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立均
美英盟軍在英吉利海峽秘密鋪設的燃油管道,為二戰(zhàn)贏得了重大轉(zhuǎn)機。
二戰(zhàn)中,諾曼底戰(zhàn)役是世界上最大陸海兩棲登陸作戰(zhàn)。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美英盟軍用掉了幾十萬噸的燃油。這些油料從何而來?美英盟軍又是使用何種辦法保護了燃油供應渠道的安全,最終戰(zhàn)勝了德國納粹?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正式加入二戰(zhàn),并繼續(xù)信守承諾,為英國對納粹德國的領(lǐng)土保衛(wèi)戰(zhàn)提供大量的軍用物資與燃油。當時,美國的“主力”油田均在美國中西部,而煉制原油并提供成品燃油給英國的煉油廠,均在美國東部。當時將美國西部生產(chǎn)的原油運送到東部的主要方式,是依靠海上油輪運輸。海上運油的比例,占美國原油“東運”總量的64%。
●盟軍先頭部隊搶灘登陸諾曼底海峽。
針對這一情況,德國調(diào)集了大量的U型潛艇,在美國東海岸、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等運油航路上截擊美國的大型油輪,以達到切斷英國的外部石油供應,從而達到迫使英國投降的目的。僅在1942年1月1日至2月28日2個月的時間里,德國U型潛艇就在航道上對美國74艘油輪進行了襲擊,除了1艘美國油輪僥幸逃脫之外,其余73艘油輪全部沉沒或嚴重損壞;美國大型油輪總量的25%,沉入了大西洋海底。與此同時,德國U型潛艇反而無一損失。
當時,如果使用油輪從英國向法國諾曼底附近的港口運輸燃油是不可能的。德國納粹空軍專門在英吉利海峽尋找美英盟軍的油輪目標,予以攻擊;德國軍方的首要戰(zhàn)略目標,就是切斷美英盟軍登陸部隊的燃油供應線。為了解決諾曼底登陸部隊的燃油問題,美英盟軍統(tǒng)帥部提出了在英吉利海峽底部秘密鋪設輸送燃油管道的初步設想。
隨即英國和伊朗聯(lián)合石油公司總工程師亞瑟哈特利提出第一實施方案,即使用鉛管為輸油管方案;英國石油工程師約翰哈金斯提出更完善的第二方案,即使用鋼管為輸油管方案。為了保密起見,整個海底燃油輸送管道計劃被命名為“普魯托”計劃。其實,就是迪斯尼動畫中那只名為“普魯托”的小狗。第一和第二方案的名稱,也以提出者的名字命名,即Hamel方案和Hais方案。至此,石油工人跨過英吉利海峽,隨軍登陸諾曼底,開始了鋪設海底燃油管道的秘密工程。
諾曼底輸送管道計劃,借鑒當時英國較為成熟的海底電纜鋪設技術(shù)。其方法是,在改裝民船上安裝巨大的滾筒,纏繞著直徑3英寸長度為4000英尺的鉛管或鋼管。這些軟管,是由焊工將長度為20英尺的單管焊接而成的。
裝管后的滾筒,每個約1600噸重。民船從英國海港懷特島駛向法國海港瑟堡,全長70英里。在民船移動過程中滾筒緩慢旋轉(zhuǎn),將纏繞的鉛管或鋼管從滾筒上解脫,沉入英吉利海峽的海底。
鉛管彎曲性好,但十分沉重,成本過于昂貴。故駛出和接近港口時使用鉛管,而在海峽中間則使用鋼管。因為鋼管雖然彎曲性較差,但重量較輕,且成本相對較低。也就是說,管道的起始與終點使用Hamel方案,而海峽中間使用Hais方案。1944年8月14日,美英兩國石油工人完成了世界第一條海底燃油輸送管道的鋪設。
美英盟軍很快要求鋪設另一條燃油輸送管道。起點是英國鋪設船隊的“錨地”鄧杰內(nèi)斯港,終點是31英里以外的法國港口布洛涅。整個戰(zhàn)役期間,石油工人在英吉利海峽上共鋪設了17條海底管道,每天最大燃油輸送量為3000噸,總共為美英盟軍輸送燃油約60萬噸,為取得二戰(zhàn)的最后勝利提供了燃油保障。
具備了海底燃油輸送管道,還需要建設諾曼底岸邊碼頭。因為它不僅要安放鋪設海底燃油管線的物資,而且要裝卸運抵諾曼底的戰(zhàn)爭物資與設備。諾曼底海灘較為平坦,潮汐海水位差1800英尺。在世界上屬于潮汐較大的海岸,如何才能在短時間內(nèi)建設能夠獨立使用的諾曼底離岸碼頭呢?
此時,石油人提出新的辦法。1869年,美國石油鉆井工程師托馬斯·菲茨·羅蘭提出了“海洋石油鉆探平臺及裝備”方案,獲得了美國國家技術(shù)發(fā)明專利。這是一座4條腿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
受到美國石油鉆井工程師專利的啟發(fā),參加諾曼底登陸戰(zhàn)役的石油人,設計了新型碼頭裝卸貨物平臺。改進方法是在石油平臺中心安裝一個巨大浮筒,平臺4條支架腳可以上下伸縮。當海水退縮時,平臺可以依靠4條腿的向下滑動“自升”起來,或者稱自行“站起來”;當海水漲潮時,平臺將4條腿回縮,平臺依靠浮筒漂浮起來,或者說躺在海面上。
1944年6月,美英盟軍在法國海灘設立了一處高度機密的人工碼頭建造基地,用于裝卸成噸貨物的人造碼頭,即新型“自升式”平臺,矗立在岸邊。平臺代號為Muiberrys(桑椹)。平臺是由一條長200英尺寬60英尺的駁船改裝而成的,每條駁船均配有4根可自由伸縮的60英尺高的樁腿。每條駁船均有一條延伸到海灘的浮動航道。
1944年6月6日清晨,盟軍先頭部隊總計76萬人從英國跨越英吉利海峽,搶灘登陸諾曼底,攻下了相近的5處海灘。此后,共計36個師288萬盟國大軍如潮水般擁入了法國,勢如破竹,成功開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歐洲大陸第二戰(zhàn)場。
當美英盟軍通過諾曼底海峽向德國腹地長驅(qū)直入時,為了確保不給納粹德國軍隊以喘息之機,盟軍始終保持高速推進。美英盟軍擁有的36個師均為機械化整裝師,共配屬了13700架飛機、5800艘戰(zhàn)艦、11000輛坦克、160000輛軍車。這些龐大數(shù)量的機械化裝備,每天需要消耗燃油3000噸。
這時候,諾曼底海底敷設的燃油管道在戰(zhàn)場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為世界各國人民徹底打敗德國納粹奠定了重要基礎(chǔ)。戰(zhàn)后,石油長輸管線作為戰(zhàn)爭剩余物資,1947年1月30日由美國政府進行公開拍賣。德克莎斯東部輸電公司購買了這兩條管道,并且經(jīng)營超過40年,在和平時期的經(jīng)濟建設中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這些“自升式”人工碼頭平臺,被美英盟軍公開拍賣。美國科麥奇公司購買了其中一個平臺,改裝為海洋石油鉆井平臺??汽溒婀静⒃?947年在美國墨西哥灣的20英尺淺海中,成功完成了海洋鉆井作業(yè)。這種平臺,就是如今聞名遐邇的海洋石油“自升式”鉆井平臺。目前,我國有近20個這樣的平臺,并在我國海洋石油淺海鉆井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點 評
贏得二戰(zhàn) 貢獻卓越
在二戰(zhàn)的諾曼底戰(zhàn)役以及后來盟軍徹底摧毀德國法西斯的第二戰(zhàn)場中,石油工人做出了卓越貢獻。諾曼底戰(zhàn)役及后續(xù)戰(zhàn)役使用的油料,全部來自當時美國剛建成的橫跨美洲大陸的燃油輸送管線。如果沒有美國龐大的石油管線輸送系統(tǒng),要想贏得二戰(zhàn)的最后勝利是不可能的。如今,石油管線輸送系統(tǒng)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