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越
在好萊塢固定化的制片制度的影響下,模式化成為電影創(chuàng)作的基本特征,多種類型的劃分是這種固定模式下的必然結果,災難片伴隨著好萊塢類型化的開始而誕生。災難片往往通過構建極具觀賞性的奇觀場景呈現人類面對災難時的抉擇與反思。相較于好萊塢災難片,中國的災難電影發(fā)展較為緩慢,且內容以真實事件改編的主題為主,既有表現自然災難的影片 《驚濤駭浪》《驚天動地》《超強臺風》《唐山大地震》等,也有反映公共性突發(fā)事件的影片《驚心動魄》《烈火英雄》《中國機長》,還有體現世界末日主題的影片《流浪地球》。災難片中宏大的奇觀場景作為一種文化表征,反映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癥候。
新世紀國產災難片的美學追求
所謂影片“奇觀”,就是指具有強烈視覺吸引力的影像和畫面,或是借助各種高科技電影手段創(chuàng)造出來的奇幻影像和畫面及其產生的獨特的視覺效果。國產災難片以其極具隱喻的色彩和震撼逼真的特效構建了具有強烈視覺沖擊力的災難景觀。
極富隱喻的色彩對比
色彩是影像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畫面可以通過色彩傳遞特定信息。色彩的搭配是影片總體造型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對觀眾的情緒起到引導和推進作用。
色彩作為一種藝術語言,極具表現力和感染力,國產災難片通過對色彩的運用,賦予色彩隱含的象征意味。通常暖色調給人以溫暖、活力、充滿希望的感受,而冷色調和中性色調則表現沉悶、陰冷、荒涼、恐懼的景象。災難前后冷暖色調對比在增強視覺感染力的同時將影片的內涵與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得淋漓盡致?!?942》再現了1942年河南的大饑荒場景,反映了當時戰(zhàn)爭與災荒對生命的踐踏。全片以灰調為主,少有的鮮艷色彩均來自國民政府和官僚階級?!短粕酱蟮卣稹烽_篇使用黃色為主的暖色表現方家平凡而溫馨的家庭生活,而地震之后,整個唐山尸橫遍野,畫面轉向黑白色調,色彩的對比暗示著地震抹去了生機與美好,只留下悲涼的現實與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
震撼逼真的特技制作
除了鏡頭和色彩這類常規(guī)的視覺符號外,新世紀的國產災難片開始注重使用特技來建構奇觀。《緊急迫降》作為中國第一部運用電腦特技制作的災難片,呈現了37個鏡頭的數字特技,其中許多鏡頭達到了當時好萊塢的數字特技制作水準,飛機沖上天空360度旋轉;龐大的機翼與救援人員擦肩而過;飛機迫降后機身劇烈抖動等特技畫面為觀眾帶來逼真的視覺享受?!冻瑥娕_風》中表現洪水泛濫的特技鏡頭長達50分鐘,藝術化地展現了人與自然災難的沖突,是新世紀國產災難電影奇觀建構的突破。《驚天動地》采用500多個特技鏡頭展現地震時地動山搖、親人骨肉分崩離析的悲壯奇觀。2019年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也蘊含著災難內核當世界被冰封在地下,地球又會“流”向何方?特效場景的制作呈現出極具震撼力的世界末日景觀,讓觀眾嘆為觀止。
新世紀國產災難片的主流價值呈現
影視媒介以其傳播的優(yōu)勢,成為國家形象塑造和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重要工具。因此,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災難情境的縫合使國產災難片呈現出濃厚的主旋律色彩。
災難情境對現實的觀照
縱觀新世紀以來的國產災難片,大多取材于真實發(fā)生的社會事件。例如《緊急迫降》(2000)的原型是1998年發(fā)生在上海虹橋國際機場的飛機迫降事件;《超強臺風》(2008)再現了2006年臺風“桑美”登陸浙江長達15個小時的恐怖經歷;《烈火英雄》(2019)以2010年7月發(fā)生的大連輸油管道爆炸事故為背景。這類災難片既滿足了觀眾的感官體驗,也增加了電影與現實的關聯。
??略岢觥爸匾氖侵v述神話的年代,而不是神話所講述的年代”,視覺奇觀建構下的國產災難片背后表征了復雜的時代語境?!吨袊鴻C長》(2019)是由2018年川航3U8633機組人員空中成功處理險情這一社會事件改編,以獻禮片的形式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慶檔播出,它不僅再現了空難發(fā)生的驚險與機組人員的臨危不懼,更是在國慶這一愛國情緒高漲的時期,在不同年齡段和不同職業(yè)群體中成功宣揚了英雄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等主流價值。
主流價值觀發(fā)揮重要作用
麥茨在《想象的能指》一書中分析了影院機制和觀影心理,并強調了三個關鍵詞一認同、窺視、戀物。在觀影過程中,觀眾認同了自己觀看者的角色和銀幕上的角色。此外,麥茨指出影院機制是建立在一種雙重缺席和雙重在場之上的,而觀眾的觀影行為其實是一種“缺席的在場”。觀眾對于影片的銀幕世界而言是缺席的,但又通過在場的觀影行為對影片的角色與情節(jié)產生認同。國產災難片正是以這種“認同機制”實現對觀眾的“詢喚”。不同于好萊塢式的個體英雄,國產災難片強調集體主義精神,方面營造出一個集體的受難共同體,另-方面也強調集體力量、國家力量對受難者的拯救?!扼@天動地》中,一位解放軍在家人經歷地震生死不明時仍然選擇跟隨部隊解救更多受災人民?!吨袊鴻C長》中,飛機從高空遇到特殊險情到最后成功著陸,是整個機組、地面控制中心以及民間團體協作的結果?!读骼说厍颉分校鲊嗣駡F結合作共同推動發(fā)動機為劉培強點燃木星爭取時間,這實際上也是全球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隱喻。災難片體現的由個體加入到集體并實現價值的過程使觀眾觀看災難片時將自我投射在角色上,對影片內容產生共情,使觀眾產生對主流價值觀的強烈認同。
新世紀國產災難片背后的反思
新世紀以來,國產災難片的數量和質量都有所增長,但實際上真正優(yōu)秀的災難電影仍然屈指可數,這主要表現在主旋律色彩過于濃厚和淺顯的主題表達上。
濃厚的主旋律色彩與英雄塑造的符號化
國產災難片大多表現為國家和人民群眾齊心協力戰(zhàn)勝災難,呈現出濃厚的主旋律色彩。受災群眾僅僅被定義為需要被拯救的符號,而實施救助的英雄群體則是國家形象的符號表征,災難景象的呈現往往是為了襯托國家對人民的拯救。例如《中國機長》中,機長在高空應對威脅生命的緊急狀況之時,絲毫沒有體現出一絲恐懼或猶豫,反而自始至終都表情堅定,冷靜應對?!冻瑥娕_風》中,特種兵出身的許市長正直剛毅,具有非凡的魄力,幾乎是一個完美的英雄形象。《驚濤駭浪》也通過對三組軍人家庭的塑造展現軍人在應對特大洪水災害時的英勇無畏??梢?,軍人符號已經成為國產災難片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設置,這類人物的刻畫傳達了英雄臨危不懼的高大形象,宣揚了人民軍人無私奉獻的精神品格,呈現出濃厚的主旋律色彩。另外,國產災難片多以大團圓式結局呈現,雖然滿足了傳統(tǒng)中國觀眾避諱死亡、追求團圓的心理期待,但也容易在大眾群體中形成刻板印象,讓影片前期大量鋪設的災難情節(jié)顯得后力不足。
災難題材的單一與主題表達的淺顯在好萊塢的類型片分類中,常常將災難片劃分至科幻片的范疇,這是因為好萊塢的災難片多以科幻題材為主,既包括因人類科學創(chuàng)造的怪獸題材如《哥斯拉》《我是傳奇》,也有《2012》《獨立日》《后天》等幻想出的末日題材。反觀國產災難片,大多都是根據真實的自然災害或公共事件改編的現實題材,這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國產災難片想象力的缺失。
另外,從《超強臺風》《驚天動地》《中國機長》等影片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多數中國災難片注重對災難場景和救援過程的關注,強調危機的解除和圓滿的結局,而缺乏對于災難的思辨與主題的升華;另一方面,對于感官刺激的強調在某種程度上也導致了故事深度思想的欠缺?!读骼说厍颉吠ㄟ^展現人類對地球的拯救來表達人類對于家園的向往,但這種拯救也是為了防止導致地球毀滅人類,對地球的拯救實際上也是對人類自身的拯救。
優(yōu)秀的災難電影應該是震撼的奇觀畫面、深度的反思以及崇高的主題表達共同作用的產物,他們既能通過畫面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聽震撼,也能透過故事內核為觀眾提供情感宣泄與思想認同。國產災難片正在不斷發(fā)展與探索的路上,我們呼喚更多像《唐山大地震》這類關注受災群體、刻畫普通人細膩情感的災難片,也期待更多《流浪地球》這類充滿想象力的科幻性災難大片出現。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