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琰銘
劇本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是戲劇藝術類文藝創(chuàng)作的基礎。小學語文教材中有部分劇本閱讀,如何做好這類文本的教學啟蒙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劇本的文體特殊性、故事內容的概括和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等幾個方面開展,在學生心中播下一顆閱讀劇本的種子。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材中,出現過幾篇劇本類文本。這些劇本的語言相對容易讀懂,學生讀起來并不費力,演起來也有興趣。那作為教師,可以教學生什么呢?本文即以《公儀休拒收禮物》為例,談談對小學階段劇本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一些看法。
比較文體,了解特點
《公儀休拒收禮物》這篇課文只有一幕,是獨幕劇。小學中年級學生第一次接觸劇本類課文,在排版上就應該可以發(fā)現這和之前學過的記敘文、散文等體裁的課文有所不同。因此,在第一遍閱讀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發(fā)現這一體裁和之前學過的課文有何不同。在學生自由大聲朗讀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給他們提出相應的要求:思考這篇課文和之前學過的課文有什么不同。
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肯定會有所發(fā)現—劇本并不是由單一的自然段構成的,還有其他組成部分。這時教師再讓學生交流討論劇本的不同之處。在經過多次的教學實踐后,學生都可以答出以下幾點:開頭就交代了時間、地點和人物;課文中出現了方括號和圓括號;劇本的主要內容是人物的對話;課題下方告訴我們這是獨幕劇。
學生在回答出來這些不同后,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其發(fā)現劇本的特點。比如學生找到了劇中出現的括號,教師可以順勢鼓勵、引導:“你讀得真仔細,都關注到括號了。我們一起找一找?guī)в欣ㄌ柕木渥印!弊寣W生逐句找?guī)в蟹嚼ㄌ柡蛨A括號的語句。方括號和圓括號在劇本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學生一般可以根據平時的閱讀得出:方括號只有前面有,作用是交代舞臺背景和人物活動等,不需要讀出來;圓括號里的內容交代了人物說話時的表情、動作等,也不需要讀,但可以演出來。這些關于劇本的知識就自然而然地,通過學生自己概括出來了。
學生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發(fā)現獨幕劇的不同后,教師作小結:“這些都是劇本的特點。這篇課文只有一幕叫獨幕劇,那由多幕構成的就叫多幕劇。同學們,通過第一遍讀,我們知道了文體的特點?!蓖瑫r,教師把“一讀知文體”寫在黑板上,明確了第一遍讀后的收獲。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對劇本形式的認知會更清晰。
概括標題,理清思路
在設計教學時,我遇到了一個瓶頸—劇本沒有自然段。該如何分段呢?經過思考后發(fā)現,公儀休和不同人物之間的對話就是劃分段落的依據:故事先寫公儀休在和子明的談話中說自己愛吃魚,再寫他拒收管家送來的魚,最后公儀休告訴子明他拒收魚的原因。
于是,在學生第二遍閱讀時,我拋了一個大問題:“課文是如何將公儀休拒收鯉魚一步一步寫清晰的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找一找公儀休分別和誰進行了對話?”學生在閱讀后會發(fā)現,公儀休先和子明對話,接著和管家對話,最后又和子明進行了對話。這就是這篇課文的三個部分,思路就明晰了。在這一部分教學中,學生的朗讀和概括能力是重點,比如第三部分“說原因”。
朗讀是理解概括的第一步。文中有兩個反問句:“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這兩句的語氣比一般陳述句要強烈,更能夠引起人們的思考,故教師要指導學生讀好這兩句話,可以采用比賽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出反問句強烈的語氣。讀好句子后,教師再讓學生思考是否能用一個小標題來概括。如果學生不能答出,教師可以根據板書順勢引導:“看板書,前兩件事在寫公儀休愛吃魚,卻拒收魚,那這里其實是公儀休在告訴子明拒收魚的真正原因?!?/p>
學生在讀準句子的前提下,就可以嘗試概括這部分的內容了。若學生實在答不上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路厘清后,教師要適時再小結一下:“看,同學們,通過二讀課文,我們就厘清了文章思路。”這樣,學生通過閱讀公儀休和子明、管家的幾次對話,清楚了劇本的寫作思路。
整體感知,初識人物
因為本課的教學是第一課時,所以學生對公儀休人物的品質不需要深入理解,只要有一個大概的、初步的印象即可。因此,學生在讀第三遍時,我的讀書要求是:“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思考公儀休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p>
在讀第三遍之后,有的學生說公儀休是個道德高尚的人,有的說他是個正直的人……學生還沒有學過“清正廉潔”這個詞,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答案適當地引導:“像他這樣不接受別人賄賂的品質就叫清正廉潔?!苯處熢俅涡〗Y:“通過第三次讀,我們初步了解到公儀休是一個清正廉潔的人!”
劇本的教學與記敘文、散文等不同,看起來很容易,實則不簡單。教師要多思考能教會學生哪些劇本的知識,發(fā)揮劇本的作用!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昆山市朝陽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