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腦卒中的發(fā)病率開始逐年提升,已經成為對人們生活健康產生主要影響的一個公共衛(wèi)生問題。隨著現代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診斷水平的不斷提升等,腦卒中的早期診斷工作也在不斷被提上日程。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和腦卒中等缺血性疾病存在密切的關聯,對頸動脈斑塊進行早期診斷有助于早期發(fā)現,這對預防該病癥的發(fā)病十分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對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檢查的各種影像學檢查的相關情況,以期待所得的結果,可以為相關的檢查工作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影像學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6-5328(2021)05-078-02
腦卒中屬于一種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目前該疾病已經成為繼心血管疾病和癌癥之外的第三大導致人死亡的病因,而且腦卒中也是長時間衰弱、發(fā)病和致殘的主要原因。腦卒中的發(fā)病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之間的關聯密切,頸動脈粥樣硬化是缺血性腦血管疾病加重的主要原因,其病理機制是存在局部的頸動脈狹窄和斑塊脫落,因此會導致遠端腦組織出現缺血性的梗死。近幾年影像學技術在不斷的發(fā)展,所以在腦卒中的診斷中也開始應用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技術進行檢查,并且也能在檢查中發(fā)揮一定的作用。本文基于此研究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進行檢查的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的情況,并將主要情況進行如下的綜述。
1.超聲成像技術診斷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頸動脈超聲檢查主要包括常規(guī)的頸動脈超聲檢查和頸動脈超聲造影檢查,此外也常采用血管內超聲、經顱多普勒超聲等檢查手段進行檢查。頸內超聲檢查手段能夠測量患者斑塊的總面積,而且其分辨率較高,能夠區(qū)分頸動脈的血管壁的主要成分。臨床認為[1]頸內動脈超聲檢查屬于一種安全的無創(chuàng)檢查手段,所以這種檢查手段常常被應用在頸動脈狹窄等檢查當中,但一般認為這種檢查存在一定的限制,比如頸動脈超聲檢查的質量和檢查結果的可靠性可能會受到相關操作者專業(yè)知識或者操作技能的影響而導致的可變性結果。
2.血管內光學成像對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檢查
斑塊的光學研究技術相對較多,一般臨床常應用血管內鏡或光學相干斷層成像技術、光譜分析技術等對患者進行診斷。血管內光學和超聲成像技術都能實現對斑塊形態(tài)的分析和評估,利用光譜分析的方法和專用的造影劑能夠同時對斑塊進行表征??梢詫崿F對低風險或中風險的患者群體的診斷工作,在檢查的過程中若利用侵入性的檢查手段進行檢查,會產生較多的并發(fā)癥,這樣就很難在臨床上適用。所以臨床建議對患者通過無創(chuàng)的檢驗手段實施檢查,但無創(chuàng)檢驗方法可針對斑塊進行表面的分析,卻很難進行內部的具體判斷。
通過血管內窺鏡技術對患者進行診斷可直接的評估血管和支架的管腔情況,有助于發(fā)現斑塊突起的比率,但這種診斷的穿透性有待提高,不能檢測FC厚度,可以實現對血栓的評估。血管內窺鏡對所獲得的清晰的視野具有較高要求,所以在近端保護和帶有過濾裝置的遠端保護之下進行,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利用氣囊閉塞頸總動脈、頸外動脈的方式來進行,它能夠減少流血量,進而獲取清晰的圖像[2]。血管內窺鏡狹窄的視野角度會限制管腔之內的可吸收區(qū)域,特別是在曲折的病變當中具有較好的價值。根據相關的研究結果術前評估確定為易損斑塊的病變,當利用血管內窺鏡檢查證實以后,如果患者存在黃色斑塊突出或飄動等情況,則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治療。
而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技術主要是利用光纖的傳輸和紅外線數來進行快速的頻譜區(qū)域分析,在進行檢驗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注射造影劑的方式來進行強化的檢查。近紅外光譜檢驗屬于一種基于導管的侵入性檢驗技術,這項檢驗技術可利用波散射的原理對相對應的脂質概率梯度圖進行檢查,由此所產生的脂質核心負荷指數可對相鄰結構當中的高脂質含量進行描述。
3. X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技術
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是臨床常用的一種影像學診斷技術,對患者進行檢驗時可利用平掃、血管成像技術和能譜CT等方式進行非侵入性的診斷。這種診斷技術的空間分辨率較高,所以能夠對局部的血管管腔狹窄程度進行檢測和評估, CT血管造影技術即便在曲折的血管形態(tài)中也能直觀的進行觀察??梢酝ㄟ^CT技術評價患者的血管管腔的狹窄,也可以了解表征斑塊的具體形態(tài), CT能實現對血管鈣化的檢查。但臨床研究認為和密級鈣化斑塊相關的線束硬化會使得斑塊擴大,并且會導致管腔存在模糊,特別是在小直徑的血管當中。CTA技術能夠快速的成像,而且也能在彎曲的血管當中觀察到整個血管的起源和走形,CTA技術具有更廣泛的掃描范圍,它可以使動脈成像更加標準化,提升整體檢驗的敏感度[3]。能譜CT技術是臨床上常見的無創(chuàng)動脈造影技術,這項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傳統的CT相比,這項技術可采及虛擬的單幅圖像,在經過點塵機之后能使得圖像變得更加清晰,提升了整體的空間分辨率。
4.MRI成像技術
MRI技術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診斷中也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這項技術主要包括磁共振血管成像技術和血管壁成像技術。而且該技術和超聲技術、 CT技術等都存在差異,MRI技術能夠在檢驗的過程中提供較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可以利用無限視角來避免電離輻射產生,而且不會產生鈣化等為影的影響,所以這項技術也在臨床中被廣泛的推廣。
5.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簡述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幾種影像學檢查技術。在未來影像學不斷發(fā)展,筆者相信對顱頸動脈的粥樣硬化進行檢查將會有更多的有價值的檢出手段可以利用,它將會對臨床實踐提供更多有效的信息。
【參考文獻】
[1]李穎,鄭義.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影像學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裝備,2020,17(11):188-194.
[2]辛浩,唐少珊.頸動脈粥樣硬化易損斑塊判定的相關影像學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20,24(05):637-641.
[3]程曉藝,寇秀玲,黃明剛,常小妮,李芝林.頸動脈斑塊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影像學分析[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9,40(06):960-966.
作者簡介:張露(1994-9),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內蒙古包頭,學歷:在讀研究生,單位:內蒙古醫(yī)科大學,研究方向: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
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