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亦可
植物堪稱人類最親密的伙伴,無時無刻不陪伴在我們身邊,以至于很多人對它們熟視無睹。但是,你真的熟悉植物嗎?可曾想過,植物和人類的關(guān)系,比你想象的更為親密。而有了人類參與的植物世界,則更加玄妙有趣、絢爛多彩,吸引著諸多博物學家、植物學家的目光,讓他們寫出了諸多關(guān)于植物的經(jīng)典著作。
本文推薦的四本圖書《植物塑造的人類史》《餐桌植物簡史》《雜草的故事》《怎樣觀察一棵樹》,便是從不角度出發(fā),對不同植物的觀察、研究,堪稱通往植物世界的四扇秘密之門。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植物在人類史中發(fā)揮大作用
人類身體、文化、社會的演化是完全隨機的過程,還是有著必然的趨勢?
中科院植物學博士吳軍在今年4月剛出版的新書《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中給出這樣的回答:答案并不在人本身,而在那些綠色植物身上。
作為“玉米實驗室”的創(chuàng)始人、“科學松鼠會”的成員、科普知識節(jié)目《植物有話說》的主創(chuàng),史軍近年來一直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帶領讀者重新認識一個全新的植物世界,著有《中國食物·水果史話》《植物學家的筷子和銀針》《植物學家的鍋略大于銀河系》等植物科普書。
植物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的食物、文字以及社會組織結(jié)構(gòu)都受到植物的支配,我們的經(jīng)濟、貿(mào)易以及對世界的探索都受到植物的支撐,甚至連我們的廚藝、膚色和長相都是由植物決定的。
《植物塑造的人類史》一書便講述了這個有關(guān)文明演化的宏大故事。從促使人類定居的小麥和水稻,到改變世界的花椒和土豆,再到牽動世界貿(mào)易神經(jīng)的大豆,植物的力量顯而易見。人類馴化了植物,植物卻塑造了人類。
這本書對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隱藏著的文明演進的密碼,進行了頗具新意,甚至是顛覆性的破譯和解構(gòu),富有趣味并發(fā)人深思。
人類身體、文化、社會的演化是完全隨機的過程,還是有著必然的趨勢?答案就在那些經(jīng)常被忽略的綠色植物身上——人類的直立行走是為了更好的采摘果實;人類用火主要是為了化解植物毒素;人類的彩色視覺形成源于分辨果實的需要;食物的加工是植物逼迫人類做出的重大革新;小麥和水稻促使人類定居;人類膚色轉(zhuǎn)變這件事,背后的導演竟然是以小麥為首的糧食作物;文字的出現(xiàn),最初是為了統(tǒng)計糧食數(shù)量的需要;植物促成了全球貿(mào)易網(wǎng)絡的形成;甚至人類的審美情趣也由植物塑造……
本書破譯著一些并不起眼的事物背后關(guān)乎文明演進的密碼,并對一些習以為常的認知進行顛覆性重構(gòu)——達爾文的理論,根本沒有“優(yōu)勝劣汰”這個詞語;我們喜歡吃酥脆的食物,是人類祖先喜歡吃植物葉片和昆蟲的外殼的演化記憶;考拉喜歡的桉樹葉居然是有毒的;人們喜歡吃熱乎飯,只是為了提升攝取能量的效率;香料的流行是為了抗瘧原蟲;蘋果最初主要用于釀酒;工業(yè)革命發(fā)生在英國,是植物設定好的;煙草推動了人類對病毒的認識;人類也有被轉(zhuǎn)基因的可能……
另外,本書還精選了中外珍藏古籍中的百幅精美彩色植物賞鑒圖片,給人以賞心悅目的閱讀體驗。
可以說,這部《植物塑造的人類史》既有專業(yè)深度,又有科普廣度,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jié)合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案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神奇的植物王國,以及這個“王國”中的重要角色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發(fā)揮的重大作用。
《餐桌植物簡史》:植物走上餐桌的冷知識大全
《餐桌植物簡史》這本書的副標題是蔬果、谷物和香料的栽培與演變,這本書涉及到的植物種類非常多,涵蓋了我們?nèi)粘I钪薪?jīng)常接觸到的很多種植物。
該書作者約翰·沃倫教授在研究千里光屬植物(一類雜草,其拉丁名的意思是普通的老男人)的繁殖系統(tǒng)之后,取得了一個博士學位。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英國利物浦大學播種野燕麥——雖然他從未完全明白野燕麥的起源。他曾作為遺傳學者受聘于特立尼達西印度大學的國際可可基因庫。最近,他研究了各式各樣的話題,如外源基因逃逸到醋栗的野外居群后產(chǎn)生的生態(tài)影響、為什么花兒在微風中搖曳、毛茛屬的額外花瓣可以告訴我們哪些關(guān)于草地年齡的信息。沃倫現(xiàn)在是英國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學的生物環(huán)境與農(nóng)村科學研究所的教導主任。在那里,他一邊講授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保護,一邊享受著種植和食用各種水果和蔬菜的過程。
地球上現(xiàn)存的植物可能超過40萬種,然而現(xiàn)實中被人類馴化并作為日常食物的植物僅僅只有200種左右,我們?nèi)梭w所需的一半以上的熱量和蛋白質(zhì)僅來自于三種栽培植物:玉米、水稻和小麥;世界各地早期農(nóng)耕文明中的先民,竟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四大植物家族作為日常飲食之選。為什么我們把小麥、大米、土豆作為主食?為什么我們要栽培含有劇毒氰化物的木薯?為什么我們常吃的堅果是杏仁而不是橡子?為什么蘭花有兩萬多種,人類的食譜卻只選擇了香莢蘭?人類在起初的時候,到底是怎樣決定,才選擇了現(xiàn)在的這些植物作為我們食譜中的重要成員。
回答上述問題,都要從這些栽培植物的起源說起?!恫妥乐参锖喪贰愤@本書正揭示了這些野生植物是如何走上我們的餐桌的。
本書將帶你踏上一段關(guān)于餐桌植物的時空穿越之旅,揭秘這些蔬果、谷物和香料令人大跌眼鏡的原貌和風味,再現(xiàn)它們與人類漫長互動中的那些恩怨情仇。
原來,人類與這些栽培植物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僅僅體現(xiàn)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雜交育種工作,而是與古代先民的生活、世界各地的習俗、宗教傳說故事以及近代以來的殖民地擴張和全球經(jīng)濟發(fā)展都息息相關(guān)。
這些故事生動精彩地講述了日常餐桌植物的起源,深挖歷史,有趣有料,讓人停不下來。而且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用來在馬桶上翻閱也是極好的。
在說到瓜類時,作者這樣寫:營養(yǎng)價值方面,瓜類和谷類、豆類也存在差異,除了提供一點維生素和纖維外,瓜類就沒啥能給我們了。照此說來,詞典編纂者塞繆爾?約翰遜講過的一句話還挺有道理的“:黃瓜應該被仔細切成片,拌上辣椒和醋,然后扔出去,因為它一無是處。”然而,在長期干旱的地區(qū),瓜類卻是無價之寶,因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新鮮果肉。在卡拉哈里沙漠這樣的不毛之地——西瓜的故鄉(xiāng),瓜類便是干凈安全的飲用水的一個重要來源。
說到禾草植物時,作者這樣寫:幾種毫不相干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禾草已被馴化成人類的主要糧食。有一些因素促使它們成為優(yōu)秀的潛在作物。首先,多數(shù)禾草為年生植物,人類可以每年收割它們,接著在剛剛犁過的田地上重新播種。其次,與大部分植物不同,禾草不依靠化學毒素抵御害蟲,而是利用葉片粗糙的富含二氧化硅的鋸齒邊緣部署了物理防御裝備,所以我們絲毫不怕吃禾草中毒。再者,能量富足的禾草種子又干又硬,可存放較長時間,或者在豐收和歉收的地區(qū)之間進行交易。最后,一些禾本科作物,如玉米、高梁、甘蔗和苔麩都演化出了一條名為C4的高效光合作用途徑。這套改良版代謝方式使它們的產(chǎn)量比C3植物高得多,尤其是在干旱或營養(yǎng)貧瘠的條件下。
C4、C3是指在光合作用生化途徑中,產(chǎn)生的第一個分子的碳原子個數(shù)。在我們已知的植物種類里,只有3%采取了C4光合作用途徑,但它們固定的碳量卻占陸地植物固碳總量的30%。因此,C4植物對全球氣候有著重要的影響。大約650萬年前,C4禾草才變得豐富多彩,并走遍世界各地的平原和熱帶稀樹草原,這多虧了它們能夠經(jīng)受住大型哺乳動物的啃食。之后,這條優(yōu)越的C4光合作用途徑降低了大氣中二氧化碳水平,相應地,全球氣溫也下降了。
書中的這些故事有歷史知識、有生物技術(shù),每個故事都短小精悍,有趣有料。如果能夠認真地把這些小故事一個一個吃透,相信你在和朋友一起聚餐的時候,一定會成為餐桌上的博物學家,不僅可以吃得有味道,還可以吃得有文化。
《雜草的故事》:為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
你對雜草的定義是什么。這定義,就是雜草背后的文化故事。我們?nèi)绾巍楹螌⒑翁幍闹参锒ㄐ詾椴皇軞g迎的雜草,正是我們不斷探尋如何界定自然與文化、野生與馴養(yǎng)的過程的一部分。而這些界限的聰明與寬容程度,將決定這個星球上大部分綠色植物的角色。
雜草是某種類型的植物還是一種人類的思維?它們是生物品種還是文化的產(chǎn)物?它們?yōu)楹未嬖冢咳绻麤]有它們,世界將會怎樣?理查德·梅比在書中講述了在人類與自然的抗爭過程中,四處流浪的雜草是如何被定義、被詮釋、被限制和被不公平地對待,又是如何沖破文明的邊界并影響人類對自然的看法。
理查德·梅比一方面為自然界中不被待見的植物辯護,一方面從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鉤沉雜草與人類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文明背后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立足英國本土的雜草變遷史,卻勾勒出全球化視野中一幅包羅萬象的野生植物遷徙和狂歡的圖景。
在書中作者寫到,由于全球貿(mào)易的發(fā)展,一類全新的雜草正向全世界散播。獨腳金是一種美麗的寄生植物,在原產(chǎn)地肯尼亞,它的花朵被用來鋪灑在迎接貴客的道路上。1956年它來到了美國東部,在這里它使成千上萬英畝農(nóng)田顆粒無收。作為一種林地花園的觀賞性灌木,虎杖在維多利亞時代被引入英國。在之后的一個多世紀中,我們只顧著欣賞它精致的花柱和雅致的枝葉,直到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它是英國最危險的入侵植物。如今想要把倫敦東區(qū)奧運會場館區(qū)域的虎杖清理干凈,據(jù)估算所需的資金為7000萬英鎊。在這些植物從美景變成雜草的過程中,它們自身沒有任何改變,改變的只是所處的地點。
僅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中,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所謂“雜草”的矛盾性和多變性。一個地方的觀賞性植物到了另一個地方就成了可怕的入侵物種。幾個世紀前還是糧食或藥物的植物,現(xiàn)在卻可能從云端跌入谷底,變成森林中的不速之客。而把雜草改造為食物、孩子的玩具或文化符號也并不困難。藜就是一種經(jīng)歷了所有這些文化變遷的植物。這種植物最初長在海岸邊,后來成了新石器時代農(nóng)夫常用的堆肥原料,之后因為它的種子油分很足,盡管并不是理想的作物,人們還是選擇它進行了種植。再后來,由于人們口味的轉(zhuǎn)變,它成了遭人厭嫌的有害植物,因為它會妨害甜菜等作物的生長(有諷刺意味的是,藜與甜菜同屬于藜科),直到成為現(xiàn)代飼料之后它才又挽回了一點地位。
我們習慣性地將雜草定義為入侵者,但準確來說它們也是一個地方傳承與遺產(chǎn)的一部分,它們是一種祖?zhèn)髦铮且粋€歷經(jīng)歲月的基因庫,與這個基因庫相比,我們的房屋建筑都是曇花一現(xiàn)。雜草礙我事的時候我依舊會拔掉它們,但這只是一種隨性的破壞,其中還帶著我們對它們的敬意,而且我們常常因為心頭浮現(xiàn)的浪漫情緒而手下留情。由雜草生發(fā)的那種懷舊感,也反映了一個人一生與它們熟稔了多久。它們總在一年中的同一時間出現(xiàn),每一年都會出現(xiàn),像那些你巴不得他們住得更遠些的嘮叨的親戚。它們是草做的時鐘和沙漏。對一個園丁而言,頑固守時可能是它們最惡劣的品質(zhì),但這也是一種讓人心安的提醒,告訴你生活還在繼續(xù)。
雜草是我們硬要把自然世界拆成野生與馴養(yǎng)兩部分所造成的結(jié)果。它們是邊界的打破者,無歸屬的少數(shù)派,它們提醒著我們,生活不可能那樣整潔光鮮、一塵不染。它們能讓我們再次學會如何在自然的邊界上生存。
《怎樣觀察一棵樹》:重新發(fā)現(xiàn)身邊的自然奇跡
人人都知道樹長什么樣子,對嗎?但你真的觀察過紅花槭上精巧的花朵嗎?或是鵝掌楸正在萌發(fā)的嫩葉?水青岡的枝條?
一棵樹,即使你不知道別人如何稱呼它,也完全有可能熟知它的一切——通過樹皮、葉片、姿態(tài)、花朵、果實和許多其他特征,知道名字則可以幫助你將所見組織成語言,并傳達給他人。
當你仔細觀察一棵樹時,一個被形狀和細節(jié)填充的新世界會向你敞開大門——你將看見你不曾知曉的美,你將用一種全新的方式去欣賞樹木。當你能夠從一棵樹的生長軌跡中感受生命的四季,你會真正領略自然那激勵人心的力量與美妙。
《怎樣觀察一棵樹》便邀讀者將細致敏銳的目光投向身邊常見的樹木,并關(guān)注一些罕見卻易于觀察的樹木特征。作者將定期細致觀察樹木的收獲娓娓道來,清晰地列舉了改進觀察方法的策略,圖文并茂地呈現(xiàn)了樹木微妙而常被忽略的細節(jié)構(gòu)造。書中對美國白櫟、荷花玉蘭、北美喬松、北美鵝掌楸等10種常見樹木的深入描摹會讓你感受到許多小小的震動,重新發(fā)現(xiàn)身邊的自然奇跡。
該書作者南茜·羅斯·胡格大半生都與樹木為鄰,并堅持記錄樹木,了解樹木,將對戶外的熱愛與對文字的熱愛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為該書配圖的羅伯特·盧埃林從事樹木與風景拍攝四十余年,其作品曾展出于各大藝術(shù)展覽,已出版攝影作品三十多本。
作者在書中這樣說寫這本書的目的:我的任務就是在植物學家和普通樹木愛好者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走出家門,去探尋我們所觀察的那些樹木的現(xiàn)象,因為照片里那些精彩絕倫的東西,只有去戶外欣賞才能見到一個完整的體系,再加上四周映襯的風景,更具有激勵人心的力量。而且真正的樂趣,就在于發(fā)現(xiàn)這些自然現(xiàn)象的過程。
博物學最核心的一個詞是“觀察”,《怎樣觀察一棵樹》便試圖教給讀者怎么在日常生活中用博物學去改善自己的生活。“思考比了解更有意思,但比不上觀察?!备璧碌倪@句話印在了《怎樣觀察一棵樹》其中一章的首頁上。“觀察”是這部書的一切——兩位作者分別用文字和影像,帶著讀者將細致敏銳的目光投向身邊最常見的樹木,關(guān)注那些微妙卻常被忽略的細節(jié)構(gòu)造與特征,在這些瑣細而深入的描摹中,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妙與力量的顫動。
細致觀察樹木的最大收獲,是學會如何欣賞樹木的生命力。因為樹木比較高大,而且紋絲不動,因此人們會覺得像在看紀念碑一般——震撼但缺乏生氣。我們看重樹木緩慢而不屈的生長,把它們當作堅韌和耐力的象征,但緩慢、漸進的生長幾乎無法觀察,因此也就難以感受樹木的生命本質(zhì)。不過也有例外,比如當你看到迅速膨大的苞芽、花朵、果實和其他比樹干生長速度快的部位時,當注意到樹木這些確鑿的生命跡象時,肯定不止一次想要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