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水彩是西方傳統(tǒng)的繪畫形式之一,而中國水墨是中國最古老的繪畫形式。二者在作畫媒介上都是用水,因而具有相似的畫面效果,但由于西方水彩與中國水墨分別扎根于不同的文化根基中,也就是所依賴的哲學思想的不同,所以導致繪畫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的不同。本文從比較水彩、水墨的發(fā)展歷史,水彩、水墨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性、表現(xiàn)語言的異同來分析,并以中國水彩畫家丁寺鐘、柳毅、王涌等人舉例說明中國水墨對中國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而將中國水墨元素融入西方水彩畫中,使西方水彩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水彩畫。
關鍵詞:西方水彩;中國水墨;比較
1.探尋水彩畫與水墨畫的歷史
1.1簡述水彩畫的發(fā)展歷程
西方的水彩畫起源于15世紀的歐洲,起始于丟勒,發(fā)展于倫勃朗,而十六世紀以后,水彩畫又在英國土壤中以“地形畫”和英國水彩畫的形式發(fā)展起來。十九世紀的英國水彩畫涌現(xiàn)出許多杰出的畫家,透納、格爾丁、波寧頓、康斯泰布爾等,他們或開創(chuàng)水彩畫的新紀元,或為水彩畫進一步創(chuàng)新表現(xiàn)方式,或革新色彩,使英國水彩畫收獲了前所未有的繁盛。
最開始由傳教士把水彩畫帶入中國時,這是中國最早開始接觸水彩畫,但后來由于各種原因導致水彩畫并未在中國得到發(fā)展,直到1840年后水彩畫才開始在中國真正傳播起來,1906年,兩江優(yōu)級師范學堂創(chuàng)建圖畫手工科,這是中國高校設立的第一個藝術系科,新美術教育由此起航,在此培養(yǎng)了許多水彩畫理論與技法的師資,如呂鳳子、吳溉亭、汪采白等人,這些學成畢業(yè)后的學生以全國范圍的教學廣泛地傳播了水彩畫,除了專業(yè)美術院校還有李叔同、李鐵夫等留學生將海外學習水彩的經驗帶回國,為國人傳授水彩繪畫相關知識,為水彩在中國扎根做了很大的努力。
1.2簡述水墨畫的發(fā)展歷程
水墨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其歷史要比水彩畫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中國最早的水墨畫產生于東晉時期。戴逵的《吳中溪山邑居圖》、顧愷之的《雪霽堂五老峰圖》是最早出現(xiàn)的水墨畫。 顧、戴之后,水墨畫進一步發(fā)展,并且出現(xiàn)了專門評論水墨畫的論著??梢?,水墨畫在當時已經比較流行。其中,宗炳和梁元帝為有名的水墨畫評論家。 唐代是水墨畫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出現(xiàn)了許多有名的大畫家,如吳道子、李思訓父子、王維等人。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xù)有發(fā)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
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本褪钦f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xiàn)“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明代徐渭的《墨葡萄圖》以其筆墨抒情大放異彩。清代又有石濤、八大山人將蒼涼桀驁之情融于畫中。到了20世紀,更有齊白石將傳統(tǒng)水墨引入現(xiàn)代藝術領域,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2.比較水墨畫與水彩畫之間的異同
2.1從對“水”的運用來比較
西方水彩畫與中國水墨畫天然的契合之處就是都以水作為繪畫的媒介,水彩畫家以水為元素,以彩為源,通過“水”和“色”的相互作用,使得畫面呈現(xiàn)潤澤、透明、淋漓流暢的特點。而中國的水墨畫在以水作為媒介的同時,還賦予了水獨特的情趣,認為“水”是運用來解釋生命和自然的一種載體。因此,水的這種藝術特性很容易同水墨畫所追求的氣韻相生結合在一起。水彩畫和水墨畫因為用水方面的融合,使得兩者之間能相互借鑒,相互學習,共同營造出一種與延伸生命,融合自然的精神。
2.2文化背景的比較
從西方文化和美術傳統(tǒng)上看,西方的水彩畫由于受到西方人理性觀念的影響,西方水彩畫側重于寫實,追求畫面物體的逼真效果,講究光線的明暗、色度、比例、色性等法則。而中國水墨由于受到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觀念的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中國水墨畫側重于寫意,不追求物體的逼真效果,而是追求“傳神”,講究神韻、寫意、靈動的畫面效果。
3.中國水墨畫對中國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中國繪畫與西方的繪畫效果不同,中國的繪畫中更加注重意境、注重神、注重韻,而不是形,中國繪畫中常常強調以形寫神,這對于水彩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例如著名的水彩畫藝術家丁寺鐘的繪畫作品《丁村月明》(圖1),在這幅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丁寺鐘通過山、云、房子、意象對比,以及運用濕畫法一氣呵成,營造具有韻的意境美,通過運用現(xiàn)代化構圖語言形式,結合我國水墨風景畫的繪畫韻的特點,拋棄光線與體積的描繪,巧妙通過山、房子、云的空間布局,完美的展示其繪畫技巧,在沒有追求形的基礎之上直接追求韻,使畫面具有了中國水墨畫的特點。
4.結語
中國繪畫與西方的繪畫效果不同,中國的繪畫中更加注重意境、注重神、注重韻,而不是形,中國繪畫中常常強調以形寫神,這對于水彩繪畫藝術的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本文從比較水彩、水墨的發(fā)展歷史,水彩、水墨表現(xiàn)形式的差異性、表現(xiàn)語言的異同來分析,并以中國水彩畫家丁寺鐘、柳毅、王涌等人舉例說明中國水墨對中國水彩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而將中國水墨元素融入西方水彩畫中,使西方水彩成為具有中國民族精神、民族靈魂的水彩畫。
參考文獻:
[1]柴建強.試論水彩畫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畫的創(chuàng)新與融合[J].名作欣賞, 2020, 000(005):P.179-180.
[2]周展. 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與水彩人物畫求同存異之探究[D].
[3]聶世忠. 水彩的水墨介入情懷[J]. 中國文藝家, 2017, 000(008):P.8-8.
[4]馮菡子. 談水彩畫與中國水墨畫的關系[J]. 美術, 2016, 000(007):146-147.
作者簡介:王天圓(1995.10.30—),女,漢族,籍貫:安徽滁州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研究方向:水彩
江蘇師范大學 江蘇 徐州 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