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喻
青沙是我故里人,我有必要讓更多的人聽一聽他的爐邊小唱。青沙生于一百年前的青海省湟中縣(今西寧市湟中區(qū)),村莊傍水而建,名叫河灣,距西寧市區(qū)二十余公里,一百年前,僅有一條鄉(xiāng)村土路可通西寧。人們出行一般靠騎馬,或坐馬車,更多的時候會仰仗于步行。這條鄉(xiāng)村小道很通直,順著一條清淺的河流,綿延向東北,直抵西寧西郊。河灣村隔河對望處,是大面積的草甸和濕地灌木叢,四圍清泉滋漫。夏季里,這一方山林野花覆地,百鳥爭鳴,是附近村民放牧牛羊的好去處。冬日,草甸變?yōu)闈嵃椎谋鶠?,是孩童們玩耍的樂園。草甸緊接著我村葛家寨,這個寨子是這一帶泉涌最多的村落,四圍清泉與小溪流相抱,村落至為齊整。葛家寨以北,草甸復(fù)又綿延。河流上每隔七八百米,便有一盤水磨嘩嘩擊水。沿著這條小路北行去西寧,一路上倒也景色優(yōu)美,不乏村野之趣。十五六歲的少年青沙便是順著這樣一條綠蔭匝地的逐水小路,踏上了他的人生之旅。青沙,本姓王,名巍山,字賦天,青沙是他的文學(xué)之名。
青沙在他的青年時代一直在創(chuàng)作,而唯有散文集《生命樹》流傳了下來,現(xiàn)在也僅存一部,在青海省圖書館。其他作品皆零落不可尋了。1945年12月,青沙在《生命樹》后記中說,因鉛字不全,許多字臨時酌加涂改,代替或留空白,這好像華艷的外袍上爬滿了虱子,也是生命之象征。他是認可了生命無處不在的缺憾性的,那么我們也須得認可唯有《生命樹》一書流傳下來這一歷史性的缺憾。而且,青沙也認真思考過這迷霧重重、愛恨交織的人世間。他很清楚,云霧會一直在那里,我們無可奈何,我們唯有自己輕輕地掀開這愛恨云天,孤身遠離。
如果僅僅讀《生命樹》中的幾個篇章,很容易將青沙的創(chuàng)作歸入自我體驗式的苦情一脈,似乎他永遠在訴說精神上的苦難與愁悶。然而,細讀整部《生命樹》會發(fā)現(xiàn),這種因苦難而滋長出來的愁悶漸漸隱去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種遼闊與高遠。《生命樹》諸篇章主要創(chuàng)作于1938年至1945年間,青沙21歲至28歲。作者的血脈中始終跌宕著青春的激情,他愛那殷紅的火光,愛那騰空的火苗。國家戰(zhàn)亂頻頻,他艱難跋涉在人生之路上。對知識的無限渴求和時代的變幻莫測,均與青春本色不斷沖撞,使他的心靈備受磨難。他的痛苦更多的來源于他的警醒,他知道自己的靈魂一直在動蕩不安。就像嬋娟之于屈原一樣,他假托美麗的少女訴說著人生層層迷霧,以此消解靈魂的追問之痛。“黑色之門永遠在關(guān)閉著,一個期待的靈魂,死在門內(nèi),一個尋找的靈魂,死在門外?!边M退維谷,腳下無路,他不知去向哪里。他一次次選擇了遠行,他想一直走下去,直到找到屬于他自己的黃金大道。
青沙,誠如他自己所認可的:像深山的旅人,找不到借宿的人家。
可慨之,可惜之。
《生命樹》由青海印刷局印行之際,青沙并未完全走出他精神上的苦難,時局更為動蕩,他用一種釋然或者妥協(xié)接納了現(xiàn)實中所有的缺憾。
青年時代的青沙,一直在探尋生命的意義。他始終堅信,生命應(yīng)該更恢宏一些,更壯麗一些。而他太過年輕,又來自偏遠、落后的邊地青海,他的力量不足以讓他挺立到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去訴說,去吶喊。
大約是1935年,青沙十八歲,在南京城北郊的幕府山下讀書。早熟,加之清醒與敏感,使他過早地拋開了可以用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懵懂狀態(tài),而進入了一道追問人生意義的黑色之門。他的痛苦是無法避免的。和所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進入文學(xué)主戰(zhàn)場的一代作家們一樣,青沙的人生之痛來得很早。早慧帶給他優(yōu)于常人的知與覺,同時也帶給他甚于常人的痛與苦。他承認,苦痛成了養(yǎng)活他的養(yǎng)料。
晨風里送來了桂花香,
芬芳的氣息進入了我的心房。
無端的苦痛又來把人提醒——
提醒了生涯中迷惘了的衷腸,
我暗自心傷。
一種美麗的至誠,
隱隱啟自心靈。
聊慰我燃燒著的一片熱情;
無端的苦痛又來把人提醒——
提醒了生涯中走錯了的遠塵。
既無愛,又無憎。
我的心卻這么痛。
這首《生命之歌》寫于青沙十八歲,那時,他還未嘗過愛憎滋味,而他的至誠、熱情與痛苦早已交織成了他心靈的主旋律。這應(yīng)該是一種天生的覺醒。
1945年,二十八歲的青沙喟嘆:近十余年來,我的心靈深處常震蕩著悲歡的聲音,在苦與樂間踟躕——當寂寞無人的時候。因此,他常常獨自在綠野和江邊散游,或獨自靜坐一室,對著遼闊的天際遐思?!渡鼧洹肥撬纳窳鳎彩撬撵`之浪花。有一點他堅信不疑,就是縱然自己的身軀化為泥土,這籠罩大地的愛恨之霧,也會跟著太陽和星辰,永遠閃耀人間。
青沙在南京四五年,離家時間最長,而與之有關(guān)的文字,卻只有一篇《南京的故事》留了下來,寫于1938年,時在重慶,他二十一歲。因為是早期的文字,筆墨尚欠圓潤,不過,其文筆的典雅、質(zhì)樸之風已顯露無遺。
《南京的故事》是青沙所寫的回鄉(xiāng)散記之一,其他三記并未收錄書中,故不得知。
對于南京,青沙感情很深,幾乎把金陵古城當成了自己的又一個鄉(xiāng)關(guān)。從文中看來,青沙當時讀書之地在距南京城七里外的長江邊,幕府山腳,離燕子磯不遠。
青沙說,我很愛他,尤其是月夜。
他在鄉(xiāng)關(guān)西寧給孩子們講另一個鄉(xiāng)關(guān)南京,眼神中全是戀戀之情,而心靈早已飛到了燕子磯。他深愛著那里的一切。
1930年11月,為給邊疆培養(yǎng)專門人才,位于南京的中央政治學(xué)校附設(shè)了蒙藏班。1933年10月,西寧蒙藏分校成立,為高小教育。少年青沙便是沿著兩翼鮮花遍地的鄉(xiāng)間小路,到此校讀書。時間不長,成績優(yōu)異的他便被選派到南京校本部讀書,實為隸屬于中央政治學(xué)校的南京蒙藏學(xué)校,為??平逃G髮W(xué)五年后,青沙再次被選拔到位于重慶的中央政治學(xué)校師范專修科深造,歸教育部管轄,為本科教育。受當時時局影響,青沙在求學(xué)路上一直隨學(xué)校輾轉(zhuǎn)流離。先南京幕府山,后安徽九華山,再湖南芷江,最后到達重慶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