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英
摘? ?要: 《逍遙游》作為《莊子》內(nèi)篇第一篇,整篇文章運用寓言形式說理,以“四笑”為主體內(nèi)容,將“游”分為三重境界,選擇鯤、鵬、蜩、學鳩及斥鴳等具有代表性的形象闡明世間萬物均“有所待”,對比之下提出自己理想中的逍遙之游——“無所待”,即“無己”“無功”“無名”之境界。
關(guān)鍵詞: 四笑? ?三游? ?想象藝術(shù)
莊子在思想意識上不僅與儒家的孔子、孟子不同,在人生哲學方面還與老子的思想有所不同。儒家的孔子、孟子及道家的老子所探索的問題均是關(guān)于人生、政治、社會等這些大問題的,莊子卻對此不置可否,他思考的是關(guān)于個體的人生,即作為個體的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應(yīng)當以一個何種狀態(tài)、何種精神面貌度過自己的一生。細讀此篇,可知曉與領(lǐng)悟莊子人生哲學思想,感受其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精神世界。
一、四笑之逍遙游
《逍遙游》講的是人生的境界,逍遙、游其實都是對于具體事物的超越的狀態(tài)和意識。《齊物論》中莊子反問道:“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①(28)“芒”,茫昧,昏庸,糊涂。人生茫然,庸庸碌碌,因茫然更加忙碌,現(xiàn)今同樣的人生困境依然擺在我們眼前,人們奔波在路上,游走于城市之間,競爭和欲望致使我們離真正的快樂越來越遠。兩千多年前的莊子用充滿想象力的文字,為疲于奔命卻茫然的蕓蕓眾生描繪了一個壯闊高遠、自由灑脫的精神世界。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文節(jié)選了《逍遙游》前三段,這三段內(nèi)容作為課文主體可概括為“四笑”:自由之笑、疑惑之笑、淡然一笑及莊子之笑。
(一)自由之笑
即蜩與學鳩笑鯤、鵬。蜩與學鳩得知鯤、鵬必須借助外力、等待時機才能遷徙移動后,覺得自己可以隨時起飛,若連一棵樹的高度也未能達到,也不強求自己隨處而落。它們自認為比鯤、鵬更隨心自由,故笑之。
(二)疑惑之笑
即斥鴳笑鯤、鵬。斥鴳看到鯤、鵬飛九萬里那么高,心生疑惑,它們究竟想到哪里去?想想自己翱翔于蓬蒿之間,已經(jīng)很滿足,從未想過追求更高、更遠,鯤、鵬,非要上升到九萬里的高度,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等待合適的契機,去一個名為南冥的地方,這是為何?它想不明白,困惑不已。
(三)淡然一笑
即宋榮子笑那些“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和一君,而征一國者”②(8)。以上四類人相比于普通人,雖已很優(yōu)秀,擁有獨特的才華與能力,可以稱之為達人,但宋榮子不以為然,覺得他們均陷于功名利祿的向往和追求之途,受世俗之物牽絆。那么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怎樣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②(9),類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狀態(tài)。宋榮子精神境界已然超乎物質(zhì)追求,達到了一個高于常人的境界。
(四)莊子之笑
其實文本中除了以上三笑外,還暗含“第四笑”,在每一笑之后均有表達莊子觀點態(tài)度的語句。
首先,對于第一笑自由之笑,莊子對于蜩與學鳩笑鯤、鵬之事,他反問道“之二蟲又何知”。莊子并無嘲笑二蟲無知之意,只是認為在受自身與外界限制之下,蜩與學鳩眼界不夠開闊,僅僅滿足于地面與“榆坊”之間的那一方空間,便不解于像鯤、鵬等待時機,飛向未知的遠方九萬里以外。宛若“井底之蛙”所見有限,便難以理解自我認知之外的事物。生活中人的境界各有不同,這是視野影響認知。
其次,關(guān)于第二笑疑惑之笑,莊子表示“小知不及大知”。蜩與學鳩代表的是小智,鯤、鵬等在此為大智。蜩與學鳩笑鯤、鵬,它們雖體積龐大,仍需借助外力才能活動,不能隨心所欲,而莊子也笑蜩與學鳩,揭示出二者亦是不逍遙、不自在的,“決起而飛”卻只能“搶榆坊而止”,還“時則不至”,可見其活動空間有限,人生智慧也表現(xiàn)為小智②(5)。
最后,在第三笑淡然一笑中,宋榮子“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不受外界的物質(zhì)和輿論影響,也算豁達開闊,達到了一般人難以達到的境界;列子可順應(yīng)自然之規(guī)律御風而行,超凡脫俗,異于常人,也是另一番境界。這里莊子對宋榮子和列子,雖有部分肯定,但認為他們達到他理想中逍遙的境界了嗎?當然沒有。他說宋榮子“彼其于世,為數(shù)數(shù)然也”,列子則“猶有所待者也”②(9-10)。
綜上可見文本中“三笑”是在闡述不同境界和角度下人物之觀點與想法,暗含的第四笑才是莊子在闡述自己的哲學思想與觀點。無論是“飛之至”偏低的蜩與學鳩,還是借助風力飛到九萬里高空的大鵬,又或者御風而行的列子,他們均非自由自在,而是“有所待”,故莊子“一笑置之”,由此引出并闡釋了自我認為的逍遙之至高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②(10)
二、三游之逍遙游
莊子對“游”,在文本中展示了三個層次:“小知之游”“有待之游”“無待之游”。
(一)“小知之游”
蜩與學鳩、斥鴳、朝菌和蟪蛄,均是此“游”的代表。蜩與學鳩、斥鴳它們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飛翔遨游,誤以為這已是最廣闊的天地,在空間上宛如“井底之蛙”,它所處的環(huán)境限制了它的想象,故而不能理解為何鯤、鵬要等待時機遷徙到遙遠的九萬里之外。朝菌和蟪蛄,生命如此之短暫,受時間上的限制,根本不能想象冥靈、大椿一輩子生命有多長??偠灾靶≈巍笔芸臻g與時間的限制,根本無涉于逍遙,只是最低層次的“游”。
(二)“有待之游”
鯤、鵬、大椿、彭祖、四達人、宋榮子和列子均是代表。鯤、鵬的身心眼界均要高于小智慧之代表,但它們?nèi)皂毜却匀唤缰械暮_\及六月的大風,才可進行遷徙。宋榮子笑那些才智與能力較為出色的人——四達人,認為他們雖然也是佼佼者,可仍在為功名利祿奔波,他淡然于世,不因外界的物與評價改變自己,不管別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都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和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過莊子認為,宋榮子仍有未達到的境界。列子能掌握并利用自然規(guī)律,御風而行,也算是超凡脫俗,可莊子依然認為其并未達到逍遙之游,原因是“猶有所待者也”,這是第二種層次的“游”。
(三)“無待之游”
這才是真正意味上的莊子所認為的逍遙之游。這種“游”,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可達到,是那些熟知自然運行的規(guī)律且能運用自如“以游無窮者”。也可以說是那些活得明白,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清楚自己一生所追求的,自己所需究竟是什么的人。如許由,當堯想將天下交由許由治理,他以鳥和鼴鼠為例,說鳥兒棲息需要一根樹枝就可以了;鼴鼠喝水,只需解渴便好,給它一條河流喝足剩下的就是多余,借此表明自己對天下、名利的忽視②(11)。
為什么那些人可以達到逍遙之游的境界?莊子從物與物、人與人的對比中得到結(jié)論:世上萬事萬物,所求有大有小,他們共同之處在于均要受到一定的限制;無論是怎樣的人,亦被生死、榮譽、功利等所牽絆,并無自由可言。關(guān)鍵原因就在于“有己”“有功”“有名”。只有順應(yīng)萬物,“無所待”才可謂自由逍遙之境界。能做到“無己”,擺脫外物的束縛、形體的限制,達到物我合一;“無功”即除去功名利祿之心,不貪圖功與利;“無名”不追求俗世所具有的那些功名利祿,忘記一切名利、榮譽、得失等,只隨心且超然物外。
在莊子的哲學思想觀念中,逍遙具有相對性,無論“小”與“大”,均還是有所待,即萬物皆是有所待的,并未達到真正的逍遙。逍遙在文本中可指悠然自得、安閑自在的樣子,同時有無所羈絆、無所憑借之意。何為游?文中的游是逍遙的外在形式??偠灾?,所謂“逍遙游”即無束縛、自由自在的活動,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的精神世界?!盁o待”之“游”,才可稱之為逍遙之游,是最高層次的“游”。
三、想象藝術(shù)特征
莊子其文,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寓說理于想象。魯迅先生言莊子“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tài)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③(23)?!跺羞b游》一文中,想象運用自如且奇特,具體體現(xiàn)為三個方面:
(一)在想象中夸張
世界真有若鯤、鵬如此之大的鳥嗎?真有像大椿和彭祖如此長壽之人嗎?顯然不是。莊子發(fā)揮奇思異想,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神話的世界。寫到北冥魚——鯤,其碩大連它的背都不知有幾千里。但莊子并不滿足于此,繼續(xù)將魚化為鳥,由水棲動物變化為飛禽類,空間由水里轉(zhuǎn)換為廣闊天空,一個立體的形象與畫面依然構(gòu)成。這個鳥背寬,當兩翼張開后,寬達背的兩倍,故在飛翔時對周圍空氣變動造成極大影響,像天邊的云彩,遮天蔽日,飛翔的高度直接上升九萬里。若以這樣的視野觀察我們所生活的地方,則一切將變得渺小。莊子通過鯤、鵬,使我們的視野不斷地擴大,而不是像蜩、學鳩和赤鷃局限于眼前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所見所知有限,因此難以理解鯤、鵬的廣闊世界。莊子將夸張運用于想象中,對古代神話素材進行主觀創(chuàng)造,賦予鯤、鵬更多的釋義與價值,使讀者聯(lián)想到“鵬程萬里”“鴻鵠之志”等,它們均作為遠大志向的代表④(123)。
(二)在想象中對比
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進行了對比。莊子通過鯤、鵬與蜩、學鳩和赤鷃的對比揭示人與人的關(guān)系,他并不是嘲笑那些普通人,只是普通人往往難以理解,更對他們置以嘲笑,人生境界不盡相同的。鯤、鵬之大與蜩和學鳩之小形成鮮明對比,是體型、眼界和追求的大與小兩種極端表現(xiàn)。時間上,朝菌見到日出卻見不到日落便會消逝、蟪蛄短暫的生命竟一年不到,生命如曇花一現(xiàn);冥靈的一年相對于普通人的兩千歲,更甚有大椿生命的一年,便是普通人時間的三萬多年之久,莊子敢想也敢寫,長壽與生命短暫將兩種極端對比下,意在造成一種張力。莊子以冥靈、大椿等為例,意在將我們帶入另外一個世界,以廣闊的視野及全局的觀念回顧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城市,使日常發(fā)生的事情變得瑣碎細小,暫時的榮辱興衰也不再那么重要。當我們能夠看清楚想明白這些的時候,人生不會那么茫然,思想境界將會提升。
(三)在想象中寄寓觀點
文中暗含的“第四笑”實際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三笑”在想象中通過具體的形象說明何為有所待,為闡明主張與理念作鋪墊,提出逍遙游之最高境界。如《莊周夢蝶》也是在想象與現(xiàn)實之間通過故事表明心跡——笑看夢中虛無,既然人生如夢,我們何不以夢里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面對現(xiàn)實生活、物質(zhì)世界,雖難以處處如意,但不能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是借鑒超然物外的精神與灑脫的氣度,尋得心靈的安詳和寧靜。
莊子生于戰(zhàn)國動蕩時期,在世俗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境界。雖才華橫溢,受到諸國國君賞識,但他以“寧生而曳尾涂中”⑤(271)的神龜自喻,用龜?shù)倪x擇和意向表明自己的志向,不為名利所動,不愿意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只愿做那泥中一只普普通通的“龜”,不受任何外界的束縛。這便是在用行動證明自己的精神追求。
人須不斷地領(lǐng)悟人生真意,提升思想境界。《莊子》一書想表達的最核心思想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自得。這種狀態(tài)即無己、無功、無名的狀態(tài)。逍遙是一種解脫,無障礙、無煩憂,但并非無所事事,且感到空虛和厭煩,這不是逍遙;一個人也許忙碌一天,但是內(nèi)心是開心、充實和快樂的,仍然是達到了一種逍遙的狀態(tài)。逍遙,不是他人如何看待你,與年齡、財富等外在條件關(guān)聯(lián)不大,反而是求其心意自得,逍遙天地間是莊子哲學思想的表現(xiàn),也是這種精神狀態(tài)和精神的至高境界。
注釋:
①莊子.莊子·齊物論[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②莊子.莊子·逍遙游[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③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長沙:岳麓書社,2013.
④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⑤莊子.莊子·秋水[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參考文獻:
[1]莊子.莊子[M].孫通海,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2]魯迅.漢文學史綱要[M].長沙:岳麓書社,2013.
[3]譚家健.中國古代散文史稿[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