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丹 李璐璐
“特使,為臨時執(zhí)行某項使命而派遣的外交代表,又稱臨時外交代表?!弊灾腥A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使”有時是外交中的禮節(jié)性代表,有時是推動一項具體外交工作的關鍵人物……他們活躍在中國的外交戰(zhàn)線。
賀龍,新中國首位外交特使走進“巴鐵”
新中國第一次派出外交特使,是前往巴基斯坦。時任副總理賀龍承擔了這項特殊使命。
1956年3月22日至25日,應巴基斯坦政府的邀請,賀龍作為中國政府特使,赴卡拉奇參加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和該國第一任總統(tǒng)伊斯坎德爾·米爾扎就職慶典。
當時正是美國和西方對新中國實行敵視、封鎖政策之時,巴基斯坦是中央條約組織(1955年成立,1979年解散)成員國,剛剛和美國簽訂“共同防御援助協(xié)定”。所以,賀龍這趟特使之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對發(fā)展中巴睦鄰友好關系是關鍵,對沖破西方封鎖亦是關鍵。
對于賀龍的到來,米爾扎非常高興,因為他也曾是一名領兵上戰(zhàn)場的將軍。得知賀龍25日就要回國,他一再追問賀龍何時再來巴基斯坦。賀龍表示,希望在周恩來總理回訪巴基斯坦時同行,米爾扎立即說:“這應該是一項軍人之間的諾言?!北M管只有短短4天,但這次出訪十分成功。
當年年底,周恩來總理訪問巴基斯坦。賀龍遵守承諾,一同來到卡拉奇,再次與米爾扎見面。米爾扎尤為高興,邀請賀龍一同打獵。
王國權(quán),在日本掀起外交風暴
1971年8月22日,周恩來致電日本友人松村謙三家屬,悼念松村逝世,稱松村是“日本卓有遠見的政治家”。24日,派王國權(quán)(注:時任中國對外友好協(xié)會會長兼中日友好協(xié)會副會長)以總理特使身份前往日本參加吊唁松村活動。
周恩來指示:此番赴日,實際上是在沒有外交關系狀態(tài)下開展的吊唁外交,要利用特使的身份,與日本各界廣泛接觸。鑒于佐藤首相執(zhí)行支持中國臺灣的政策,王國權(quán)不主動接觸佐藤。
在他出發(fā)前1個多月,也就是1971年7月15日,中美同時發(fā)布了基辛格訪華的公告,通告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將在1972年5月之前訪問中國。一直跟隨美國搞敵視中國政策的佐藤內(nèi)閣大受打擊,試圖趕緊跟上美國改弦更張的步伐。
其實,此前一段時間,日本國內(nèi)關于改善日中關系的呼聲已經(jīng)很高,佐藤內(nèi)閣因為在日本國內(nèi)遭到潮水般的反對,便想借王國權(quán)赴日之機擺出“積極改善日中關系”的姿態(tài),以緩解國內(nèi)政治危機。在松村謙三的葬禮開始前,佐藤榮作主動走來與王國權(quán)握手,葬禮結(jié)束后又對他說:“回國后請代我問候周恩來總理?!蓖鯂鴻?quán)全程都未作回答,僅有禮貌的握手與點頭。日本記者現(xiàn)場報道說,佐藤和王國權(quán)的兩次會面都不到10秒鐘。
“不主動接觸佐藤”是注意事項,“與日本各界廣泛接觸”才是重要任務。一周內(nèi),王國權(quán)分別會見了日本各界人士500多人,向他們說明中國政府關于中日關系的嚴正立場和各項原則,使日本各界了解到,只要日本政府不改變對中國臺灣政策、不斷絕同中國臺灣的所謂“外交”關系,就不可能恢復中日正常關系。
這是中日交往史上的一場外交風暴,使中日恢復邦交的有關原則被日本社會廣泛了解和理解,王國權(quán)圓滿完成特使任務。
錢其琛,堪比馬拉松的中蘇談判特使
中國改革開放后,中蘇關系的破冰和修復,成為外交工作的一大課題。
1982年,中蘇關系惡化至嚴重的對抗局面。中蘇關系中唯一一點松動的消息,來自1982年年初蘇聯(lián)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烏茲別克共和國首府塔什干發(fā)表的講話,他表示愿意改善對華關系。
鄧小平迅速捕捉到了這一消息。1982年10月,外交部副部長錢其琛被任命為中國政府特使,在北京與蘇聯(lián)政府特使伊利切夫就兩國關系正?;瘑栴}舉行第一輪政治磋商。一場艱苦卓絕的談判馬拉松就此拉開序幕。
從1982年到1988年,中蘇兩國的12輪政治磋商,錢其琛主持了11輪。這12輪政治磋商最終推動了中蘇關系的改善,推動實現(xiàn)雙方的高級會晤。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蘇共中央總書記、蘇聯(lián)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戈爾巴喬夫如期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事件結(jié)束了中蘇兩國幾十年來的不正常狀態(tài),重新建立起正常的國家關系。而特使,正是斡旋其中必不可少的力量。(摘自《環(huán)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