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中展
前段時間,北京野生動物園火了。有兩撥游客在動物園打架,北京野生動物園隨即發(fā)布了一則聲明:“雙方撕打地點附近的動物們是第一次看到人類之間的打斗場面,令它們印象深刻,當晚部分動物家庭在獸舍內紛紛效仿,場面一度失控,在飼養(yǎng)員的耐心教育下動物們知道了打架不好,特別不好?!?/p>
很快,這份聲明被網友瘋轉,點擊量瞬間達到10萬+,引發(fā)熱議。
自古以來,人會模仿動物,吸取經驗,獲得更好的發(fā)展。比如,人類模仿動物的習性,發(fā)明出中國武術鷹爪功、螳螂拳等招數(shù);在現(xiàn)代軍事領域,人類也參考動物習性,發(fā)明了眼鏡蛇飛機……那么,反過來說,動物會模仿人嗎?
實際上,動物園的這則聲明不得當真,因為它沒有經過重復實驗,無法在科學上證明人和動物這兩種行為之間的關聯(lián)。
從生物學角度來說,群居動物基本上都會打架,打架原因主要是爭奪食物、搶占領地、獲得交配權等。而對不同物種而言,盡管打架的激烈程度不同,但一般來說不太會出現(xiàn)重大傷亡,因為弱小的一方會通過屈服、投降、逃跑來保命。
我們換個思路,人類在動物園打架如何才能引發(fā)動物效仿呢?很重要的一個前提是,人類打架的時候能持續(xù)不斷地吸引著動物們的注意,讓它們聚精會神地觀看人類的行為。但事實上,這很難,看看飼養(yǎng)員是如何喂食的便知道了:飼養(yǎng)員總是想盡辦法吸引動物注意,而動物幾乎都是被動等待人類的食物誘導。因此,更別提動物會去主動觀察人類行為,進而模仿人類打架了。
只有一種情況,動物會因人打架,就是人類干預了動物之間的打斗。比如,人類把不同習性的,或者沒有共同群居經驗的動物放在一起,從而引發(fā)它們的爭斗。
從行為學的角度,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是在沒有外界條件控制和干預下,通過觀察其他個體的行為表現(xiàn),并使自身的行為與其相同或類似的過程。對于動物來說,模仿行為會區(qū)分為“學習行為”和“社會行為”。學習行為就是出于本能的行為,主要和生存、繁衍有關。社會行為就是群居動物彼此間的玩耍打鬧,所謂動物“模仿人類”也大多是社會行為。
對于動物來說,無論是學習行為還是社會行為,模仿可以快速適應生存環(huán)境,獲取更多的生存機會。但實際上,當我們仔細觀察動物的生理結構、習性以及進化程度,動物更傾向于模仿同類或相近的物種。在少數(shù)情況下,一些動物確實會模仿人類行為,主要集中在靈長類動物,尤其是黑猩猩等。它們的基因跟人類接近,模仿能力也很強。另外一些智商比較高、和人接觸頻繁的動物也會模仿人的行為,但這些需要人類經過大量調教,比如訓練馬戲團的動物進行活靈活現(xiàn)的表演等。
講到這里,當我們回顧一下北京野生動物園的聲明便可知道,動物園或許是在借動物調侃打架的人,同時提醒游客要講文明、守規(guī)則。而從科學的角度講,動物是難以模仿人類打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