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玉梅
摘 要: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使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注重文化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解放學生思想,確立學生主體地位;重在思想浸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中學語文 新課程改革理念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0.045
語文一線教師,是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踐行者,承擔著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具體任務。如何實施新課程改革,達到改革的目標,圓滿完成新課程改革的任務,筆者認為要積極主動參加相關的學習培訓,認真鉆研教材,深入理解新課程改革理念,弄清楚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這三個問題,樹立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正確理念。
一、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使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語文教學的外延就有多大?!弊裱餐A與多樣選擇相統(tǒng)一的原則,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使教材內(nèi)容豐富多彩。老教材內(nèi)容分為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兩個部分,新教材在閱讀鑒賞、表達交流兩個部分外,增加了名著導讀、梳理探究兩個部分,名著導讀涉及古今中外的名著,例如必修一模塊包括《論語》《大衛(wèi)·科波菲爾》,必修二模塊包括《家》《巴黎圣母院》,必修三模塊包括《紅樓夢》《高老頭》,必修四模塊包括《莎士比亞戲劇》《談美》。梳理探究內(nèi)容涉及漢字簡介,對聯(lián)的教授,新詞新語流行文化的概述,修辭、姓氏、影視文化的介紹等,體現(xiàn)了大語文的教學觀念。
根據(jù)教材變化,語文教師要改變教授老教材時只教授課文的模式,名著導讀及梳理探究兩個部分在教學中也應得到足夠的重視,并且聯(lián)系《語文讀本》,使學生得到全方位的熏陶。
大語文教學觀可用“課堂小社會,社會大課堂”來概括,這一理論決定了語文教學必須以社會為大課堂。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課內(nèi)這一塊陣地上,還應切實抓好課外這塊陣地,通過課外活動去擴展知識領域,讓學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將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課外得到有效應用,從而形成各種語文能力。
例如,聯(lián)系學生實際開展“祖國在我心中”詩歌朗誦比賽,“讓青春在價值中閃光”演講比賽,剪報和手抄報比賽,課本劇表演比賽,開展讀書討論會等活動。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組織文學社、青年志愿者隊等社團活動。在研究性學習中,也應貼近學生生活,根據(jù)不同民族特點給學生命題,例如:《本地年俗文化概述》《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簡析》等,讓學生走進社會,深入生活,用他們的眼睛去觀察,用他們的心去感受,用他們的筆去記錄。通過各種形式讓他們把對人生的看法,對社會現(xiàn)象的評判、生活的憂喜、家庭的悲歡等充分表達出來,使學習與生活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二、注重文化傳承,弘揚傳統(tǒng)文化
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保ū匦拚n程)“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豐富傳統(tǒng)文化積累?!保ㄟx修課程)。
根據(jù)規(guī)定,新教材中除了少部分的外國經(jīng)典作品外,大部分屬于中國經(jīng)典作品:詩詞部分包括《詩經(jīng)》《楚辭》中的名作《氓》《采薇》《離騷》,唐詩宋詞中的經(jīng)典,包括了李白、杜甫的詩歌,柳永、李清照、蘇軾的詞;古代戲劇代表作《竇娥冤》,現(xiàn)代戲劇代表作《雷雨》;古代散文代表作《蘭亭集序》《廉頗藺相如列傳》等,以及現(xiàn)代散文經(jīng)典《荷塘月色》《囚綠記》等。名著導讀涉及了《紅樓夢》《家》等。梳理探究中對漢字的起源進行了講解,對對聯(lián)相關知識進行了教授,加強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注重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古典詩詞基礎知識、文言文相關語法的講解,以及對現(xiàn)代散文寫作背景的講解。根據(jù)名著導讀的要求,完成對《紅樓夢》《論語》《家》等原著的完整閱讀,并要求學生寫出不少于2000字的讀后感。教師組織學生結合教室布置、當?shù)厣鐣髁x新農(nóng)村建設等活動,書寫對聯(lián),并張貼。通過這些活動,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yǎng)了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解放學生思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后,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包括五個必修模塊,注重基礎性與均衡性。五個選修系列注重基礎性與個性發(fā)展,包括《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
必修是基礎課程中的“共同基礎”,選修是基礎課程中的個性傾向。必修和選修共同構建的課程結構,更能適應現(xiàn)代中學生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用五個學期的時間學完必修課程,其余時間學生就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選修。教師認為:“教學的本質是學,教要轉化為學。教學就是在教師的支持下,激起、強化、優(yōu)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過程。”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從“以知識為本”轉變?yōu)椤耙匀藶楸尽?,在教學過程中,應從“以教師為主體”轉變?yōu)椤耙越處煘橹鲗?,學生為主體”。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應尊重學習主體的獨立性,應重視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的氛圍。
作業(yè)布置也應注重解放思想,少一些答案唯一的客觀題訓練,多一些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的主觀題。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的發(fā)展。
例如,教授陸蠡的《囚綠記》時,對文章主旨的理解不僅是“綠,象征著抗日戰(zhàn)爭時期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也可引導學生理解為“綠象征著生命力,全文表達了作者對生命力的贊頌”。
四、重在思想浸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就是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培養(yǎng)出來的意志品質,沉淀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此次新課程改革,教材編寫注重人文性,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全面發(fā)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
首先,授課過程中,既要注重詞語運用的奧妙,對文字的掌握,對文章意義的進一步理解,更要把每篇文章看作一個世界,一個生命。將其視為一個生命體,去諦聽、去感悟、去體味、去進行心靈的交流。接觸到了文章之“道”和文章之“理”,體“道”明“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
例如,教授海明威《老人與?!窌r,在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設置探究題目“分析老人桑地亞哥是勝利還是失???”引導學生領悟:人類是偉大的,然而偉大并不僅僅在于事業(yè)和業(yè)績,人類的偉大應該具有更深的內(nèi)涵,那就是人的自信、自尊和自強。讓學生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對困難是要不服輸,做意志上的偉人、行動上的巨人。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其次,要用課外閱讀幫助學生成長。教師要求學生每月根據(jù)教材要求讀一本名著,如《論語》《巴黎圣母院》《紅樓夢》等,寫出不少于2000字的讀書筆記。教師要對學生的讀書筆記進行點評。假期時,要布置閱讀練習,并讓學生的閱讀成為常態(tài)。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思想提升,培養(yǎng)有思想有情感的學生,達到中學語文教學的目標。
再次,可以根據(jù)教材要求,指導學生進行語言表達的訓練,如舉行“祖國在我心中”的詩歌朗誦,在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或舉行“讀書的價值”演講比賽,讓學生在掌握演講技巧的同時,明確讀書的價值,自覺抵制社會上“讀書無用論”的錯誤理念。
以上只是筆者對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粗略認識,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加強學習,深入研究,進而深入準確地理解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理念,用改革理念指導教學實踐,從而達到中學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3]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
[4]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