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
西湖的出名不只是因為那一池清水,你想在我們幅員遼闊的大中國,像西湖這樣的湖泊也不知道有多少,其水也沒有什么特別之處。但為什么偏偏西湖那么出名呢?我覺得與西湖承載的深厚歷史文化有關(guān)?,F(xiàn)在去西湖的人,都知道唐代白居易修建的“白堤”和宋代蘇軾修建的“蘇堤”,這白居易和蘇軾可是中國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這兩座“堤”是不是一下子就顯示出西湖的不凡來了?這是留下來的文化、看得見的歷史。還有很多在現(xiàn)場看不見的文化,譬如詩詞歌賦,等等。在寫西湖的詩詞中,我覺得寫得最好的是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這首詩的知名度很高,但知名度高的詩歌不一定透明度也很高。我記得林語堂《蘇東坡傳》是這樣評價這首詩的:
西湖的詩情畫意,非蘇東坡的詩思不足以極其妙;蘇東坡的詩思,非遇西湖的詩情畫意不足盡其才。
林語堂的意思是什么呢?他是說西湖固然充滿著詩情畫意,但并不是誰都能將這種詩情畫意寫到極致的地步的,只有蘇軾用他精妙的詩思才能把這種詩情畫意淋漓盡致地寫出來。也就是說,西湖與蘇軾如果此生沒有相遇,那么西湖的美與蘇軾的才就碰撞不出火花,那將是中國文學史上多么遺憾的事情。
人與風景的關(guān)系就是這樣,有的一見傾心,此生長念;有的長期共存,卻老死不相往來??床怀鲲L景的特別之處,這風景與人就是一直陌生的,可以終日相對,卻無法一朝相會。
都說蘇軾這詩寫得好,但究竟好在哪里呢?
我們先看題目:飲湖上初晴后雨?!帮嫼稀笔钦f一種邊喝酒邊游湖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肯定很愜意,很放松。“初晴后雨”是說天氣的變化,一開始是陽光燦爛的晴天,過了一會就下起了蒙蒙細雨。所以蘇軾詩歌的第一句就是“水光瀲滟晴方好”,“瀲滟”是說水的波紋一道一道相連。為什么相連呢?因為這船在開啊,就把平靜的水面帶出了一圈一圈的波紋,加上是晴天,陽光灑照,所以這一圈一圈的波紋光耀閃動,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視覺的美。這當然是從船上近處看到的景象。第二句說“山色空蒙雨亦奇”,就是遠望了,寫湖邊的群山。這句寫下雨了,除了景區(qū)中間的孤山,還有西南方面的南山以及北邊的北山,三面環(huán)山的西湖在雨中顯現(xiàn)出很奇特的景象。這句寫山色,當然注重的是視覺感受,但寫晴天湖水是清晰的光亮感,而寫雨中群山則是模糊的陰沉感。
蘇軾寫西湖,寫水也寫山,寫晴天也寫雨天,寫動態(tài)也寫靜態(tài),寫光亮也寫陰沉,寫清晰也寫模糊,寫近景也寫遠景。不過是兩個句子,居然寫了這么多內(nèi)容,簡直是寫出了西湖的全天候的美,不佩服不行,也體現(xiàn)出蘇軾對西湖的深刻認知。
問題是蘇軾并沒有寫到這里為止,他接著寫:“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边@就一下從自然寫到了人文。西湖也被稱為“西子湖”,就是因為蘇軾的這句詩。西子是越國的美女,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西施,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為古代四大美人,西施排在第一位。古代說美女經(jīng)常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就基本上被認為是形容這四個人的。其中的“沉魚”就是說的西施,因為她經(jīng)常浣紗——也就是洗衣服,浣就是洗滌的意思,那些魚兒看到清澈的湖水倒映出她如花的美貌,也感到羞愧,忘了游水,而沉了下去。
這西施到底有多美,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古來的文獻都說她美,但也沒說她眼睛、鼻子長啥樣,臉型身材如何。所以西施的美其實是一種概念,很難變?yōu)橐环N具體的形象。也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可以理解西施雖然可能艷若桃花,也可能清若幽蘭,但主要應(yīng)該是一種氣質(zhì)美女。所以素顏的西施美,濃妝的西施同樣也美。而且這種美總是那種恰到好處的美。這樣的美當然是沒有辦法模仿的,我們的成語中有一個“東施效顰”的故事。最早見于《莊子·天運》:
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矉”同“顰”,就是皺眉頭。病心,就是心臟病,我懷疑可能是心絞痛。說西施心絞痛發(fā)作的時候,十分痛苦,總是把雙手放在胸前,好像捧著心臟,皺著眉頭。同鄉(xiāng)的一個丑女覺得這西施確實美,就是捧著心臟、皺著眉頭的樣子也美,所以回去也學著西施的樣子,皺著眉頭。結(jié)果周邊的富人看到東施這種做作的樣子,馬上把門關(guān)牢;窮人見了東施,也趕緊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離開??傊潜苤植患?。
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放在口頭說的:不作死就不會死。東施就犯了這個“作死”的毛病,結(jié)果成為中國歷史上丑女的典型。其實這東施的長相,我總想也許只是長得不出眾而已,但因為心態(tài)不好,結(jié)果在大家心目中就變丑了。所以美和丑有的時候,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這說明真正的美是模仿不了的。蘇軾說“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其實寫出了西湖的不可替代性,就像西施的美無法模仿一樣,西湖的美也是獨一無二的。因為這兩句寫得實在好,宋代有個詩人叫武衍,他有次游西湖,想起了蘇軾的這兩句,很有感慨地說:
除卻“淡妝濃抹”句,更將何語比西湖?(《正月二日泛舟湖上》)
簡直沒有比蘇軾這兩句形容西湖更好的句子了。這話看上去過分一點,但仔細想想,好像也不過分,因為蘇軾把西湖比作西施,西湖的形象也就一下子靈動了起來。一流的文學家總會引起“公憤”的,因為他讓后人沒辦法再寫了。
所以,蘇軾筆下的西湖至少具有四個特征:整體性,深刻性,獨特性,靈動性。
此文并非重點論蘇軾,也不是專門評析這首《飲湖上初晴后雨》。我提到蘇軾筆下西湖的整體性、深刻性、獨特性、靈動性,是為了說明一個簡單的道理:要寫出這樣靈秀的詩歌,對作者有什么特別要求呢?因為這顯然不是一般的詩人能夠?qū)懗鰜淼?。你想想,中國文學史上有幾個蘇軾呢?就是蘇軾寫的詩歌,也不是篇篇都這么精彩啊。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回到王國維《人間詞話》的相關(guān)話題了?!度碎g詞話》有一則是這樣說的:
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這是王國維評價納蘭性德的話,這個評價在王國維那里,其實就是最高的評價。納蘭性德被稱為“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因為有納蘭性德,王國維把整個南宋、元明清的詞人基本上都不放在眼里了。王國維在這段話里,提出了三個概念:自然之眼;自然之舌;真切。真切,就是真實、切合,真實當然不虛假,切合就是很精準。從“自然之眼”到“自然之舌”是一個完整的創(chuàng)作過程,“自然”是關(guān)鍵詞。真切其實是自然之眼與自然之舌的基礎(chǔ)。一個優(yōu)秀的詞人既要有一雙“自然之眼”的審美眼光,更需要一種“自然之舌”的抒情方式和語言。
而“自然之眼”則是一流詞人的首要條件。
什么叫“自然之眼”呢?大自然真的有“眼”嗎?我知道這樣一問,很多人會覺得我問得好沒道理,但其實有的時候亂問也出真知的。據(jù)說大自然真的有自己的眼睛,這眼睛在哪里呢?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也就是毛里塔尼亞境內(nèi),確實有個外形非常像眼睛的自然景觀之眼,那是一個巨大的同心圓地貌,直徑接近五十公里,中心位置有一塊崛起的巖石,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眼球。當然要看出這個“自然之眼”,要在太空中繞行地球軌道時,才能看出這個完整的“眼睛”。這個巨眼好像凝視著茫茫宇宙,令人驚訝于自然的神奇和偉大。也許自然的奧秘都在這個“自然之眼”里面,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可惜,我們?nèi)说难劬Γ瑳]有這么神奇的力量。但人的眼睛是觀察世界的最重要的窗口。
我們每天接觸、感受、認識這個世界,主要靠什么?靠眼睛。實驗心理學家特瑞拉(Treicheer)通過大量的實驗證實,人類獲取的信息中,有83%來自視覺。這個比例夠驚人吧!現(xiàn)在我們知道有些企業(yè)為什么要花費巨資在電視上做廣告了,因為視覺信息的沖擊是最有力量的,電視上輪番播出,無論是愛看不愛看,它總在你面前晃動。那些你特別愛看的,或者特別討厭的廣告,都是廣告的成功案例。所以有一雙智慧的眼睛,該有多么重要。
那么,納蘭性德有一雙怎樣的眼睛呢?用徐志摩的話來說,“容若君度過了一季比詩歌更詩意的生命”,“他信手的一闋詞就波瀾過你我的一個世界”。詩意的生命中信手的一闋為什么如此地令人沉醉呢?
原因正是王國維所說的,納蘭是用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譬如關(guān)于生命與愛情的主題,前人也不知道寫了有多少作品。而在納蘭的世界里依然流淌著一股自然的韻味,給我們帶來深深的感動。如下面這首《蝶戀花》:
蕭瑟蘭成看老去。為怕多情,不作憐花句。閣淚倚花愁不語,暗香飄盡知何處。重到舊時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蓮苦。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
這是納蘭的悼亡詞,他與結(jié)發(fā)妻子盧氏只維持了三年的婚姻,妻子便因難產(chǎn)而去世。而這三年的婚姻給納蘭帶來了無限的快樂。他在另外一首《浣溪沙》詞里寫在盧氏去世之后“沉思往事立殘陽”。下闋就追憶起夫妻日常生活的幸福場景: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納蘭性德說,這詞里寫的就是他們婚姻期間的“尋?!鄙?,最常見,最普通,也最令人難忘?!氨痪啤本褪蔷坪榷嗔?,喝多了酒一般是兩種反應(yīng):一種是滔滔不絕地說;另一種是昏昏沉沉地睡。很慚愧我就屬于前一種,而這盧氏應(yīng)該屬于后一種。看來盧氏醉得不輕,有點像李清照《如夢令》里說的“濃睡不消殘酒”,醉得深,所以睡得重。而“莫驚”兩個字,可見納蘭對妻子的關(guān)愛之心。所謂“恩愛”,其實就是生活中點點滴滴的關(guān)心和愛護。那種被放在嘴上說多了的“恩愛”,很可能內(nèi)涵不怎么純粹的。
盧氏到底是因為什么原因喝了那么多酒呢?詞里面沒有直接說,如果原原本本一一說來,也就不是詞,而是小說了。詩詞這類文體,表述一件事情,往往是擷取一兩個片段,中間空在那里,讓讀者去聯(lián)想。這也可以理解為是詞這種文體的矜持了。
我的聯(lián)想是什么呢?我覺得這喝酒與下一句“賭書消得潑茶香”有關(guān)。而這句背后,又有宋代趙明誠與李清照的恩愛故事在內(nèi)。趙明誠曾是宋代著名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東西以金石書畫為主,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極品多,品位高。我們可以看一段李清照晚年寫的《金石錄后序》,里面說他們經(jīng)常白天在外面收購藏品,如果買回了一本好書,兩個人在燈下一起???,看看哪里有錯字,哪里有漏字。如果買到了一些書畫等物,兩人就一起欣賞,這幅書法哪個字寫得好,哪個字寫得弱,整體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問題,等等。李清照說,因為他們對收藏品下了那么多的整理功夫,所以在當時“冠諸收書家”,也就是眾多藏書家中藏品品相最好的。他們每天晚上“夜盡一燭為率”,也就是只點一根蠟燭,在蠟燭點燃的過程中,除了前面我們說的對收藏品的整理、??钡戎猓€有時間怎么辦呢?李清照是這樣描寫他們的生活片段的:
余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葉、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后。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xiāng)矣。故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
這“歸來堂”是趙明誠山東青州老家的書房名,名字應(yīng)該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李清照還有個“易安居士”號,也是取自《歸去來兮辭》中“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之句,意思是說雖然房子很小只能放下膝蓋,但我對著南窗,依然不失我傲世的情懷。趙明誠與李清照退隱青州,是從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秋天開始,原因是這一年的三月,趙明誠的父親因為得罪了當朝宰相蔡京而被罷官,趙明誠兄弟三人也受牽連被免職,所以只能住到老家去。李清照在這段文字中說的“雖處憂患困窮,而志不屈”,就應(yīng)該說的是全家在政治上處于困境的時候。
我們現(xiàn)在回到納蘭詞當中的“賭書消得潑茶香”一句,其實就在李清照的這段文字之中。李清照說“余性偶強記”,這個“偶”字其實是謙虛的說法。自己夸自己,這分寸感很重要,夸過頭了被人笑話,夸不到位,又淹沒了自己的才華。所以別看這好像很隨意的一個“偶”字,足見李清照文字功力的高超的。
記憶力好,當然就來記憶游戲。趙明誠也是一個才子,自認為不一定輸給太太,當然就同意了。我估計他們是輪流出題了,因為家里到處都是書,就猜某件事情是在哪本書里記載的,光猜書名還不夠,還要說出具體在第幾卷第幾頁第幾行。這完全像是一檔電視節(jié)目《最強大腦》的游戲方式,而且難度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兩人約定:猜對的一方,就先喝茶;猜錯了,就出題人先喝。這個對一般人來說,肯定是有難度,但李清照的“強記”是出了名的,是宋代的“最強大腦”,所以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猜中的時候要多。贏了丈夫,李清照當然很得意,很興奮。在那樣的年代,贏了丈夫,感覺就跟贏了全世界似的,得意不僅可以想象,而且覺得完全應(yīng)該。李清照舉著茶杯,洋洋得意,剛想喝,結(jié)果因為笑得太厲害,動作失去了平衡,茶都潑在了身上。
這種婚姻生活片段,只有在幸福而有才華的夫妻之間才有可能發(fā)生。趙明誠與李清照是一對才人,所以才有這種賭書、潑茶的雅事。喝茶其實是很普通的事,但雅人就是能把俗事也做雅了;而俗人往往把雅事做俗了。所以雅俗說到底也就是一種情懷而已。
納蘭和盧氏,其實也同樣是一對有文化、有情懷的知己。他們不一定真的像趙明誠和李清照那樣來“賭書”。但深夜相對,舉杯暢談,也應(yīng)該是一種常態(tài)。或許他們聊得很投入,很興奮,聊著聊著,喝著喝著就喝多了。納蘭是男人,酒量應(yīng)該大一些——我只是隨便這樣說說,希望沒有得罪酒量大的女性。這弱弱的盧氏就不勝酒力了,結(jié)果醉酒入睡了。這樣快樂的時光,當時只覺得是“尋常”之事,但萬萬沒想到,在短暫的婚姻中,這種對飲暢談的時光居然是最珍貴的時光,現(xiàn)在是想追也追不回了。我們現(xiàn)在來看剛才說的《蝶戀花》:
蕭瑟蘭成看老去。為怕多情,不作憐花句。閣淚倚花愁不語,暗香飄盡知何處。重到舊時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蓮苦。休說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無主。
“蘭成”是南朝詩人庾信的小字。他四十二歲時出使北朝被扣留,從此只能遙望南方。雖然在北朝時,他“位望通顯”,但畢竟非平生之志,所以心里常常涌起“鄉(xiāng)關(guān)之思”,他晚年的作品因此都帶著一股蕭瑟的情調(diào)。杜甫在《詠懷古跡》說:“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本褪钦f因為平生蕭瑟,所以庾信晚年的作品特別讓人感動。庾信的蕭瑟體現(xiàn)在政治與人生的糾葛之中,而納蘭的蕭瑟只是寫情感的悲涼而已。庾信無奈地看著年華老去;納蘭呢?也一樣無奈,所以這“看老去”三個字里面雖然心酸,但更多的應(yīng)該是無奈,因為當年賭書、潑茶的尋常事也只能停留在記憶之中了,再也沒有辦法把它變?yōu)楝F(xiàn)實了。
納蘭真的是一點也不掩飾自己的感情,本來要寫些“憐花”的詩來表達自己對妻子的深情,但一作詩肯定要喚起記憶,喚起記憶肯定帶來痛苦,為了避免這種痛苦的發(fā)生,所以干脆就不寫詩了。納蘭的這個“怕”字,寫出了只有情到最深處才會有的一種心理感覺。薄情寡義的人,他們的人生詞典里哪里會有“怕”這個字呢?
但不寫詩,并不等于追憶被完全塵封住。事實上,追憶是隨時會發(fā)生的,所以納蘭還是陷于深深的追憶之中,他含著眼淚,多么希望妻子能神奇地出現(xiàn)在眼前?!俺畈徽Z”是因為無人可語,只能看著眼前的菊花隨著一陣輕風飄向遠處。納蘭為什么在深陷記憶的時候,要特別提到“倚花”“暗香飄盡”?很顯然,當年他與妻子有在一起賞花的經(jīng)歷,花魂亦妻魂,這暗香飄盡的菊花,也正是比喻妻子的黯然去世。
下闋因為追憶難忍,詞人就走出室外,在月夜再踏訪當年攜手而走過的路?!靶淇谙愫笔钦f當年夫妻手挽手,自己的袖口上留著妻子的香味。而如今呢?秋天來了,天氣冷了,香味也消失了。納蘭想到這里,心里痛苦到了極點。想著當年夫妻約定今生今世花前長伴,如今惜花的妻子已經(jīng)去世了,這花也就沒有了主人,這人生還有什么意義呢?
你看這納蘭說自己追憶妻子時,因為多情而膽怯,倚花而無語,重到舊時路,香寒而心苦,感嘆花無主。真是一點也沒有隱瞞、遮蔽自己的感情,完全是順著自然的感情抒情,而且用了四個“花”字,圍繞著自然的花,將當年花前徘徊,如今寂寞無主的情況對應(yīng)著來寫,寫得全面、深刻、細致,讓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痛苦地在月下徘徊的深情而悲情的男子形象。詞里面的感情也是獨特的。這四個“花”,或者是他眼前所見,或者是他心中所想,我們讀來,都仿佛就在眼前,十分靈動。
沒有刻意地突出或者遮蔽自己的感情,沒有刻意地講究修飾技巧,只是順著感情的自然而自然地書寫。這正是對“自然之眼”“自然之舌”的最好詮釋。與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一樣,納蘭的這首詞體現(xiàn)了至少以下幾個特征:
一、完整的詩歌情境。
二、豐富的情感狀態(tài)。
三、直接的心理感動。
四、樸實的語言藝術(shù)。
沒有自然之眼的觀照,沒有自然之舌的抒發(fā),要寫出這樣精妙的詩篇是不可能的。林語堂說,沒有西湖,蘇軾的才情也就失去了發(fā)揮的空間。我們也可以說,如果沒有盧氏,納蘭的才情恐怕也少了很多創(chuàng)作的沖動。我想起了王國維對“大家之作”的基本要求?!度碎g詞話》云: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tài)。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無大誤也。
所見者真,所知者深,是因為用的是“自然之眼”。言情能沁人心脾,是因為情感有針對性,有精準度,所以很容易讓讀者感動。寫景豁人耳目、語言脫口而出,是因為作者用的是“自然之舌”,而“自然之舌”與“矯揉妝束”是相對的,也就是反對雕琢修飾,要自自然然、活活潑潑地表現(xiàn)出來。
從這里,我們知道,“自然之眼”“自然之舌”不僅是王國維用來評價納蘭性德一個人的,也是他用來衡量一切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標準所在。
納蘭為什么能夠做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呢?王國維說:
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
納蘭是清代滿洲正黃旗人。正黃旗是清代滿族八旗中地位最高的一旗,原本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lǐng)。清代由滿族統(tǒng)治,相對于漢民族豐富燦爛的文化,滿族當時的文化確實要落后一些。但這是從總體上來說,而作為相門公子的納蘭來說,其實很小而且主動接受了漢民族文化的熏陶,這與“初入中原”,倒不見得有直接的關(guān)系。因此把“自然之舌”與“漢人風氣”形成對立,也就沒有多少學理依據(jù)了。
我覺得納蘭能夠保持一種“自然之眼”“自然之舌”,應(yīng)該與下面這些原因有關(guān):
第一,天分絕高。況周頤《蕙風詞話》說:
容若承平少年,烏衣公子,天分絕高。適承元、明詞敝,甚欲推尊斯道,一洗雕蟲篆刻之譏?!渌鶠樵~,純?nèi)涡造`,纖塵不染。
就主要是從天分的角度來說。納蘭的詞純?nèi)巫匀弧⒉皇碌褡?,更多的是因天賦的審美觀以及欲糾正元明詞的弊端而起的。他平時喜歡讀的詞集也集中在南唐、北宋諸家,這一時期屬于詞的發(fā)生發(fā)展階段,“自然”是這一時期詞的最重要特點。因為讀得多,所以他自己的詞也受到影響?!肚迨犯濉芳{蘭傳說他的詞“清新秀雋,自然超逸”,就與這種學詞的方向有關(guān)系。我一直覺得,天分的最高境界,說到底就是“自然”兩個字。
第二,淡于榮利。納蘭的性情也屬于淡泊自然一類?!肚迨妨袀鳌氛f他“生平淡于榮利,書史外無他好”。別人淡于功名利祿,可能是沒有機會,或者是為獲得名利太辛苦,所以只能被迫“淡”了。而納蘭是當朝權(quán)傾一時的朝廷重臣納蘭明珠的公子,要跟人“拼爹”,也沒有幾個人能拼得過他?!皹s利”其實是他隨手可及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要“淡于榮利”,確實需要一份很強的性情定力。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與納蘭非常熟悉,他的《題楝亭夜話圖》詩說:
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布施廓落任安在,說向名場此一時。
“飲水”是納蘭的詞集名,大家都在傳唱納蘭詞,但納蘭這種自然淡泊的心志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曹寅當然是以此來說明他與納蘭的密切關(guān)系。但后兩句好像不大為人所重視,“布施”是佛教用語,指人的行為,“廓落”則是指豁達,不拘泥于具體的事情。曹寅的意思是說,雖然納蘭名聲很大,但他其實不在意這些功名利祿一類的東西,他的豁達、淡泊才是他最真實的性情??磥聿芤鷮{蘭確實了解得比較準確。韓菼《進士一等侍衛(wèi)納蘭君神道碑》這樣評價納蘭:
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于世無所芬華,若戚戚于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說他雖處盛世和豐厚的物質(zhì)生活中,但一直很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對五彩繽紛的世界沒有什么興趣,對富貴很擔憂,而對貧賤很安心。雖然住在豪華的高樓門第,心里向往的卻是鄉(xiāng)村平民式的生活,與陶淵明《歸園田居》詩里說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其實是非常一致的。他天性對這個充斥著名利場的世界很隔膜,而山川自然才是內(nèi)心深處所追求的。這段話簡單來說,其實就是對于大自然的欣賞與向往,而抵觸人世間普遍追求的功名富貴之心。這是另外一種“自然”。
第三,性情真率。這種真率主要體現(xiàn)在平時的處世方式上?!肚迨犯濉芳{蘭傳記載了這樣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
(納蘭)嘗讀趙松雪自寫照詩有感,即繪小像,仿其衣冠。坐客期許過當,弗應(yīng)也。乾學謂之曰:“爾何似王逸少!”則大喜。
趙松雪就是元代的趙孟頫,是著名的詩人、書畫家。他的自寫照詩在今傳的詩中并未見到,可能納蘭當時讀的趙孟頫詩集中有。納蘭因為讀趙孟頫的詩很有感觸,所以就模仿了趙孟頫的穿著,給自己畫了一幅畫像??戳诉@幅畫的人紛紛稱贊畫的神似,或許還有人說諸如“您真是當代的趙孟頫”之類的奉承話,但納蘭對這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稱呼,一概不回應(yīng)。他的老師徐乾學深明納蘭的心思,對他說:“你怎么把自己畫得這么像王羲之呢?”“逸少”是王羲之的字。納蘭一聽徐老師的話,開心得不得了,畢竟老師對自己是了解的。為什么納蘭對徐老師將他與王羲之相提并論感到十分興奮呢?因為趙孟頫的書法正是學王羲之的,所以用趙孟頫的“衣冠”來為自己畫像,就是要表達超越趙孟頫的意思。納蘭這種性情真是不僅真率,簡直可愛。
第四,名師垂范。納蘭的老師主要有兩位:一位是徐乾學,是納蘭參加鄉(xiāng)試的主考。另外一位是姜宸英,是從學性質(zhì)。而后者對他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應(yīng)該更為直接?!肚迨妨袀鳌芳{蘭本傳記載說:
宸英在京時,大學士明珠長子性德從宸英學,明珠有幸仆曰安三,頗竊權(quán),宸英不少假借。性德嘗以為請,宸英益大怒,擲杯起,絕弗于通。
所謂“竊權(quán)”就是暗中使用不正當?shù)臋?quán)力。姜宸英與納蘭的關(guān)系其實很好,而納蘭父親明珠又是當朝宰相,權(quán)傾朝野,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明珠寵幸的這個叫安三的仆人,便常常利用明珠的名義偷偷為自己謀取利益。這個安三具體干了些什么,我們也一時弄不清楚,但總是徇私舞弊、謀取私利之類的事情了。安三如果要利用到姜宸英,就會碰到硬釘子,一點都不會給他面子。納蘭也曾經(jīng)因為安三的事情請求姜老師幫忙,更是惹怒了老師,把手中的杯子猛摔在地,一字一句地告訴納蘭:“一點通融的余地也沒有。”這件事對納蘭的觸動非常大,老師的嚴明、耿介也從此成為納蘭學習的榜樣。
其實姜宸英的耿介在當時也是出了名的。他很早就考取了舉人,詩文也寫得非常出色,所以與朱彝尊、嚴繩孫一起被稱為“江南三布衣”,江湖上的名氣其實很大,并且以布衣的身份被推薦到史館,這也是清代極少的特例了。皇帝也很多次在科舉考試結(jié)束后,問考官:“那個浙江的姜西溟考上了嗎?”“西溟”是姜宸英的字。但即便是才華橫溢,也受到朝野關(guān)注,仍然一直到七十歲才考中進士。
仕途艱難的原因正在姜宸英不懂得頭腦轉(zhuǎn)彎,直來直去的性格容易得罪人。據(jù)說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順天首場考試,已經(jīng)把姜宸英初定為第二名錄取,其實這一年姜宸英也已經(jīng)五十九歲了。結(jié)果在應(yīng)禮部試時,他在答卷中用了“涂抹《堯典》《舜典》字,點竄《清廟》《生民》詩”二句,“涂抹”“點竄”都是運用點化的意思,《堯典》《舜典》是《尚書》的兩篇,《清廟》《生民》是《詩經(jīng)》中兩篇。負責會試的御史不知道這兩句的出處,所以就建議他把這兩句修改一下。一般人在這個重要的場合,也就順著御史的意思算了。而這個姜宸英,不僅不聽從,而且?guī)еI諷的口吻說:“這兩句不是我的杜撰啊,出自唐代李商隱的《韓碑》詩,這么有名的詩歌,你不知道嗎?”李商隱的七言古詩《韓碑》主要是圍繞韓愈的《平淮西碑》一文來寫,類似兩個名人的同題之作。這么有名的詩人與這么有名的作品,主考官不知道,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但姜宸英這樣說,也未免太不給人面子,結(jié)果御史隨便找了點理由,就把姜宸英的名字刷掉了。
《清史列傳》說姜宸英“與人交悃愊無城府,然遇權(quán)貴不少阿?!薄般稀本褪钦嫘膶嵰獾囊馑?,沒有城府的人在朋友面前,會呈現(xiàn)出自然坦誠的樣子,這會讓人很舒服;但不愿意對權(quán)貴阿諛奉承,難免讓權(quán)貴對他很不舒服,因為權(quán)貴可能習慣了這種居高臨下的人生姿態(tài)。這種性格真是讓姜宸英一輩子吃盡了苦頭。
姜宸英的這種耿介正直的個性其實也是順應(yīng)著他的“自然之心”,納蘭在跟他的相處中慢慢感受到這個性格的魅力,并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為,也就可以理解了。就像蘇軾詩歌中“水光瀲滟”與“山色空蒙”都是自然的造化一樣,性格的柔順與耿介同樣也是一種自然的表現(xiàn)。姜宸英在《祭納蘭成德文》中曾經(jīng)追憶他與納蘭的交往說:
兄一見我,怪我落落;
轉(zhuǎn)亦以此,賞我標格。
……
我?;?,對客欠伸。
兄不余傲,知我任真。
我時漫罵,無問高爵。
兄不余狂,知余疾惡。
激昂論事,眼睜舌撟。
兄為抵掌,助之叫號。
先解釋兩個詞:一個是“箕踞”,就是像簸箕一樣坐著,兩腳張開,膝蓋稍微有點彎曲。這種坐法不大禮貌,有點瞧不起對方的樣子。另外一個是“舌撟”,就是指翹著舌頭很久不放下,形容很驚訝的樣子。姜宸英說,納蘭最初見我,對我的坦率舉止隨性,覺得很奇怪,但很快就反而覺得這才是為人的楷模。有客人在座的時候,我經(jīng)常表現(xiàn)出隨意甚至不太禮貌的地方,納蘭也不會覺得是我故意傲慢,他知道我其實是率真任性、不加掩飾而已。我有時痛罵一些人,也不管對方地位高不高,納蘭也不認為我輕狂,他知道我其實是愛憎分明而已。我有時慷慨激昂地談?wù)摃r事,納蘭睜著大大的眼睛,驚訝得嘴都合不上,為我拍手,大聲叫好。從姜宸英的自述里,納蘭對姜宸英的認同、追慕程度確實是相當深的。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王國維的“自然之眼”“自然之舌”,其實是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高標準而提出的要求。那我們要問了:對照這樣的標準,除了納蘭,還有哪些作家符合呢?這些符合或者基本符合的作家有什么共同特點?人品與文品的關(guān)系究竟怎樣?是大體一致,還是可能兩者對立?關(guān)于這些問題,我們在下一篇再跟大家一起討論。
責編: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