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濃
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
1728年2月7日,在巴黎著名的“宗教音樂會”上,安東尼奧·盧奇奧·維瓦爾第的《四季》獲得巨大成功。在40年中,他創(chuàng)作近500首協(xié)奏曲、49部歌劇及大量清唱劇、康塔塔。《四季》將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推向高潮。
然而,13年后,當他窮困潦倒地在維也納病逝的時候,他未能預想,自己將被世人遺忘兩個世紀之久。
今年是維瓦爾第逝世280周年。時至今日,《四季》成為灌錄次數(shù)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擁有6000個以上的版本。它不僅以傳統(tǒng)的方式,更以維瓦爾第不能想象到的新方式存在著。
1725年,集齊《四季》四首協(xié)奏曲的《和諧與創(chuàng)新的嘗試》出版。維瓦爾第在獻詞中寫下:“不要對我寫的幾首小協(xié)奏曲感到大驚小怪。至于《四季》,它受到了大家長時間的喜愛,我對此深表謝意。”
這是他近300年前,提前寫下的致謝。
1715年,德國旅行家和學者撒加利亞·馮·奧芬巴赫記錄了自己在威尼斯的劇院觀看的一場音樂會:“接近尾聲,維瓦爾第出色地演奏了一段伴奏曲,結(jié)尾處加了段自由幻想曲,著實令我震撼……他手指離琴馬近若發(fā)絲,琴弓幾乎都無從安放。在四根弦上,以驚人相似的速度演奏著所有樂段。”
維瓦爾第曾在威尼斯乃至歐洲掀起“維瓦爾第旋風”。這位以紅發(fā)為標志的神甫,當時被作為威尼斯旅游手冊上一個招攬游客的賣點。
活躍于巴洛克時期的維瓦爾第,首先是一名小提琴大師。他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藝和音樂天賦,直接來自父親喬凡尼·巴蒂斯塔·維瓦爾第。12歲,維瓦爾第跟隨父親在公爵禮拜堂演奏小提琴,后接替了父親的位置,正式成為小提琴手,開啟長達50年的音樂生涯。
除了擁有音樂天賦和不懈的追尋,維瓦爾第之所以成為維瓦爾第,還因為他幸運地生活在一個科學與音樂皆取得豐碩成果的時代。
《四季》成為灌錄次數(shù)最多的古典音樂作品
維瓦爾第讓協(xié)奏曲像披薩餅一樣出名。
1650—1750年,是貫穿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快速變革的100年:新舊思潮碰撞,科學的進步被應用于音樂的試驗和革新中,引發(fā)了音樂的一次重大飛躍,也為維瓦爾第的音樂事業(yè)奠下了根基。
作為其時歐洲音樂中心的意大利,既是小提琴的發(fā)源地,且在這100年間,小提琴的制造工藝日趨完善。和弦的規(guī)律、演奏和弦的樂器,都到位了。
于是,在17世紀前主要用于為舞蹈伴奏的小提琴,在此時被期待為表達情感的樂器—這為小提琴成為創(chuàng)作和演奏的主角提供了條件。
維瓦爾第作為作曲家的盛名,遠勝于作為小提琴演奏家;他“奇思妙想”的創(chuàng)造才能,就建立在高超的小提琴演奏技藝基礎之上。
另一個令他成為作曲大師的因素,是皮耶塔慈愛院。皮耶塔慈愛院是威尼斯被遺棄孩子的避難所。為了幫助帶有各種殘疾的孩子自食其力,皮耶塔教男孩做貿(mào)易,教女孩做手工。
由于旅游業(yè)的興盛,皮耶塔聘請有名的音樂家作為老師,培養(yǎng)出女聲合唱團和女子樂團,為觀光客表演。合唱團和樂團名噪一時,改變了孩子們的命運,甚至成就了一些知名的提琴手和歌劇界的明星。
1703—1734年,維瓦爾第任教于皮耶塔,擔任小提琴教師,教授音樂知識。長期為孩子們授課、排練后,擔任音樂總監(jiān)的維瓦爾第組建了一支管弦樂隊,親自譜曲、指揮,鼓勵樂手們即興表演、自由演奏,開始了音樂的創(chuàng)作實驗。
這30年是維瓦爾第的創(chuàng)作黃金期:器樂作品與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齊頭并進,作品數(shù)量、體裁眾多,幾乎囊括了他所在時代的所有形式。他還不斷挑戰(zhàn)和突破循規(guī)蹈矩的傳統(tǒng)規(guī)整形式,及原有的音樂寫作風格,以至于他的創(chuàng)作被稱為“巴洛克時期音樂創(chuàng)作的縮影”。他自己甚至還被贊譽為“開始巴洛克繁盛期的音樂家”。
有戲言稱:“維瓦爾第讓協(xié)奏曲像披薩餅一樣出名。”
而他的歌劇音樂的質(zhì)量也達到了相當?shù)母叨?,題材涉及悲劇、歷史劇、傳奇劇等。因為歐洲多國對其歌劇的追捧,他幾乎走遍了各個城市。1723年,他在一封信中寫下:“羅馬有整整三個狂歡節(jié)都在上演我的歌劇?!?p>
2020年9月19日,捷克布拉格,英國古典小提琴家在伏爾塔瓦河的漂浮舞臺上,演奏《維瓦爾第改編曲》
有人認為,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關于“美是變化的”這一審美思想,對維瓦爾第的音樂創(chuàng)作形成影響。他的音樂的多樣性,印證了這個觀點—他在和聲、旋律、曲式、配器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運用器樂與聲樂的合作來豐富音樂的色彩。
總而言之,他的音樂不斷進步?!爱斎藗儫崆榈仨灀P他時,只是看到了他的才華,其實我們更應該看到他心中涌動的激情。”
他的音樂充滿自由與個性。巴洛克時期之前,聲樂藝術在音樂作品中一直占有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器樂只是偶爾作為伴奏使用。直到維瓦爾第在內(nèi)的作曲家注重器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才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器樂協(xié)奏曲。
他創(chuàng)作的近500部協(xié)奏曲中,2/3為獨奏樂器創(chuàng)作。獨奏協(xié)奏曲從此登上音樂舞臺。除了小提琴外,他還為樂隊中存在的幾乎每一件樂器,包括大管、雙簧管、大提琴、長笛、豎笛、曼德林等,都寫過協(xié)奏曲。
他關注到角落里的樂器,賦予它們更多的機會,也豐富了整個音樂世界。他增強了獨奏的個性,令每一件獨奏樂器都有機會統(tǒng)領整個樂隊。
與其說這源于他對于每一種樂器的熱愛,倒不如說他平等看待所有的樂器,對所有樂器都懷有期待,并以激發(fā)它們的“潛能”為榮—他對自己精心培養(yǎng)的皮耶塔的孩子們,也懷著同樣的愛。
他的作品總能喚起獨奏者的激情。他懂得如何掌握訣竅,全身心投入,無所羈絆地寫下任何想寫的內(nèi)容來闡述自然與情感,與聽眾展開對話—在其之前,音樂的描繪是抽象的,而于他,音樂是描寫性的。
正如1725年出版的個人第八部作品集《和聲與創(chuàng)意的試驗》,12部協(xié)奏曲中的第一號至第四號合稱《四季》,共12首協(xié)奏曲,每一首都配上14行詩句。富有描繪性的詩句,與音樂交相輝映—在此之前,還尚未有人以標題音樂的形式譜寫過協(xié)奏曲。
維瓦爾第在意大利維羅納愛樂劇院排練演出
他關注到角落里的樂器,賦予它們更多的機會,也豐富了整個音樂世界。
讀這些詩句,音樂未響起,畫面已在眼前:春臨大地,眾鳥歡唱,和風吹拂,溪流低語……
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評價《四季》時說道:“也許聽眾只聽到了輕松愉悅的音樂,但這絕對是炫技的作品,演奏極具挑戰(zhàn)性,要咬著牙才能完成,尤其是其中火熱奔放的《夏》,演奏者必須展現(xiàn)作曲家狂野不羈的個性,自然視其為挑戰(zhàn)。一旦開始演奏,就完全沒有回旋的余地。一曲終了,筋疲力盡?!?h3>故紙堆里的音樂先驅(qū)
然而,中年的輝煌并沒有維持太久。有人認為,維瓦爾第叛逆的性格為后半生埋下了禍根。
被維瓦爾第稱為“有私交”的勃艮第議會第一審判長查理·德·布羅斯,曾記下1739年左右的意大利之行:“我十分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威尼斯他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受器重。這里無論什么都以流行為準,他的曲子已經(jīng)被聽了好多年了,上一年的曲子就不掙錢了?!?/p>
有人說,維瓦爾第沒能從音樂變局中幸免,成為受害者。也許有其他的原因。比如,在作品第三號中對音樂愛好者的宣言里,有這么一句:“現(xiàn)在的歷史只能使一個熱愛祖國的意大利人感到不安,今天也是如此?!?/p>
在黯然離開人世后,接下去的200年間,他默默無聞,作品幾乎無人知曉。即使是后來者巴赫將他的21首協(xié)奏曲進行改編并廣為流傳,世人也仍對他的作品不感興趣。
直到1947年,黑膠唱片興起,路易斯·考夫曼完成了《四季》的世界上首個錄音版后,追尋到總譜,在樂壇掀起了宣傳、演奏維瓦爾第作品的熱潮,才令歷史故紙堆里的《四季》和維瓦爾第重見天日。
巧合的是,巴赫在逝世后悄無聲息,80年后因為門德爾松偶然發(fā)現(xiàn)其樂譜《馬太受難曲》并進行演奏,聲名才終于被“再發(fā)現(xiàn)”。時至今日,維瓦爾第和《四季》仍未退場,是否意味著偉大音樂的勝出?
“在他所處的巴洛克時期,人們對音樂不斷求新的趣味,遠遠勝過對經(jīng)典作品的反復琢磨?!蔽覀冋谝娮C“亞得里亞海明珠”威尼斯逐漸下沉為“水下之城”。我們不知道的是,會不會有更多偉大的音樂先驅(qū),沉沒于歷史的漩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