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波
歲月無情。人過中年,許多往事早已忘卻,只有些碎片尚存于記憶,雖為舊憶,有時卻十分清晰,只不過淡如水墨,淄素情境罷了。
余幼時,家中老屋中間是一條幽深過道,走到盡頭豁然一亮,天窗下靠墻有一古老木架。老祖母指著上面厚厚的一排說,這便是書,等上學認字了就可以讀。于是就盼著上學,無非覺得新鮮好奇而已。某天在造紙廠工作的母親下班帶回一包,急急打開來看,居然是數(shù)冊小書,圖畫精美,頓時如獲至寶——就如魯迅見到阿長帶來有畫的《山海經(jīng)》一般。那時初識幾字,認出其中一冊叫《山鄉(xiāng)巨變》。這些書就成為童年的精神食糧,每日書中人物相伴左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師專畢業(yè)后被分配在城北的一所鄉(xiāng)鎮(zhèn)中學教書。大約是班小課少的緣故罷,有一段時間被校長叫去整理圖書室、代管圖書,雖然是額外的差事,卻很合心愿——能有機會多讀幾本書,正求之不得,遂一口應下。
待去那里開門一看,嚇了一跳,哪里是什么圖書室,分明就是堆放室:碩鼠成群,見人不驚,儼然屋主;書架朽腐,書屑遍地,已成鼠巢,巢內(nèi)幼鼠咋咋有聲,好不熱鬧!成摞舊書拿起則紙碎散落,瞬息破相。一室之內(nèi),紙張腐朽之氣與鼠騷怪味彌漫,令人窒息。見此破敗景象,不禁大失所望,不過既然應下,無奈只得硬著頭皮掩鼻而入,勉強收拾了一番,以為眼下當務(wù)之急必須“鼠口奪書”,先安排一處妥當?shù)牡胤?,以防書們再次淪為“鼠糧”。
但哪里才是它們的安身之地呢?當時無論教室辦公室還是宿舍,都是一般鄉(xiāng)村磚瓦平房,黃土地面,鼠洞遍布,可以說在鼠輩面前人人平等。教室里學生多,它們還不敢放肆,宿舍里就不同了,鼠輩們鬼得很,簡直就像上過幾年軍事學院一般,既精通游擊戰(zhàn),也精通塹壕戰(zhàn),采取的戰(zhàn)術(shù)幾乎與《地道戰(zhàn)》電影里的一樣,敵進我退、敵退我擾,每每鬧得“今夜無人入睡”,所以一旦抓到,必處以極刑而后快。
出于護書心切,情急之下,只得本著“誓與群書共存亡”的信念,將完整之書盡數(shù)搬到宿舍床頭,沿靠墻一側(cè)層層排開,重要書籍則置于枕邊,以利看護,危機時不惜以身護書,下課即來檢查,確保無恙;再者,有書相伴,也便于“挑燈夜讀”——畢竟那些年蹉跎荒廢,學問匱乏,此舉正得其所:那邊教室里學生晨讀,這邊床榻圖書室也早起晨讀幾頁《吶喊》,提提精神;午休時讀幾頁《自然的啟示》,晚間燈下讀一篇《燕山夜話》,好不愜意。那些日子讀到的,勝過過去十年讀的書。
隨后不久調(diào)入城區(qū)教研單位工作,群書此后遭際便不得而知了。
到新單位有時去圖書室查閱資料。某日還書時,管理員讓讀者自己放回書庫,進后面見那排排書架之上,有許多塵封的舊書,散發(fā)著舊紙老墨特有的“幽香”。一部《水滸傳會評本》靜靜地待在角落,翻開來看,大為驚喜,立刻拿到前面閱覽室去看,原來此書字里行間均有金圣嘆、李卓吾兩位大家批語在彼,后人讀此書時,就如與之“同觀”,指點精妙處。待要借閱,管理員卻說有規(guī)定此書概不借出,心中愈發(fā)割舍不下,很有些落寞。
時在21世紀之初,網(wǎng)絡(luò)時代尚未到來,讀書藏書之風氣濃厚,街頭坊間多有舊書售賣,民國時期所建的潘家大樓不知何時早已掛牌“潘家書院”,供市民兒童來此讀書借閱,門口耳房則辟為舊書店,時有打折,傍晚下班時路過,時常留戀于此,每有所獲。那時尤盛行夜市,古槐路中間一帶有一片很大的空地,空地上居然有好幾家舊書攤,晚間甚至扯了燈光成為夜市,與那“敬德勒馬看古槐”舊跡相映襯,地道的文化風景線;天色漸晚,亮起燈來,燈下翻書,又別有一番風味,一似考古發(fā)掘的現(xiàn)場,四下里人聲嘈雜都似乎充耳不聞,只專注于書中事物,所獲亦豐。
有一段時間,書攤上不斷擺出來醫(yī)學類的典籍,諸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篇》之類,讓人聯(lián)想到是哪家醫(yī)院圖書室或者大夫的舊藏,問攤主,果然是一位退休老中醫(yī)的畢生收藏,因為兒女們皆不務(wù)此業(yè),他年事已高,趁早賣了。這些典籍固然珍貴,卻是難懂,書價又貴,因而少有人問津。當時完全出于對書的偏愛,以為這樣的典籍流落地攤,實在可惜,無論讀懂讀不懂,該請回自家書架給一個位置才好,于是“重金”購得,滿載而歸,沾沾自喜,老中醫(yī)有知,心中也該有些慰藉罷。
今天想來,好書固然不厭百回讀,但要得遇愛書者才有所值,即使一時“落魄”,也不見得就“零落成泥碾作塵”,因為讀書重文風氣為千年所傳,不會因時而消失,遇知音,便書香如故。
一晃又是幾年過去,某周末照例去太白樓舊書市看書,遠遠看見舊書攤上了不少“很新”的舊書。那位面熟的書商車載數(shù)捆舊書一地擺開,有幾捆還未打開,看那包裝似曾相識,不禁眼前一亮,面前這座“書山”,分明就是數(shù)年不得一見的前輩們!莫非前世有緣,今日竟相會于此地!
近前細細審視,如在夢境——那思念已久的“會評本”竟在其中!當年規(guī)定頁碼位置赫然蓋著公章,雖有歲月烙痕,但竟然幾乎從未被借閱。于是強作鎮(zhèn)靜,與書商搭訕,說些過年話,書卻早已“搶”在手中,緊緊攥著,其時心情,就如曹子建在人市偶遇洛神一般。
如白樂天先生言“商人重利輕別離”,書商只重利市,并不問出處。待心情稍稍平靜,問及攤主此宗舊書大體來歷,書商倒也爽快,為證明來自正統(tǒng),好抬高價值,堅稱某文化單位改制搬遷,圖書室舊書全作廢紙論斤賤賣。舊書商深諳書道,從收廢品處幾毛錢一斤買得數(shù)千百斤,來此書市每冊數(shù)十倍于定價售賣,那些本市老書客并未因其昂而卻步,津津樂道,搜尋所愛;今見之如見故友,心急情動,只存一念就是“搶書”,無暇顧及左右,幾乎就沒有什么討價還價。此后不久,一座小小的“書山”在小小的書房里疊起,那當年的妄想,已散發(fā)出淡淡的書香。
書緣半生,人已花甲,品茶煮書,已成為生活之至樂,書案上“會評本”依然,時時翻看;盞中茶香,多少回味,因偶成一首曰:
半杯烏龍醉,釋卷暗香來。
南池一水碧,書中須發(fā)白。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教研中心)
責任編輯:王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