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唐代;渤海國;紫瓷盆
【摘要】既往研究者經常援引唐代蘇鶚《杜陽雜編》中關于“紫瓷盆”的記載來證明渤海國陶瓷工藝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渤海與唐朝的朝貢關系。通過考索《杜陽雜編》記載的細節(jié)以及考古所見9世紀唐、渤海陶瓷生產的情況,可以認為所謂渤海國的“紫瓷盆”應是蘇鶚鋪陳縟艷的小說家言,是其虛構的靈異物品,不宜作為真實可靠的史料看待。
————————
*本文受國家社科基金專項項目(課題編號:17VGB013)和吉林省冰雪絲綢之路課題資助
唐代渤海國之“紫瓷盆”,見于唐人蘇鶚《杜陽雜編》:“武宗皇帝會昌元年,夫余國(夫余國見《漢·東夷傳》)貢火玉三斗及松風石。……上好神仙術,遂起望仙臺以崇朝禮。復修降真臺,舂百寶屑以涂其地,瑤楹金拱,銀檻玉砌,晶熒炫耀,看之不定。內設玳瑁帳、火齊床,焚龍火香,薦無憂酒。此皆他國所獻也,亡其國名。上每齋戒沐浴,召道士趙歸真已下共探希夷之理。由是室內生靈芝二株,皆如紅玉。又渤海貢馬腦柜、紫瓷盆?!洗膳枇咳莅膈?,內外通瑩,其色純紫,厚可寸余,舉之則若鴻毛。上嘉其光潔,遂處于仙臺秘府,以和藥餌。后王才人擲玉環(huán),誤缺其半菽,上猶嘆息久之。傳于濮州刺史楊坦。”[1]
研究者經常援引這段記載,證明渤海國陶瓷工藝的發(fā)展水平以及唐武宗會昌元年(841)渤海與唐朝的朝貢關系[2—6]。揆諸《杜陽雜編》此段記載的細節(jié)以及考古所見9世紀唐、渤海陶瓷生產的情況,可知渤海國“紫瓷盆”應是蘇鶚鋪陳縟艷的小說家言,是其虛構的靈異物品,不宜作為真實可靠的史料看待。
一、《杜陽雜編》記載的虛與實
1.《杜陽雜編》其書
《杜陽雜編》現存各種版本,僅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清黃廷鑒抄本有蘇鶚自序。自序載是書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秋八月編次,所記之事“自代宗廣德元年癸卯(763),訖懿宗咸通癸巳(873),合一百一十載”[7]5—8,17。歷代關于該書的評價,以四庫館臣最具代表性?!端膸烊珪偰俊ぷ硬俊ば≌f家類三》云:“其中述奇技寶物,類涉不經。大抵祖述王嘉之拾遺、郭子橫之洞冥,雖必舉所聞之人以實之,殆亦俗語之為丹青也。所稱某物為某年某國所貢者……唐書外國傳皆無此名,諸帝本紀亦無其事。即如夫余國,久并于渤海大氏,而云武宗會昌元年夫余來貢;罽賓地接蔥嶺,漢書唐書均有明文,而云在西海,尤舛迕之顯然者矣?!盵8]國外漢學家E.H.Schafer(謝弗)也曾指出:“如果我們將唐代的可靠文獻中的朝貢記錄加以考查的話,就會發(fā)現在這些文獻中并沒有記載《杜陽雜編》中描述的任何一種貢物,甚至連那些‘現實中存在的國家的貢物也不見于正史記載?!K鶚本人的作用僅僅是用一些詭怪靈異、賞心悅目的物品填充了這個沒落時代在實際進口物品方面的空白?!@些記載只能用作懷古感今的好素材,而不能作為經濟學家研究工作的依據?!盵9]四庫館臣的質疑當然具有合理性。如夫余國,早在494年即為勿吉所逐,亡入高句麗[10],無論如何也不會穿越至841年來唐朝貢。夫余故地7世紀末已為渤海國統治范圍,將兩者并列實屬無稽。
2.武宗好道術與筑望仙臺
唐武宗崇尚道教,史有明載?!杜f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帝在藩時,頗好道術修攝之事?!盵11]585“帝志學神仙,師歸真?!盵11]600“(武宗)重方士,頗服食修攝,親受法箓。”[11]610受道士趙歸真蠱惑,武宗于會昌五年(845)春正月敕造望仙臺。關于望仙臺的位置,有記在長安城南郊壇者,如《舊唐書·武宗本紀》:“(會昌)五年春正月己酉朔,敕造望仙臺于南郊壇”[11]603;《孫樵集》卷一《露臺遺基賦并序》:“武皇郊天,明年作望仙臺于城之南”[12];《冊府元龜》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會昌)五年正月造望仙臺于郊壇”[13]。有云在禁中者,如《劇談錄》卷下《說方士》:“武宗皇帝好神仙異術,海內道流方士多至輦下。趙歸真探賾元機,善制鉛汞,氣貌清爽,見者無不竦敬。請于禁中筑望仙臺,高百尺,以為鸞驂鶴馭,可指期而降?!盵14]有說在大明宮者,如《東觀奏記》卷一:“武宗好長生久視之術,于大明宮筑望仙臺,勢侵天漢”[15];王溥《唐會要》卷五〇:“會昌中,武宗好神仙之事,于大明宮筑臺,號曰望仙”[16]。
王才人是唐武宗愛寵,《資治通鑒》卷二四八:“王才人寵冠后庭,上(唐武宗)欲立以為后。李德裕以才人寒族,且無子,恐不厭天下之望,乃止?!盵17]武宗崩,王才人即自縊。但王才人擲玉環(huán)事,僅見于《杜陽雜編》的演繹。
3.濮州刺史楊坦
蘇鶚常把《杜陽雜編》中的奇異事物歸諸某人的口耳相傳。渤?!白洗膳琛奔醋宰ⅰ皞饔阱е荽淌窏钐埂?。今人郁賢皓廣搜文獻及金石碑刻,輯唐高祖武德三年(620)至昭宗景福元年(892)歷任濮州刺史,得46名[18],其中并無楊坦其人。
4.會昌年間的渤海朝貢
唐武宗時期的渤海朝貢,正史記載僅有會昌六年(846)正月的一次。《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會昌)六年春正月……己未,南詔、契丹、室韋、渤海、牂柯、昆明等國遣使入朝,對于麟德殿?!海ㄒ抑`)丑,渤海王子大之萼入朝?!盵11]609《冊府元龜》[19]亦有載。而這一年的三月,武宗駕崩?!抖抨栯s編》所記會昌元年的渤海朝貢,是否存在實屬疑問。
二、“紫瓷盆”的考古證偽
1.渤海境內出土的瓷器
渤海境內的高溫鈣釉瓷器,均發(fā)現于城市遺址,如黑龍江省寧安上京城[20]和吉林省龍西古城[21],及俄羅斯的克拉斯基諾城址[22,23]、科克沙羅夫卡1號城址[24],[25]274和馬里亞諾夫斯科耶城址[25]206,時代集中于9世紀初前后至10世紀初,窯口以越窯、邢窯、長沙窯為主,品種有青瓷、白瓷、青(黃)釉高溫釉上彩繪瓷和黑釉瓷器4種。迄今為止,渤海境內未發(fā)現燒造高溫釉瓷器的窯址,渤海瓷器均系輸自內地窯場的產品,說明渤海國自身并不具備燒造高溫釉瓷器的技術能力。
2.所謂紫釉的問題
唐宋時期所謂紫色釉瓷器,實際上是以鐵為呈色劑的棕褐釉或醬釉產品。這種棕褐釉陶罐在吉林省和龍縣北大渤海墓葬出土過(1973M28∶1)。為小口,卷圓唇,短直頸,豐肩,肩部附對稱條形雙系,鼓腹下收,餅狀足。磚紅色胎,釉及化妝土均施于器物上部[31]。這件陶罐與河南鞏義唐代黃冶窯址發(fā)現的棕褐釉雙系罐[32]在形制、釉色、胎色、施釉方式上均近同,應是來自中原窯場的產品。這種棕褐釉陶器或瓷器,胎、釉均粗糙,遑論“內外通瑩”且“舉之若鴻毛”?
三、結語
通過前文討論,《杜陽雜編》所記武宗服食修攝、筑望仙臺為實,夫余國、濮州刺史、會昌元年(841)渤海國朝貢為虛。渤海國本身并不具備燒造高溫鈣釉瓷器的能力,更不用說高質量的紫釉瓷器了。當代陶瓷學者推測“紫瓷盆”為鈷藍釉陶,既是對文獻的誤讀,也不符合渤海低溫鉛釉陶器生產的實際。臺灣學者蔡雅萍曾指出,渤海“紫瓷盆”的虛設,意在突出其作為藥餌之用的道教色彩,為唐武宗好攝長生的形象增添奇異元素[7]61?!抖抨栯s編》關于“紫瓷盆”之記載,實可理解為異域寶物傳奇的小說家言,不能作為渤海國陶瓷生產工藝的證據,也不宜作為會昌元年(841)渤海入唐朝貢的確鑿史料。
————————
[1]蘇鶚.杜陽雜編:卷下[M]//王仁裕,等.開元天寶遺事(外七種).陽羨生,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6.
[2]津田左右吉.渤海史考[M].陳清泉,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87.
[3]李殿福,孫玉良.渤海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91.
[4]張澤咸.唐代工商業(y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39.
[5]王承禮.中國東北的渤海國與東北亞[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122,190.
[6]朱國忱,朱威.渤海遺跡[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207.
[7]蔡雅萍.《杜陽雜編》研究[D].臺北:臺灣大學,2016.
[8]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142[M].北京:中華書局,1965:1209.
[9]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M].吳玉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61—66.
[10]李健才.夫余的疆域和王城[G]//李健才.東北史地考略.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21.
[11]劉昫,等.舊唐書:卷一八:武宗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孫樵.孫樵集:卷一[M].《四部叢刊初編》本.
[13]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一四:帝王部:都邑二[M].北京:中華書局,1960:161.
[14]康駢.劇談錄:卷下:說方士[M]//王仁裕,等.開元天寶遺事(外七種).蕭逸,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69.
[15]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一[M].《藕香零拾》刻本.
[16]王溥.唐會要:卷五〇[M].北京:中華書局,1955:881.
[17]司馬光.資治通鑒:卷248[M].長沙:岳麓書社,1990:327.
[18]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976—986.
[19]王欽若.冊府元龜: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貢五[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419.
[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六頂山與渤海鎮(zhèn):唐代渤海國的貴族墓地與都城遺址[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106.
[21]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文化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等.西古城:2000—2005年度渤海國中京顯德府故址田野考古報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圖版五一:4.
[22]ЕИГельман.ГЛАЗУРОВАННАЯКЕРАМИКАИФАРФОРСРЕДНЕВЕКОВЫХПАМЯТНИКОВПРИ-МОРЬЯ[M].Владивосток, 1999:135.
[23]ЕИГельман.沿海州における遺跡出土の中世施釉陶器と磁器[J].金沢陽,訳.出光美術館館報,1998,105.
[24]金智鉉,宋玉彬.科克沙羅夫卡1號城址的考古發(fā)現與研究[C]//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與中國文化認同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2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407—417.
[25]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遠東民族歷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渤海文物集粹[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26]愛宕松男.愛宕松男東洋史學論集:第一卷:中國陶瓷産業(yè)史[M].京都:三一書房,1987:117.
[27]謝明良.中國古代鉛釉陶的世界:從戰(zhàn)國到唐代[M].臺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184.
[28]張???中國古陶瓷的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140.
[29]劉昫,等.舊唐書:卷四五: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51—1953.
[30]彭善國.試析渤海遺址出土的釉陶和瓷器[C]//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邊疆考古研究:第5輯.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127—136.
[31]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博物館,和龍縣文化館.和龍北大渤海墓葬清理簡報[C]//東北考古與歷史編輯委員會.東北考古與歷史(叢刊):第一輯.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200—210.
[32]河南省鞏義市文物保護管理所.黃冶唐三彩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彩版一三:2.
〔責任編輯:谷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