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意外信息;信息類型;回應立場;回應形式
[摘要]文章立足受話層面,從受話人視角討論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與回應形式。首先說明了觸發(fā)意外的四種信息類型:無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低概率合預期信息、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以此為基礎,指出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就是人們接收到意外信息時對于該信息所給予的認識定位表現(xiàn),將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區(qū)分為相信、懷疑、不相信、下意識應對四類。進而具體考察了不同回應立場下的回應形式選擇,相信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陳述性肯定、驚嘆性感嘆以及陳述性肯定+感嘆;懷疑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真性疑問、真性疑問+感嘆;不相信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陳述性否定、反問、陳述性否定+感嘆以及反問+感嘆;下意識應對立場下的主要回應形式為帶極高升調(diào)的假性疑問、帶極高升調(diào)的假性疑問+感嘆。最后,簡要論及應如何認識意外表達中感嘆、疑問、肯定、否定幾種具
體形式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
[中圖分類號]H10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174(2021)04-0009-10
1.問題的提出
國內(nèi)對于“意外”的注意肇始于助詞研究。黎錦熙(1924/1992)從語氣表達差異出發(fā),將助詞分為:決定、商榷、疑問、驚嘆、祈使五類,呂叔湘(1942/2014)則談及了“驚訝”語氣,很多時候“驚嘆”“驚訝”正是基于“意外”的一種語氣表現(xiàn)。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漢語意外表達問題主要散見于虛詞(特別是副詞)、語氣系統(tǒng)、情態(tài)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式(包括句式)等方面的討論之中,既未專門展開,也未上升到句法語義范疇層面來認識。
近年來,意外范疇(mirativity)作為一個新興類型學研究領域逐漸受到國內(nèi)學者的關(guān)注。王健(2013),宗守云(2015)分別討論了南方方言中源自言說動詞的意外范疇標記和晉方言中可用作意外范疇標記的情態(tài)動詞“待”;胡德明(2011),李宗江(2015),劉焱、黃丹丹(2015),胡承佼(2016a、2017)分別揭示了一些話語標記表意外的功能;胡承佼(2016b、2019)分別考察了“至于”反問句和意外因果句的意外語義表達;陳振宇、杜克華(2015)具體論述了意外與疑問、感嘆、否定的語用遷移問題;強星娜(2017),萬光榮(2017),胡承佼(2018)分別對意外范疇相關(guān)研究進行了述評,并初步辨析了意外與語氣、情態(tài)、反預期、示證等概念之間的糾葛。
縱觀這些年來的研究,對于發(fā)話人如何利用某些特定句法手段組織語句并傳達出令自己意外的信息已有頗多很深入的個案探察,從單純發(fā)話層面關(guān)注意外語義表達及其句法實現(xiàn)的研究已經(jīng)取得顯著進展。但言語交際是一個聽說互動過程,人們也可能對經(jīng)由他人言談告知的信息產(chǎn)生“驚異”(surprise)或“不備”(un- prepared)的意外感知體驗,這就涉及受話人如何在言語上回應所接收意外信息的問題。即,對于言談過程中聽到的令自己意外的信息,受話人(此時其已經(jīng)不能視為單純的發(fā)話人)如何組織語言加以回應?可能采用哪幾種比較主要的回應形式?不同回應形式究竟意味著什么差異?這種立足受話層面、觀照受話人視角的意外范疇研究較少專文討論。本文打算從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意外信息的回應形式、回應形式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等方面人手,對意外信息回應立場與形式表現(xiàn)進行具體考察,嘗試分析上述問題。
2.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
Aikhenvald(2012)明確提出意外范疇的語義類型問題,將其分為:突然發(fā)現(xiàn)或意識到(sudden discovery,sudden revelation or realization)、驚異(surprise)、不備的大腦知識(unprepared mind)、反預期(counter expectation)、新信息(information new)。該分類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上述五類所關(guān)涉的明顯不是語義表達,而是信息特點,與其說是意外范疇的語義類型,不如說是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其次,即使作為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其分類結(jié)果仍舊交叉,界限不清晰,“新信息”與其余四類應如何區(qū)分?“驚異”與其他四類該怎樣分辨?實際上很難說清楚。
其實,言談互動中受話人之所以對某一接收到的信息產(chǎn)生意外,原因通常不外乎四個:其一,該信息對受話人而言不常見、陌生度高,其不在受話人的理解范圍內(nèi)或受話人心理上未預先做出任何主動判斷,因而令受話人感到意外;其二,該信息與受話人事先已有的某種心理預期不符甚至相反,因而令受話人感到意外;其三,該信息盡管與受話人事先已有的某種心理預期相吻合,但由于此心理預期在實現(xiàn)上具有低概率特性,因而還是令受話人感到意外;其四,該信息雖然與受話人事先已有的某種心理預期相吻合,但由于此心理預期在受話人看來本身就具有實現(xiàn)的不確定性,只不過是受話人所抱有的希望,結(jié)果希望成真,因而令受話人感到意外。據(jù)此,從信息與受話人預期的關(guān)系人手,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可以一分為四:無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低概率合預期信息、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
2.1由無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
細究起來,這里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該無預期信息不在受話人的理解范圍之內(nèi),伴隨著“解意外”過程受話人往往會呈現(xiàn)“恍悟”的情緒特征。句法表現(xiàn)上,受話人會高頻使用“難怪”“原來”“怪不得”等“恍悟”類評注副詞充當句子的高層謂語。例如:
(1)(背景:和平想把老胡有私生子的事情說成是傅老干的,老胡妻子信以為真。)
老胡妻子:這一類事情呀在我們這一代中間倒也不足為奇。
和平:是是,現(xiàn)在奇就奇在這位表姐去世了,他這兒子來找上門來認親來了。
老胡妻子:噢,嘿,難怪下午你胡伯伯跟我講了個同樣的故事,我看他吞吞吐吐的。
和平:啊。
老胡妻子:我還有點疑心呢,哎呀,原來是老傅干的呀?。ā段覑畚壹摇罚┝硪环N情況是該無預期信息具有現(xiàn)場突發(fā)性,受話人心理上來不及預先作出判斷,往往會呈現(xiàn)“震驚”或“不知所措”的情緒特征。句法表現(xiàn)上,受話人往往高頻使用嘆詞句或疑問句,有時句中還會伴有明顯的無意識停頓。例如:
(2)(背景:春生每天在傅老家里好吃懶做,志新發(fā)現(xiàn)春生下午居然出門了。)
志新:二混子,這一下午干嘛去啦?春生:干活去啦。自食其力么。
志新;就你???
春生:不是說搗騰這易拉罐酒瓶子也能掙錢么?我看咱家陽臺上就不少。
傅老:你!?……你……怎么可以亂賣我家的東西?(《我愛我家》)
2.2由反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
反預期信息是觸發(fā)意外的最常見信息類型,與預期方向相反(包括反自預期和反常理預期)、與預期量不符(包括未達到預期量和超出預期量)均可能觸發(fā)意外。例如:
(3)(背景:于大媽原本準備繼續(xù)將“衛(wèi)生之家”流動紅旗掛在和平家。)
和平:志國快點兒,我該上班兒了。趕緊上咱屋看看,有沒有耗子,我不敢進!
志國:我吃完就去。
和平:嗯。
于大媽:???耗子?你們家有耗子???那還算什么衛(wèi)生之家呀?得了,這紅旗還得流動。我看呢,我先給老鄭他們家去掛,掛兩天得了啊。(《我愛我家》)
(4)(背景:和平去東北走穴。自己賠了一萬多塊,在一家人面前“檢討”自己。)
和平:主要是因為宣傳不夠,加上票價太高。十塊錢一張,所以上座率不太理想。
志國:有幾成兒觀眾???
和平:哎喲,那就不好算了。反正是一千多人的場子,第一場賣出去四張票。
志國:???才四張?(《我愛我家》)
例(3)與“于大媽”的自預期相反(“于大媽”原以為“和平”家很衛(wèi)生),觸發(fā)“于大媽”的意外。例(4)與“志國”已經(jīng)較低的心理預期量還相差甚遠,觸發(fā)“志國”的意外。
2.3由低概率合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
常規(guī)合預期信息一般不會觸發(fā)意外,但如果某個合預期信息一方面人們認為其實現(xiàn)概率很低,另一方面其最終又的確實現(xiàn)了,這種特殊情形下往往可能會觸發(fā)人們的意外。例如:
(5)(背景:郭芙蓉想報復莫小貝,主動提出替莫小貝寫入學文章,在文章中猛批孔子,結(jié)果莫小貝考上了,得知消息后掌柜佟湘玉既意外又高興。)
掌柜:七十幾個學生就小貝一個人考進去了,就是因為這篇孔賦。
小郭:那字念賊。
秀才:咋回事兒呢?
掌柜:小郭在文章里把孔老夫子一頓的批,沒有想到正中了先生的下懷。
小郭:???
秀才:為什么?
掌柜:因為先生是搞老莊的。老莊你們都知道吧?(《武林外傳》)
此例涉及兩種意外信息類型,一是“掌柜”源于低概率合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一是“小郭”源于反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可做比較。對于“掌柜”,其本來對莫小貝的入學文章能得到先生認可有所預期,但看到郭芙蓉代莫小貝寫的文章后,覺得該預期實現(xiàn)的可能性已經(jīng)極低,可結(jié)果是“正中了先生的下懷”,即一個低實現(xiàn)概率的預期居然實現(xiàn)了,因而產(chǎn)生“意外之喜”。對于“小郭”,其為了報復莫小貝,故意代寫了篇猛批孔老夫子的入學文章,原本預期莫小貝因此考不上,進而被佟掌柜責罰,沒想到結(jié)果與其預期相反,故此產(chǎn)生“意外之驚”。
2.4由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觸發(fā)的意外
車錄彬、許杰(2013)曾指出,如果說話人一開始對自己或別人的預料存在某種程度的懷疑,但最后該預料竟然實現(xiàn)了,往往可以使用“果不然”來表達一種既在意料之中又有些意外的心情。這實際上說的就是由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所觸發(fā)的意外。不僅是“果不然”,“果然”“真的”等確定性評注副詞也存在類似用法,同樣可以用于以下語義背景:說話人(包括先作為受話人的說話人)對某事態(tài)作出過預期,但對該預期能否實現(xiàn)又無法確定,只能抱著試一試的心態(tài),一旦該事態(tài)確實現(xiàn)實了,便會有意外的驚喜。例如:
(6)她清楚地記得,去年4月的一天,地委書記專程來到她家對她說,李鵬委員長來信了,你想學習的愿望實現(xiàn)了。至今談起這件事,她仍激動不已。她說,聽到這一喜訊,我非常興奮。我本來是想試試看,沒想到李鵬委員長真的回信了。(《人民日報》2000年7月20日)
3.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
Peterson(2013)提出如下“意外條件”:句子S'是句子S在形式上或功能上的有標記替換式,二者表達語境c中相同的命題p。如果說話者s知道或者相信S'所表示的語境c中的命題p是真的,那么,(a)說話者s所使用的功能上有標記的S'句具有表達意外的意圖;(b)說話者s所使用的形式上有標記的S'句表達意外。顯然,在Peterson(2013)看來,意外表達的前提是“意識主體知道或相信命題是真的”,即無論命題本身在客觀上為真還是為假,意識主體在主觀上總是先假定該命題為真,否則不會產(chǎn)生意外性認識。
我們同意Peterson(2013)的看法,不過語言中的實際情況可能要更加復雜,因為對命題內(nèi)容的意外往往會引起意識主體對于命題內(nèi)容加以進一步評判并定位,而這種評判、定位又是一個主觀化過程。這兩個過程在語言表達中有時候相分離,有時候合二為一。例如:
(7)“我真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剛才他夫人在家接的電話。他夫人回家了嗎?”“原來的夫人倒沒回家,那是從中國新娶的夫人。外語學院的高材生,剛畢業(yè)的。”“什么?這不可能?!保s《薛布的故事》)
(8)“解雇我?”“是的!”他毫不猶豫地接住我的話頭。我猶如被人在頭部猛擊了一下,心慌意亂地嚷了起來:“這怎么可能?我在這里工作了二十年,是最出色的管理人員,也將是最合格的總經(jīng)理人選!”(江漸離《替代》)
例(7)兩個過程被分別表達出來:意識主體“我”主觀上相信“他又從中國新娶了一位夫人”為真,對此命題內(nèi)容發(fā)出假性疑問“什么?”的意外表達,而由于對此太意外,所以緊接著又做出了進一步的主觀評判“這不可能”,即“雖然我認為這個信息是真的,但我主觀上還是不愿意相信它,所以我要否定它。”。例(8)兩個過程在語言表達中合二為一,意識主體“我”一方面主觀上相信“我被解雇了”為真,對此十分意外,另一方面由于過于意外,主觀上無法相信這是真的,所以采用了反問“這怎么可能?”,即“盡管我知道這個信息是真的,但我還是無法相信它,所以我要對此加以反詰?!?/p>
立場是指說話者或作者對信息的態(tài)度、感覺、判斷或者承諾的顯性表達。(Biber&Finegan 1988)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也就是當人們接收到令其意外的信息時對于該信息所給予的認識定位(epistemic position)表現(xiàn)。具體言談互動過程中,受話人接收到經(jīng)由發(fā)話人告知的意外信息后往往存在四類認識定位表現(xiàn):相信該意外信息、懷疑該意外信息、不相信該意外信息、下意識應對。這四類認識定位表現(xiàn),從立場是否明確來看,相信、不相信屬于確定性回應,懷疑、下意識應對屬于不確定性回應;從意圖是否明確來看,相信、懷疑、不相信屬于有意識回應,下意識應對則屬于下意識回應(或者說無意識回應)。
3.1相信
這種類型中,受話人對于接收到的意外信息最終定位為真,呈現(xiàn)肯定的認識狀態(tài)。例如:
(9)(背景:志國公司的談判對象是與志國有過一段戀愛關(guān)系的徐小莉,志國向妻子和平做解釋、表忠心。)
志國:讓不讓我去就聽你這一句話了,哎你只要說一“不”字我立馬就交辭職報告去我。
和平:沒想到啊,你居然過了這么些年還對我這么忠貞不二,什么都不藏著掖著。
志國:啊就是。(《我愛我家》)
3.2懷疑
這種類型中,受話人對于接收到的意外信息最終難以認定真、假,呈現(xiàn)存疑的認識狀態(tài)。例如:
(10)(背景:郭芙蓉和小青討論她們行俠仗義的事。)
小青:可是小姐,咱們干這么多好事,怎么連句謝謝都沒撈著?。?/p>
小郭:咱又不圖這。
小青:那圖什么呀?
小郭:圖個說法。以前人家介紹我,總是說:這是郭巨俠他女兒。我希望以后有人介紹他,就說是:這是郭女俠她爹。
小青:那下一步干嘛?
小郭:踩點兒,咱們腳下就是一家不折不扣的黑店。
小青:你怎么知道?(《武林外傳》)
3.3不相信
這種類型中,受話人對于接收到的意外信息最終定位為假,呈現(xiàn)否定的認識狀態(tài)。例如:
(11)(背景:郭芙蓉找佟掌柜說呂秀才騷擾自己。)
掌柜:小郭,我警告你啊,不要拿人家的缺陷開玩笑,找我有什么事嗎?
小郭:有有有,秀才最近啊,好像不太對勁啊,他老是躲在柜臺后面,偷偷地看著我,我一扭頭吧,他就沖我這樣(傻笑),這……這分明是在騷擾我嘛。
掌柜:他居然敢騷擾你,我咋就不信呢。(《武林外傳》)
3.4下意識應對
這種類型中,受話人對于接收到的意外信息未來得及真、假判斷,倉促之下做出一種下意識回應,以作為一個話輪構(gòu)建單位(TCU)暫時建構(gòu)話輪,提供心理緩沖。這里有兩種情況:一是這種下意識回應自身即構(gòu)成一個單TCU話輪,并完成話輪交接;二是這種下意識回應之后,由于有了心理緩沖,受話人已經(jīng)能夠?qū)υ撘馔庑畔⒆龀雠袛?,進而又接續(xù)了或相信或懷疑或不相信的有意識回應,構(gòu)成了一個多TCUs話輪。例如:
(12)(背景:佟掌柜打開母親給自己的嫁妝箱后受傷,大家發(fā)現(xiàn)箱子里裝的全是兵器。)
展堂:判官筆,流星錘,狼牙棒,開山斧,奪命鎖。
掌柜:這不就是一個普通的鎖頭,鎖箱子用的嗎?
小郭:哇,這把劍好漂亮啊。
展堂:這就是傳說中的倚天劍,無堅不摧,任何東西都能砍斷。
小郭:掌柜的,你這些寶貝都從哪兒來的?
掌柜:這些,就是我的嫁妝。
小郭:????。ā段淞滞鈧鳌罚?/p>
(13)(背景:志新“英勇救人”的事情被電視臺播出,讓小張通知街坊鄰居看電視。)
志新:唉我說,不是讓你通知的人都通知了么?
小張:放心吧,志新哥,我連算命的瞎子老孫都通知到了。
傅老:???……瞎子看電視?(《我愛我家》)
綜上,立場帶有說話者的主觀性,意外信息的上述四類回應立場與意外信息客觀真值無關(guān)。受話人聽到的意外信息本身是否是事實對受話人的回應立場沒有根本性影響。比如說,客觀上為真的意外信息,受話人在意外之余也可能持不相信的回應立場;客觀上為假的意外信息,受話人在意外之余也可能持相信的回應立場。例如:
(14)(背景:鄭公子吃了不少東西,又另點了一份皮蛋瘦肉粥。)
小郭:皮蛋瘦肉粥,葛掌柜你慢用。
葛掌柜:哎,我沒要粥啊。
鄭公子:那粥是我叫的。
小郭:不可能。你都吃那么多了,哪兒還喝得下粥啊?(《武林外傳》)
(15)(背景:治國、和平夫妻倆一起勸駱日同意和孟朝陽談戀愛。)
志國:小駱,我爸那意思是說呀,你還是應該多看看朝陽的優(yōu)點。
和平:哎!
志國:比如說能說會道,雜學旁收,擅長個雕蟲小計五六的。
小駱:啊,那倒也是。
和平:啊對,這個人你要是降得住啊,那你可真就本事了,我們?nèi)叶冀挡蛔∷?/p>
小駱:真的呀?。ā段覑畚壹摇罚?/p>
例(14)“小郭”對確為客觀事實的信息“那粥是我叫的”感到意外,最終持不相信的回應立場。例(15)“和平”不過是為了“小駱”能夠接受孟朝陽,才說“我們?nèi)叶冀挡蛔∷?,事實其實與此并不相符,“小駱”對非客觀事實的信息“我們?nèi)叶冀挡蛔∷备械揭馔?,最終持相信的回應立場。
由此,我們可以用圖1來梳理意識主體對意外信息進行認識定位的流程。
4.意外信息的回應形式
Biber&Finegan(1989)認為,立場是對信息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感覺、判斷或承諾的詞匯或語法表達??梢?,回應形式是回應立場的語法編碼,交際過程中意外信息的不同回應立場有賴于通過一些具體回應形式來加以錨定和傳達,亦即特定表達式在語境中有言者立場的表達功能(方梅、樂耀,2017)??梢哉f,回應立場與回應形式之間互為作用,回應立場驅(qū)動回應形式的選擇,回應形式映射回應立場的顯現(xiàn)。本節(jié)將具體討論不同回應立場下,意外信息的一些常見回應形式。
4.1雖意外但肯定:相信立場下的回應形式
當受話人對接收到的意外信息主觀判定為真,持相信立場時,其有兩類比較常見的回應形式。一類是采用評述性陳述的方式來加以回應,一方面通過肯定來認可該意外信息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通過意外義評注性副詞(如“竟然”“居然”等)或意外話語標記(如“沒想到”“不曾想”等)來呈現(xiàn)自己的意外感受。意外義評注副詞與意外話語標記既可以單用,也可以配合使用。例如:
(16)(背景:秦樓樓主李慕白詢問軍師孔敬明對于太子與齊王之爭應支持哪一方。)
李慕白:先生,轎中人是誰?
孔敬明:劉妃之子,太子之弟,齊王是也。
孔敬明:公子自然是看出了那蒙面怪客和四侏儒的身份來歷。
李慕白:沒想到“賞心先生”和“荊山四童子”竟然投在齊王門下。(《花劍風云錄》)
第二類是采用驚嘆性感嘆的方式,在肯定該意外信息真實性的同時,通過“真的呀”“太不可思議了”“真太意外了”等驚嘆性表述來呈現(xiàn)自己的意外感受。例如:
(17)(背景:哈姆雷特與赫瑞修談論亞歷山大帝。)
哈姆雷特:我們到頭來都會回到那最卑賤的職位,赫瑞修啊,你能否想像到,亞歷山大的高貴遺灰,有朝會變成個啤酒桶塞?
赫瑞修:那真是太不可思議了!(《哈姆雷特》)
為強化語力,上述兩類回應形式也可以疊加使用,表現(xiàn)為“評述性陳述+驚嘆性感嘆”或“驚嘆性感嘆+評述性陳述”。例如:
(18)(背景:徐梓琳與夏利賓喝醉后莫名其妙去民政局領了結(jié)婚證,酒醒后努力回憶領證細節(jié),與夏利賓合租的衛(wèi)籃聽見后深感意外。)徐梓琳:這證兒假的吧?
夏利賓:不像假的。民政局發(fā)票——辦證費九塊。
徐梓琳:衣服也是這件。
夏利賓:你是大牡丹。
徐梓琳:你是火烈鳥。
徐梓琳:你說我們是怎么去民政局的?
夏利賓:斷篇兒了啊。那,那,這證兒…
衛(wèi)藍:太意外了!你倆居然就這么領證兒了。(《戀愛真美》)
4.2因意外而疑問:懷疑立場下的回應形式
因疑而問是人們認知上的常規(guī)處理模式。當受話人對接收到的意外信息在主觀判斷上存疑,持懷疑立場時,其往往就會通過詢問信息的真實性、信息的獲取渠道等方式來尋求進一步確認該意外信息。因此,懷疑立場下,意外信息的最基本回應形式就是采用一般疑問句。具體說來,主要有三種疑問形式:是非問、真假選擇問、特指問。
是非問通過要求意外信息提供方對于針對信息真實性的詢問給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藉以完成信息確認。例如:
(19)(背景:和平從美國回來的姑媽暫住傅老家,跟傅老談論傅老家的生活條件。)
姑媽:賢弟呀,我看這個電視里頭呀說的哪一家,也不如你家里的條件好啊。
姑媽:哎呀你看看你有這么大的房子,還有這么多的傭人,啊,簡直是想不到哦。
傅老:我也沒想到。
姑媽:嗯?
傅老:這個,我是說啊,我這就是一般的水平。
姑媽:哦。
傅老:比小康的標準還差得遠著吶,現(xiàn)在生活水平啊普遍都提高了,比我好的多著吶。
姑媽:真的?還有比你過的好的?(《我愛我家》)
真假選擇問通過要求意外信息提供方從針對信息真實性的“真”“假”兩個對立選項中擇一加以回答,從而完成信息確認。例如:
(20)(背景:郭芙蓉被白展堂點住穴道,詛咒眾人,莫小貝信以為真。)
小郭:三十秒內(nèi),這條板凳就要化作一條五彩巨蟒,把你們挨個吃了。
小貝:真的假的呀?
老白:聽她胡說呢。有那能耐還能讓我點住。(《武林外傳》)
特指問通過要求信息提供方對于針對信息獲取渠道的詢問給予回答,以此完成信息確認。信息獲取渠道如果比較明確,該信息的可靠度往往也就比較高。從語料看,這類特指問以“誰說的?”“你怎么知道的?”“哪兒聽來的?”等形式居多。例如:
(21)(背景:陸小鳳調(diào)查雪兒姐姐失蹤之謎。)陸小鳳:他平時對你姐姐好不好?雪兒:不好。他總罵我姐姐,說她敗壞了上官家門風,我姐姐根本就不買他的賬。
雪兒:就因為這緣故,所以我才懷疑是他害死我姐姐的。
陸小鳳:可是你姐姐并沒有死。
雪兒:誰說的?(《陸小鳳傳奇》)
4.3因意外而否定:不相信立場下的回應形式
信息的意外程度越高,越不易被人們認可和接納。即,當受話人接收到意外信息時,基于主觀認識,其有可能無法接受該信息,從而堅持認定該信息為假,持不相信立場,據(jù)此作出否定性回應。形式上通常表現(xiàn)為直接否定句和反詰問句。例如:
(22)(背景:傅老同和平討論家里的保姆小桂究竟和誰談戀愛。)
傅老:啊,還有,還有一種可能。
和平:啊。
傅老:那就是他用的是家用電話,也就是說呀,這個根本不上班,整天在家呆著。啊小桂認識的符合這個條件的,只有一個人。
和平:嗯?誰呀?傅老:對門兒的老鄭。和平:不可能。這也太不般配了吧?。ā段覑畚壹摇罚?/p>
(23)(背景:白展堂告訴慕容嫣《緝盜指南》是自己寫的,送給了展紅綾。)
老白:一與賊展開火拼;二謊稱要入伙,騙取賊的信任;三……
慕容嫣:等一下。哎呦,你還真曉得呀。
老白:這回信了吧。
慕容嫣:不相信。我跟你說,這本書明明就是展紅綾寫的。你看,你自己看。
老白:這是我送給她的。
慕容嫣:切人家展紅綾是啥子
身份嘍,你?就憑你,怎么可能認識她?(《武林外傳》)
4.4因意外而無措:下意識應對立場下的回應形式
因意外而震驚、無措,也是人們接收到意外信息時的一種多發(fā)性表現(xiàn)。這種情況下,受話人所選擇的回應形式以三種類型居多:以“啊”為典型代表的嘆詞句、以“什么”為典型代表的代詞句、引述性是非問句。以上三種回應形式具有一個共性特征:句末均帶有極高升調(diào),表現(xiàn)為假性疑問。劉月華等(2002:788)已經(jīng)注意到“不能帶‘嗎的極高升調(diào)的是非問,其不以尋求是非確認為話語目的,往往能夠表達驚訝意義?!睂嶋H上,從會話序列中看,劉月華等(2002)所說的“不能帶‘嗎的極高升調(diào)的是非問”基本都屬于引述性是非問,而非一般是非問句。同時,該情況不只限于是非問句,帶有極高升調(diào)的“啊”嘆詞句和“什么”代詞句的話語目的也在于呈現(xiàn)意外意義,同樣屬于假性疑問。例如:
(24)(背景:邢捕頭調(diào)查錢掌柜當鋪失竊案,輕易認定作案對象,眾人其實早已知道是白展堂干的,因此突感意外。)
邢捕頭:錢掌柜的當鋪剛失竊了。(眾人無表情)你們不吃驚嗎?
眾人:噢。
邢捕頭:經(jīng)過調(diào)查,我初步認定這是家賊干的。
眾人:???
李大嘴:咋看出是家賊干的呢?
(《武林外傳》)
(25)(背景:和平想生二胎,編造了圓圓因車禍造成嚴重腦震蕩、生活將不能自理的理由。和平單位計劃生育辦公室里的李大媽到老傅家里了解情況。)
李大媽:老人家,我明白了。圓圓的情況您還不知道吧?
老傅:怎么啦?
李大媽:唉,您……您情緒一定要鎮(zhèn)靜。您坐好了我跟您說。賈圓圓出車禍了。
老傅:什么?……這個傷的怎么
樣?有沒有生命危險?(《我愛我家》)
(26)(背景:志新帶新女朋友到燕紅的咖啡廳。)
燕紅:這位先生喝點兒什么呀?志新:給我來一人喜冰激淋,我先袪袪火。
燕紅:這位小姐呢?志新:涼水。
燕紅:涼涼……涼水?(《我愛我
家》)
以上集中討論了意外信息在不同回應立場下的回應形式。有必要指出的是,與意外表達存在密切關(guān)系的還有感嘆。基于條理性的考慮,前文只在4.1小節(jié)提及了相信立場下的驚嘆性感嘆這一獨立回應形式,事實上無論何種回應立場下的回應形式均可在自身基礎上另行添加感嘆語氣,感嘆本來體現(xiàn)的就是一種感情體驗和情緒感知,與意外之間存在極強的相通性。Vesela(2015)甚至認為,意外范疇的真正表現(xiàn)形式是用語調(diào)體現(xiàn)出的焦點重音,包括感嘆語調(diào)和意外語調(diào)。綜上,可以將意外信息回應立場與回應形式的基本對應關(guān)系如表1所示。
5.回應形式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
陳振宇、杜克華(2015)提出,以意外作為連接點,感嘆、疑問、否定之間可以形成一系列的“語用遷移”,如:疑問+意外→[主]語用否定+[次]說話者指向感嘆,感嘆+強意外→[主]語用否定+[次]趨向性疑問,感嘆+弱意外→[主]趨向性疑問+[次]語用否定。我們認為,意外不宜視為感嘆、疑問、否定之間的連接點,它實際要高一層級,感嘆、疑問、肯定、否定這些不同形式及相互間的可能性配用其實是基于不同回應立場的形式選擇。以“疑問+意外”為例,并不是說存在一個疑問同時又存在一個意外,而是因為對某個意外信息持懷疑立場,所以在話語組織上選擇“真性疑問”或“真性疑問+感嘆”的方式來加以回應。換言之,以意外為視點,感嘆、疑問、肯定、否定之間實質(zhì)上是意外回應形式的單用還是配用問題。Rett & Murray(2013)指出,意外表達實際上屬于一種施為行為,被編碼為施為層級(illocutionary level)。也就是說,意外的話語行為(mirative discourse act)不傳遞交際內(nèi)容,“只傳遞預設對聽話者已知的交際內(nèi)容的吃驚態(tài)度?!保℉engeveld& Mackenzie 2008:73)受話人對于意外信息的上述種種回應形式及其相互配用,其目的是“以言行事”,主要交際意圖不在于命題信息的傳遞,而在于明示對發(fā)話人所言或所行的相關(guān)信息的意外性態(tài)度和不同的認識定位。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涉及意外信息的互動交際過程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截斷”話輪的現(xiàn)象。這是由于受話人急于明示自己對所接收信息的意外態(tài)度和回應立場,以此來盡快消解心理上的不適。例如:
(27)(背景:和平阻止傅老做家庭檢討。)
和平:你怎么這么說爺爺?。坎皇前?,您也甭檢了,啊,反正您,這幾十年里在家里建立起來的這點兒威信吶,也基本上完啦,您這一輩子也算基本上白干啦。
傅老:不不不,我作為這個家里的主要負責人——
志新:什么什么?……您還想當負責人?。课倚及?,就地免職?。ā段覑畚壹摇罚?/p>
例(27)中“和平”對“傅老”繼續(xù)說自己是家里的主要負責人感到意外,便急忙打斷了傅老的話,不讓其往下說,先立即下意識地以假性疑問“什么什么?”來對“傅老”所言信息加以回應,作為心理緩沖,進而反詰“傅老”的說法,最后表明自己的看法“就地免職”。
從我們采集到的語料來看(配用情況重復計算),感嘆、疑問、肯定、否定在意外信息回應形式中的出現(xiàn)頻率大體呈現(xiàn)“感嘆>疑問、肯定>否定”這樣一種高低序列。感嘆由于與意外存在相通性,同時作為一種外附性形式在操作上最便捷,出現(xiàn)頻率最高。疑問作為一種尋求進一步確認的回應、肯定作為一種認可性回應,兩者更容易保持言談交際的持續(xù)性,也更符合交際的禮貌原則。相比之下,否定的主觀性最強,禮貌性最弱,不利于交際的保持,出現(xiàn)頻率最低。
總之,會話中受話人所采用的不同意外回應形式,實質(zhì)上表明了其對發(fā)話人的信息所給予的不同認識定位,體現(xiàn)了其與發(fā)話人之間的立場互動。我們通過表2總結(jié)如下:
6.結(jié)語
本文立足受話層面,從受話人視角對意外信息的回應立場與回應形式進行了梳理和分析。我們認為觸發(fā)意外的信息類型有四種:無預期信息、反預期信息、低概率合預期信息、不確定性合預期信息。受話人對于所接收意外信息在回應立場上具體表現(xiàn)為相信、懷疑、不相信以及下意識應對四類認識定位?;谝馔庑畔⒌牟煌貞?,受話人往往會采用不同回應形式。具體來說,相信立場下的常見回應形式為陳述性肯定、驚嘆性感嘆以及陳述性肯定附加感嘆;懷疑立場下的常見回應形式為真性疑問(包括是非問、真假對立選擇問、特指問)和真性疑問附加感嘆;不相信立場下的常見回應形式為陳述性否定、反問、陳述性否定附加感嘆以及反問附加感嘆;下意識應對立場下的常見回應形式為帶極高升調(diào)的假性疑問(包括以“啊?”為代表的嘆詞句、以“什么?”為代表的代詞句、引述性是非問句)和帶極高升調(diào)的假性疑問附加感嘆。感嘆、疑問、肯定、否定這些不同形式及相互間的可能性配用是基于不同回應立場的形式選擇,它們在用頻上表現(xiàn)為高低序列“感嘆>疑問、肯定>否定”。
[參考文獻]
車錄彬,許杰2013漢語悖義結(jié)構(gòu)的形成條件和語用價值——以“果然”、“果不然”的比較分析為例[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陳振寧,杜克華2015意外范疇:關(guān)于感嘆、疑問、否定之間的語用遷移的研究[J].當代修辭學(5).
方梅,樂耀2017規(guī)約化與立場表達[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承佼2016a “倒好”的話語標記傾向及其具體表現(xiàn)[J].語言教學與研究(1).
——2016b “至于”反問句考察[J].語言科學(4).
——2017含警醒義成分的“一不X”的功能表現(xiàn)及發(fā)展動因[J].語文研究(4).
——2018意外范疇與現(xiàn)代漢語意外范疇的實現(xiàn)形式[J].華文教學與研究(1).
——2019因果關(guān)系的意外性與意外因果句[J].漢語學報(3).
胡德明2011話語標記“誰知”的共時與歷時考察[J] 語言教學與研究(3).
黎錦熙1924/1992新著國語文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宗江2015近代漢語“意外”類語用標記及其演變[J].漢語史學報(第十五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劉焱,黃丹丹2015反預期話語標記“怎么”[J].語言科學(2).
劉月華,潘文娛,故2002實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42/2014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
強星娜2017意外范疇研究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6).
萬光榮2017驚訝范疇:類型學研究的新領域[J].語言科學(6).
王健2013一些南方方言中來自言說動詞的意外范疇標記[J].方言(2).
宗守云2015晉方言情態(tài)動詞“待”及其否定關(guān)聯(lián)和意外性質(zhì)[J].中國語文(4).
Aikhenvald,A. Y. 2012 The essence of mirativity [J].Linguistic Typology 16(3).
Biber,D. & E. Finegan 1988 Adverbial stance types in English [J]. Discourse Processes 11(1).
——1989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Lexical and grammatical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 [J]. Text 9(1).
Hengeveld,K. & J. L. Mackenzie 2008 Functional Discourse Grammar[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eterson,T. 2013 Rethinking Mirativity:The Expression and Implication of Surprise [ EB/OL]. http://semanticsa- rchive.net/Archive/2FkYTg4O/Rethinking_Mirativity.Pdf. 04-23.
Rett,J. & S. E. Murray 2013 A semantic account of mirative evidentials [J]. Proceedings of Salt 23.
Vesela,S. 2015 On the Semantics ofMirativity[EB/OL]. http://120.52.72.40/cla- acl.ca/c3pr90ntcsf0/wp-content/uploads/Simeonova-2015.pdf. 10-16.
Responding Stances and Responding Forms on Mirative Information
Hu Chengjiao
(School of Liberal Arts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Anhui 241002,China)
Key words:mirativity information;information type;responding stances;responding forms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responding stances and responding forms of mirative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rer. Firstly,four types of information that triggered mirative are described:unexpected information,counter- expected information,low probability meeting-expected information,and uncertain meeting-expected inform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esponding stance of the mirative information is the epistemic position of information when people receive this mirative information,the responses to mirative inform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belief,doubt,unbelief and subconsciousness reaction. Then it studies the different responding forms based on different responding stances. The main responding forms based on belief stance are declarative affirmation,surprised exclamation and declarative affirmation with an exclamation. The main responding forms based on doubt stance are true interrogative and true interrogative with an exclamation. The main responding forms based on unbelief stance are declarative negation,rhetorical question,declarative negation with an exclamation and rhetorical question with an exclamation. The main responding forms based on subconsciousness reaction stance are false interrogative and false interrogative with an exclamation. Finally,it briefly discusses how to recognize the relation of exclamation,interrogative,affirmation and negations in the mirative expre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