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國時期中國留美學生對科學傳播的歷史考察
——以“中國科學社”為例

2021-09-09 07:23:38杜常生
合肥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
關鍵詞:科學

杜常生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自晚清以降尤其是鴉片戰(zhàn)爭以后,人們愈加認識到“科學”的重要性,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成為中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知識的主要途徑。從戊戌時代的“揖日追俄”發(fā)展到辛亥時代的“揖美追歐”,美國成為了民國時期留學生學習科學技術的主要陣地。對科學傳播的研究,國內主要就民國時期的科學期刊(如《科學》《科學畫報》《留美學生年報》《留美學生季報》)進行了相關論述,但對科學傳播的主體則著墨較少,只有黃知正的《五四時期留美學生對科學的傳播》以及徐曼的《論近代留美學生促進中國科技發(fā)展的途徑和方法》。本文以民國時期的留美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留美學生對科學的傳播為研究內容,以舒新城、王奇生、李喜所、元青、周棉、梁碧瑩等學者對留學生的研究為參考,旨在剖析民國時期留美學生傳播科學的背景、路徑、內容及對中國近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

一、緣起:民國時期留美生傳播科學的歷史背景

留學運動是近代中國的新現(xiàn)象,根源于近代中國社會的變遷,與近代中國社會的轉型特征密切相連[1]。直至20世紀20年代,我國近代留學生的派遣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前兩個階段的留學生大多以留歐、留日為主,第三個階段才迎來了庚款學生赴美留學的高潮?!皬?909年開始,至20世紀20年代,約15年左右,留學生潮流涌向了美國。這一時期的變化使我國近代留學生分布國別大致趨于平衡,打破了日本占絕對壟斷地位的格局,表明留學生的潮流已由日本逐漸涌向了美國?!盵2]107據(jù)統(tǒng)計,“1905年留美學生有三十多人,1910年增為五百多人,1911年又增為六百五十人,至1918年多達一千一百多人”[3]316-317。美國儼然成為中國學生留學的重鎮(zhèn),負笈留美也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

留美學生能在民國時期做出對華傳播美國科學文化的杰出成績,有著復雜的政治與社會文化背景。首先,20世紀初科舉制度廢除,打破了世人讀經(jīng)做官的傳統(tǒng)觀念,激發(fā)了更多年輕學子的留學熱情。其次,美國“庚款興學”的提出和留美教育的發(fā)展為留美學生對華傳播美國科學提供了基本前提。退款經(jīng)美國國會議決后,主要用于資助中國留美學生。在各項條件都完備以后,于“1909年8月、1910年7月、1911年7月舉行三次甄別試驗,所考之科目皆準當時中學畢業(yè)入大學所需之程度。此三年考取之人數(shù),計第一年47人,第二年70人,第三年62人”[4]。1911年,為保證留美學生質量,游美學務處經(jīng)清政府批準設立了清華留美預備學堂作為預備培訓機構,并于辛亥革命后更名為清華學校留美預備部。

隨著1911年清華留美學堂的建立,赴美官費生日多,因為人多回國后在社會上勢力亦大之故,私費生也隨之增加。于是以“庚款留美生”為主干,形成了民國初年的留美熱潮,而且經(jīng)久不衰。整個民國時期,留美生當在15000人上下,僅次于留日生[3]23。由此可以窺見民國時期的留美熱潮,也體現(xiàn)出國人對負笈留美的追崇。到1929年清華學校改為清華大學,派往美國的留學生達1279人。直到1929年留美預備部結束,赴美學生不再從清華畢業(yè)生中選拔,改在全國公開招考,留美招考范圍進一步擴大,留美教育也在國民政府時期進入興盛階段。

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留美教育發(fā)展處于上升態(tài)勢,留學體系也日益規(guī)范,留美人數(shù)也始終保持在較高水平上。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一些后來成為科學名流的中國留美生,是促進美國科學對華傳播的重要力量。杰出者如任鴻雋、趙元任、胡明復、秉志、楊銓、竺可楨、楊孝述、茅以升等。沒有留美教育的發(fā)展,沒有一大批主攻自然科學留美生的派遣,就沒有民國時期留美生對華傳播美國科學的歷史。這批留美學生是中國現(xiàn)代學術與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也是中國科學社的早期發(fā)起人。

再次,民國時期的留美學生在美國科學文化的熏陶下,意識到“美國如此昌盛繁榮,關鍵在于科學發(fā)達,中國社會的落后,主要是中國科技落后,只有科學才能救中國”[2]119。留學生們感到任重而道遠,他們立志“吸取外人菁華,以灌輸文明于祖國,而彌補國家社會之缺失”;“截他國之長,以補己國之短”[5]。時值清政府垮臺,民國政府初建,新政府面臨國家建設的問題,發(fā)展實業(yè)、引進科學以救國立國成了當時流行的思潮,留美學生也明確提出“中國今日為建設時代,政治須建設,法律須建設,鐵路、開礦、實業(yè)及一切之事莫非建設問題。故吾人生于今日,……不可不注重實用之學”[6]。而以“實用主義”著稱的美國成為了留學生學習科學技術以促進國家科學技術發(fā)展的不二之選。

民國時期的留美學生熱衷科學,注重工農等實科的學習,在實科中又特別注重學習工科。他們中“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范諸學”。這既與當時的留學生政策限制有關,還受“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思潮的推動以及在美就學環(huán)境的影響。留美學生學習勤奮、成績優(yōu)良,且大多畢業(yè)于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等名校,對科技的學習和傳播大有裨益。

中華民國建立后,由于政局相對穩(wěn)定,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管理漸次完善,尤其是一大批從歐美學成歸國知識分子的積極參與,使民國教育、科學事業(yè)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7]41。“他們注意到科學與工業(yè)文明之國的密切關系,更加注重傳播科學技術,組織各種科學團體,如中國天文學會、中國農學會、中華藥學會、中國醫(yī)學會等。其中1914年成立的中國科學社及其刊行的《科學》月刊,曾對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有過重要的貢獻?!盵8]403正是由于有相當多的留美生對美國科學的學習,留美生本身又具有較深厚的文化積淀,才使他們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人了解美國科學最直接的“主體媒介”。

二、路徑:民國時期留美生傳播科學的途徑

庚款留學生胡適曾說,留學“并非僅作入他國大學計已也,乃欲令吾所學于人者,將由我而輸入祖國,俾人人皆可學之”[9]。而留美學生則成為學習科學、傳播科學的主體,成為我國近代科學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留美學生傳播科學的途徑,歸納起來主要有發(fā)行刊物,組建科學社團,譯著書籍,發(fā)表科技文章,公開演講,創(chuàng)辦圖書館、博物館和舉辦科學展覽等。

一是創(chuàng)辦科學刊物和組織科學團體。1914年,適值一戰(zhàn)時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在談論世界局勢時有人提出欲使中國謀發(fā)展于世界,必須借助科學。期刊雜志成為向國內紹介科學知識的首選載體。留美學生決定成立科學社,發(fā)行《科學》月刊以向國內傳遞最新的科學成就。1915年1月,第一期《科學》雜志正式在國內發(fā)行,這是國內歷史上第一份定期的科學雜志,并成為留美學生宣傳科學的主要陣地。除《科學》雜志外,留美學生還刊有《留美學生年報》,1914年之后改為《留美學生季報》,借以交流學習并傳播科技文化。進入30年代,為使科學知識普及大眾化,中國科學社還創(chuàng)立了《科學畫報》,被視為傳播科學的極佳素材。1915年10月25日,在《科學》雜志社的基礎上,經(jīng)過系列籌備,中國科學社在美國正式成立?!犊茖W》是中國科學社主辦的雜志,而中國科學社則是留美學生創(chuàng)立的民間科學社團組織,是當時我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性科學社團。

中國科學社成員楊銓在《學會與科學》一文中表示:“今之科學昌明之國,莫不自有其學會為崇學尚能之勸?!盵10]為解決“已回國留學生,無學會為之聯(lián)絡,故四散而事散,事多而學荒”的困境,規(guī)避“故輸進學識之事,不能舉辦,專門相同之人,不易相知”[11]的弊端。留美歸國的一些學生在國內組建了系列科學社團、學會,這里將比較重要的列表示之。(表1)

表1 民國時期留美學生在國內組建科學社團情況

二是譯著科學書籍、叢書和發(fā)表科技文章,其中以中國科學社的成就最為突出。中國科學社編著的諸如趙元任的《中西星名考》、中國科學社集體編寫的《科學通論》。為普及科學知識,還出版發(fā)行了諸如張孟聞的《現(xiàn)代科學在中國之發(fā)展》等系列叢書。譯書也是科學傳播的重要手段,如任鴻雋譯《大宇宙與小宇宙》《愛因斯坦與相對論》等,開拓了許多科學工作者的思路,使他們的科學研究具備了國際視野,也使一些普通民眾了解到國際科技文化的發(fā)展水平。文章發(fā)表方面,有介紹科學的基本原理,也有對自然現(xiàn)象進行科學探討的文章,此不一一紹介。譯著科學著作的出現(xiàn)以及科技文章的發(fā)表,使科學的傳播更加廣泛且使科技傳播史有理可尋,大大地促進了科學的傳播和中國科技的進步。

三是在國內組織開展科學演講,包括年會公開演講和定期通俗演講。向國人紹介科學知識和科學原理,傳播學自歐美的科學知識,使歐風美雨洗禮國人的智識。從1916年開始,中國科學社幾乎每年夏季舉行一次年會以進行學術討論,聯(lián)絡社員感情、商議社務、普及科學知識等?!爸袊茖W社成立之次年,乃得開常年會于美國安陀阜(Andover)。社員來會者凡三十余人,辰有社務之討論,午有學術之講演,晚則以藝文之緒余,心能之發(fā)舒相競為戲,繁而有禮,辨而不亂,競奮而悅怡,庶幾于會之二義各有合乎!惜山川悠渺,同僚遠隔,未能盡聊合之盛?!盵12]自第四次年會起,舉辦地點轉移至國內。原因是“往年社員多數(shù)皆在美,顧常年會皆在美舉行,今年歸國社員漸多,社中辦事機關亦均移歸國內,且本社以中國科學社名,則常年會自以在國內舉行為宜”[13]。同時,年會中系列的科學報告和科學演講會起到了為民解蔽的功效,解除了“國人多視科學與學問為兩事,不知科學就是學問”的蒙昧,使人民近距離地接觸了世界先進之科學方法與理論。年會還設置了論文專欄,彰顯刊行科學論文之重要?!胺矊W會幾無不歲刊論文一巨冊以至十數(shù)冊,學者視為鴻實,科學藉以日新,其工可謂偉矣。”[14]除中國科學社舉辦的年會以外,還有中國地質學會年會、中國生物學會年會、中國天文學會年會以及科學團體組織的聯(lián)合年會等等,故不一一贅述。

在定期通俗演講方面,自1920年暑假中在南京社所舉行科學講演后,社內外皆以為此舉對于推廣科學教育至為重要。比如1920年孫洪芬的“研究化學方法”、竺可楨的“研究地質”、楊銓的“科學與社會主義”,聽者每次約五六十人,類皆中等以上學校之學生,每次講稿都在《科學月刊》上發(fā)表。中國科學社為普及科學及傳播新知起見,每年春間舉行長期演講一次,行之有年,頗為學界所歡迎,演講主題多為世界之重要科學問題。至1922年已開講三次,每次到會者約三四百人。演講者多為著明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其中“任君于科學之影響,于近世物質與思想兩方面,俱言之極詳,段君言天象,則用幻燈影片,竺君言地理,則用圖表多張。所論俱極有興趣”[15]?!犊茖W》第8卷第6期特辟“通俗科學演講號”,這是中國科學社首次發(fā)行通俗科學演講??痆7]111??茖W通俗演講的目的很多,有時可極其專門,譬如發(fā)表新發(fā)明,講解新原理,紹介新應用。這一種演講是專門家借以交換智識,卻不容易得到一般人的興趣。有時科學演講,亦可極其普遍,如科學常識、科學方法及科學影響。這一種演講不但專門家樂聽,并且可引起社會對于科學的了解及興趣。若一般社會對于科學表同情,則科學事業(yè)進行便無阻礙,且多幫助,所以各國對于普通科學演講俱極注意[16]。通俗演講為科學的普及和傳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是設立科學圖書館。為廣納科技叢書,使科技書籍有一聚居地,留美學生特別是中國科學社成員還致力于設立圖書館,以供學者參考國內外科技圖書文獻。中國科學社圖書館始建于民國五年,“以建設圖書館為職務夫學問之事,沿流溯源,固須稽之載籍;即物窮理,亦有待于圖書。方今國內藏書,掛一漏萬;百科圖籍,尤屬寥寥:是圖書館之設為不容緩,夫人而知”[17]??茖W社圖書館于1920年8月正式成立,館藏包括“由歐美購來之高深科學書籍將及千冊,中西雜志現(xiàn)有者約數(shù)百種”[18],以供社內外熱心科學的人來研究。1929年,科學社又在上海社址建立圖書館,為研究工作者提供了方便。1931年,為紀念胡明復先生,建一合于科學裝置的圖書館,“明復圖書館”應運而生。“值1931年書版展覽會開幕之期,科學社藏書有限,乃商諸南京、北平、杭州、蘇州、上海各圖書館各藏書家,將善本送來陳列,希望明復圖書館將來能成立一書版博物館?!盵19]自明復圖書館開館以來,接納了大量的讀者。除了中國科學社社員來館閱覽外。附近學校的師生、科研機構的工作人員也來館閱覽,甚至有長途跋涉來此者[7]116-117。“明復圖書館”成為了民間科學組織創(chuàng)辦圖書館的典范。中國科學社為使科技書籍同互相流通,還專門撰文《公開科學圖書之利益》加以倡導,以互通有無,助力于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是使珍貴圖書得以公開閱覽,俾好學之士,鉆研有資,意至善也[20]。

五是設立科學博物館?!翱疾┪镳^之功用,在表現(xiàn)文化,啟發(fā)民智,便利研究諸端,所重者為內部標本之收藏,而非富麗矞皇大廈之建筑,經(jīng)費宜先用于征集陳列品,與實際事業(yè)之推行,搜集標本先行閱覽為當務之急。”[21]1934年1月28日至2月13日,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舉行公開展覽會。此次所展覽者為歷年來之研究成績,凡國內動植物品種,不論高等低等,已經(jīng)該所研究者,皆一一陳列,標以學名、漢名及出產地點……各室所陳列者,不僅為純粹科學亦有關于分類學與地理分布學之材料,即關涉于實用之學科[22]。蓋現(xiàn)代博物館,為活的文化之表現(xiàn),非古物標本之堆棧,貴能表現(xiàn)國家之文化,人民生活之狀況,以及世界文化之進步,具教育上之意義,供藝術科學之研究[21]??茖W技術博物館是通過科學實物或設計的展品講述科學歷史以及科學發(fā)明與技術發(fā)現(xiàn)對人類的影響。從這個角度講,科學技術博物館具有其他傳播模式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23]。

六是舉辦科學展覽。通過著述、會展、影展、廣播等途徑來傳播科學知識。在著述展覽方面,明復圖書館正式開館后,舉行了為期10天的中國版本展覽會,“以資提倡印刷之術,且為圖書館宣傳,以期之后閱書者之發(fā)達”[7]119。在會展方面,中國科學社以及一些留美生創(chuàng)辦的科技學會也定期舉辦展覽會。如1935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在上海舉辦國產建筑材料展覽會;1947年中國科學社、中華自然科學社、中國天文學會等七個團體聯(lián)合舉辦科學雜志書籍展覽和中國自制科學儀器展覽;1954年中國科學社為慶祝成立40周年,還舉行了為期3天的中國科學史料展覽。此外,科學電影和科學廣播也是傳播科學的重要途徑?!盀橛麟娪霸诮淌谏现畠r值,紐約省已撥美金一萬元給予芝加哥大學傅禮門教授,以供其研究各種影片在教育上之效用云。”[24]強調了電影在傳播知識方面作為媒介的重要性,非教科書之力所能及,為普及智識之利器。1935年,為紀念中國科學社成立20周年,中國科學社在中央大學以及民眾教育館同時放映免費的科學題材電影。中央大學放映的影片有《流氣體》《自然界之發(fā)明能力》等,在民眾教育館放映的有《絲》《花生》等。為加大科學普及力度,中國科學社還在中央廣播電臺所進行科學廣播,播出張云的《戰(zhàn)爭與科學》、鄭肇經(jīng)的《科學與水利》等。

中國科學社及其成員通過多種途徑進行科學傳播,提高了人們的智識水平,啟發(fā)了國民的科學思想,開闊了國人的視野。多途徑、多角度、多方位的進行科學傳播,是民國時期留美生的使命,也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和社會條件。

三、踐行:民國時期留美學生傳播科學的內容

適逢民國時期,國內掀起學習科學的熱潮,這使留美生有了用武之地。在“科學”與“民主”兩面旗幟的引領下,教育領域也興起“科學教育”的新思潮。在這種時代背景里,歸國留美生成為傳播科學的骨干。從此,科學的知識、科學的方法以及科學的精神不斷沖擊著國人的智識,科學思潮與民主思潮一起沖擊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

(一)科學的知識

五四時期對西方近代科學的傳播,首先是引進和宣傳大量科學知識,尤其是自然科學知識,涉及到算學、天文學、物理學、生物學、氣象學等諸多領域。在這方面,留美學生不僅提供了最為密集的信息量,同時,在宣傳的形式、內容以及產生的效應方面,均具有鮮明特色[25]23。不僅是五四時期,整個民國時期對科學知識的傳播都尤為看重,都致力于科學化運動和科學的體制化探索。留美學生還將大量國外的理論科學及科學新發(fā)現(xiàn)、新成果及時介紹到國內來,力求開拓國人的視野。留美生在傳播美國近代科學的同時,也注意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整理和發(fā)掘。在傳播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留美生一直致力于東西科學文化的整合,影響深遠。

(二)科學的方法

《科學》報刊在不斷宣傳科學重要性的同時,也試圖解答中國應該如何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問題,也就是科學方法的問題。有人認為:“秦漢以后,人心梏于時學,其察物也,取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其擇術也,鶩于空虛而引避于實際”,而中國古代的不少科學成就“不足證科學之存在,”就是因為“其智識無統(tǒng)系條貫”。因此,“吾國之無科學,第一非天之降才爾殊,第二非限制獨酷。一言以蔽之曰:未得研究科學之方法而已”[26]。為解決中國無科學之方法,任鴻雋、胡明復等人做出了努力。針對于中國近代無科學之原因,《科學》著重介紹了邏輯方法(歸納法、演繹法)和實驗方法。歸納法有利于把人們從倫理綱常的陳言舊說引向現(xiàn)實世界和自然事物;演繹法有利于克服中國古代科技重經(jīng)驗而輕理論的缺陷。然而歸納又必須以演繹為基礎,方為科學的方法。事實上,不論是歸納法還是演繹法,在中國的思想傳統(tǒng)和科技傳統(tǒng)中都是缺乏的,他們各自對歸納法或演繹法的強調,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弊端的批判和克服,顯然具有重要意義[25]33。用科學方法改造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有利于邏輯嚴密的近代科學思維方式的確立。

(三)科學的精神

任鴻雋重視科學的精神。他對科學精神總結了五個特征:“一是崇實,二是貴確,三是察微,四是慎斷,五是存疑。他還說,如果再加上不怕困難、不為利誘等品德,就更完備了?!盵27]崇實則為實踐精神,科學活動首先是一種包括實驗觀測和實地調查的實踐活動,留美學生十分重視實踐。貴確則是求真求實的精神,任鴻雋在《科學精神論》一文中強調“崇實”與“貴確”,胡明復在《科學的方法》中強調科學就是“求真”和“立真去偽”,兩者都強調了貴確的重要性。察微則是要力求精細、明察秋毫,竺可楨正是有如此之精神才有近代氣象學的產生。慎斷則是指科學家對科學要有敬畏之心,要有謹慎治學的態(tài)度。存疑則是要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唐鉞的《演繹法糾繆》則體現(xiàn)了其存疑精神。科學精神的傳播,實為補當時國人頭腦之“鈣”。

四、成效:民國時期留美學生傳播科學的影響

清華早期(1929年以前)的留美生在歸國后成為國家建設與學術事業(yè)的骨干,其對現(xiàn)代中國社會的作用亦為學術界所重視[1]296。在以“中國科學社”為代表的科學團體的推動下,近代科學思想成為對中國社會產生強大影響力的思潮,廣泛而深遠地影響了中國教育和中國社會。作為受過國外系統(tǒng)科學知識熏陶的以留學生為主的科學社團的成員,他們超越了傳統(tǒng)士大夫本身的局限,對科學有更具體而深刻的體會,他們把對科學精神、科學內涵、科學價值等方面的認識,傳輸給對科學理解匱乏的國人,開啟了民智,宣傳和擴大了“科學救國”思潮的影響[28]。具體影響如下:

一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學科的建立和發(fā)展,主要得益于以留美生為中堅的歸國留學生,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天文、地理、各類工程學科的創(chuàng)始人都是留學生”[3]26。中華民國建立后,近代中國逐漸具備了發(fā)展科學技術的基礎條件,尤其是新文化運動與五四運動開啟了民智、增強了國人的科技意識。“于是,在本世紀20至30年代形成了中國近代科學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的大好時機,近代科學的幾乎所有主要學科都在中國創(chuàng)建并獲得了發(fā)展機會,其中個別學科與少數(shù)科技專家在學術上已經(jīng)趕上國際水平,如地質學、氣象學、植物分類學以及物理、化學及數(shù)學的某些研究工作都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在這方面,留美學生群體的貢獻尤為突出?!盵29]237科學學科的設立普及了科學知識,為國內自然科學學科之崛起奠定基礎,成為了自然科學發(fā)展之“體”。

二是推廣了先進的科學理念、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具有啟蒙意義。留美生傳播科學以來,國內注重“實學”和“科學”成風,科學研究中注重貫徹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管理,把科學視為救國救民的稻草。中國與西方的根本不同在于西方“于學術則黜偽而存真,于刑政則屈私以為公”。因此,必須學習隱藏在西方“堅船利炮”背后的“黜偽存真”的科學精神和“屈私以為公”的民主精神[8]364。科學理念和科學思維的推廣,開放了國人的頭腦,提高了國人的智識,成為了近代科學發(fā)展之“魂”。

三是促進了中國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留美生中許多人學習的是工程技術,他們回國后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術貢獻于中國的發(fā)展。1933年,茅以升主持了錢塘江公、鐵路兩用大橋,成為中國第一個用現(xiàn)代技術修建橋梁的人;同年,庚款留美的黃文熙,一直致力于水利的開發(fā),成為新中國水利和水電事業(yè)的開拓者;1921年,侯德榜回國后致力于制堿技術的研究并于1943年發(fā)明了聯(lián)合制堿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工業(yè)所需純堿全部依賴進口的局面。

四是使許多領域的現(xiàn)代科學研究事業(yè)開始起步。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這是中國第一個從事現(xiàn)代科學研究的專門機構。這個機構的一些研究所聘請了不少歸國的留美學者。1946年設置院士,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士中間,留美生的比例在60%以上,表明近代留美生是中國科技發(fā)展的中堅力量,為現(xiàn)代科學研究事業(yè)奠定了根基。

五、余論

民國時期的留美生是中國人民處在屈辱和苦難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他們的目標始終是引進近代科學以發(fā)展祖國的科學事業(yè)。一方面,他們引進了一種獨立的新型的文化形態(tài)——科學文化,給傳統(tǒng)的封建文化以巨大沖擊;另一方面,他們引進了近代科學技術體系,促成了中國現(xiàn)代科學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25]40。同時,也表明民國時期中國留美學生在中美跨文化交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然,留美生的知識結構中還存在著某些缺憾。在經(jīng)受過歐風美雨的洗禮之后,許多負笈留美的學生逐漸淡化了中國的知識結構,更有一小部分人被“美化”了,在美國文明面前產生了民族自卑感:認為中國一切不如人,對西方文化達到了極端崇拜的地步。這使他們與中國社會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歸國后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實際產生脫節(jié)。有些人批評留美生辦事情易流于“模仿”,這與他們知識結構上的缺憾不無聯(lián)系[29]107。

同時,留美生在專業(yè)的選擇上大多具有功利主義傾向,所學專業(yè)分布不平衡。留美生中學習理工科的占了很大部分,學管理的人卻很少,這無疑是“實業(yè)救國”思潮的表現(xiàn)。但企之辦理需管理者和實業(yè)者俱備,缺一不可。導致的結果是“學工的回國后無廠可辦,學礦的無礦可開,學林的無林可植,只好去教書”[29]108。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實業(yè)之發(fā)展和科學知識與實踐的相結合。

但總的來說,民國時期的留美生通過諸多的傳播途徑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對中國科學體系的建立以及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是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留美生在民國時期對科學的傳播無疑在近代中國科學發(fā)展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猜你喜歡
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走進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點擊科學
走進科學
科學大爆炸
小小藝術家(2019年6期)2019-06-24 17:39:44
科學
科學怪咖
德州市| 扬中市| 连江县| 阳春市| 哈尔滨市| 汉阴县| 莱阳市| 高阳县| 全南县| 曲麻莱县| 海盐县| 西林县| 民丰县| 赤城县| 孙吴县| 南岸区| 彭山县| 贺兰县| 横山县| 杂多县| 安塞县| 彭州市| 枣庄市| 铁岭县| 崇文区| 巴中市| 庆云县| 陵川县| 新源县| 乐陵市| 门源| 漳州市| 肃北| 乐平市| 秭归县| 师宗县| 和林格尔县| 南部县| 陆良县| 喜德县| 九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