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雷
中文版音樂劇《搖滾浮士德》改編自韓國音樂劇《魔鬼》(The Devil),由大麥MaiLive旗下“當然有戲”聯(lián)合上海蘭境文化制作,于2021年5月底在上海大劇院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演出,隨后開啟全國巡演。劇中浮士德是一個初出茅廬的股票經(jīng)紀人,將華爾街視為夢想之地。經(jīng)歷黑色星期一后,浮士德為挽回敗局接受了X-黑暗的契約,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和名聲。但隨后逐漸墜入野心和欲望的深淵,未婚妻格雷琴受其連累變得瘋狂,要被X-黑暗奪走。浮士德最終幡然悔悟,舉槍自殺而獲得重生。
X-光明與X-黑暗:賭局中的人性漩渦
貫穿全劇的一個重要線索是X-光明與X-黑暗對人性的賭約,取材于歌德原著《浮士德》中上帝和魔鬼梅菲斯特之間的故事。上帝認為善良的人即使在迷惘里掙扎,最終也會悟出一條正路,因而放任梅菲斯特去誘惑凡人,最后上帝贏得了賭約。從劇情出發(fā),可將整個故事看成X-光明與X-黑暗就人心打的賭。而從更深的寓意層面看,X-光明和X-黑暗分別代表人性的善惡。他們之間的斗爭意味著人性也經(jīng)常在光明和黑暗之間掙扎。就服裝而言,X-光明穿的是質地較為輕盈的白色燕尾服,X-黑暗則是黑色皮衣。表面上二者針鋒相對,涇渭分明,但其實也存在聯(lián)系。有觀眾認為X-光明與X-黑暗本來是一個角色,只是格雷琴召喚出了光明,浮士德召喚出了黑暗。韓國版中有些場次X-光明和X-黑暗的演員會互換角色出演,暗示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可相互轉換。還有一些場次安排女演員出演X-光明,表明這一角色具有神性,并無性別之分。
無論是韓文原版還是中文版,都認為光明與黑暗皆是人類的選擇,但兩個版本對X-光明和X-黑暗的角色設定改動較大——韓國版中X-光明和X-黑暗地位相當,和浮士德及格雷琴的互動較多,而中文版X-光明的位階比X-黑暗要高,游離于所有角色之外。韓國版雖融入了較多的宗教典故,X-光明與X-黑暗之間的互動表現(xiàn)更為豐富,更像是人性中光明與黑暗的博弈。如浮士德接受X-黑暗的契約這一幕主要通過X-光明與X-黑暗的舞臺動作得以展示。浮士德上場歌唱時,X-黑暗和X-光明同時向浮士德伸出左手,而浮士德選擇了X-黑暗。于是X-黑暗與浮士德合唱,并得意地看了一眼X-光明,以示自己的勝利,X-光明黯然離場。X-黑暗占上風后和浮士德一同站在舞臺中心。全場白光掃射,仿佛編織起一張密集的網(wǎng),將浮士德包圍其中。格雷琴半跪在地上,瑟瑟發(fā)抖,時而抱頭,暗示浮士德內心深處善良的一面受到了威脅。另外從戲劇張力上看,劇中由X-光明引導格雷琴對抗X-黑暗對浮士德的誘惑,X-光明并沒有直接阻攔X-黑暗,還算勢均力敵。X-光明在引導格雷琴時也有較多的肢體接觸,如《雅歌》(The Song of Songs)一曲中,X-光明最后將格雷琴摟在懷中,稱呼她為“我的姐妹,我的新娘”。
而中文版將X-光明抬高到上帝的地位,X-黑暗相當于原著中的梅菲斯特。中文版X-光明的扮演者賈凡在網(wǎng)上直播時也提到X-光明的角色設定是高高在上。劇中X-光明并沒有直接接觸浮士德或格雷琴。從舞臺位置設計上看,上半場最后X-光明站在第三層,以示光芒普照眾生。第二層是浮士德和格雷琴。最底層是X-黑暗,而他其實也對X-光明有一絲向往。由于X-光明在中文版中的角色是藐視眾生的上帝,他在臺上大多數(shù)時候在冷眼旁觀,但這樣會顯得形象單薄,無法起到明顯推動戲劇沖突的作用。因為舞臺上主要依靠X-黑暗和格雷琴對浮士德施加影響推動劇情,而浮士德明顯倒向X-黑暗一方,格雷琴在上半場的任何勸說都顯得蒼白無力。這樣會讓不熟悉《浮士德》原著的觀眾很難理解浮士德為何最后選擇了X-光明。
從音樂上看,中文版X-黑暗的歌曲風格與X-光明也存在較大區(qū)別,前者以搖滾為主,比較有力度,后者以美聲為主,偏古典風格,如《拯救他》和《生命之光》。而韓國版則沒有進行特別明顯的區(qū)分,比如在黑色星期一結尾處X-黑暗演唱了幾句優(yōu)美舒緩的抒情曲調,表達對人類這個生命易逝的種族的感慨,也是X-光明在結尾《血與肉》中所唱的旋律。不過中文版仍然保留了韓國版中少許帶有宗教意味的拉丁文歌詞,如具有明顯搖滾風格的《顛倒夢想》這一曲,表現(xiàn)X-黑暗成功誘惑浮士德投向其陣營,他的理由是“夢想和欲望本質上都一樣”。中文版導演王婷婷也曾在采訪中表示,所謂夢想其實是欲望本身,而人們常常用夢想來包裹“野心”。歌中還融入了圣歌片段,“Sanctus domini kyrie eleison”(求主憐憫),由X-黑暗的追隨者和浮士德齊唱,以搖滾風格演繹帶有宗教救贖意味的歌詞,來襯托浮士德的野心和欲望,則帶有一絲諷刺意味?!缎膽?zhàn)》一曲中,X-光明和X-黑暗在副歌部分進行了二重唱,一方是長音“在我懷里”,另一方是較為密集的唱詞,節(jié)奏較快,氣息短促,兩位演員還會交換重唱的部分,通過氣息強弱和力度的襯托,表現(xiàn)他們對浮士德靈魂的爭奪。X-光明在大結局時演唱的《生命之光》則帶有圣潔的色彩,贊揚人們內心光芒的力量。開始時旋律舒緩而優(yōu)美,聲音略低,到后面逐漸升調,最后達到高潮。
浮士德與格雷琴:凡人的良善之心
書中的浮士德原已垂垂老矣,在魔鬼幫助下恢復了青春,想要追求人生的終極意義,而劇版的浮士德則是意氣風發(fā)的華爾街金融從業(yè)者。如果以浮士德為中心人物,這部劇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原本善良的青年為了世俗利益拋棄了良心,最后悔悟獲得重生的故事。中文版劇名為《搖滾浮士德》,但從劇中歌曲和表演來看,格雷琴給觀眾留下的印象比浮士德更加深刻。浮士德更像是一個線索性的人物,串起了劇情。他在面對股市危機時,只會質問上天,“我做錯什么?憑什么這樣對我!”接受X-黑暗的契約亦是無奈之舉。但接下來一步步墮落,從黑西裝換上了略顯浮夸的棗紅色禮服,表明沉淪于紙醉金迷的生活。直到最后一刻,浮士德后悔自盡,才充分表現(xiàn)了自我意志。因此臺上主要依靠X-黑暗和格雷琴的角色對浮士德的影響力度來推動劇情。
如果將X-光明與X-黑暗分別看成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而非神明,那么連格雷琴都可以視為浮士德內心良善的化身,就如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中的死神可以看成皇后的另一個人格一樣。導演王婷婷在采訪中提到,劇中格雷琴更像是原著里的海倫和格雷琴的結合體——比如人們在冒險時內心的擔憂和猶豫。格雷琴用她的生命喚醒了浮士德,讓他明白自己的選擇會帶來慘痛的代價。歌德的《浮士德》中格雷琴初次見到魔鬼化身的男性,就表現(xiàn)出了不信任和反感,后來寧死也不愿和浮士德及魔鬼一起逃走。在浮士德選擇皈依天主時,格雷琴的靈魂又和其他天使一起從魔鬼手中拯救了浮士德。
劇中一些細節(jié)可以表現(xiàn)格雷琴這個人物的寓意化特質,如X-黑暗對浮士德加以誘惑,并不是為了直接奪走浮士德本人,而是想要奪走其心中的良善化身——格雷琴。浮士德最重要的東西是格雷琴,而在接受契約后,他的良心發(fā)生了變質,連累格雷琴(浮士德良心的化身)也受到X-黑暗的侵蝕。浮士德墮落后,曾提到過去給他帶來幸福的格雷琴已經(jīng)“消失了”,這句話既可以指浮士德的愛意消失了,也可以指他徹底泯滅了最后一絲良心,呼應劇中的臺詞“人心終歸經(jīng)不起試探”。甚至連臺詞中所謂的“惡魔之子”都有一種象征意義。原著中格雷琴發(fā)瘋是由于犯下殺子的罪行被投入監(jiān)獄。韓國版格雷琴的歌詞中曾提到“骨中之骨,肉中之肉,互為彼此的嬰孩”,因此格雷琴提到的惡魔之子也可能是對墮入黑暗的浮士德的比喻。中文版特地設計了一幕——在格雷琴的肚子上放了一個紅色的氣球來寓意惡魔之子,也可以理解為格雷琴認為昔日愛人墮落成為披著人皮的惡魔,連累了自己懷的孩子成為被詛咒的孩子。而背景中響起的嬰兒哭聲也可以看成是格雷琴對未來的想象。因為整部劇都沒有提到那個孩子的真正誕生。
韓國版格雷琴的寓意化特征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首先是劇中反復出現(xiàn)“蘋果樹”和“神殿”的典故。開場浮士德稱呼格雷琴為“我的另一個我”“生命的意義”“我的姐姐”和“我的新娘”。而格雷琴稱呼他為“我的光,我的神殿”。又如在韓國版中,《守護天使》(Guardian Angel)一曲,格雷琴站在二樓,舞臺對演員進行了定向打光,突出了她的白色襯衫,而忽略了五官部分的光照,將這個角色概念化。浮士德在善良和野心之間掙扎時仍然稱格雷琴為“神殿,蘋果樹,鏡子,他擁有的最美好的存在”。而在浮士德下定決心投向X-黑暗一方后,格雷琴開始發(fā)狂,她的唱詞中提到“圣殿毀了,蘋果樹倒了,鏡子中的形象扭曲了”,呼應之前歌詞中的“你是我的圣殿,你是我的蘋果樹”,并在演唱時帶著哭腔和急促的氣息。而中文版將“蘋果樹”和“神殿”都刪除了,只保留了蘋果這一道具,并更改了“蘋果”的象征意義。劉令飛在飾演X-黑暗時會在場上啃起蘋果,并將其拋給浮士德。劉令飛在采訪中提到,這里的蘋果象征人心中的欲望,由X-黑暗傳給了浮士德。這種演繹會讓人聯(lián)想到亞當和夏娃由于偷食禁果被趕出伊甸園的故事,讓觀眾將浮士德的墮落與人類的早期墮落聯(lián)系起來,而不會想到原版中的蘋果象征著格雷琴。另外韓國版中格雷琴在奉勸浮士德時,對其唱起了圣經(jīng)中的臺詞,演員也仿佛圣靈附體,表現(xiàn)了一種宗教似的狂熱。在《瘋癲格雷琴》(Mad Gretchen)一曲中,韓國版演員的唱法體現(xiàn)了豐富的情感變化,一開始是纖弱受驚的聲調,隨著背景音樂的音調上升,逐漸轉為怒音。之后格雷琴通過高低音的切換表現(xiàn)她在瘋癲和呼喚神明之間的掙扎,配合全場閃爍的紅光,體現(xiàn)魔化的過程。中文版中格雷琴的飾演者徐麗東的唱法以高音部分見長,她也在采訪中提到,這首歌給她的感覺就如同《變身怪醫(yī)》中杰克醫(yī)生發(fā)瘋的一幕一樣。她的肢體動作表現(xiàn)也很到位,但低音部分的表現(xiàn)力不及韓國版演員有層次,著力點更像是在“瘋癲”而不是“掙扎”。
中文版格雷琴的世俗人物特質更明顯一些,由于刪去了韓國版中的宗教典故,觀眾會傾向于認為浮士德最后的醒悟是出于對格雷琴的愛。那么出于戲劇動因的要求,劇中應突出兩人的愛情,并增加浮士德與格雷琴之間的互動。但中文版存在一些劇情轉折和鋪墊問題。如浮士德在墜入黑暗后無視格雷琴的痛苦,一邊嘲諷她住著豪宅戴著鉆戒還不滿意,一邊稱呼她為自己的軟肋和負擔,原本純潔的愛情幾乎蕩然無存。他在逼死曾經(jīng)的恩人時也非常無情,卻在格雷琴快要被X-黑暗奪走時忽然醒悟,性格轉變有些快,缺乏銜接。另外從徐麗東演繹的格雷琴看,全場都是一個性格非常堅強的角色,并沒有表現(xiàn)出對浮士德的深厚感情,也很難想象浮士德之后為了愛情而甘愿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