīng)下來,欣然前往。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果然令齊白石眼界大開。造化之工滌蕩了齊白石的精神和藝術(shù),他的山水畫面貌開始為之一變——漸漸去掉了以往承襲的清代“四王”的山水之風(fēng),去雕飾,留天然,畫面向簡約抽象的方向發(fā)展。慢慢地,桂林的山在他的畫面中幻化成了一個個可愛的饅頭似的山影。世人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齊白石卻說“胸中山水奇天下”,他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風(fēng)格中,尋找到藝術(shù)的自信。
此去桂林,他還記載了幾樁趣事。一件是蔡鍔正在桂林創(chuàng)辦巡警學(xué)堂,邀請齊白石去教學(xué)生們作畫,齊白石擔(dān)心學(xué)生鬧事將他轟出來,堅辭不就。一件是齊白石在朋友處,遇到一位張姓和尚,這位和尚和齊白石對談時眼神閃爍,吞吞吐吐,齊白石覺得很奇怪,但也未往心里去。齊白石臨行時,和尚還熱情地說要騎馬送他出城。幾年后,到了民國初年,有朋友告訴齊白石,當(dāng)年那個和尚并不姓張,其實是革命黨人、中華民國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黃興。
從夏天七月,到冬天過了年,在桂林待了七個月左右,齊白石覺得該回家看看了,恰巧收到父親的來信,說他的四弟和長子從軍到了廣東,讓齊白石速速去尋他們。齊白石趕緊動身,從桂林經(jīng)梧州到了廣州,打聽到四弟和長子隨著老友郭葆生去了廣西欽州,他又一路繼續(xù)奔?xì)J州而去。等到了欽州,既已和老友相見,不禁又淹留了幾個月。這期間他幫著郭葆生代筆應(yīng)酬官場作畫,教郭葆生的如夫人畫畫,閑暇時他就把老友家所藏的八大山人、徐渭、金農(nóng)的真跡都臨摹了一遍——齊白石是真的愛他們的藝術(shù),有著名的“走狗詩”為證:“青藤雪個遠凡胎,老缶衰年別有才。我愿九泉為走狗,三家門下輪轉(zhuǎn)來?!庇螝v所見,將齊白石拉出了湘潭一隅之地,使他對中國繪畫有了更宏觀的了解,更加明確了自己的藝術(shù)方向。
四出四歸,齊白石四十五歲,這次他再次去往廣西欽州,為赴與郭葆生前一年之約。這一次遠游,他的心情格外悠然,他隨郭葆生一起游玩了肇慶,且因為欽州和越南接壤,齊白石又去了越南的芒街一游。在越南,他見到野蕉百株,映得漫天碧色。回到欽州,正是荔枝成熟的時節(jié),居住在嶺南以北的齊白石,難得見到荔枝,他喜愛荔枝鮮艷的紅色、剔透的果肉,他也記得曾有一位歌女用纖纖玉手剝了荔枝給他吃。肌膚勝雪的白和果肉晶瑩的白都化成了荔枝甜蜜的味道存于他的記憶中,多年后他還在《荔枝圖》的題款中回憶過這段往事,更是夸贊荔枝“果園無雙”。無雙的或許不只是果子,還有那往事里的美人和纖纖玉手吧。遠游中難免思念家鄉(xiāng),每登欽州天涯亭,望斷天涯路,歲末已至,又到了游子歸鄉(xiāng)之時。
荔枝圖 紙本設(shè)色 34×45.5cm 齊白石
石門二十四景之棣樓吹笛圖 紙本設(shè)色 34×45.5cm 齊白石
借山圖卷之十八 紙本設(shè)色 30×48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此幅所畫為小孤山,齊白石曾經(jīng)數(shù)次路過小孤山,他在寫生稿中畫過多個方向的小孤山。
五出五歸,齊白石四十六歲,他的朋友羅醒吾邀請他去廣東。羅醒吾是齊白石青年時期的好友,兩人相遇時,二十七歲的齊白石剛剛拜湘潭鄉(xiāng)紳胡沁園為師學(xué)習(xí)繪畫,自此丟棄了斧鑿,從一名雕花木匠變成畫匠。羅醒吾是胡沁園的侄婿,他們的關(guān)系一直很親密,不久,齊白石、羅醒吾等七個青年文人一起組成了“龍山詩社”,常常在一起吟詩作畫,那是齊白石最無憂無慮的一段時光。此時,羅醒吾在廣東提學(xué)衙門任職,齊白石此次到廣州與羅醒吾相會,不覺間已是秋天。齊白石從廣州回到家鄉(xiāng)后不久,又受父親所托前往欽州接四弟和長子回家。次年正月,他在欽州再次見到郭葆生,老友邀他住下,過了夏天才走。他一路帶著四弟和長子從廣州經(jīng)香港、到上海,又去了蘇州,游覽虎丘,到南京,坐輪船西行,路過小孤山,在輪船中畫了一幅《小姑山圖》。齊白石這次出游,所去的地方格外多,在外面轉(zhuǎn)了一大圈之后,他在九月份回到家鄉(xiāng),結(jié)束了自己的五出五歸。
遠游歸來后,已是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再有一年,清朝將結(jié)束276年的統(tǒng)治,中國將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的齊白石又回到了自己的天地之中,與好友作詩、聯(lián)句,沉浸在詩意的生活中。他有感于自己“五出五歸”中所看到的景色,決定將旅途中的寫生稿和畫稿重新整理,完成了一套《借山圖卷》,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齊白石記載一共畫了五十二幅,現(xiàn)存于北京畫院的尚有二十四幅。這套《借山圖卷》是齊白石一生極為珍視的作品,后來他定居北京,也一直把這套作品帶在身邊,并邀請許多社會名流、文化名人題字。從《借山圖卷》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齊白石山水畫風(fēng)的巨大轉(zhuǎn)變,他已經(jīng)完全舍棄了清代“四王”山水畫的繪畫范式,將大寫意的理念融入山水畫中,把真實的山水、旅途中的感受和抽象的筆意結(jié)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了具有實驗性的前無古人的山水畫格調(diào)。
大膽如齊白石,想如今尚有人評判他的山水不合法度,毫無藝術(shù)造詣可言。而在齊白石所處的時代,人們更是難以接受他這般的山水畫,可也有人偏偏喜愛,比如當(dāng)時北京畫壇的領(lǐng)袖級人物陳師曾,初看齊白石的《借山圖卷》就作詩點評:“曩于刻印知齊君,今復(fù)見畫如篆文。束紙叢蠶寫行腳,腳底山川生亂云。齊君印工而畫拙,皆有妙處難區(qū)分。但恐世人不識畫,能似不能非所聞。正如論書喜姿媚,無怪退之譏右軍。畫吾自畫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后來與齊白石相熟之后,更是將之借去欣賞。
“五出五歸”的遠游,于齊白石來說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經(jīng)歷。遠游中的山水、景物啟發(fā)了齊白石將真實物象與傳統(tǒng)的繪畫模式相對比,注重對真實物象的刻畫;遠游中觀看友人家中所藏前輩大師的作品,改變了他的審美品位,令他舍棄了藝術(shù)上對美與巧的追求,轉(zhuǎn)而追求真與拙等更本質(zhì)的內(nèi)涵;遠游中的社交拓展了他的人脈圈子,令他更為了然人情世故,與社會精英人士的交往也同時提高了他自身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修養(yǎng),這些全部體現(xiàn)在他日后的藝術(shù)和人生之中。這些轉(zhuǎn)變對于齊白石來說意義重大,雖然此時尚不見波瀾,但卻是他日后進行“衰年變法”自成一派的伏筆,是他去往大師路上的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無此經(jīng)歷,便無后來人人皆知的齊白石。在“詩與遠方”中,齊白石進一步認(rèn)識了中國社會、認(rèn)識了自己的內(nèi)心追求、認(rèn)識了藝術(shù)的本質(zhì),遠方不僅有詩意,更有膽識、膽魄和遠見。
借山圖卷之五 紙本設(shè)色 30×48cm 齊白石 北京畫院藏 齊白石深愛桂林山水,這是他所畫的獨秀峰。
四季山水 四屏立軸 紙本設(shè)色 122×36.5cm×4 齊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