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巍煒
摘要:自唐朝源起的綱運至北宋已發(fā)展三百多年,花石綱在宋徽宗時期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大量花石在全國范圍內通過水路、陸路運輸,運輸花石的措施也在朱勔的帶領下得到了改進,運輸效率極大的提高,引得后世大量效仿,促進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興盛發(fā)展,艮岳的興建標志此時達到了頂峰。
關鍵詞:花石綱;朱勔;措施
1.花石綱概況
綱運經過三百多年的發(fā)展,直至北宋宋徽宗時期已經非常普及。運輸各類物資都習慣以綱為單位,“綱”即運輸?shù)囊环N組織,如運馬的稱為馬綱,運牛的稱為牛綱,運花石的即稱之為花石綱?;ㄊV是宋徽宗趙佶所設,專職在全國各地搜尋花石以供徽宗及權貴賞玩。關于花石綱隊伍本身,筆者經研究后試認為現(xiàn)在學術界普遍認知的花石綱應是廣義上花石綱,即所有為宋徽宗運輸花石的隊伍。在宋徽宗時期具體的花石綱,有官方認定的花石綱是朱勔操控的這一支,《宋史紀事本末》卷50中記: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十一月,宋徽宗下令“朱勔領蘇、杭應奉局及花石綱與蘇州”。其他人都是見朱勔因運輸花石而得寵效仿朱勔,最初是在自己負責的業(yè)務上夾帶花石討得宋徽宗的恩寵,得逞后逐漸壓縮本職業(yè)務,擴大花石數(shù)量,久而久之成為了“花石綱”,此花石綱是自發(fā)的運花石的隊伍,而不同于朱勔是官方認證的,花石專業(yè)運輸隊伍。在單遠慕先生的《宋代的花石綱》一書中提到朱勔的花石綱為最大,皇城需要的花石主要還是由朱勔這一部分提供,雖然在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以后各路官員都會夾雜一些花石進貢但只是眾多貢品中的一部分,并不同于朱勔主責就是供奉花石。以下是根據(jù)單遠慕先生的《宋代花石綱》對花石綱這個組織進行了梳理。以便清晰花石綱的發(fā)展脈絡。
2.花石綱運石措施分析
花石綱縱橫北宋版圖二十余載,為艮岳、延福宮等畫家園林和朝中重臣王黼、蔡京等私家園林提供了大量的花石,本文將重點對太湖石的運石措施進行分析。
花石綱的操控者朱勔創(chuàng)新了對于太湖石這種奇石遠距離運輸需要新的保護措施?!豆镄岭s識》前集記載:“艮岳之取石也,其大而穿透者,致遠必有折損之慮。近聞汴京父老云:‘其法乃先以膠泥實填眾竅,其外復以麻筋、雜泥固濟之,令圓混,日曬,極堅實,始用大木為車,致放舟中。’直俟抵京,然后浸之水中,旋去泥土,則省人力而無他慮”即已膠泥封孔,外用敷上厚厚的摻了以麻為筋的膠泥,做成圓球型,在太陽下曬實后開始運送(見花石綱運石措施示意圖)
《宋史》朱勔中記載“嘗得太湖石,高四丈”,僧祖秀在《華陽宮計》中記載是“獨神運峰廣百圍,高六仞,錫爵盤固侯”,宋尺1尺約為31厘米,以七尺或者八尺為一仞,對比看來后者比前者數(shù)值大,也有資料記載為五丈,尤其推斷取平均數(shù),神運峰大約高15米,相比現(xiàn)代來說大概有五層樓高,前面又記載需要上百人手拉手才能圍繞此石,將如此宏大的石頭從太湖搬運到千里之外的首都汴梁,簡直是無法想象的事。
《宋史》地理志記載“宣和五年,朱勔于太湖取石,高廣數(shù)丈,載以大舟,挽以千夫,鑿河斷橋,毀堰折插,數(shù)月乃至,賜號昭功敷慶神運石。是年初得燕城故也,勔緣此授節(jié)度使?!睔v史記載寥寥數(shù)語卻道出了萬般艱辛?!疤谒姓邽橘F” ,此石在水底被發(fā)現(xiàn)時如何拖出水面成為最棘手的問題,如按當時普便通用的方法是將石頭綁上繩索,清除掉淤泥,然后用船將石頭從水中拖出。但面對這塊五層樓高的巨石,需要及其巨大的船才能夠完成,據(jù)《天工開物》舟車記載:“糧船初制……載米可近兩千石(交兌每只止足五百石)”,標明在當時的河道運輸船只最大載重量是2000石,實際載重量是500石,約折合30噸太湖石最名貴之處在于周身的孔洞,不能破壞其品相,難度是是分高的。朱勔通過圖示措施完成了巨石的運輸。
參考文獻
[1](宋)無名氏撰.大宋宣和遺事[M].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4
[2](宋)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76
[3](宋)張世南.游宦紀聞舊聞證誤[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宋)汪藻.靖康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6
[6](宋)龔明之.中吳紀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宋)周密.癸辛雜識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8
[8](宋)范成大.吳郡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9](元)脫脫等撰.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0]單遠慕.論北宋時期的花石綱[J].史學月刊,1983(06)
[11]單遠慕.宋代的花石綱[M].北京:中華書局,1983
天津市水上公園管理處 天津 3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