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坤[中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武漢 430074]
南唐后主李煜,人生頗為坎坷,有著諸多變故,因此他的作品往往飽含血淚惆悵與消極避世思想。李煜的一生“不自由”,而遭遇的各種變故則使他抽離避世的思想時常出現(xiàn),因此他詩詞作品偶或流露出對隱逸的向往。“避世隱逸”是文學史上很早就出現(xiàn)的一個母題?!逗鬂h書·逸民傳》中論及隱逸有以下幾種:“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已以鎮(zhèn)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亦云性分所至而已。”即隱逸者大多是天性愛好自由與清靜,而他們選擇歸于隱逸也往往帶有各種意圖,隱逸其實是實現(xiàn)各種目的的一種途徑。以此審視李煜一生,其不同人生階段的隱逸思想背后亦有著不同的意圖。
李煜早期身處優(yōu)良的知識環(huán)境與文學氛圍中,但外界政治斗爭極其激烈。他此時的隱逸是為獨立于政治之外,脫離權(quán)力斗爭圈,投身于文藝創(chuàng)作的世界。
李煜生而有異相,相貌出眾,一目重瞳?!皬V顙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重瞳”即目中有雙瞳子,在傳說中是像舜帝、項羽一樣的帝王之相。加之其出生不久,祖父便稱帝建立南唐。他的大吉相貌與稱帝之事被關(guān)聯(lián)起來,因此自出生便受到極多關(guān)注。但福禍相依,這樣的相貌受到了長兄弘冀的猜忌:“文獻太子惡其有奇表,從嘉避禍,惟覃思經(jīng)籍?!庇谑巧倌陼r期的李煜有意識的避世獨立,遠離政治旋渦,轉(zhuǎn)而走進古文典籍的世界。李煜在中主諸子中排行第六,是幾乎沒有即位可能的,因此他不必刻意修習治國之策,反而可以繼續(xù)投身于藝術(shù)。此時南唐國力正值巔峰時期,社會穩(wěn)定,文化高度發(fā)展,而且他的父親中主李璟也是富有文采的文學家。在這樣的環(huán)境影響下,他養(yǎng)成了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后主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币舱蜻@種自幼的教育,他沒有學會那種耽于權(quán)謀的帝王之術(shù),反而培養(yǎng)出獨立于世外的文人性情。
然而皇室內(nèi)部斗爭劇烈,在隨后十余年中,李煜的四個哥哥相繼夭亡而不明原因。太子弘冀與叔父李景遂爆發(fā)了爭奪儲位的斗爭。弘冀太子鴆殺叔父李景遂,隨后李弘冀暴斃而亡,死因不明。而此其間后周入侵南唐,南唐戰(zhàn)事失利,失掉近半江山,更自此開始要向后周納貢,南唐自此由盛轉(zhuǎn)衰。目睹了這一切的李煜,面對內(nèi)憂外患,深感權(quán)力斗爭之酷烈。他那無意于皇位、追求文藝的本心只能通過隱逸避世來實現(xiàn),于是他給自己取號鐘隱,即鐘山隱者,或鐘于隱逸。他向往江上隱者漁樵之樂的自由:“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M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漁父詞》),漁翁之形象在中國文化中素有代指隱者之意。這兩首詞借景抒情,表現(xiàn)了李煜追求本心、向往自由、避禍遠居、隱逸遁世的思想,由此也可見他這一時期是為避免政治斗爭而選擇避世隱沒。
李煜在為帝時期表現(xiàn)出的隱逸思想更加明顯。帝王的身份與他內(nèi)心對自由的追求、個人氣質(zhì)等產(chǎn)生極大的矛盾,加之各種政治變故、親人離世,更使得他內(nèi)心焦灼不安。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只能通過暫時的隱逸作為現(xiàn)實的出口,獲得片刻內(nèi)心安定。
一方面這一時期他內(nèi)心充滿對自由的向往。中主李璟病逝后,由于五個哥哥全部早逝,他因此即位。李煜也感到自己追求自由的天性不適合繼承帝位:“先帝棄代,冢嫡不天,越升非次,誠非本心。”他認為自己成為南唐國主是因為先帝去世后,諸位兄長全都不存,自己無奈才越過長幼次序繼承皇位,被迫接受帝位。這種性格和角色的不匹配,使他如在枷鎖之中。這種困頓感受占據(jù)了他的整個為帝時光,因此在南唐國破,李煜被俘渡江時,這種情緒才終于爆發(fā):“既至汴口,欲登禮普光寺。左右諫止,后主怒而大罵,曰:‘吾自少被汝輩禁制,都不自由。今日家國俱亡,尚如此耶?’”雖身處不適合自己的位置,但他對自由的向往一直存在,直到國破家亡之時,才敢無所顧忌地宣泄。由此可見后主一直有著追求自由的本心。
另一方面他試圖逃離悲傷的生活,克制內(nèi)心的煩亂。面對喪父之痛,他性情轉(zhuǎn)為沉郁。三年之后,幼子夭折,妻子大周后亦隨即去世?!爸傩蝮@癇得疾,竟卒。追封岐王,謚懷獻。時昭惠后已疾甚,聞仲宣夭,悲哀更遽,數(shù)日而絕?!崩铎吓c妻子大周后琴瑟和諧,性格頗為相投,但妻子早逝,他自然悲痛更甚。一年后,他的母親鐘太后也因病去世。僅七年時間,多位近親接連去世,這無疑是極痛苦的人生體驗。此時南唐周圍強國環(huán)伺,對外也是接連戰(zhàn)敗。對于這些煩擾,李煜一方面通過紙醉金迷的艷俗生活麻痹自我,寫下了不少冶艷的詞作;另一方面他又產(chǎn)生了避世抽離之意,正如在他的詩歌《九月十日偶書》中所稱:“背世返能厭俗態(tài),偶緣猶未忘多情?!毕胍x開現(xiàn)在的境地,卻又無法擺脫,他的這種內(nèi)心矛盾,使得他追求隱逸的目的轉(zhuǎn)為“求靜”“抑躁”。
這一時期他追求內(nèi)心安靜的歸隱思想更甚,他在詩歌《病起題山舍壁》中寫道:“山舍初成病乍輕,杖藜巾褐稱閑情。爐開小火深回暖,溝引新流幾曲聲。暫約彭涓安朽質(zhì),終期宗遠問無生。誰能役役塵中累,貪合魚龍構(gòu)強名?!鄙街须[居小舍剛剛建成,他感覺病情因此有所好轉(zhuǎn),這里使他感到非常閑適。養(yǎng)病時期的裝束是“杖藜巾褐”,“杖藜”“褐巾”是隱者常有的形象。“彭涓”指的是彭祖與涓子,避世求仙終得長壽的傳說之人;“宗遠”指高僧宗炳和慧遠,兩位皆是佛家世外高僧。他連續(xù)列舉四位古時的隱者作為自己心中的理想對象。在末句直抒胸臆,誰愿意在這塵世中白白勞累、汲汲于功名呢?這無疑是在表露他希望借隱逸生活以使內(nèi)心安定,暫時排解煩愁的愿望。
自南唐亡國、后主被俘至后主暴卒共有五年。這段被俘時期是李煜文學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最為人所稱道。由于他的地位發(fā)生巨大轉(zhuǎn)變,終日惶惶不安,所以作品中也有意回避各種與政治相關(guān)主題,轉(zhuǎn)而表現(xiàn)出故國之思和對隱逸自由的向往。
后主“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到最后亡國被俘,從未得到真正的自由。他一心“思追巢許之余塵,遠慕夷齊之高義”。巢父、許由、伯夷、叔齊,這些人都是歷史上著名的隱者。他希望能像這些人一樣逃離繁雜塵世,命運卻把他推向了權(quán)力的最高峰。這種避世思想在他精神悲苦時時有顯露,最后卻只能通過作品隱約傳達。被俘后李煜被封為“違命侯”,困居一隅。一方面他身為俘虜,時刻擔心自身性命安危;另一方面他又處處受到限制不得自由。因此他這一時期的詩歌不再涉及政治及各種繁華,而開始轉(zhuǎn)向?qū)蕠寂c對自由隱逸的向往。這一時期,李煜詞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寫淚、寫愁、寫夢等主題。寫淚是為了抒發(fā)亡國之痛,寫愁是為了體現(xiàn)囚徒不得自由之悲,而寫夢則主要是用來幻想抽離避世,如“船上管弦江面綠,滿城飛絮輥輕塵”,“千里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望江南·閑夢遠》)。他寫夢的詞中出現(xiàn)的往往是闊大而自由的意向,如蘆花、飛絮、寒江、孤舟,這些常出現(xiàn)在隱逸詩詞中的景物,也反映了李煜此時之避世心態(tài)是出于對自由的渴望。
在被俘后,他總結(jié)自己一生:“心事數(shù)莖白發(fā),生涯一片青山??丈接醒┫啻?,野路無人自還?!保ā堕_元樂》)一方面寫自己心事重重,使得白發(fā)徒生,而回首過往,卻覺得此生歸處應(yīng)當是一片青山。而后他描寫雪后空山、野路無人的世外之所,以此來表現(xiàn)自己隱遁歸去的愿望?!把┥健币辉~多見于佛教經(jīng)典,代指佛教所謂的世外無人境地。后主以此作結(jié),也可以看出其向往青山草野的心情與內(nèi)心厭世避世的心境。
后主被俘后的作品滿含血淚哀思,這一時期的作品也最為人所稱道,此時作為囚徒再也不能追求本心,因而只能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抒發(fā)情感。錢鍾書談及藝術(shù)創(chuàng)作時引申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稱:“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能滿足欲望的人,死了心做退一步想,創(chuàng)造出文藝來,起一種代替品的功用,借幻想來過癮?!崩铎媳闶侨绱耍陨硐萑肜Ь?,無法實現(xiàn)自己避世逃離的愿望,便借文學來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表現(xiàn)自己的內(nèi)心向往。只有在文學藝術(shù)中,他才能感受到不曾有過的自由,才能回歸本心之追尋。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出現(xiàn)避世之意,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后主“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困居皇城一隅,一生閱世不多,因此他保持著本性的率真自然,追求無拘束的自由生活。時人評價后主,稱其:“本以惻隱之性,仍好竺乾之教。草木不殺,禽魚咸遂,賞人之善,常若不及;掩人之過,唯恐其聞?!闭J為后主天生有惻隱之心,又被佛教影響,所以內(nèi)心慈悲仁善,有著像飛鳥游魚一樣自由的愿望。由此可見,后主這種仁善平和、志在山水的性格形成與兩種因素有關(guān)。
一方面是向往自由的天性。后主天生的性格是內(nèi)向式的,善良而懦弱。這種性格敏感而內(nèi)省,所以他更能深刻地感受到自身細微的情緒,也能極其細致地觀察生活,所以他會有更多對人生的感悟。但這種性格使得他在面對未來的坎坷磨難之時,常常生出退卻抽離之意,但這種退卻之意并不適合表露出來,所以只能通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抒發(fā)。這在《秋鶯》—詩中表現(xiàn)更為明顯:“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游。老舌百般傾耳聽,深黃一點入煙流。棲遲背世同悲魯,瀏亮如笙碎在緱。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凄冷蓼花愁?!彼詺堹L自比,借此表達內(nèi)心情感。前四句寫秋鶯不知秋天已經(jīng)到來,依舊獨自游蕩在不適合自己的林中;頸聯(lián)“棲遲背世”的意思是所在位置不適合自己,因此“同悲魯”,在這里引用了《莊子》中的典故:魯侯養(yǎng)了一只海鳥,為了養(yǎng)好這只鳥,魯候想盡辦法令這只鳥在籠子中過得舒適,但籠中之鳥自由天性無法實現(xiàn),給囚籠再多的奢華裝飾依舊無法使海鳥適應(yīng),最終海鳥很快死去。李煜在詩中用到這個典故,意在表達帝王生活不適合自己的本性,難以獲得本性追求的自由。而下句用到“緱氏山”的典故,傳說有人在此得道解脫成仙。殘鶯的叫聲傳到此處,也暗示著李煜自身避世希求解脫的意識。而尾聯(lián)他對殘鶯說“莫更留連好歸去”,更是對自我不要流連及時逃離的勸勉。
另一方面是佛教清靜避世思想的影響。佛教也對李煜隱逸避世思想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李煜選擇信仰佛教是因為兩個因素:一是李煜自小生活在崇佛的環(huán)境中。他的祖父幼年久居佛寺,跟佛教關(guān)系密切,到了南唐中后期“及元宗、后主之世,好之遂篤”。在這種環(huán)境的影響下,后主被佛教思想影響也是理所當然。事實上后主好佛更甚于乃父。在他在位時期,更是大建佛寺,度化僧人。單開元三年春,便建造了鐘山道場永慕宮、鐘山道場、靜德寺等。到了后期,單是宮里的佛寺就有十多所。由此可以看出,李煜崇佛到了何等地步。二是后主命運多舛,雖生于錦繡堆中,卻活得并不順遂,也不自由。他的親人不斷離世,僅在十余年里自己的五個兄長、父母、發(fā)妻、幼子先后逝世,身邊近親幾乎不存,這使得后主內(nèi)心的悲痛只得借佛教寄托排解。到了后期,后主身為帝王面對飄搖江山、強敵時時來犯,南唐危如累卵,難以支持,內(nèi)外交加的困境使得本就敏感孱弱的他更加驚恐。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以佛教思想使內(nèi)心暫時找回寧靜。這兩種情況疊加,使得后主篤信佛學,自稱“平生喜耽佛學,其于世味澹如也”,并深受其影響。佛教思想滲透于李煜自身,尤其是佛教的避世抽離思想和“悲”“空”的生活態(tài)度,深深影響著他的思想觀念。厭倦于塵世勞累的后主,給自己取號“蓮峰居士”,“蓮峰”常用來代指佛教適合修行的清靜地;“居士”本意為在家?guī)Оl(fā)修行的佛教徒,也可用以稱呼隱逸的高士。他甚至曾居于佛寺,多日不臨朝,以表示潛心清修,不為俗務(wù)打擾??梢姺鸾趟枷雽λ屐o避世觀念的影響之深。因此面對困難與威脅時,他會不自覺地產(chǎn)生逃避心態(tài),這種逃避心態(tài)自然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自身的境遇,反而使他形成對自由生命的幻想,最后只能借文學作品抒發(fā)。
李煜雖生于帝王家,而后更成為一國之君,但卻一生“不自由”,這種“不自由”的感受因內(nèi)心追求與社會角色的不匹配而形成。而他被俘后,更對自由充滿向往。為了滿足內(nèi)心的追求,擺脫來自現(xiàn)實世界的壓力,他只能幻想避世逃離,并通過作品抒發(fā)。通過對李煜一生各階段的審視,可見他的避世思想時時存在?!氨苁馈币环矫媸撬惚転?zāi)禍、追尋藝術(shù)、平靜內(nèi)心乃至從現(xiàn)實中逃避的手段,另一方面也是他實現(xiàn)本心、追求自由的途徑。
①〔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八十三),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576頁。
② 〔宋〕陸游:《南唐書》(卷三),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35頁。
③〔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卷十七),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45頁。
④ 〔宋〕陳彭年:《江南別錄》,《五代史書匯編》(卷九),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084頁。
⑤ 〔宋〕史虛白:《釣磯立談》,《五代史書匯編》(卷九),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4978頁。
⑥ 〔宋〕龍袞:《江南野史》,《五代史書匯編》(卷九),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5161頁。
⑦ 〔宋〕陸游:《南唐書》(卷十三),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第236頁。
⑧ 錢鍾書:《詩可以怨》,《文學評論》1980年第1期。
⑨ 〔宋〕徐鉉:《大宋左千牛衛(wèi)上將軍追封吳王隴西公墓志銘》,《徐騎省集》(卷二十九),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29年版,第28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