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濤
小時候的我很頑皮,人家愛叫我“小猴”。有一次爬樹,我都快爬到高高的樹頂了,卻腳下一閃,幸虧后背的衣服掛在枯枝上,才沒掉下來。大人們見我倒掛在半空中,嚇得趕緊到樹下接我。而我偏不往下掉,于是幾個大人爬上樹把我救了下來。大人們嚇得臉都變色了,我卻一點兒事也沒有,安全落地后,照樣又去玩兒了。
有一次,我跟小伙伴們追著玩兒。許多孩子在我后面窮追不舍,我沒命地狂奔,一不小心沖進了一個未加蓋的糞坑。幸好這糞坑剛清理不久,我才幸免于難,但下半身還是臭氣熏天。我媽媽用一塊肥皂整整給我洗了八次才罷手。
按農(nóng)家的習慣,孩子掉到糞池里必須得除災(zāi)驅(qū)邪,最好的辦法是吃“百家飯”。
幾十個孩子就這樣被大人們發(fā)動起來,分頭到村子里挨家挨戶地乞討煮百家飯的糧食。鄉(xiāng)親們知道是討百家飯,不管家境如何,多少都要給一點兒,什么白米、紅米、赤豆、綠豆、糯米、蠶豆……反正只要是糧食,什么都行。乞討的人家越多越好,不到一百家或超出一百家都沒關(guān)系。
孩子們?nèi)テ蛴?,大人們便動手在我家門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一個露天的大鍋臺。這鍋臺很簡單,三塊大石頭中間擱口大鍋。等孩子們回來了,把所有乞討來的糧食淘洗干凈,放在大鍋里,切上肉丁、火腿絲,最后放上鹽。配料夠講究的,目的是要讓大家把飯全吃光。孩子們像過節(jié)一樣高興,早早就拿著碗筷,猴急地等在鍋旁了。平時要是有誰用筷子敲飯碗,大人是要訓斥的。這時,大人們卻鼓勵孩子們敲,使勁地敲,為的是嚇跑妖魔鬼怪。
不時地從飯鍋里透出一陣陣撲鼻的香味。好不容易才盼到飯熟,大鍋蓋一開,那真叫好看。綠豆是綠瑩瑩的,赤豆是赤紅色的,白米是白白胖胖的,紅米是紅彤彤的……因為有肉丁、火腿絲,飯是油光光、香噴噴的,引得人直流口水。
來吃百家飯的人是越多越好,一律圍著鍋臺站。人人都放開肚皮吃,直到吃得鍋底朝天為止。孩子們不等鍋底朝天,小肚皮早吃得滾圓滾圓,褲帶一松再松,直到褲腰都滑到了大腿根。
奶奶和媽媽見飯被吃光了,臉上才顯出喜悅的紅光,大概是慶幸我消災(zāi)消難了。盡管我只吃過這一次百家飯,但它留給我的記憶卻相當深刻。我猜,百家飯不容易吃到,是因為掉進糞坑的人畢竟太少了。
【摘編自《我的母語課》(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