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
在寧??h岔路鎮(zhèn)東北方大約1.5公里處,浙江省內最長、最大的獨流入海水系——白溪,調皮地蜿蜒了一下,在郁郁蔥蔥的鹿頸崗山腳下沖積出了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原。700多年前,王、葛、楊三姓先祖為避禍亂,先后遷居于此,世代以種梅為生。裊裊炊煙中,這里漸成村落,被稱為白嶺根村,后改名為梅花村。
數(shù)百年來,梅花村偃臥于白水青山之間,宛如孤島,與世隔絕。直到1947年的新春,村莊里召開了一次意義非凡的會議。這次會議確定了浙東革命的一次重要轉折,同時也賦予了小山村厚重的革命之紅,拉開了村莊嬗變的序幕。從此,幽幽梅香飄蕩于蜿蜒山路,見證了梅花村從深山避世的靜謐古村到堅韌不拔的革命老區(qū),再到點綠成金的美麗鄉(xiāng)村的巨變。
一場會議決定一次轉折
1947年1月28日,時值春節(jié),白嶺根村迎來了開春之后的第二場雪。雪中,一株株梅花繞舍掩籬,傲寒怒放,將整個村子淹沒在一片清香馥郁的花海之中。
村子的最南邊有一幢獨門獨院的農家小院,與村里其他房屋隔著一段距離。小院的后門連著一條上山的小路。從這里出去,很快就能消失在茂密的鹿頸崗山中。
小院的主人葛希曾是土生土長的白嶺根村人,家中以務農為生,兼做一點煤炭生意。他少年好學,胸有抱負,在外求學期間,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洗禮,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全身心地投入黨的地下工作,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宣傳活動。
這一天,他心情激動,早早就囑咐家人,晚上家里要來非常重要的客人,一定要做好萬全的安排。他甚至告訴父親,“萬一出現(xiàn)什么事情,我們全家老小的性命不重要。寧愿做好犧牲的準備,就算殺頭,絕對不能暴露地下黨領導和同志的身份,大家一定要統(tǒng)一口徑,守口如瓶。”
彼時,蔣介石撕毀了“雙十協(xié)定”,臺屬地區(qū)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浙東黨組織剛剛召開“上海會議”,宣布成立中共浙東工作委員會,同時還做出了一項重要決策,把浙東黨組織工作重心轉移到臺屬地區(qū),將臺屬地區(qū)作為浙東革命游擊戰(zhàn)爭的中心點、出發(fā)點和立足點。
為了貫徹“上海會議”的精神,中共浙東工作委員會決定在寧海召開一次浙東地區(qū)干部會議。會址就選在了白嶺根村。因為白嶺根村自1941年下半年起,便是臺屬黨組織的聯(lián)絡指導中心,村里黨員多,群眾基礎好,而且地處偏僻,環(huán)境隱蔽,靠山面水,退守便利。實地考察后,上級將會議地點定在葛希曾家。
1月28—29日,經(jīng)過前期的周密部署,中共上海分局代表顧德歡、中共浙東工作委員會書記劉清揚與上海、臺屬地下黨負責人張任偉、許少春等人,在葛希曾家參加了會議。會議確定了獨立自主開展臺屬地區(qū)武裝斗爭的方針和策略,明確黨的工作方針從隱蔽堅持轉為公開的武裝斗爭,成為浙東黨組織和臺屬黨組織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浙東與臺屬的武裝斗爭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后,臺屬地區(qū)建立起主力武裝,成立了山洋、天臺山革命游擊根據(jù)地,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整個浙東作出了積極貢獻。
那兩天,窗外大雪紛飛,積雪盈尺,村中寒梅傲枝,紅蕾點點。顧德歡有感而發(fā),給這次會議取名為“梅花村會議”,白嶺根村也因此得名“梅花村”。
一座大橋開啟一個契機
因為梅花村會議,梅花村擁有了一段值得永遠銘記的紅色歷史,成為浙東著名的革命老區(qū)。1949年后,梅花村開始開墾耕地、興修水利、發(fā)展農業(yè),種植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村容村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因為村莊面積小,耕地不多,為了吃飯,村民們放棄了種梅,把梅園變成了一塊塊農田,曾經(jīng)漫山遍野的花海逐漸凋零為房前屋后零星的風景。
但即便如此,由于位置偏僻,出行不便,梅花村的發(fā)展仍稱不上快。尤其是村口的那條白溪,在烽火歲月,它是屏障,但在和平年代,它是阻隔。多年來,白溪上只有一座1.5米寬的石板橋,村民出行,必須冒險蹚過溪灘。一旦遇上暴雨,溪流暴漲,不管是石板橋還是溪灘,都被淹沒。村民只能繞道前童,兜一大圈,才能到鎮(zhèn)上辦事。在白溪上造一座大橋,成了梅花村幾代百姓的集體守望,也成了各級領導牽掛在心、當?shù)卣疄橹Φ囊患裆笫隆?/p>
2009年1月7日,時任寧波市委副書記、市長毛光烈在老區(qū)考察時,拍板建造梅花大橋,老區(qū)人民的造橋夢擺上了市政府的議事日程。然而,設計方案出來后,村民卻提出了異議。原因是規(guī)劃部門考慮到白溪流域治理,要在村里征35畝地。但對人均只有8分地的梅花村村民而言,土地就是命根子,一分都不能動。因為雙方意見不一致,梅花大橋建設一擱再擱,立項過了6年,卻始終沒有動工。
2015年,岔路鎮(zhèn)下定決心要解決這個難題。同年3月,鎮(zhèn)里成立工作專班進駐梅花村。在工作專班的帶領下,梅花村的黨員、村干部也站了出來,按照“誰家親戚誰負責”的原則,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終于完成35畝地的征遷任務。
2016年,工程總投資約800萬元、擱置8年之久的梅花大橋終于建成通車。大橋全長260米,寬7米,如一條長虹橫臥于白溪之上。從此,梅花村村民結束了冒險蹚灘的出行歷史,只要5分鐘就可以到達岔路鎮(zhèn)中心。
建設梅花大橋的同時,梅花村也在快馬加鞭籌備梅花村會議舊址的修繕工作。村委會首先做通了住在舊址里的5戶人家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從舊址里搬了出來。隨后,重新翻修房屋,并在舊址前面挖了一個荷花塘,在塘上建起了九曲橋和一座涼亭。此外,村里還下大力氣對村莊環(huán)境進行整治,清掉了一批危舊房屋和露天廁所,重新在村前屋后種上大量梅花。
那個疏影暗香的小山村又回來了。
然而,變化并不只是這些?!按髽蛲ㄜ?、會議舊址修繕后,我們發(fā)現(xiàn)來村里的游客比之前多了很多。2017年是一個分水嶺,之前每周村里的游客流量在七八十人,但之后就猛增到上千人,多的時候甚至可達上萬人。這對村莊發(fā)展而言,是很好的機會?!泵坊ù妩h支部書記楊良軍說道。
一顆初心繪就一片風景
如今,從寧海城區(qū)驅車20多分鐘,經(jīng)過寬闊的甬臨復線,進入堅固美觀的梅花大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浙里梅花 江南紅村”幾個地標性大字。到達村口后,順著新修的環(huán)村路一直往前走,不一會兒,就能看到一座九曲橋橫跨“廉湖”,靠近山腳的地方,“梅花精神永放光芒”幾個大字熠熠生輝。九曲橋對面,曲徑幽深處,一座兩層老建筑掩映在綠蔭之中,游人來來往往,摩肩接踵。
楊良軍告訴記者,翻修會議舊址后,他們又對村莊進行梳理式改造,建起了紅色長廊、紅色記憶博物館、紅梅影院等紅色景點,同時通過墻畫、標語、假山,打造紅色主題的景觀,營造濃厚的紅色氛圍。這幾年,梅花村在保留鄉(xiāng)村韻味的同時,以黨建主題教育為契機,依托革命老區(qū)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紅色經(jīng)濟和鄉(xiāng)村旅游經(jīng)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自2017年以來,梅花村已接待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黨員群眾6500余批次、16萬余人次。
如今,梅花村早已摘掉了經(jīng)濟薄弱村的帽子,村集體年收入達到60多萬元,其中經(jīng)營性收入達30余萬元。這些收入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旅游產業(yè),比如紅梅電影院的電影票收入、初心講堂的租金、會議舊址講解員的講解費等。
富起來的不僅僅是村莊。隨著客流的導入,很多村民在家門口做起了生意。60歲的葛宏存種了三五畝西瓜,以前他都要托親戚幫忙找銷路,或是趕個大早到岔路、前童的農貿市場去賣瓜,但現(xiàn)在,游客自己下地摘瓜,他在家坐著就把錢掙了。除了農產品銷量增加,村里的民宿經(jīng)濟也慢慢發(fā)展起來。2019年,梅花村開出了第一家紅色主題的農家樂——憶苦思甜餐廳,隨后又開出第一間民宿——老區(qū)民宿。“走革命先烈走過的路,吃革命先烈吃過的飯,才能更深刻地感受革命的不易和信仰的力量。”楊良軍說。雖然目前村子的民宿經(jīng)濟才剛剛起步,但接下來,梅花村將對照7月13日浙江省委常委、寧波市委書記彭佳學在梅花村調研時提出的要求,充分發(fā)掘紅色資源,推進產業(yè)、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加快提高生態(tài)經(jīng)濟、紅色產業(yè)發(fā)展水平,努力打造有魅力、有實力的共同富裕基本單元?!?/p>
小貼士
怎么去:導航“寧??h梅花村”自駕前往。
如何游:看一場老電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接受一次“梅花精神”洗禮、共唱一首紅歌、聆聽一堂《梅花村故事》等。
吃什么:體驗憶苦思甜飯。
住哪里:村中民宿或前童古鎮(zhèn)民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