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 鯤[南京師范大學(xué)泰州學(xué)院,江蘇 泰州 225300]
狐女在明清小說中被大量塑造是不爭的文學(xué)史現(xiàn)象,文言小說中的《聊齋志異》自不必說,白話之作中較有名者如《三遂平妖傳》《封神演義》《野叟曝言》等,均有重要的狐女形象,其余聲名不顯的作品中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然而一經(jīng)比較便不難發(fā)現(xiàn),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中的狐女呈現(xiàn)出明顯的兩極分化態(tài)勢:文言作品中的狐女正面者居多,美貌多情,聰慧善良,有俠義心腸,濟困扶危;白話小說中的狐女則大多淫邪惡毒,惑人心智,殘害性命,甚至禍國殃民。這種兩極分化態(tài)勢背后所折射出的,實際上是明清士大夫和底層民眾對狐女原型——煙花女子不同的心態(tài)與評判。
《聊齋志異》雜志怪、傳奇之體,將寫狐小說推向最高峰,最為成功地塑造出了一批狐形象?!读凝S志異》中寫狐的作品有六十多篇,其中人狐相戀題材的占了半數(shù)以上,且多為篇幅很長的傳奇體,作者不惜筆墨,在這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也正是這部分作品中塑造的眾多以狐為表的女性形象,使《聊齋志異》成為古代寫狐小說的扛鼎之作。
雖然這部分作品基本情節(jié)大致相同,都是狐女與男子婚戀,而美麗多情也是狐女形象的共同之處,但是具體人物又有具體特點,絕不雷同?!逗C》中的狐女機智幽默,詼諧風(fēng)趣;《青鳳》《長亭》中的青鳳和長亭以柔婉見長;《嬰寧》《小翠》中的嬰寧和小翠以天真爛漫取勝;《辛十四娘》中的辛十四娘、《紅玉》中的紅玉,老于世情,善于理家,能解人急難,是典型的賢妻;《蓮香》中的蓮香、《阿繡》中冒充阿繡與劉子固相好的狐女,能夠割舍自己的感情,幫助有情人終成眷屬,頗有俠義之氣。蒲松齡賦予了這些狐女形象掙脫世俗禮教之外的女性天性中所有美好的品質(zhì)。
在這些狐女形象中,蓮香和嬰寧已經(jīng)跳出了一般的情愛圈子,不僅從外形到感情完全人化,而且折射出作者的人生觀以及對社會人生的批判,特別值得注意?!渡徬恪吩诮Y(jié)尾的處理上與眾不同,其他人狐相戀小說,最后無非男女主人公緣盡,狐女離去或成仙,舍棄人世;或者是狐女保持原狀,二人美滿地生活下去。而蓮香卻選擇了舍棄狐身,寧可分別十年,也要重新轉(zhuǎn)世為人。作者寫她聽了李女重生的經(jīng)過后,“默默若有所思”,被李女能重新?lián)碛腥说纳?、過上人的生活所打動。她臨死時對桑李二人說:“子樂生,我樂死?!逼鋵嵥攀钦嬲龢飞娜?,死是因為可以轉(zhuǎn)世,獲得做人的機會。蓮香追求愛情,但不滿足于人狐之間的異類之愛,而是渴望人與人之間對等的愛情。蓮香這一形象,折射出一種對人的生命、對人的生活的珍惜和尊重,這也使她高出一般狐女形象之上。嬰寧則是以一顆一塵不染的赤子之心,用笑這種方式表達對世間一切名實不副、一切虛偽、一切禮俗以及一切丑惡的東西的否定。嬰寧這個形象,體現(xiàn)出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一種思考和批判。無怪蒲松齡自己都對這個形象非常得意,在小說最后“異史氏曰”的論述中稱嬰寧為“我嬰寧”。
《聊齋志異》中這些人狐相戀小說,雖然寫狐,但都是擺脫了迷信崇拜的成熟文學(xué)作品,也就是說它們賴以產(chǎn)生的基礎(chǔ)不再是某種迷信崇拜,而是現(xiàn)實生活。小說中以狐為表的女性形象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有原型的,那就是煙花女子。早在唐宋人寫人狐相戀的小說中,狐女就常以娼妓身份出現(xiàn)?!度问蟼鳌分械娜问?,其行跡就與娼妓無異,且明言“某兄弟名系教坊”。《聊齋志異》中蓮香也是自稱“西家妓女”,另一篇《鴉頭》中的狐女鴉頭,母女姐妹都是娼妓,蒲松齡在《鴉頭》篇末的議論中,即點明“妓盡狐也”。以娼妓為狐女原型的原因,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中有過一段論述,將娼妓寫成狐女,就可以“無禮法之拘牽”,獲得更大的自由描寫空間。
不過,《聊齋志異》中并非所有的狐女都直接以娼妓身份出現(xiàn),如青鳳、辛十四娘、嬌娜等,都似大家閨秀,所相戀者也都是文人士子,套用才子佳人小說模式的痕跡很明顯,做出這樣的調(diào)整也是為了迎合更多文言小說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讓更多的讀者在道德觀念上更能接受這一類作品。
在蒲松齡以后的清朝統(tǒng)治時期內(nèi),由于《聊齋志異》的巨大成功,產(chǎn)生了一大批模擬仿效的作品。據(jù)《中國小說史略》統(tǒng)計,“純法《聊齋》者”,就有沈起鳳《諧鐸》十卷、長白浩歌子《螢窗異草》十二卷、王韜《淞隱漫錄》十二卷等十部小說集,直至將近民國時,尚有古吳靚芬女史賈茗輯前人小說為《女聊齋志異》。這許多擬作中,將狐塑造成女性形象仍是主流,她們與世間男子的情感糾葛仍是主要的題材類型。像《淞隱漫錄》,又有一名叫《后聊齋志異》,書中凡寫到狐的,全部是人狐相戀。而且有更加注重狐女的原型——煙花女子的愛情經(jīng)歷的傾向,實際上作者就是要寫娼妓,只是借狐形象的文學(xué)傳統(tǒng)來達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不過,擬作中能達到《聊齋志異》高度的卻很少。
同時期還有兩部很有名的志怪集,即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和袁枚《子不語》。此二人才情既高,地位又大大超過蒲松齡,所以頗不屑學(xué)《聊齋》,寧可遠追魏晉六朝志怪,很有復(fù)古之風(fēng)。不過,紀曉嵐好借志怪說理,袁枚則純是為記奇聞怪事,即使寫狐也不例外,都不是為寫人情而作,在形象塑造上也不能和《聊齋志異》 相比。
通俗小說到宋元話本已初具規(guī)模,從宋元話本至清人通俗小說中的狐形象也不算少。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六卷“小水灣天狐詒書”,系由唐牛嶠《靈怪錄》中《王生》這篇文言小說敷衍加工而成,講狐設(shè)計騙去被王生奪去的天書,并以使王生家業(yè)敗亡來進行報復(fù)?!锻跎愤@篇小說形象塑造上并不高超,只是情節(jié)構(gòu)思比較奇特,所以能夠被改編?!缎咽篮阊浴分械倪@篇白話版,話本痕跡不明顯,或者就是由馮夢龍本人據(jù)《王生》而作。
清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二十九卷“贈芝麻識破假形,擷草藥巧諧真偶”,寫狐精冒充馬云容與蔣生歡會,致其生病。被識破后贈蔣生三束草藥,不僅治好了他的病,還助其娶到了馬云容。雖然如此,但作品寫狐女當(dāng)初與蔣生歡好,并不是出于情,而是要“借取元陽”,“煉成內(nèi)丹”,行陰陽采補之事;給狐女定的基調(diào),仍然是“深山妖牝,難藏丑穢之形”;蔣生識破狐女后,也是一點留戀也沒有,這和《聊齋志異》等寫人狐相戀的文言小說很不同。
在明清其他通俗小說中,狐雖然和文言小說一樣多以女性形象出現(xiàn),但不僅只是配角,而且被寫得淫惡不堪。下面舉一些例子以見其大概: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中的“圣姑姑”,傳人妖法,教人謀反;明末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回“晁大舍圍場射獵,狐仙姑被箭傷生”中的狐仙姑,“先纏住了一個農(nóng)家小廝”,“況又他處心不善,久有迷戀晁大舍的心腸”;明末金木散人《鼓掌絕塵》之《花集》第十五回“鳳坡湖龍舟斗會,杏花亭狐怪迷人”中的狐精,也是化作美婦迷住了婁公子;即使是在妖與妖之間,狐仍然扮演淫媚角色?!段饔斡洝返诹亍芭D趿T戰(zhàn)赴華筵,孫行者二調(diào)芭蕉扇”中的摩云洞玉面公主,就是這類人物;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十一回“伏仙劍柳社收厲鬼,試雷珠佛殿誅妖狐”中的狐精,向于冰“獻媚百端”,終被雷火珠打死;清《野叟曝言》第六十八回“白晝壓妖狐忽呈玉面,深霄論活寶盡洗塵心”中狐變的九姨,更是用露骨的性描寫將淫的一面展現(xiàn)到極點;而集淫惡于一身的代表,莫過于《封神演義》中的妲己,百般為害,殘忍之極,已到了禍國殃民的地步,這一形象也不是明時才確定下來的,早在元人《武王伐紂平話》中妲己就是個淫惡妖狐了,這恐怕也是最為確實的比較早寫狐女形象之淫惡的通俗小說了。
清光緒年間,受《聊齋志異》影響,通俗小說中也有了中長篇寫狐的作品,即醉月山人的《狐貍緣全傳》。全書共六卷二十二回,寫九尾玄狐玉面仙姑媚惑公子周信故事,狐女同樣被塑造成淫蕩禍水的角色,雖然最后狐女有由淫到情的轉(zhuǎn)變,不過只是一帶而過,且牽強得很。
同樣是寫狐女,同樣是寫狐女與男子的糾葛,通俗小說和文言小說出現(xiàn)這樣大的差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市民階層和傳統(tǒng)文人對煙花女子的不同心態(tài)與評判。前面講過,《聊齋志異》中的眾多狐女原型是娼妓,通俗小說同樣如此。但傳統(tǒng)文人在娼妓身上除了滿足欲望外,還有情感志趣交流的需要,因此名士們(不一定官位多高,但要有才名)往來的娼妓多是同類中較上流者,美麗溫柔,多情有才。文人雅士們對這些女子甚至抱著矜賞的態(tài)度,晚明即有梅史《燕都妓品》、潘之恒《金陵妓品》、曹大章《蓮臺仙會品》、萍鄉(xiāng)花史《金陵女士殿最》等專事品評青樓之作;明末清初時一批名流對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等名妓也是津津樂道。市民階層不同,他們在娼妓身上看到的就只有赤裸裸的金錢和肉體關(guān)系,他們在娼妓身上尋求的只是欲望的滿足,鄙夷賤視娼妓,把她們作為淫惡的代表,也就不奇怪了。這種觀念反映在市民文學(xué)的通俗小說當(dāng)中,就是把以娼妓為原型的狐女形象視為淫惡之首,自然狐女形象在小說中也就很難充當(dāng)主要角色了。當(dāng)然很多通俗小說也是文人作的,但這些文人多數(shù)是下層文人,即使接觸到娼妓也只能是下等人物,像李香君那樣連巡撫都請不動的名媛,他們根本沒有機會接觸,所以對娼妓的看法與“勝流”名士也就不同,而且這些下層文人的讀者群主要是市民階層,所以作品也必須迎合他們的口味和價值取向。
①陳寅恪:《柳如是別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