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仰臣
蘇軾詩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大意是說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其實,我們在記敘文寫作中也有同樣的情況。
徜徉景區(qū),選好最佳角度,可以拍出一張極具風(fēng)格的照片;寫人敘事,尋找創(chuàng)新角度,可以寫出一篇別有洞天的文章!所以,要想讓你的文章贏得讀者的青睞,就得注意選擇敘述視角。
我們該怎樣選取敘述視角呢?“第一人稱視角”是首選。這種敘述視角是以“我”(或“我們”)的口吻,敘述所見、所聞、所感,仿佛與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給人一種真實、親切之感,有利于表達文章主旨。比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主要回憶“我”八歲時的一次爬懸崖遇險、脫險的經(jīng)歷,告訴讀者一個重要的人生經(jīng)驗,給讀者以啟發(fā)。請看其中的片段:
我往下看,感到陣陣暈眩;一股無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緊貼在一塊巖石上,感覺天旋地轉(zhuǎn)。我想掉頭回去,但知道我絕對回不去了。這太遠,也太危險了;在懸崖的中途,我逐漸感到虛弱、無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頂部的路看起來更糟——更高,更陡,更變化莫測,我肯定上不去。我聽見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誰,最后才意識到那就是我。
選文表現(xiàn)了“我”的恐懼心理,尤其是“我”內(nèi)心的焦急和無助,真切、細致、可信。
再看李敬茹同學(xué)仿寫的題為《含淚的微笑》的習(xí)作片段:
我在心中暗暗對自己說:“這次見到爺爺,一定不哭,一定不讓眼淚流出來。要面帶微笑,要把我們的快樂帶給病危的爺爺,要讓爺爺覺得我們生活得很幸福,不讓他牽掛我,擔(dān)心我……
綜上兩個片段,充分表明了第一人稱敘述的優(yōu)勢:容易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便于抒發(fā)情感 ,便于進行詳細的心理描寫,使文章更具真實性,更有吸引力。
接下來我們再看第二種寫人敘事的敘述角度,俗話說:“當(dāng)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以旁觀者的身份,敘述有關(guān)“他”(“他們”)的事情或場景時,也就是選擇第三人稱敘述時,又有怎樣的特點呢?請看《送給世界一棵卷心菜》一文的節(jié)選。
在媽媽的幫助下,卡蒂在自家的后院開辟出一小塊空地。卡蒂細心地照顧它,及時地為它澆水、施肥。同學(xué)們的花種開出了漂亮的花,卡蒂的卷心菜碧綠的葉子也鋪滿了空地。一天,幾個同學(xué)來“拜訪”卡蒂的卷心菜,同時發(fā)出了驚呼,一個同學(xué)說:“卡蒂,你的卷心菜太大了,這是我見過最大的卷心菜!”看到自己種的卷心菜受到了同學(xué)的肯定,卡蒂非常開心。
媽媽從鄰居家借來一臺稱,幾個小伙伴合力把卷心菜搬到了稱上面,一稱,40磅!鄰居說,卡蒂的卷心菜可以拿到博覽會了。
聽媽媽說,施濟所現(xiàn)在的經(jīng)營也很緊張,如果把這棵卷心菜送給施濟所,是不是也能幫他們解決一點問題?
作者站在旁觀者的立場,采用第三人稱,以局外人的身份來敘述卡蒂種植卷心菜的故事,表現(xiàn)了卡蒂的關(guān)愛他人、樂于助人的品質(zhì),表現(xiàn)了第三人稱敘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比較自由靈活地把豐富多彩的生活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劉思齊同學(xué)的習(xí)作《品味同窗》的片段:
他做事的認(rèn)真勁兒也無人企及。記得在一次班會課的排練上,他拿著劇本,瞪著小眼,有模有樣地一邊慢慢踱步一邊仔細地讀著劇本,胖胖的身體宛如一顆會動的豌豆左右搖晃……演出開始了,他氣勢恢宏地站在舞臺中央,搖晃著腦袋,忘情地投入到角色的塑造中去,沉浸在了高水平的演技里……演出結(jié)束時,雷鳴般的掌聲再一次轟然響起……他瞇著本就不大的眼睛,在掌聲中走下舞臺,白凈的臉上泛著不自然的緋紅,那是勝利的愉悅。
小作者巧用第三人稱,記敘同窗排演劇本的小事,表現(xiàn)了“他”做事認(rèn)真的特點,表達了對同學(xué)由衷的贊揚之情。
下面我們來介紹第三種敘述視角——“錯位視角”。
為了改變沉悶的敘述方式,我們不妨運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從對方的角度切入,“言對方行為,吐自己心聲”。通過描繪錯位后的人物角色的親歷親感,委婉含蓄地表情達意,別有一番情趣。
王維就曾經(jīng)用過這個寫法,他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不說自己思念兄弟,卻反過來遙想兄弟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動,從而更好地表現(xiàn)思念兄弟的情感,曲折有致,濃郁鮮明。
下面我們來欣賞作家舒婷寫的《我兒子一家》一文,領(lǐng)悟“錯位視角”的表達方式吧!
我今年五周歲了。有位伯伯來家里,說起他兒子結(jié)婚后想搬出去獨立住,但是伯伯心里舍不得。媽媽勸他說:“孩子成家就應(yīng)該離開父母。小思長大后我也要讓他走。但是,如果他們愿意讓我?guī)兔O子,十個八個我也不嫌多?!蓖砩衔也凰X,媽媽坐在我的小床邊,問我怎么啦。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也要和你一起住。媽媽笑著把爸爸叫來,向我保證,等我長大還要很多很多天,這以前我們?nèi)藳Q不分開。
舒婷化身為兒子,以他的視角描寫一家人,表現(xiàn)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諧、快樂、幸福的氛圍和情趣,這正是作者要表達的生活態(tài)度,十分新穎別致。
再請看習(xí)作《家有小女》片段中,賈啟蒙同學(xué),用媽媽的口吻敘述女兒剛生下時,膽子特別小。敘說故事,趣味無窮!
在醫(yī)院11樓的一間產(chǎn)房里,住著三個嬰兒。有人開門稍不留意,房門就會“吧嗒”一聲關(guān)上了。別的孩子都睡得那么香,而我家這個小女卻嚇得哆嗦一下。無奈,我先生成了門衛(wèi)!
女兒剛剛學(xué)會走路時,這個壞習(xí)慣還改不掉,家里來客人了,她總是嚇得躲進臥室里不敢出來!呵呵,那一副小家碧玉的形象啊,我很想改變她這個“天性”,我母親說改不了,說她跟我小時候一模一樣。無奈,一切順其自然吧!
我們再來感受第四種敘述角度:“物象視角”,即化物為人,就是把動物、植物或無生命的物品等物象擬人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和情感,并作為敘述視角來敘說故事。這樣能夠避俗出新,情趣盎然。行文過程中,注意人或物的口吻,要符合其身份、特點,避免機械性的概念替換。比如作家阿來匠心獨運,從“一滴水”這個獨特的視角,通過水的旅行歷程,從古代到現(xiàn)代,從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xiàn)了麗江古城的美麗和魅力,表達了對麗江的喜愛和贊美。
我曾在報紙上讀到一篇學(xué)生佳作《留下》,作者以一只鶴的視角,敘述鶴在高空飛翔看到長江的色彩、支流的污染、太湖的赤湖、水面的死魚、布滿水葫蘆的水域,等等,形象地反映了曾經(jīng)環(huán)境污染的狀況。在行文中利用鶴們的對話,進行前后的對比,將之前人們對環(huán)境污染的麻木進行了辛辣的諷刺,自認(rèn)為沒大礙的環(huán)境污染讓人類嘗到了苦果。
最后,我們再來看看“多主體視角”,就是選擇多個不同主體的視角,從不同角度敘述同一個事件,或者表現(xiàn)主題的不同側(cè)面,使文章更加客觀、全面。
比如習(xí)作《帶著追問出發(fā)》,就是從多視角切入的,文章開篇拋出一個問題:“生命的高度是什么?”然后借花兒、小鳥、蝴蝶以及村中老者的口吻,依次做出“綻放美麗”、“自由飛翔”、“生命再生”以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等不同的回答。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生本質(zhì),在引起讀者共鳴的同時,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人生認(rèn)識的深度,使抽象的人生變得具體、明朗,使行文生動活潑。
總之,寫記敘文時如能根據(jù)需要而活用第一人稱、第三人稱、錯位視角、物象視角、多主體視角等敘述角度,必能使敘述不落俗套,為文章增色。
【文題演練】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長的旅程中,我們總有很多初遇的機會。初遇某個人,發(fā)生心靈的碰撞;初遇某件事,感悟情感的真諦;初遇某本書,陶冶自我的心智……無論是怎樣的初遇情形,都會觸動我們的心靈,溫暖我們的人生。
請以《初遇》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感情真摯,文體不限(詩歌除外);[②]字?jǐn)?shù)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名、校名、地名。
【思路點撥】
題目《初遇》,是指初次遇見或第一次遇見,它是一種心理體驗,寫作中需要渲染“初遇”的意義。具體的寫作角度,有以下幾種:
1.初遇某個人,抓住他(或她)性格上的閃光點。
這個人可以是身邊最親近的親朋好友,也可以是陌生人,如路人、顧客、書友等。不管寫哪個人,都要注意選取你與他(她)初遇以后,用他(她)身上的閃光點作為立意的方向,來歌頌一種社會風(fēng)尚,來反映人間冷暖,來弘揚時代正氣。這需要你在記敘中運用具體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讓他(她)眉目清晰,笑語可聞。
2.初遇某種物,表達從它身上得到的啟發(fā)和感悟。
可以是某種動物、植物或者某種工藝品,甚至是微觀世界里顯微鏡下的東西等,只要你初次遇見它時產(chǎn)生了難忘的感情就行;也可以寫某本新書、某本名著或者某首歌曲,讓你展開聯(lián)想,頗有幾分新意。例如你不經(jīng)意瞥見一株生長在樓梯臺階的縫隙里的很不起眼的小草,其生存環(huán)境惡劣,也小得可憐,卻樂觀地隨風(fēng)擺動,從而啟發(fā)你,讓你從憂傷中振作起來,這種相遇就非常有意義。
3.初遇某處景,用情景交融的文字浸潤讀者的心田。
也可以引領(lǐng)讀者與你一起欣賞初次遇到的某處不尋常的風(fēng)景,例如九寨溝、鳳凰古城、周莊……還要啟發(fā)讀者思考你所寫的這種風(fēng)景的特別之處,以及相遇之后心靈上產(chǎn)生的情感,用情景交融的文字浸潤讀者的心田,令人心生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