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蕾
【摘 要】正當性審查制度的建立為排除或者修正輕率訴訟及不當訴訟提供了解決方法,同時使得法官在訴訟之初就必須確定訴訟標的和要件事實,由此整個訴訟得以沿著民事實體法給定的要件事實的范圍而展開攻擊防御,從而實現庭審的集中化和迅速化。文章從我國正當性審查制度的必要性入手,以正當性審查的程序構造及配套程序探討其建構,并闡述其要旨。
【關鍵詞】正當性審查;制度建構;要旨
一、建構正當性審查制度的必要性
我國民事訴訟在訴訟效率和訴訟公正兩個方面目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一方面,浪費司法資源的不當訴訟目前仍頻發(fā),而這些案件一般都會走完包括審前程序、開庭審理程序等全部訴訟流程后才能最終結案,漫長的訴訟過程無論對于當事人還是法官而言都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但由于原告的起訴往往并未違反《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的起訴條件,現行法規(guī)范層面對此缺乏有效的應對措施,法官也只能聽之任之。另一方面,由于民事訴訟缺乏有效的爭點整理程序,也使得庭審的集中化難以實現,從而難以提升訴訟效率。目前我國審前準備程序最主要的程序構造還僅僅局限于證據交換,對于爭點整理并無必要的程序規(guī)范。盡管這些不當訴訟案件的最終裁判在實體公正層面往往并無可指摘之處,但由于當事人在庭審中并未得到充分表達意見的權利就遭致了敗訴裁判,這種屢屢發(fā)生的突襲性裁判對于司法的公信力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傷。總而言之,當事人缺乏充分的程序參與,所以對于程序自身的公正性自然也難以產生足夠的信任。但就當事人未主張相應的主要事實或者主張缺乏實體法根據的情形,現行法上并無應對措施。
面對上述問題,正當性審查制度的建構,可有效應對效率和公正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構建訴的正當性審查制度,可以明確民事訴訟中的訴訟標的及實體法上的規(guī)范依據,并以此結合法解釋學操作確定訴訟案件中的要件事實及主要事實,并進而確定本案雙方無爭議的事實以及爭議焦點。如此才能有效克服我國司法實務中長期存在的庭審無的放矢和無謂證據調查這兩大弊端,從而實現庭審的集中化和迅速化。
二、正當性審查的制度的建構
(一)正當性審查的程序構造
正當性審查的程序構造,主要分為“審查、釋明、駁回”這三個主要程序環(huán)節(jié)。法官先根據訴訟標的相關的實體法規(guī)范確定要件事實,而后將案件中的事實涵攝于要件事實,從而確定本案中的主要事實之所在并進而評價主要事實是否足以支撐實體法上的法律后果。其后,就主張不充分或者不恰當者,法官應當為釋明,向當事人告知本案中的實體法律關系、法律行為的性質以及相應的要件事實,并提示當事人在事實主張上存在何種問題。在當事人怠于補充或者修正時,法官可以“訴明顯無理由”為由判決駁回該訴。之所以用判決而非裁定,是因為這種裁判判斷的是實體問題而非程序問題。
在三個程序環(huán)節(jié)中,需要著重討論的是釋明問題。在正當性審查中,釋明的意義在于可以治愈那些不當的事實主張或者訴訟請求。釋明權的行使并非職權主義的本質體現,它屬于法官的訴訟指揮權。釋明權是對辯論主義的必要的修正,否則對當事人完全放任不管可能會使得訴訟脫離國民的正義情感,妨礙實體正義的實現。法官最佳的做法是在審前準備階段就解決正當性問題。對此,可通過適度擴張法官的訴訟指揮權來解除對于釋明權的不當限縮。
(二)正當性審查的配套程序
就正當性審查的配套程序,則應當構建立案審查階段的事實主張具體化義務以及完整的爭點整理程序。完整的爭點整理程序則不僅僅包括訴的正當性審查,還包括在此之前的訴訟標的的表明和特定,及其后的被告主張的重要性審查等程序環(huán)節(jié)。
首先,爭點整理階段,法官依然有必要去結合案件中的生活事實及訴訟請求去檢索相應的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或者其他完全性法條。因此訴訟標的問題理應放在爭點整理階段處理,法官應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和遵守實體法規(guī)范的前提下初步確定訴訟標的,并在后續(xù)的正當性審查中視情況進行修正。其次,在對原告所提起的訴的正當性審查后,應當對于被告主張事實為重要性審查。這種審查類似于正當性審查,即審查被告在答辯中所主張的全部事實是否在形式上足以導致原告的訴無理由。如果結論為肯定,則被告的主張就被認為具有重要性,程序才有進一步延續(xù)的必要。第三,在通過事實層面的正當性和重要性審查之后,法官可以為證據層面的爭點整理,述過程中,應當在法官的指揮下允許當事人辯論、提出和交換證據、以及申請取證,從而實現爭點收集、爭點討論和爭點確認三項功能。第四,在理論上還可以探討的是,在上述爭點整理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法官為證據的可證性審查,即審查由間接證據支撐的間接事實是否能夠推認主要事實存在,如果答案為否則無需為具體的證據調查。
三、正當性審查的制度的要旨
(一)事實主張具體化的標準
有別于起訴階段形式審查中的事實主張具體化,在正當性審查中也需要為事實主張具體化的審查。其原因在于正當性審查是訴的正當性要求,主張及證明責任的分配本身是一個法規(guī)范的解釋問題,與具體的訴訟情境無關,因此,當事人在訴訟中不能主張抽象的要件事實而應當主張與要件事實對應的具體生活事實。民事實體法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一般都是純粹的事實要件,但也有不少規(guī)范的構成要件中包含有評價性要件,例如《民法典》第7條中的“誠信原則”,第8條中的“公序良俗”等。就評價性要件,作為評價對象的具體事實才是主要事實。而最為典型的則是《民法典》中頻頻出現的“過錯”。就評價性要件,作為評價對象的具體事實才是主要事實。這種主要事實,又可以分為評價根據事實和評價妨礙事實,分別由本證方和反證方主張。
相較于“過錯”,“因果關系”要件則更為復雜,因為它兼具事實性和評價性。在侵權法上,“因果關系”原則上需要先區(qū)分為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和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然后在這兩個層面中分別考察條件關系和相當性。相當性為法律問題所以由法官職權判斷,而條件關系原則上是事實問題因而需要當事人主張,對其判斷則需要結合評價根據事實、評價妨礙事實和經驗法則。而經驗法則又可以區(qū)分為一般經驗法則和特殊經驗法則,前者為免證對象而后者原則上依靠鑒定意見去證明。但就條件因果關系的主張而言,往往只需要當事人在訴狀中闡述發(fā)生因果關系即可。
(二)《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要件事實
要件事實確定的關鍵在于主張及證明責任的分配。鑒于我國大量民法規(guī)范往往在表達上并未充分考慮證明責任分配,這種操作一方面需要原則上堅持羅森貝克“規(guī)范說”去解釋《民法典》規(guī)范,另一方面則需要在解釋時更為靈活,尤其是需要結合規(guī)范目的分析而非局限于文義解釋和體系解釋方法。鑒于請求權在民法中的基礎性地位,我們需要就《民法典》中核心的請求權基礎規(guī)范的要件事實進行系統(tǒng)整理。例如,《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第四章到第十章就各類特殊侵權作出了規(guī)定,在具體的審查操作中,法官將基于分析所確定的要件事實與案件中的主要事實相互印證,即可確定案件中原告所提起的訴是否滿足正當性。例如,原告主張基于產品責任的賠償請求權,其要件應當包含“產品存在缺陷、損害、兩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而在原告的事實主張中,“被告出售的混凝土不合格”可涵攝于“產品缺陷”要件,可涵攝于“損害”要件,“原告無奈只有為被告行為造成的后果采取土建修復工程,從而造成……”可涵攝于因果關系要件。由此,該訴可以通過正當性審查。
【參考文獻】
[1]崔雅倩. 地方立法雙重備案審查制度正當性研究[D].四川省社會科學院,2020.
[2]袁中華.民事訴訟中訴之正當性審查[J].中外法學,2021,33(02):386-404.
[3]嚴振宇.民事訴訟中法官釋明權內涵探究[J].法制博覽,2021(09):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