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紅軍長征途經(jīng)青海期間的紅色文化傳播及時代價值

2021-09-15 10:14:42袁有君
青藏高原論壇 2021年2期
關鍵詞:青海長征紅軍

袁有君

(首都師范大學,北京100048)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由于以王明為代表的領導人物對革命形勢和階級關系的誤判,使革命發(fā)展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下,中國工農(nóng)紅軍迫于軍事壓力,在極其險惡的條件下,離開革命根據(jù)地,被迫進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一路翻雪山,過草地,粉碎了國民黨幾十萬軍隊的圍追堵截,縱橫十余省,長驅(qū)二萬五千里,實現(xiàn)了黨的革命事業(yè)從“山窮水盡”走向“柳暗花明”的偉大轉(zhuǎn)折,開啟了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新的偉大進軍。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二、四方面軍途經(jīng)青海省,雖然只短暫停留了20余天,但在此期間致力于革命文化的宣傳,鼓舞紅軍斗志,并宣傳動員群眾,打擊當?shù)胤磩优?。革命文化宣傳工作是長征勝利的關鍵組成部分,正如毛澤東說的“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1]

一、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青海

近些年來經(jīng)過黨史界對海量歷史文獻的再次考證,大體梳理出了紅軍長征途經(jīng)青海班瑪?shù)幕臼穼崳杭t二、四方面軍會師甘孜后分成三個縱隊北上,其中左縱隊全部途經(jīng)班瑪縣,紅軍有18000余人進入班瑪縣境內(nèi),大約活動了20余天,①其目的主要是探路與籌糧,同時紅軍還在班瑪?shù)貐^(qū)傳播革命思想,提高當?shù)厝罕姷母锩X悟,為粉碎青海軍閥馬步芳圍剿和北上與中央紅軍會師打下堅實基礎。

1936年7月13日《朱德、張國燾對向前建議的復電》中所提到:“先念(李先念)率八十九、騎兵兩師昨到作木溝,明(十四)日可達阿壩”。[2]文中提到的的“作木溝”就是今天的青海省班瑪?shù)貐^(qū)。實際上關于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進入青海省班瑪縣境內(nèi)的證明還散見于各類日記中:時任第六軍政治部主任張子意的《長征日記》,紅二方面軍副政委關向應的《長征日記》,以及陳伯鈞日記等,都描述了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行軍至青海班瑪?shù)脑敿毲闆r。

對于紅軍行軍進入青海班瑪?shù)貐^(qū)的主要目的,學術(shù)界一般有三種看法。首先是掩護主力部隊北上,打擊馬步芳的反共氣焰而進入班瑪?shù)貐^(qū),格桑本和朱永馨認為“紅二、紅四方面軍北上后,為保證主力從壤塘向阿壩前進,防止青海反動武裝的乘機襲擊,打擊馬步芳的反共氣焰……步兵數(shù)千為后續(xù),進魚托溝,到達班瑪縣境?!盵3]亦或是《青海歷史紀要》中記載:“在青海的紅軍左翼完成了掩護主力北上的任務……退出果洛地區(qū)?!盵4]再者是紅軍途經(jīng)班瑪是籌集糧食的觀點。張嘉選從三個方面論述這一觀點,分別是:“行軍過程中軍隊消耗需求;行軍艱苦環(huán)境北上軍需以及部分老紅軍的長征日記、肖克同志的回憶錄《紅二、六軍團會師前后》等文章,里面都講到紅軍當年需要籌糧的需求?!盵5]最后部分學者認為紅軍進入青海具有雙重目的:一是籌糧,二是防御。索南、張世華寫道:“左縱隊北上取道青海南部班瑪?shù)貐^(qū)主要是邊行軍邊籌糧,解決部隊給養(yǎng)困難,同時也是為防止青海馬步芳部隊的襲擾,以便順利前進。”[6]在以上觀點的基礎上,筆者又對相關史料進行考察,認為紅軍進入青海境內(nèi)首先是籌糧,我們從1936年的行軍口號“糧食就是生命,糧食就是政治”[7]可見部隊當時正處在糧食緊缺的情況下,不難推理出籌糧的目的。其次是探索北上道路,“先頭須查報西傾寺或讓倘到阿壩路況,再定前進路線”[8]可以判斷出李先念率領小分隊從西傾寺或讓倘出發(fā)再到阿壩了解具體路況后,得出經(jīng)由絨玉(今青海班瑪?shù)貐^(qū))到作木溝再到阿壩的路是可行的。第三,相比于行軍中的籌糧和探路,宣傳革命文化是紅軍長征進入青海境內(nèi)的另一個重要任務。

20世紀30年代初青海政局由軍閥“馬家軍”牢牢控制,他們利用青海地理位置閉塞、民族宗教多樣復雜的先天條件,長期實行封閉黑暗統(tǒng)治,他們向當?shù)厝罕姽噍敵蠡伯a(chǎn)黨的言論,以實現(xiàn)其殘暴統(tǒng)治的目的。1936年,紅軍進入青海省境內(nèi),但由于群眾長期聽信馬步芳妖魔化紅軍的言論,大家都紛紛逃往山林。面對受到蠱惑的群眾,紅軍加強自身紀律,堅決遵守人民軍隊各項原則要求,尊重地區(qū)差異與民族習俗,用行動體現(xiàn)人民軍隊素養(yǎng),慢慢得到當?shù)厝罕娦湃?。與此同時,紅軍加緊開展革命文化宣傳工作,書寫標語,發(fā)放傳單。紅軍還廣泛宣傳日寇入侵的嚴重性和北上抗日方針,讓大家明白抗日的重要意義。這些宣傳活動埋下了革命的種子,傳播了革命的思想,為后來青海解放奠定群眾基礎。

二、紅軍長征在青海宣傳工作

圖紅軍在馬達木溝石壁上寫的標語

人民軍隊從創(chuàng)建之日起就十分重視革命文化、紅色精神的宣傳工作。1927年9月“三灣改編”時毛澤東同志就規(guī)定:“寫標語、貼標語、發(fā)傳單、演講宣傳”。1927年12月古田會議,通過了毛澤東起草的《關于糾正黨內(nèi)的錯誤思想》的決議,決議要求:“紅軍除打仗之外還要宣傳革命文化,宣傳群眾,組織動員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quán)等”。②同時決議還規(guī)定了宣傳的方法、形式等具體內(nèi)容。正因為紅軍對宣傳工作的重視,1936年7月紅軍進入青海地區(qū),在班瑪縣境內(nèi)積極開展革命文化的宣傳工作。

(一)宣傳形式與途徑

紅軍在青海的20余天之中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宣傳指導思想,通過書寫標語、發(fā)放傳單、表演紅色戲劇歌謠等形式開展宣傳工作。紅軍進入班瑪?shù)貐^(qū)后,積極宣傳日寇侵占國土的嚴峻形勢和黨北上抗日的方針,向當?shù)厝罕娭v述中華民族面臨的危機。紅軍中的宣傳人員還沿途書寫抗日動員標語,可惜如今留存的已不多。筆者來到亞日堂公社子木達溝口石壁上至今還可以看到豎寫的大幅標語“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安慶宣”。

紅軍除了口頭宣傳外,還散發(fā)了許多印好的藏文傳單(因當時紅軍中有在四川康區(qū)參加紅軍的藏族戰(zhàn)士),他們沿途向群眾講述日寇侵占中國的家國危難,宣傳中國共產(chǎn)黨拯救民族危亡的政治主張。當?shù)馗髯迦罕姷谝淮瘟私獾轿kU局勢,深刻明白了外敵入侵、國難當前對于少數(shù)民族發(fā)展的威脅,知曉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抗日進步思想,體會到了中國共產(chǎn)黨維護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的初心與使命。與此同時,紅軍文工團還編排了《北上抗日》《我當紅軍去》《擴大紅軍歌》等紅色歌謠與紅色戲劇為當?shù)厝罕娧莩?,利用街頭劇、活報劇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展開抗日救亡宣傳。[9]通過這種肢體語言引起藏族群眾思想與情感上的共鳴,達到宣傳紅色革命文化的目的。

除了張貼標語、發(fā)放傳單這種宣傳形式之外,紅軍鐵一般的軍紀、為人民服務的作風更是一種直接有力的對于革命精神與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文化的宣傳,指戰(zhàn)員一言一行給班瑪?shù)貐^(qū)百姓留下深刻印象,為之后的北上抗日成功打下堅實基礎。

紅軍進入村莊后,以他們的模范行為影響當?shù)夭刈迦罕?,讓群眾明白紅軍是人民自己的軍隊。班瑪縣亞爾堂公社生產(chǎn)隊一位老大娘回憶說:“有一年,正是豌豆快結(jié)角的時節(jié),我和另一些人在地里勞動,看到遠處過來許多當兵的,因為害怕,我們都躲進附近的樹林里。這些當兵的就在豌豆地旁坐下休息。后來,他們分頭揀牛羊皮、牛羊骨頭,挑野菜。然后把骨頭砸開,和野菜一起煮著吃,但誰也不動一下就在身旁的豌豆,當時我們只是感到這些當兵的和其他軍隊不一樣,后來才知道他們是共產(chǎn)黨毛主席領導的紅軍”。[10]同樣的還有“一支紅軍部隊在山里發(fā)現(xiàn)一群牦牛沒有人看守,官兵們把牛牽了回來,盡管無米下炊,依舊不敢殺牛,而且還割草喂養(yǎng)。幾天后,牛的主人小心地來到紅軍駐地,官兵們把牛還給了他?!盵11]紅軍在極其艱苦的壞境下,仍不遺余力地拿出物資救濟當?shù)厣罾щy的群眾,部隊領導在翻譯的陪同下挨家挨戶走訪看望,向大家宣傳黨的政策和當時的抗日形勢。紅軍的這些模范行為給班瑪縣的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紅軍自身就像是行走的宣傳機,闡釋出人民軍隊嚴于律己的作風與家國情懷。

(二)宣傳中的民族與宗教政策

班瑪縣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東南部,與四川省的阿壩、壤塘、色達縣接壤,是果洛柯森(藏語意為三果洛,即班瑪本、阿什羌本、昂欠本)的發(fā)祥地,格薩爾王的故鄉(xiāng),歷史悠久,宗教信仰氛圍濃厚,歷來都是藏族聚居地。紅軍長征經(jīng)過班瑪縣嚴格遵守黨的民族宗教政策,采用因地制宜的宣傳方式傳達黨的主張。

1.宣傳民族平等、民族團結(jié)

堅持各民族平等,反對民族壓迫是馬克思主義處理民族問題的根本遵循。我們黨一貫堅持馬列主義,主張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在紅二方面軍途經(jīng)班瑪?shù)貐^(qū)時,紅軍戰(zhàn)士利用空閑時間堅持學習《戰(zhàn)士讀本》中有關民族工作的規(guī)定:“要努力爭取番民群眾,鞏固番民與紅軍親密關系,不要傷害番民的宗教感情與風俗習慣,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反對輕視番民”[12]。紅軍還向當?shù)夭刈迦罕娊榻B黨的民族平等政策,提升了當?shù)夭刈迦罕姷乃枷胗X悟、階級意識與斗爭意識,為紅軍處理民族工作提供寶貴經(jīng)驗。

2.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宗教信仰與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具有普遍性與群眾性,因此紅軍在宣傳過程中也十分重視。在青海期間,紅軍認真執(zhí)行少數(shù)民族宗教信教自由政策中不毀壞“喇嘛寺、經(jīng)書、神像”,“不干涉寺僧佛事活動”等規(guī)定。[13]有一位老喇嘛回憶道:“借住在阿什姜賈貢寺的一個小戰(zhàn)士好奇摸了銅佛像而受到部隊首長的批評教育,讓寺院的喇嘛們很受感慨地說:‘我們從來沒見過這樣好的軍隊’”。[14]紅軍還利用在寺院修整的機會,在征得寺院活佛同意后在寺院墻壁上書寫宣傳標語,向藏族群眾和廣大僧尼介紹黨的抗戰(zhàn)主張與民族宗教政策。

3.加強對少數(shù)民族和宗教界上層人士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

紅軍長征在班瑪?shù)貐^(qū)期間,鑒于涉藏地區(qū)特殊的民族宗教情況和長征抗戰(zhàn)的需要,所以非常注重團結(jié)上層人士和宗教界人士,投入大量精力開展涉藏地區(qū)上層人士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部隊領導在翻譯的陪同下訪問藏族頭人與宗教界上層人士,向他們講述日寇入侵的危害,讓他們知曉日寇是威脅少數(shù)民族利益最兇暴的敵人。在大喇嘛的號召下,僧俗各界紛紛支援紅軍,提供物資。從美國著名藏學家梅·戈爾斯坦的一段論述中可以看出涉藏地區(qū)宗教界人士對解放軍解放涉藏地區(qū)所起的巨大作用:“這些活佛喇嘛的作用不能低估……由于贏得了這些活佛喇嘛的公開支持,從而就增強了民眾對共產(chǎn)黨所作的宗教自由的承諾的信心,這樣,共產(chǎn)黨解放藏區(qū)計劃就有了根本保障?!盵15]

4.幫助少數(shù)民族建立革命武裝力量,切實維護少數(shù)民族群眾利益

紅軍在班瑪?shù)貐^(qū)廣泛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動員藏族人民參加抗日武裝革命,共同反對國民黨反動黑暗統(tǒng)治,并且?guī)椭贁?shù)民族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裝力量,許多藏族群眾都參加了革命。紅軍在班瑪縣時,曾在班前寺的子合山、扎洛村后的扎洛山等處修建崗哨。紅軍在馬柯河兩岸根據(jù)地形修筑哨所,防止駐扎在久治縣白玉寺的喇氏軍團的襲擊。[16]這些工事哨所為后來當?shù)馗锩溲b發(fā)展奠定基礎。

紅二方面軍途經(jīng)班瑪縣地區(qū)時,物資已十分緊缺,但是廣大戰(zhàn)士即便吃草根、啃樹皮,也絕不違反黨的群眾紀律。任弼時時常告誡大家:“餓肚子餓不掉為群眾服務這顆心,大家一定要維護群眾利益,一草一木也不能侵犯”。[17]在水滴石穿的日子里,紅軍堅持露宿村外,不進家門,不進寺院,積極為老鄉(xiāng)打掃房前屋后、羊圈牛圈,并在墻上書寫宣傳標語。

紅軍在行軍途中堅持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今后進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三)宣傳工作所呈現(xiàn)的特點

第一,文化宣傳內(nèi)容活潑且富有生機。紅軍行軍途經(jīng)青海時,是其自然條件最為艱苦、最為惡劣的時期,加之語言與風俗不通,以及國民黨對紅軍妖魔化宣傳使群眾對紅軍不了解、不信任。面對這種情況,宣傳工作迫在眉睫。紅軍采用街頭劇、活報劇的形式來宣傳黨的主張,話劇《北上抗日》就是在這一時期編排的,其用肢體語言來表達國難當頭與黨北上抗日的決心,用動作傳達情感,引起共鳴。與此同時,長征艱苦卓絕的歷程和豐富的實踐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廣闊空間。這些文藝作品不僅教育動員了群眾,也使紅軍行軍克服單調(diào)枯燥,消除戰(zhàn)斗疲憊。

第二,宣傳工作更加具有針對性。紅軍長征在班瑪縣境內(nèi),面對藏族居多的狀況,宣傳隊伍立刻印發(fā)藏文宣傳單。指戰(zhàn)員面對藏漢語言不通的情況,跟隨翻譯逐家逐戶走訪,講解黨的政策,讓群眾了解情況。紅軍在長征途中面對不同受眾,采用更加“本土化”的宣傳,讓黨的政策、中國共產(chǎn)黨為民族利益而戰(zhàn)的決心得到更好的傳播,促進了革命的發(fā)展。

第三,宣傳標語更加通俗化。紅軍長征途中的宣傳標語,自遵義會議后更加注重內(nèi)容的通俗、形式的活潑,用簡短的文字表明了紅軍北上抗日的決心。通過淺顯的道理,宣傳紅軍為人民的本質(zhì),啟發(fā)了民眾的覺悟。紅軍宣傳標語有其自身的特點:標語用大眾化、通俗化語言收到極大的宣傳效果,人民群眾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廣為流傳。[18]

第四,廣大指戰(zhàn)員成為文化宣傳的主體,紅軍的一言一行成為宣傳的重要媒介。他們利用一切可能的條件向班瑪縣的藏族群眾宣傳紅軍的主張。在面對群眾的不信任與不了解時,用嚴格的軍紀、優(yōu)良的作風展現(xiàn)了紅軍與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本質(zhì)區(qū)別。實際上紅軍本身就是一種宣傳,這種宣傳比其他任何形式的宣傳更加生動、更加明晰,是群眾的典范,讓百姓在紅軍的一舉一動中感受到中國共產(chǎn)黨的初心與使命。

通過文化宣傳,消除了群眾對紅軍的誤解,讓勞苦大眾的腦子里有了“紅軍是保護窮人的軍隊”的印象,認為“紅軍是他們的朋友”,廣大的藏族群眾看到紅軍宣傳的民族宗教政策方面的標語、傳單之后認為紅軍是一支新型的革命軍隊,是人民軍隊,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愛紅軍,支持紅軍。通過文化宣傳,紅軍還團結(jié)了開明的各族各界人士,擴大了黨的西北地區(qū)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社會基礎。通過革命文化的宣傳,擴大了紅軍的影響,使處在偏遠地區(qū)的人民都了解到了這支“毛主席領導的人民軍隊”。這些都為新青海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紅軍與班瑪群眾的深厚友誼

由于紅軍長征途中正確的群眾路線與文化宣傳工作,使班瑪?shù)貐^(qū)各族群眾與紅軍產(chǎn)生深厚的情誼。通過長征的宣傳,紅軍在班瑪人民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班瑪群眾也對紅軍長征爬雪山、過草地提供了大量的幫助。在當時自身也很艱苦的條件下,廣大群眾依然積極為紅軍籌集軍糧。班瑪縣燈塔鄉(xiāng)班前村有一位叫求保的藏族老人,他告訴我們:“紅軍長征經(jīng)過班瑪時他剛出生不久,對紅軍的事跡全是從父親索多口中聽說的”。據(jù)索多回憶:“當年,紅軍來到班瑪時正值盛夏之際,但高原天氣總是變化多端,時而晴天,時而暴雨??粗律绬伪?、挨餓缺氧的紅軍戰(zhàn)士個個面色泛青,當?shù)厝罕娂娂娮尲t軍住到自己家中,與紅軍同吃同住?!盵19]與此同時,當?shù)孛癖娺€救護紅軍傷員,自發(fā)安葬紅軍遺體,時至今日鐵匠“紅加”和木匠“紅加”的故事依然廣為流傳③。還涌現(xiàn)出許多像索多、阿壓三知、當周等藏族群眾,自發(fā)擔任紅軍的翻譯與向?qū)?,[20]教授紅軍翻越雪山的經(jīng)驗。班瑪人民為紅軍北上翻過雪山,淌過草地提供了許多無私幫助,雖然現(xiàn)在我們無法考證他們具體的人數(shù),但在茫茫的班瑪草原上必然有許多藏族群眾帶領紅軍走出草地的身影。[21]時任青海省政府秘書處秘書的田生蘭回憶,“在白玉寺的大山石壁上,至今還留有‘擁護紅軍’的標語”。[22]在紅軍離開后,當?shù)孛窀璩剑骸凹t軍走了,莊子空了,莊子空了心不焦,心焦的是紅軍走了”。[23]時至今日,當?shù)厝罕娨廊话鸭t軍走過的子木達溝叫做“紅軍溝”,紅軍走過的橋叫做“紅軍橋”,還把紅軍使用過的馬鞍、行軍鍋等物品全部精心保存下來。長征紅軍在青海同人民群眾同呼吸、共患難,長征為班瑪群眾帶去了革命思想,在雪域高原燃起了革命的熊熊火焰。

三、繼承長征革命文化,促進新青海建設

“穿越歷史的滄桑巨變,回望80年前那段苦難和輝煌,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長征在我們黨、國家、軍隊發(fā)展史上具有十分偉大的意義,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盵24]重溫黨的百年歷史,深入挖掘紅軍長征在青海革命文化傳播中的重要作用,繼承和發(fā)揚紅軍長征在班瑪?shù)貐^(qū)形成的紅色文化,對于今天的新青海建設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第一,紅軍長征在班瑪革命文化的傳播對三四十年代青海局勢曾產(chǎn)生影響。紅軍進入青海并傳播革命文化,一改班瑪?shù)貐^(qū)革命力量薄弱、革命形勢相對沉寂的局面,促進了青海及周邊地區(qū)各勢力發(fā)生重大變化。因此軍閥馬步芳一改民國初年馬麒入住青海以來相對超脫的政治態(tài)度,加快了反共步伐。[25]同時革命文化的傳播直接推動了西北各界抗日情緒的高漲,有利于紅軍北上抗日,推動了革命發(fā)展。

第二,紅軍長征在青海革命文化的傳播擴大了黨在青海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前,青海人民對中國共產(chǎn)黨知之甚少,紅軍長征來到班瑪縣使這一情況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途經(jīng)青海班瑪縣,紅軍積極向當?shù)厝罕娦麄鳟敃r危難的國內(nèi)形勢與黨的政治主張,紅軍模范貫徹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班瑪民眾的愛戴,使藏族群眾初步了解了紅軍,在人民心中樹立了一座豐碑。紅軍革命文化的宣傳讓青海人民了解到這個一經(jīng)成立就開天辟地的政黨。紅軍在班瑪嚴于律己的行為源于黨的正確領導和對自身建設的高度重視。追往憶今,在新青海建設中,廣大黨員干部要接過先輩手中的革命旗幟,堅守共產(chǎn)黨員的精神家園,維護精神譜系,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加強黨的建設,為新青海建設提供思想保障、政治保證。

第三,紅軍長征對革命文化的宣傳,帶動了班瑪及青海地區(qū)青年投身革命事業(yè)的浪潮。紅軍在班瑪?shù)貐^(qū)傳播革命文化啟迪廣大青年走上跟隨中國共產(chǎn)黨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北上抗日道路。涉藏地區(qū)青年經(jīng)過革命文化的洗禮增強了革命意識、斗爭意識,他們義無反顧地加入紅軍,投身中國革命事業(yè),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紅軍,獻身革命。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經(jīng)過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磨礪而幸存下來,并在革命斗爭的磨礪之中逐漸成長為國家的棟梁之才,最終成為了黨和國家優(yōu)秀的民族干部。[26]曾任青海省委書記、省政協(xié)主席等職的扎喜旺徐就是這一時期參加紅軍的藏族青年。[27]邁入新時代,新青海的建設者同樣要繼承老一輩青海人的革命精神,繼承偉大長征精神,續(xù)寫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新篇章。

第四,紅軍在班瑪積極地宣傳、有效地執(zhí)行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為新青海民族宗教工作提供歷史經(jīng)驗。青海自古便是多民族地區(qū),世代居住的少數(shù)民族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途經(jīng)班瑪縣,指戰(zhàn)員廣泛宣傳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提倡民族平等,反對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通過聯(lián)合民族宗教界上層人士以擴大黨的影響,并努力爭取少數(shù)民族和宗教界開明分子投身革命事業(yè)等各項舉措,都為新青海民族宗教統(tǒng)戰(zhàn)工作提供歷史實踐典范。

第五,紅軍革命文化的傳播動搖了封建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啟發(fā)了青海人民的民族文化意識。得益于紅軍長征對革命文化的傳播,青海人民第一次了解到外面的世界,明白了家國有難,人人有責,紅軍革命文化的傳播粉碎國民黨的文化圍剿。街頭劇、紅色歌謠等多元的宣傳形式豐富了班瑪?shù)貐^(qū)民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了民眾文化素質(zhì),傳播了革命思想。紅軍革命文化的傳播還促進了當?shù)亟逃聵I(yè)的發(fā)展,世代的牧民由于紅軍的到來學會了日常的漢文、漢字,這同樣也推動了青海地區(qū)文藝活動與創(chuàng)作更加豐富多彩。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nèi)〉昧硕啻蟮某删停覀兌家罅霌P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xù)奮勇前進。”[28]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一百周年這個偉大歷史節(jié)點,我們更要銘記黨的歷史,汲取“青海班瑪精神”,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弘揚革命文化,加強各領域黨的建設,激勵青海各族各界群眾不斷攻堅克難,銳意進取,譜寫青海建設新篇章。

注釋:

①學術(shù)界對紅軍途經(jīng)青海班瑪?shù)貐^(qū)人數(shù)和時間還有較大分歧,本文參考《紅軍長征經(jīng)過青海果洛地區(qū)人數(shù)之考證》。

②1927年在古田村召開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第九次黨代表大會。

③“紅加”為紅軍的藏語音譯。鐵匠“紅加”和木匠“紅加”的故事指負傷的紅軍戰(zhàn)士經(jīng)過班瑪?shù)貐^(qū)時受到當?shù)厝罕姷木戎?,此后一直留在班瑪縣。

猜你喜歡
青海長征紅軍
我們?yōu)閰⒓印捌叽蟆弊吡艘淮巍靶¢L征”
大美青海
少寨紅軍橋
十送紅軍
老友(2017年12期)2018-01-23 06:40:32
青海行七首(錄二)
岷峨詩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36
再唱十送紅軍
倔強的小紅軍
青海 管放相宜 漸入佳境
長征五號首飛成功
太空探索(2016年12期)2016-07-18 11:13:43
“翱翔之星”搭長征七號順利入軌
太空探索(2016年7期)2016-07-10 12:10:15
玛纳斯县| 海安县| 涿鹿县| 筠连县| 恩平市| 绍兴市| 阿合奇县| 湘潭县| 玛曲县| 汝阳县| 湟源县| 共和县| 罗城| 峡江县| 平阴县| 福建省| 伊春市| 长春市| 张家口市| 正镶白旗| 晋江市| 潢川县| 鞍山市| 普兰县| 汶川县| 闽清县| 苗栗市| 利川市| 奉贤区| 同德县| 宿松县| 宜良县| 桦甸市| 利川市| 庆城县| 左云县| 武平县| 永修县| 辽阳市| 台南市| 白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