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欣
關鍵詞:科林斯;僭主;神話模式;口述歷史
公元前7—6世紀是古希臘僭主政治盛行的時期。希臘本土、愛琴諸島、小亞西海岸以及南意大利的很多希臘人城市出現(xiàn)了強人統(tǒng)治者,他們沒有純正合法的世襲血統(tǒng),沒有民眾合法的政治授權,他們僭取王位,實行強暴的獨裁統(tǒng)治,但也推行了某些富國強兵、有利于城邦經(jīng)濟和文化發(fā)展的舉措??屏炙沟母缸觾纱灾鲙炱杖逅梗–ypselus,約公元前657/656—前628/627年在位)和佩里安德爾(Periander,約公元前627/626—前585/584年在位)是其中比較著名的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人物。他們的事跡主要載于希羅多德的《歷史》(Herodotus,The Histories),亦見于大馬士革的尼可拉斯(Nicolaus of Damascus)、普魯塔克(Plutarch)、“金嘴”狄奧(Dio Chrysostom)和波桑尼阿斯(Pausanias)等古典作家的作品。他們的故事具有鮮明的口傳歷史特征,其神話和民間故事成分很濃厚。
1.巴基斯家族的寡頭統(tǒng)治
在科林斯僭政興起之前,科林斯曾經(jīng)歷巴基斯家族(Bacchidae)近一個世紀的貴族寡頭統(tǒng)治,此前還有朦朧的王政時期。巴基斯家族的統(tǒng)治載于公元前1世紀的希臘史家狄奧多羅斯的《歷史文庫》(Diodorus Siculus,Library of History, 7. 9)和公元2世紀的希臘旅行家波桑尼阿斯的《希臘紀行》(Pausanias,Description of Greece, 2. 4. 3-4)?!稓v史文庫》卷七已佚,相關記載以殘篇形式保存在基督教史家歐西比烏(Eusibius)和拜占庭史家喬治·辛斯勒(George Syncellus)的編年史中。一般認為,狄奧多羅斯的科林斯史料源自公元前4世紀希臘史家埃弗羅斯(Ephoros)已佚的通史。
按狄奧多羅斯的說法,多利亞人南下占領伯羅奔尼撒半島后,即神話所謂的“赫拉克勒斯子孫(Heracleidae)的回歸”之后,赫拉克勒斯家族瓜分征服的土地,將科林斯地區(qū)的統(tǒng)治權交給赫拉克勒斯家族成員阿勒特斯(Aletes)。阿勒特斯擔任科林斯國王38年后,王權在家族直系長子中繼承,歷經(jīng)三王110年的統(tǒng)治,傳至巴基斯(Bacchis)。巴基斯統(tǒng)治35年,政聲煊赫,此后科林斯王族遂以他的名字命名,是為巴基斯家族,而不再稱作赫拉克勒斯家族。巴基斯之后的歷代君主分別為阿格拉斯(Agelas),在位30年;歐德墨斯(Eudemus),在位25年;阿里斯托墨德斯(Aristomedes),在位35年。阿里斯托墨德斯死后,其子特勒斯特斯(Telestes)沖齡即位,但被其叔父和監(jiān)護人阿格蒙(Agemon)篡位。阿格蒙統(tǒng)治16年,傳位亞歷山大(Alexander),后者在位25年后被原先失去王位的特勒斯特斯所殺。特勒斯特斯在位12年后被其親屬所殺。新任國王奧托美尼斯(Automenes)在位僅1年,即被巴基斯家族集體接管政權。
巴基斯家族是赫拉克勒斯的后代,當其獲得統(tǒng)治權時有兩百人,作為一個整體(?παντε?)共同統(tǒng)治這個國家(κοιν? προειστ?κεσαν τ?? π?λεω?),他們每年從他們當中選出一人擔任首席執(zhí)政(πρ?τανι?),享有國王的地位(το? βασιλ?ω? τ?ξι?),這種形式的政府持續(xù)了90年,直至被庫普塞洛斯建立的僭主制(τυρανν??)所摧毀。1
按狄奧多羅斯的記載,科林斯最初曾經(jīng)歷王政時代,由赫拉克勒斯家族諸王統(tǒng)治,前4位君主頗為朦朧。第五位國王巴基斯改變了家族稱號,此后的王族被稱作巴基斯家族。按狄奧多羅斯的年代體系推算,巴基斯于公元前929—前900年在位,其后四代七王凡152年(公元前899—前748)。王政后期出現(xiàn)權力傾軋,最終王權被巴基斯家族集體壟斷,即實行貴族寡頭統(tǒng)治(公元前747),所謂的約200名成員當指該家族的成年男子。該寡頭政權持續(xù)90年(公元前747—前658),至公元前657年被僭主制取代。2
波桑尼阿斯的記述與《歷史文庫》大致相同,但追溯了多利亞人到來前西緒福斯(Sisyphus)的后代對科林斯的統(tǒng)治。他還提到庫普塞洛斯的父系先祖麥拉斯(Melas)。麥拉斯不是多利亞人(Dorian)。他來自西徐昂(Sicyon)西邊的哥努薩(Gonussa),曾協(xié)助阿勒特斯攻入科林斯,其后代留居此地。3
阿勒特斯被認為是多利亞人的首任國王,但其王族血統(tǒng)并不以他的名字命名,卻以其五世孫巴基斯命名,只能說明,巴基斯家族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家族,曾壟斷早期科林斯城邦的政治權力,但這并不說明,該家族的名祖也實有其人。巴基斯可能也是一個虛構(gòu)的神話名祖,其4位前任則明顯屬于晚期虛構(gòu),旨在將歷史上的巴基斯家族與神話中的多利亞人始祖赫拉克勒斯建立起血緣聯(lián)系。
有關巴基斯家族的具體政治運作,上述史料語焉不詳。根據(jù)美國歷史學家奧斯特(Stewart Irvin Oost)的推測,該家族集體行使王權需要一個家族議事會(a Bacchiad council),類似荷馬的首領會議(basileis);年長的后代享有優(yōu)先繼承權;女性家族成員也能傳承家族權利,故而實行嚴格的族內(nèi)婚。僭主庫普塞洛斯的父親來自外族,母親卻是巴基斯家族成員,故而也享有家族的權利。1
科林斯文化延續(xù)的居民點可追溯至公元前900年,這可能是阿哥利斯地區(qū)的多利亞人占據(jù)科林斯的年代,與巴基斯家族開始統(tǒng)治科林斯的年代大致吻合。公元前8世紀中期,科林斯的商業(yè)殖民活動進入高潮,文化影響力大增,成為希臘最有活力的城邦。然而,當?shù)貍髡f的古史十分朦朧,與科林斯的聲望不符。因而,統(tǒng)治科林斯的巴基斯家族開始構(gòu)建自身的傳說體系,而出身于該家族的詩人歐墨羅斯(Eumelus)順應此需求,創(chuàng)作了史詩《科林斯亞卡》(Corinthiaca),吸收周鄰神話,形成當?shù)氐纳裨拏髡f體系。歐墨羅斯及其史詩的可靠性在學界素有爭議,但澳大利亞古典學者頓巴賓(T. J. Dunbabin)的考證證實了這位詩人及其作品的存在。他是公元前8世紀的人物:“當時,巴基斯家族找到了他們的詩人,他為并不古老的城邦編造了光榮的往昔?!彼恰盀槌前罾娑室鈧卧焐裨拏髡f的第一人”。2
2.庫普塞洛斯的傳說
科林斯兩代僭主的事跡主要保存在所謂的“索克利亞斯演講”(the Speech of Sokleas)中,載于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家希羅多德的《歷史》5. 92。3索克利亞斯是科林斯人,他發(fā)表此次演講的緣由是:公元前510年,在斯巴達人協(xié)助下,雅典人推翻僭主統(tǒng)治,放逐了以希庇阿斯(Hippias,約公元前527—前510年在位)為首的僭主家族,建立了民主政體,但隨后發(fā)生黨爭。公元前508—前507年,斯巴達國王克列奧麥涅斯一世(Cleomenes I,約公元前519—前490年在位)率軍進駐雅典,試圖扶植貴族寡頭派領袖伊薩哥拉斯(Isagoras)擔任僭主,放逐雅典反對派七百家族,不料激起民變,被雅典民眾圍困于衛(wèi)城中,最后被迫撤離。公元前506年,克列奧麥涅斯為報復雅典,糾集大軍進攻雅典,卻因其同僚,斯巴達另一位國王戴瑪拉托斯(Demaratus,約公元前515—前491年在位)不配合,擅自率軍回國,導致進攻計劃流產(chǎn)。兩年后(公元前504),克列奧麥涅斯卷土重來,匯集各路盟軍于阿提卡的埃琉西斯,并請來被流放的雅典前僭主希庇阿斯,試圖憑武力恢復雅典僭政,盟友們?yōu)榇水a(chǎn)生意見分歧??屏炙勾硭骺死麃喫拱l(fā)表演說,以科林斯舊日飽受僭主暴政荼毒的歷史前鑒,反對斯巴達倒行逆施的現(xiàn)行政策。也正是在這篇演說辭中,索克利亞斯追溯了科林斯兩代僭主的陳年故事,首先述及首任僭主庫普塞洛斯的傳奇出生和成年后奪取權力的故事。
科林斯早年曾是寡頭制城邦,政治權力被巴基斯家族壟斷,其成員相互通婚,集體行使王權。其中某成員名喚安菲翁(Amphion),膝下有一跛女,名喚拉布達(Labda),因無族人愿娶此女,只好下嫁佩特拉村(Petra)的外族人埃厄提翁(E?tion),拉庇泰人凱紐斯的后代。埃厄提翁苦于無嗣,遂前往德爾斐求神諭。他剛進殿堂,皮提亞女祭司就對他誦出如下詩句:“埃厄提翁,盡管沒人尊重你,你應得到尊重。拉布達懷孕(Λ?βδα κ?ει),將生下一塊滾動的圓石(?λοο?τροχον):這塊石頭將砸向( πεσε?ται)統(tǒng)治者們(?νδρ?σι μουν?ρχοισι),為科林斯帶來正義(διχαι?σει δ? Κ?ρινθον)?!?/p>
此神諭被巴基斯家族獲悉。此前他們也曾獲得類似神諭,但未明其意,內(nèi)容是:“巖石上的一只老鷹(α?ετ?? ?ν π?τρ?σι)懷孕,將生下一頭強壯和兇狠的獅子(λ?οντα καρτερ?ν ?μηστ?ν):它將讓很多人的膝蓋變軟(πολλ?ν δ? ?π? γο?νατα λ?σει)。你們這些居住在美麗的佩倫奈泉和高聳的科林斯城附近的科林斯人如今要好好想想這種局面(τα?τ? νυν ε? φρ?ζεσθε)?!?/p>
巴基斯家族悟出兩個神諭傳遞的危險信息,遂決意除掉拉布達所生之子。拉布達分娩后,該家族派出10個成員來到埃厄提翁之家,表示要看看嬰孩兒。拉布達不解來訪者意圖,誤以為是丈夫之友,就把孩子交給他們。他們原本商量好,第一個接過嬰孩兒的人將其摔死,但當他接過嬰孩兒時,嬰孩兒卻鬼使神差地對他微笑(θε?? τ?χ? προσεγ?λασε)。1他一時心軟,就把孩子轉(zhuǎn)交另一人,這樣依次傳遞,誰也不忍下狠手,最后又把孩子交還給母親。他們出了門,站在門口相互埋怨,尤其指責第一個接過孩子的人。最后他們決定再次進屋,大家一齊動手殺掉嬰孩兒。然而,他們的話被離門不遠的拉布達聽到。她怕他們加害孩子,就把嬰孩兒藏在他們最難找的一個箱子里。這些人沒找到孩子,就回去復命,謊稱完成了任務。嬰孩兒因藏在箱子里脫險,遂起名為庫普塞洛斯(Κ?ψελο?),意為“箱子”(κυψ?λη)。
庫普塞洛斯成年后得到一個好壞參半的神諭:“這個進我殿堂的人,埃厄提翁之子庫普塞洛斯,著名的科林斯國王(βασιλε?? κλειτο?ο Κορ?νθου),將興旺發(fā)達(?λβιο?),他本人和兒子們(α?τ?? κα? πα?δε?)都會走好運,但他的兒子們的兒子們則不再享有好運(πα?δων γε μ?ν ο?κ?τι πα?δε?)?!睅炱杖逅故艽斯奈?,就攻占科林斯當了僭主。他放逐了很多科林斯人(πολλο?? μ?ν Κορινθ?ων ?δ?ωξε),2奪去很多人的財產(chǎn)(πολλο?? δ? χρημ?των ?πεστ?ρησε),3而奪去最多的是生命(πολλ? δ? τι πλε?στου? τ?? ψυχ??)。
希羅多德未曾提及庫普塞洛斯的青少年時代,對其奪權和登基后的施政也僅有寥寥數(shù)語。奧古斯都時代的猶太史家,大馬士革的尼可拉斯曾用希臘文撰寫通史144卷,盡管僅殘篇存世,卻提供了庫普塞洛斯嬰孩時期和成年后奪權的某些細節(jié)。通常認為,他的史料源自失傳的公元前4世紀埃弗羅斯撰寫的通史。尼可拉斯的記載忽略了嬰孩兒被藏入箱子的細節(jié),但保留了嬰孩兒向謀殺者微笑的細節(jié)。謀殺者們心生憐憫,將真相告知埃厄提翁,后者立即將嬰孩兒轉(zhuǎn)移到奧林匹亞。作為乞求神明庇護的人,庫普塞洛斯在那里度過一段時光,后移居距離科林斯不遠的克列奧奈(Cleonae),直至成年。他從德爾斐獲得對自己有利的神諭,隨即返回科林斯,很快獲得民眾擁戴:
因為他勇敢,通情達理,與傲慢和兇暴的其他巴基斯家族成員相比,他更關心民眾利益。他成為軍事統(tǒng)帥(polemarch)后,作為迄今最勝任此職者,贏得更大的民望,因為他事事做得公平,包括下面的事:科林斯有條法律規(guī)定,那些在法庭上被判罪的人,應被帶到軍事統(tǒng)帥面前,根據(jù)估算的所造成的危害而下獄收監(jiān),軍事統(tǒng)帥自己也能分得一份罰金。但庫普塞洛斯既不將其收監(jiān),也不給任何公民帶鐐銬,而是接受某些人的擔保,將其釋放,或親自給其他人擔保,放棄所有他自己應得的那份兒罰金。他因而特別受大眾擁戴??吹娇屏炙谷顺鹨暟突辜易宄蓡T,而他們又缺少一位推翻巴基斯家族的斗士,就自愿迎合大眾,告知他們巴基斯家族注定要被他推翻的神諭。巴基斯家族過去曾為此急于除掉他,如今又陰謀反對他,但他們注定不能逃脫其厄運。民眾因敵視巴基斯家族而樂于相信他的話,對他抱有好感,鑒于他的勇敢,料定他必成大事。他們最終結(jié)成黨派(hetairikon),而他殺死了無法無天的暴虐的統(tǒng)治者希波克雷德斯(Hippokleides)。民眾很快就立他為王,取代前者。
尼可拉斯的記載填補了希羅多德遺漏的細節(jié),即庫普塞洛斯的奪權過程。他顯然是作為民眾領袖(προστ?τη? το? δ?μου)發(fā)動政變奪權的。奪權后主政溫和,無親兵衛(wèi)隊,也未失去人民的愛戴。他的說法似與亞里士多德的記載相互印證,后者在其《政治學》中指出,大多數(shù)僭主是以“民眾領袖”(δημαγωγ??)身份起家的,包括科林斯的庫普塞洛斯。后者在科林斯主政30年,出入不帶衛(wèi)士,表明他統(tǒng)治溫和,深孚民望。其子佩里安德爾則作風專制,但尚武好戰(zhàn)(πολεμικ??)。2
此外,希羅多德在《歷史》另一處提及庫普塞洛斯在德爾斐創(chuàng)建的寶庫。寶庫不僅收藏他的獻神禮物,也收藏呂底亞諸王的禮物,包括巨吉斯(Gyges,約公元前687—前652年在位)的6個黃金混酒缽等。庫普塞洛斯顯然同德爾斐維持著良好關系。3公元1—2世紀的希臘史家普魯塔克也提到庫普塞洛斯捐贈德爾斐的“寶庫”(ο?κο?)以及他捐贈給奧林匹亞的金像,即“皮薩的金像”(τ?ν χρυσο?ν ?νδρι?ντα ?ν Π?σ?)。他的朋友問向?qū)В瑸槭裁催@座寶庫被稱作“科林斯人的寶庫”(ο?κον Κορινθ?ων)而非“捐贈者庫普塞洛斯的寶庫”(ο?κον Κυψ?λου το? ?ναθ?ντο?),向?qū)б粫r語塞。普魯塔克解釋說,他以前聽說,當僭主政體被推翻時,科林斯人請求在寶庫和奧林匹亞金像上刻上科林斯的名字,鏟除原來的捐贈者庫普塞洛斯的名字。德爾斐的祭司認為這是合理請求,予以批準,但伊利斯人不同意這樣做。科林斯人因而通過決議,禁止伊利斯人參加他們的地峽賽會。4在普魯塔克《七賢宴》(The Dinner of the Seven Wise Men)中,詩人克爾西亞斯(Chersias)簡要提到希羅多德版本的庫普塞洛斯的故事,即嬰孩向捉拿者微笑和藏匿于箱內(nèi)躲過一劫的故事,然后說:“正是由于這個緣故,庫普塞洛斯建造了德爾斐的那座建筑,堅信此神(阿波羅)當時制止了他的哭聲,使他得以逃脫那些搜捕他的人的注意?!?
公元2世紀的希臘演說家和修辭學家“金嘴”狄奧曾游覽奧林匹亞,在赫拉神廟的后殿看到庫普塞洛斯奉獻的“木箱子”(ξυλ?νη κιβωτ??),上有表現(xiàn)狄奧斯庫里兄弟奪回被忒修斯搶走的海倫的浮雕。6約半個世紀后,旅行家波桑尼阿斯在其《希臘紀行》中不厭其煩地用了170行文字詳盡描述這個木箱(5. 17. 5-5. 19. 10),其中有這樣的描述:
還有一個雪松制的箱子(λ?ρναξ),其上裝飾著人物,有些是象牙的,有些是金的,另一些是直接從雪松木上雕刻出來的??屏炙官灾鲙炱杖逅咕褪潜黄淠覆卦谶@個箱子里的,當時,在他降生之后,巴基斯家族急于找到他。出于對庫普塞洛斯獲救的感謝,他的后代,即所謂的庫普塞洛斯家族,將此箱奉獻于奧林匹亞。那個時代的科林斯人稱箱子為κυψ?λαι,據(jù)說那個嬰孩兒獲得庫普塞洛斯之名即源于該詞匯。箱子上的人物大多刻有銘文,是用古體字撰寫的。某些銘文的字母是一直讀下去的,另一些銘文的書寫格式是希臘人所謂的“牛耕式轉(zhuǎn)行書寫法”(βουστροφηδ?ν)。這種書寫方式是這樣的:在一行字的末尾轉(zhuǎn)行到第二行,就像雙程賽跑的賽跑者所做的那樣。此外,箱子上的銘文是用彎曲字體寫成的,很難釋讀。
按波桑尼阿斯的描述,箱子上裝飾著五個雕帶(χ?ραι),其上的浮雕多屬神話場景,只有中間的雕帶表現(xiàn)兩支軍隊相向而行的場面,其神話背景不詳。美國古典學者德魯斯(Robert Drews)推測此圖景似在回憶庫普塞洛斯作為軍事統(tǒng)帥的生涯。2箱子上還標注銘文,或注明神話人物的姓名,或為六部韻詩行,一至兩行不等,集中在第二和第四雕帶上。
3. 佩里安德爾的傳說
第二代僭主佩里安德爾的事跡見載于希羅多德《歷史》中“索克利亞斯演講”余下部分(5. 92. ζ-η),內(nèi)容大致如下:庫普塞洛斯在位30年后,其子佩里安德爾即位。佩里安德爾起初較溫和,后與米利都僭主特拉敘布洛斯(Thrasybulus)交往,心性大變,變得比其父“殘暴得多”(μιαιφον?τερο?)。他派使節(jié)拜會特拉敘布洛斯,向其請教治國安邦鞏固權力之術。特拉敘布洛斯將使節(jié)帶到城郊,一邊詢問科林斯內(nèi)情,一邊穿越谷地,隨手把長得最好最高的麥穗兒(τ? κ?λλιστ?ν τε κα? βαθ?τατον)剪掉,然后一言不發(fā)地將使者打發(fā)回去。使者不解其意,認為這位僭主頭腦不正常,但佩里安德爾聽了使者匯報,領悟了特拉敘布洛斯的用意,即暗示他除掉“市民中最優(yōu)秀的人”(το?? ?πειρ?χου? τ?ν ?στ?ν)。佩里安德爾遂殘暴對待其臣民,殺戮和流放城中賢士,其父未竟之事都被他完成,有過之而無不及。
佩里安德爾還做了一件非常粗暴蠻橫的事。他派使節(jié)前往忒斯波羅提亞人(Thesprotians)的國土,在阿刻戎河(Acheron River)畔招喚亡妻墨莉薩(Melissa)的幽靈,向其詢問某已故友人存放寶藏的地點。然而,亡妻的幽靈拒絕回答,抱怨在陰間沒衣服穿,感到冷。佩里安德爾雖然給她陪葬了衣服,但未將其焚化,因而鬼魂無衣可穿。墨莉薩還講出他們夫妻間的一個秘密:佩里安德爾曾將面包放入冷灶中,暗指其夫曾同她的尸體交媾。佩里安德爾聽此暗語,知道墨莉薩提及的面包乃“可信的標志”(πιστ?ν συμβ?λαιον),就召集科林斯婦女盛裝集合于赫拉廟前,然后命令士兵們剝下她們的衣服,集中放在地穴中焚毀,滿足了亡妻要求。當使節(jié)再次問卜時,墨莉薩就透露了藏寶地點。以上就是索克利亞斯演講辭講述的科林斯兩代僭主的故事。
希羅多德明言墨莉薩是其夫所害,但未交代細節(jié)。狄奧根尼·拉爾修的《名哲言行錄》(Diogenes Laertius, 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首卷補充了某些細節(jié):因小妾們進讒言,佩里安德爾盛怒之下將腳凳拋向妻子,致其殞命,或?qū)⑵涮咚馈?至于佩里安德爾殺妻后的遭遇,希羅多德《歷史》3. 50-54則有述及。4
佩里安德爾與墨莉薩生有二子。墨莉薩死時,兩子被外祖父普羅克利斯(Procles)接走,年齡分別為18歲和17歲。后者是埃皮道魯斯(Epidaurus)的僭主。普羅克利斯疼愛兩外孫,當他送他們返回科林斯時,就問他們:“孩子們,你們知道誰是殺害你們母親的兇手嗎?”長子未解其意,次子呂科弗?。↙ycophron)卻悟出外祖父的暗示。他極為痛心,回家后竟不理睬殺害其母的父親。佩里安德爾同他講話,提問題,他都一言不發(fā)。佩里安德爾一怒之下將其趕出家門。他隨后追問長子,外祖父究竟對他們說了什么?長子最終回想起外祖父臨別之語。佩里安德爾得悉原委后,不想示弱,就通知科林斯各家不準收留次子。呂科弗隆被一家家拒收,最后還是被朋友收留。佩里安德爾又發(fā)公告:凡收留次子或與其講話者都要向阿波羅神交納罰金。此后再無人敢收容呂科弗隆,而這位少年也不再求人,四處流浪,忍饑挨餓,露宿街頭。3天后,佩里安德爾看到兒子又臟又餓的窘相,心生惻隱,勸他回心轉(zhuǎn)意,回到自己身邊。呂科弗隆卻說,父親違反自己的規(guī)定同兒子講話,也應受罰。佩里安德爾見兒子頑冥不化,就派人將其送往當時尚臣服于科林斯的科西拉島(Corcyra)。佩里安德爾隨后報復其岳父,派兵攻打埃皮道魯斯,俘虜了普羅克利斯。
佩里安德爾暮年安排自己的繼承人,因長子愚鈍,只得派人請呂科弗隆返回科林斯繼位,卻遭拒絕。他只好派女兒,呂科弗隆的手足,前往科西拉游說,勸兄弟回來接管父親留下的權位和家業(yè),不要拱手讓給他人。呂科弗隆表示,只要父親健在,他就不回科林斯。佩里安德爾于是再派人談判,提議父子互換居住地,佩里安德爾前往科西拉,呂科弗隆重返科林斯。呂科弗隆接受此建議。然而,科西拉人害怕這位暴君蒞臨該島,就殺死呂科弗隆,使其絕嗣。
佩里安德爾為報復科西拉人,就派人押送該島300位名門子弟前往薩爾迪斯,令其充任呂底亞國王的宦官。這一行人途中駐留薩摩斯島。薩摩斯人同情少年們的不幸遭遇,鼓動他們逃入阿爾忒彌斯女神圣域,尋求神圣庇護權。科林斯押送者不能強行將他們拖出,就斷絕其糧食補給。薩摩斯人遂創(chuàng)立新祭禮,規(guī)定每夜在圣所內(nèi)舉辦男孩和女孩的舞會,而女孩兒們帶入芝麻和蜜制成的餅供男孩兒們充饑。最后,科林斯押送者不得不放棄這些少年,而薩摩斯人則將他們送回科西拉島(3. 48-49)。1
有關佩里安德爾及其家族的情況,尼可拉斯亦有描述:“佩里安德爾,庫普塞洛斯之子,科林斯的國王,憑其繼承權從其父那里獲得王權,憑其野蠻和暴力將王權變成僭政,掌握一支三百人衛(wèi)隊。他阻止公民獲得奴隸或擁有閑暇,總是給他們找活干。如果什么人在市場區(qū)坐下來,他總是罰他的錢,擔心會謀反他?!?
希羅多德記載佩里安德爾育有二子一女,尼可拉斯的記載則有所不同。按后者的說法,佩里安德爾共有四子,即埃瓦格拉斯(Evagoras)、呂科弗隆、格爾戈(Gorgus)和尼可拉斯(Nicolaus)。埃瓦格拉斯是科林斯人在色雷斯的殖民城市波提代亞(Potidaea)的創(chuàng)建者。呂科弗隆也被其父派往科西拉島擔任僭主。佩里安德爾死前也曾前往科西拉,而讓他的另一個兒子尼可拉斯在他離開期間統(tǒng)治科林斯。3
科林斯的僭主佩里安德爾還有一個兄弟,即庫普塞洛斯之子格爾戈(Gorgus),據(jù)說是西部殖民城市安布拉西亞(Ambracia)的創(chuàng)建者和僭主。4格爾戈將僭主之位傳給兒子佩里安德爾,但根據(jù)亞里士多德的說法,他被民眾推翻,遭到放逐。亞里士多德和普魯塔克還提及安布拉西亞僭主佩里安德爾被刺事件,他問自己寵幸的少年是否因其愛撫而懷孕,被激怒的少年當場刺殺了他。1格爾戈的另一子普撒美提庫斯(Psammetichus)后來繼承了叔父佩里安德爾在科林斯的王位,在位3年。2尼可拉斯卻稱其名為庫普塞洛斯,格爾戈之子。他從科西拉趕到科林斯,繼承其叔父佩里安德爾的王位。他在位時間很短,在科林斯人的革命中被殺,科林斯的僭主統(tǒng)治就此壽終正寢。民眾夷平僭主們的宮殿,沒收其財產(chǎn)為公共財產(chǎn),還讓庫普塞洛斯(即普撒美提庫斯)暴尸,挖其先祖墳墓,骸骨被拋出墓外。
1. 故事的由來
庫普塞洛斯出生時的故事堪稱傳奇:他有巴基斯家族的母系血統(tǒng),其母是有先天殘疾的跛女;他奇跡般地向謀殺者微笑,使其不忍下毒手;又被藏匿于箱子中,竟然不哭不鬧,有如神助;這個嬰孩也因而得名于這個箱子。3個神諭皆預言其不凡的將來,似為神意安排,天降大任于斯人也。這些傳聞究竟含有多少真實的歷史信息呢?故事中嬰孩兒藏身并得名的箱子是個關鍵要素,有人甚至在800多年后聲稱目睹了實物。
公元2世紀,希臘演說家“金嘴”狄奧和旅行家波桑尼阿斯曾先后訪問奧林匹亞圣所,聲稱在赫拉神廟的后殿看到這個木箱,波桑尼阿斯稱之為λ?ρναξ。根據(jù)“金嘴”狄奧記載,這個箱子是庫普塞洛斯為報答神恩贈送給奧林匹亞圣所的禮物。波桑尼阿斯則說此木箱是庫普塞洛斯的后代贈送的。他還詳細描述了箱子的樣子:雪松木制成,其上有5個雕帶,鑲嵌著黃金和象牙浮雕,或直接從木頭上刻出,表現(xiàn)各種神話場景。當?shù)叵驅(qū)Ы忉屨f,此箱曾藏匿過嬰孩兒庫普塞洛斯。早在1893年,德國考古家福特文格勒(Adolf Furtw?ngler)就曾指出:奧林匹亞的那個λ?ρναξ不可能是拉布達藏匿兒子的κυψ?λη。λ?ρναξ是矩形大箱子,κυψ?λη卻是圓柱形容器。在拉布達的故事里,κυψ?λη可能是個空“蜂箱”(beehive)。4色雷斯的庫普塞拉城(Kypsela)的象征就是κυψ?λη,其標志性圖案為圓柱形雙耳容器,呈現(xiàn)在該城發(fā)行的硬幣上。因而,κυψ?λη不是“箱子”,而是圓柱形容器,可能是某種炊具。因而,奧林匹亞的那個木箱肯定不是當初藏匿嬰孩兒的容器。波桑尼阿斯因而牽強地解釋說:“那個時代的科林斯人稱箱子(λ?ρνακε?)為κυψ?λαι?!?/p>
其實,庫普塞洛斯的名字與箱子和圓柱形容器均無關聯(lián),很可能源自某種燕子的名稱(κ?ψελο?)。高貴的希臘人常用鳥的名字給自己取名,如伊克提諾斯(Iktinos)意為“鷂鷹”(?κτ?νο?),哈爾庫翁(Halkyon)意為“翠鳥”(?λκυ?ν),還有科里達洛斯(Korydallos),意為“鳳頭百靈鳥”(Κορυδαλλ??),等等。5
既然如此,人們自然懷疑,奧林匹亞的那個木箱是后世偽造的贗品。長期以來,學術界的主流觀點是:波桑尼阿斯可能被向?qū)д`導,相信那個箱子是藏匿過僭主的真品,是庫普塞洛斯的后代為報答諸神拯救其祖先的恩惠而奉獻給奧林匹亞圣所的。某些學者(P. Knapp和Adolf Furtw?ngler)推測,尼可拉斯的故事未提及箱子,而其史料來源是公元前4世紀埃弗羅斯的通史。埃弗羅斯肯定去過奧林匹亞。如果赫拉廟當時存放著這個著名的箱子,埃弗羅斯不會不知道,他也不會忽略掉這個情節(jié),必然有所提及并加以點評。他未提及,表明在他生活的公元前4世紀,這個箱子還不是奧林匹亞引人注目的人文景觀。因而,這個裝飾精美古香古色的雪松木箱子可能是較晚的希臘化時期的贗品。
然而,從波桑尼阿斯提供的內(nèi)在證據(jù)看,這個箱子確實很古老,很可能是古風時代的工藝品。莫非此箱真是僭主家族奉獻給奧林匹亞的禮物嗎?牛津古典學者瓊斯(Henry Stuart Jones)曾對波桑尼阿斯描述的木箱展開詳盡考察,考察內(nèi)容涉及箱子的外形、尺寸、銘文、類型、工藝和神話主題。他推斷箱子上的銘文屬于多利亞方言,字母屬于較早的科林斯陶瓶或銘文上的字母,詩行可能取自科林斯詩人歐墨羅斯的作品;類型和工藝分析也表明,此箱屬于科林斯早期工藝品。他得出“最有道理的結(jié)論”,即這個箱子確實是佩里安德爾奉獻的禮物,而其父靠此箱脫險的傳說則是晚些時候杜撰出來的。
1939年,法國考古隊在德爾斐發(fā)現(xiàn)兩個屬于公元前5世紀末的貯藏坑(Bothroi),內(nèi)有大量被焚燒過的金、銀、青銅和象牙器物,其中有一組鏤空象牙小浮雕,表現(xiàn)各種神話和史詩場景。從風格上看,這些浮雕可能出自斯巴達牙雕和骨雕匠人之手,年代大致屬于公元前6世紀前期。德爾斐的這些象牙小浮雕頗似波桑尼阿斯描述的奧林匹亞的“庫普塞洛斯的箱子”上的浮雕,可能也屬于某個相類似的木箱上的裝飾物。美國杜蘭大學的古典學者卡特(Jane Burr Carter)推測,佩里安德爾可能雇傭斯巴達匠人造了兩個同樣的箱子,一個獻給奧林匹亞的宙斯圣所;另一個獻給德爾斐的阿波羅圣域。后者藏于“庫普塞洛斯的寶庫”(即后來的“科林斯人的寶庫”)中,后毀于一場火災,其殘片被掩埋。因而,公元2世紀的波桑尼阿斯和普魯塔克都未提及德爾斐的這個木箱。3英國古典考古家斯諾德格拉斯(Anthony M. Snodgrass)也指出,奧林匹亞的那個木箱很可能是“一件真正的老古董”(a real antique),是庫普塞洛斯生活的時代即公元前7世紀的器物,比波桑尼阿斯的生活年代要早上七個半世紀:“波桑尼阿斯對箱子上的圖像和銘文的描述與現(xiàn)存科林斯陶器上的圖像和銘文之間引人注目的一致性無可置疑地證明,他在描述一個真正的古風時代的科林斯產(chǎn)品,年代或許在公元前600年之后的某時?!彼茰y,這個木箱起初可能未經(jīng)雕飾,樸實無華,而在庫普塞洛斯朝代晚期,由于這個箱子被認為曾給家族帶來幸運,就增添了華麗的裝飾。
看來,羅馬帝國時期珍藏在奧林匹亞赫拉神廟的那個雕飾精美的木箱很可能是一件真正的古董,是佩里安德爾獻給奧林匹亞的禮物(或許也曾贈送給德爾斐一件)。此物起初可能是僭主家族的家傳紀念物,曾被庫普塞洛斯或其先祖使用過,后被佩里安德爾請來斯巴達匠人加工裝飾,變成一件精致的藝術品,被送到奧林匹亞保存。奧林匹亞的祭司們要向參觀者解釋箱子的由來,于是煞有介事地編造了它的傳奇來歷:這個箱子不僅救過庫普塞洛斯的命,甚至成為他的名字的來源,全然不顧κυψ?λη與λ?ρναξ含義的不同。κυψ?λη于是成為箱子的代名詞。對神佑僭主的傳聞,僭主家族當然樂見其成,還會推波助瀾。于是,嬰孩兒藏身于箱子逃脫大劫的故事不脛而走,開始在希臘傳布。希羅多德從民間或直接從奧林匹亞向?qū)抢铽@悉該故事,將其納入自己的著作中。德爾斐的祭司們可能也參與了故事的編造。他們將庫普塞洛斯為德爾斐建造的寶庫解釋為感謝阿波羅的禮物,因為阿波羅曾讓嬰孩奇跡般地向謀殺者們微笑,也不讓藏在箱子里的嬰孩哭出聲,從而救了嬰孩兒的命。由此看來,庫普塞洛斯傳奇的兩個細節(jié),微笑和箱子,明顯是人為編造的,奧林匹亞和德爾斐的祭司們可能是故事的始作俑者。
2. 故事的類型
庫普塞洛斯的傳奇不屬于檔案史料,而是坊間流傳的民間野史。從故事的類型看,具有明顯的神話和民間故事特征,被英國古典學者默里(Oswyn Murray)歸納如下:
庫普塞洛斯的出生故事清晰顯示,他是一位受歡迎的領袖。它屬于一組傳說,其結(jié)構(gòu)性的功能旨在解釋某位新統(tǒng)治者的誕生,讓篡位者與舊政權部分關聯(lián),但主要還是同諸神護佑與起于寒微有關。典型的要素是被拋棄的王子和奇跡般的存活,常常借助于神的干預,如被神圣動物哺育,在民眾中長大,最終登上權力的頂峰。2
卡特將此類故事的基本套路歸納如下:一個被不公正地剝奪生存權的嬰孩,僥幸逃脫死亡,長大成人后懲罰他的敵人并成為國王。3具體細節(jié)上會有諸多變體:主人公常有王室血統(tǒng),自幼遭家人遺棄,大難不死,在民間或異國他鄉(xiāng)長大,成年后返回故國,挑戰(zhàn)并奪取王權,向迫害者復仇。典型的例證是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羅慕路斯與雷姆斯兄弟(Romulus and Remus)、“蒲草中的摩西”(Moses in the bullrushes)以及耶穌(Jesus)的故事,當然還有希臘的俄狄浦斯(Oedipus)神話。
在希羅多德的故事中,庫普塞洛斯并不是純粹的外來挑戰(zhàn)者,他的巴基斯家族血統(tǒng)表明他與舊政權的聯(lián)系,但他也是舊政權的顛覆者和殺戮者。相似例證是:居魯士是米底(Medes)國王的外孫,也是米底王國的終結(jié)者;羅慕路斯和雷姆斯是阿爾巴·隆加城(Alba Longa)的王室后裔,埃涅阿斯(Aeneas)的后代,也是隆加的征服者;摩西是埃及王子,也是埃及法老的挑戰(zhàn)者;耶穌雖然生在馬槽中,卻是大衛(wèi)王(King David,約公元前1010—970年在位)的后裔,因而讓大希律王(Herod the Great,約公元前36—前1年在位)感到威脅。俄狄浦斯是忒拜(Thebes)王子,卻被父王視為威脅而遭拋棄,最終重返故國,殺父娶母,成為忒拜君主。
庫普塞洛斯讓舊政權感到威脅,成為其務必鏟除的對象。盡管沒有被棄和動物哺育情節(jié),但也受到嚴重的死亡威脅,也有流落異鄉(xiāng)情節(jié)(尼可拉斯版本)。然而,在阿波羅神庇護下,主人公僥幸逃過劫難,奇跡般存活下來,最終借助民眾支持,登上權力頂峰,殺戮和流放巴基斯家族成員。居魯士等也被舊政權視為危險人物,面臨死亡威脅,被拋棄,被動物撫養(yǎng),在神明保佑下奇跡般存活,最后糾集力量成為民眾領袖,推翻舊政權,向迫害者復仇。
3. 庫普塞洛斯是怎樣成為僭主的
盡管庫普塞洛斯的出生、奪權和復仇情節(jié)帶有口傳民間故事特征,但其取代貴族寡頭統(tǒng)治,建立僭政,卻是基本的史實。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從民間傳說和稗官野史中汲取歷史文化信息,復原歷史真相,現(xiàn)代史家對此常有分歧。德魯斯認為,庫普塞洛斯代表了那個時代“渴望權力和榮譽”的個人野心家,受東方僭主巨吉斯(呂底亞篡位者)和普撒姆提克(Psamtik I,埃及第26王朝奠基者,公元前664—前610年在位)的成功范例激勵,利用重裝步兵雇傭軍,靠發(fā)動政變暴力登臺。他沒有在家鄉(xiāng)長大的情節(jié)表明,他本來就不是科林斯人,而是異邦人。德魯斯推測,庫普塞洛斯是有戰(zhàn)功的外國職業(yè)軍官,被巴基斯家族雇傭,利用職位收買人心,掌握一支小而忠誠的雇傭兵武裝,即所謂的“幫助者”(hetairikon),殺死巴基斯家族的“國王”,放逐該家族的其他成員,讓很多科林斯人“膝蓋變軟”。德魯斯相信,庫普塞洛斯的巴基斯家族血統(tǒng)是在其奪權后被編造出來的,旨在使其僭主地位合法化,平息科林斯人被外邦人統(tǒng)治所產(chǎn)生的不快?!罢麄€故事意在使科林斯人相信,來自克列奧奈或其他地方的庫普塞洛斯,說來令人詫異,不僅從母親的血統(tǒng)看是科林斯人,而且還是一個巴基斯家族成員。”
德魯斯固然言之成理,但作為異國客卿,反客為主,成為科林斯的軍事統(tǒng)帥,令人不可思議。美國古典學者奧斯特的看法與之相反,認為庫普塞洛斯憑其母系血統(tǒng),是巴基斯家族的合法成員,因而在科林斯享有特權,并成為軍事統(tǒng)帥。他依靠科林斯公民構(gòu)成的重裝步兵中產(chǎn)階級的支持,成功推翻不受歡迎的貴族政權,成為“國王”(basileus)。他這樣做固然有其個人的權力野心,也有從貴族寡頭手中奪回真正王權的意圖,旨在“恢復巴基斯家族真正的祖?zhèn)鞯木髦啤?,做一個“真正的巴基斯家族的國王”。“就像真正的巴基斯君主制被寡頭們粗暴地推翻那樣,寡頭們及其‘國王也同樣被暴力推翻,真正的赫拉克勒斯-巴基斯家族的王權在權力和象征上得到恢復?!?
誠然,希臘僭主大多出身貴族。他們利用平民對貴族的不滿,暴力奪權,其動機不是為了恢復合法王權,而是實現(xiàn)個人政治野心。僭主不是改革家,只是利用激化的社會矛盾推進自身目標,同時也施惠于民,贏得民眾擁戴。僭主制的興起是當時希臘城市社會矛盾深化的產(chǎn)物。正如捷克古典學者奧利瓦(P. Oliva)所描述的,公元前7—前6世紀,很多希臘城邦存在貴族與民眾的沖突,尤其在經(jīng)濟發(fā)達的城邦,如科林斯和米利都,貴族統(tǒng)治受到威脅并最終被推翻。社會下層,尤其是那些對社會繁榮有貢獻的富有公民,對貴族的特權感到不滿和憤怒,有強烈的變革沖動。不同貴族集團之間的矛盾也使局面更趨惡化。野心勃勃的個體,通常也是貴族,乘機武力奪權,希臘人稱這些獨裁者為“僭主”。他們推翻寡頭統(tǒng)治的主要動機是個人野心,但通常也能推動社會繁榮,確保社會穩(wěn)定。奧利瓦認為,德魯斯和奧斯特都夸大了傳說的某些方面,其實,“庫普塞洛斯既不是作為職業(yè)軍隊首領的外國篡位者,也不是巴基斯家族血統(tǒng)的合法國王;他是在他那個時代的科林斯的日益深化的社會和政治沖突過程中掌權的一個僭主”。3
總之,在庫普塞洛斯生活的時代,希臘很多經(jīng)濟發(fā)達的城邦,其內(nèi)部矛盾趨于白熱化,社會積蓄著對貴族寡頭階層的強大不滿,僭主政治的社會氛圍和條件已醞釀成熟。于是,某些貴族出身的野心家,如庫普塞洛斯之流,乘勢起家,借民眾的不滿積聚個人力量,最終推翻寡頭統(tǒng)治,創(chuàng)立了僭主制。
4. 仁君還是暴君
口傳故事注重引人入勝的效果,故而在僭主出生和奪權內(nèi)容上鋪陳渲染,而對其施政內(nèi)容和風格言之寥寥。庫普塞洛斯究竟是仁君還是暴君?傳統(tǒng)史料給出矛盾的信息,尤其體現(xiàn)在希羅多德的描述中。
“索克利亞斯演講”本來是一篇反僭主檄文,希羅多德采用該演講,旨在借科林斯人索克利亞斯之口抨擊僭主政治殘暴不仁。誠然,在希羅多德生活的時代,民主制度在希臘本土已蔚然成風,僭主政治則走向末路。僭主逐漸被妖魔化,已成為貶義詞。希羅多德的家族深受其母邦僭主迫害,在政治立場上是雅典民主制度的擁戴者,僭主制的堅定反對者。然而,演講辭描述的庫普塞洛斯形象似與演講主旨矛盾。從希羅多德講述的故事看,庫普塞洛斯是得到德爾斐宗教力量支持的。神諭預言,他將“給科林斯帶來正義”,說明他得到民眾擁戴,是民眾利益的代表;尼可拉斯也將其描述為深受民眾擁戴的領袖。希羅多德也指出,他的繼任人佩里安德爾要比他“殘暴得多”,說明庫普塞洛斯的統(tǒng)治是相對溫和的。尼可拉斯和亞里士多德的記述更證實了這種看法,即庫普塞洛斯與民眾的關系非常和諧,甚至無親兵衛(wèi)隊護駕,其統(tǒng)治也很溫和。希羅多德選擇這種看似理據(jù)不足的史料,只能說明他的故事真正來自民間,而非史家杜撰。庫普塞洛斯可能是科林斯平民階層普遍擁戴的人物,也得到德爾斐和奧林匹亞宗教機構(gòu)的背書。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被不斷加工改造,逐漸演變成一種口述史,神話和民間故事化的歷史,科林斯的民眾、德爾斐和奧林匹亞的祭司們都可能參與了故事的加工創(chuàng)作。在這些故事中,庫普塞洛斯被塑造成大眾斗士,平民英雄,替天行道的神明代理人。因而,英國古典學者安德魯斯(Antony Andrewes)推斷,“希羅多德在沿用它們時沒有充分注意到它們所說的與其著作中的主人公(索克利亞斯)對庫普塞洛斯的看法如何相抵觸”。1于是造成有趣現(xiàn)象,即故事主人公的形象比較正面,但對他的評價卻是負面的。
歷史上的庫普塞洛斯是否溫和,不同階層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和評價,而且,這種感受和評價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fā)生變化。早期科林斯的平民可能對庫普塞洛斯有好感,對他的感觀和評價也是正面的,認為他的統(tǒng)治是溫和的;而他的政治對手,即貴族階層,其感受和評價就迥然有別了。奧克蘭大學的古典學者格蕾(Vivienne J. Gray)指出,διχαι?σει δ? Κ?ρινθον可翻譯成“給科林斯帶來正義”(bringing justice to Corinth),亦可譯成“宣稱有權占有科林斯”(lay claim to Corinth)。神諭采用荷馬慣用的比喻手法,將庫普塞洛斯比作石頭和獅子,都顯示出其殘暴性。庫普塞洛斯推行的“正義”是“沒有同情心、人道和正當性的司法審判”。面對嬰孩庫普塞洛斯的微笑,巴基斯家族派出的每個人都顯示出惻隱之心,不忍下手,只有他們抱成一團,才下定殺戮決心,但庫普塞洛斯對巴基斯家族的報復卻殘酷無情,毫無惻隱之心。希羅多德通過“微笑”的情節(jié),“證明了索克利亞斯的主要論點,即僭主政治要比任何其他形式的政府‘更加兇殘和不公正,因為僭主的嗜殺沖動要比寡頭們的嗜殺意圖強得多”。2因而,希羅多德采集的民間傳說盡管對自己的論點不很有利,但還是闡明了他的基本觀點,即科林斯的“不幸”(κακ?ν)源自僭主,而僭主政治要比寡頭政治更為邪惡和不可取。
總之,庫普塞洛斯的故事是民間加工流傳的口述史,帶有科林斯早期的時代氣息。那個時代的僭主形象,至少對平民而言,還不是那么負面。民間故事將其塑造成民眾斗士和神意代理人,并對其嬰孩時期的遭遇抱有同情,而這個嬰孩的不平凡遭遇也預示著天降大任于斯人,他的出生將改變科林斯未來命運。
5. 與德爾斐的關系
德爾斐的阿波羅神諭所是古希臘宗教中心,其政治傾向和文化認同對古希臘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生活皆有重要影響。德爾斐的政治立場是相對保守的。在王政時代,德爾斐是各邦君主的政治盟友和宗教支持者,對多利亞人各邦尤甚。公元前7—前6世紀,僭主政體在希臘世界普遍興起,德爾斐也不得不面對這些新興力量,盡力與之交好,維持某種微妙的關系,甚至發(fā)揮某些輔助宣傳的作用。德爾斐對僭主的態(tài)度是靈活的,與時俱進的,隨時調(diào)整策略來因應時局的變化。當僭主制在希臘世界普遍走向末路時,德爾斐也及時調(diào)整策略,盡力展現(xiàn)其預見性和反僭主立場。
希羅多德提及的3個神諭都預言了僭主的出現(xiàn)。第一個神諭是德爾斐女祭司向埃厄提翁發(fā)出的,聲稱他的妻子將生下一塊滾動的圓石(?λοο?τροχον),砸在統(tǒng)治者們(?νδρ?σι μουν?ρχοισι)身上,為科林斯帶來“正義”(διχαι?σει δ? Κ?ρινθον)。這個神諭對庫普塞洛斯的父親顯然是友善的,但讓當政的巴基斯家族感到心驚。第二個神諭是向巴基斯家族發(fā)出的,采用神諭慣用的隱喻,用“老鷹”(α?ετ??)暗示埃厄提翁(?ετ?ων),用山巖(π?τρ?σι)暗指地名佩特拉(Π?τρα),1將庫普塞洛斯比作強壯和兇狠的獅子(λ?οντα καρτερ?ν ?μηστ?ν),將讓很多人的膝蓋變軟(πολλ?ν δ? ?π? γο?νατα λ?σει)。神諭末尾告誡科林斯人不要掉以輕心。此神諭與前一個神諭大意雷同,都預言了僭主政權的誕生,但語氣上是說給巴基斯家族聽的,提醒他們當心厄運降臨,有警示告誡之意。對庫普塞洛斯家族而言,雖然不像前一個神諭那樣友善,但也沒有什么毀謗的惡意。
希羅多德接著講了嬰孩庫普塞洛斯的傳奇遭遇。故事的字里行間都在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即庫普塞洛斯的出生乃是天意,得到神明眷顧,因而這個嬰孩兒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向謀殺者微笑,瓦解了既定的謀殺行動,又被母親藏在箱子里,竟然不哭,沒有驚動搜尋者。他還提到庫普塞洛斯為德爾斐建造寶庫的事。普魯塔克也借詩人克爾西亞斯之口說明,這些奇跡多賴阿波羅神護佑,這也是庫普塞洛斯為德爾斐興建庫房的原因所在。這些描述表明,僭主與德爾斐相互討好,維持著友善關系。德爾斐雖然保守,是各邦舊王族的支持者,但也是實用主義者,對僭主的慷慨親善自然投桃報李?!耙蚨?,這兩個有關他出生的預言很可能是在他活著的時候為了討好他而偽造出來的”。2
第三個神諭是對庫普塞洛斯本人成年后以平民身份前往德爾斐朝圣時獲得的。女祭司直呼他為“著名的科林斯國王”(βασιλε?? κλειτο?ο Κορ?νθου),而非“僭主”(τ?ραννο?),預言他及其諸子興旺發(fā)達,但好運不會降臨到他的孫輩上。據(jù)說他受此神諭鼓舞,發(fā)動政變當了僭主,在位30年,其子佩里安德爾繼續(xù)擔任僭主40年。佩里安德爾絕嗣,只能傳位給侄子普撒美提庫斯。后者在位僅3年,就在科林斯爆發(fā)的革命中被殺。庫普塞洛斯家族的第三代人雖然當上僭主,畢竟好運不長,神諭總體上還算準確。該神諭預言僭主家族的第三代好運不再,說明此預言是在科林斯僭主制崩潰后發(fā)出的,顯示出德爾斐對僭主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安德魯斯推測,神諭前兩行是僭主當政時擬定的,最后一句則是僭主垮臺后添加的,接著,他回顧了科林斯歷代僭主與德爾斐的關系:
至于神諭,我們可以多說一些。在庫普塞洛斯僭主政治統(tǒng)治期間,德爾斐的僧侶們與庫普塞洛斯的關系肯定是友好的,于是庫普塞洛斯在德爾斐神殿進行大量奉獻,并建造了一座金庫。金庫常由一些較富裕的城邦建造以貯存奉獻品。他建造的這座金庫或許是這類金庫中的第一座。在偉大的佩里安德爾掌權的時代,德爾斐僧侶不可能和他發(fā)生爭執(zhí),如果發(fā)生爭執(zhí),不容我們加以忘卻……德爾斐在公元前582年庫普塞洛斯家族倒臺之前,已經(jīng)背棄了他們。當科林斯的新政權要求準予從庫普塞洛斯的金庫上擦去他的名字并代之以城邦的名字時,德爾斐認為要求正當,欣然同意。至于奧林匹亞,類似的要求卻遭到了埃利斯人的拒絕。3
至于第三個神諭的出爐時間,帕克等人在其《德爾斐神諭》第1卷中推測,這是個遭到篡改的神諭。在神諭里,平民庫普塞洛斯被直呼為國王。盡管阿波羅的女祭司可能有先見之明,從這個年輕人身上看到他未來成為僭主的潛質(zhì),但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已成為僭主,已享有國王稱號了。他登基后訪問德爾斐,向阿波羅奉獻禮物,登上圣殿,受到德爾斐祭司的歡迎,后者極力討好他,用傳統(tǒng)的“國王”尊號稱呼他,并預祝他及其后代興旺發(fā)達。神諭結(jié)尾當然不是預言其家族第三代好運不再,而是預言其家族代代繁榮。僭主政治垮臺后,這個已被人們淡忘的神諭被德爾斐的祭司們篡改,將其說成是庫普塞洛斯成為僭主前訪問德爾斐時的神諭,并加上僭主家族第三代好運不再的內(nèi)容,以迎合當時普遍的反僭主情緒,也借以宣揚德爾斐預言的準確。
由此看來,德爾斐的國際策略是相當實用主義的。在僭主當政時,德爾斐與之合作,相互討好,甚至扮演了輔助宣傳員的角色,編造了3個神諭,為僭主政治背書。庫普塞洛斯嬰孩時期的傳奇可能也出自德爾斐祭司的鋪陳加工。僭主制垮臺后,德爾斐及時調(diào)整策略,篡改舊日神諭,借以彰顯其先知先覺的洞察力,迎合僭主制崩潰后希臘普遍的反僭主傾向。
1. 反僭主語境下的“暴政”
在索克利亞斯的演說辭中,希羅多德講述了第二代僭主佩里安德爾的兩個故事:其一,他從米利都僭主特拉敘布洛斯割麥穗兒的演示中獲得啟發(fā),大肆清除城邦中的精英分子;其二,他強行剝?nèi)コ前钪兴袐D女的衣服。這兩個故事,前文已有詳述。
有關“割麥穗兒”的故事,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古典學者福斯狄克(Sara Forsdyke)認為:故事中的兩位僭主是公元前7世紀后期和公元前6世紀早期的歷史人物,但故事產(chǎn)生的時期可能更早些,后被依附在兩位僭主身上;也可能是民主時代晚期編造的故事,借以揭露僭主制的殘暴。然而,“最好最高的麥穗兒”(τ? κ?λλιστ?ν τε κα? βαθ?τατον)本是貴族精英的象征,即“城邦中最優(yōu)秀的人”(το?? ?περ?χου? τ?ν ?στ?ν)。因而,剪谷穗兒的故事不大可能產(chǎn)生于人人平等的民主時代。如果這個故事產(chǎn)生于民主時代,故事就會更關注僭主對公民整體的態(tài)度,而不是對貴族精英的態(tài)度。故事可能反映了貴族內(nèi)部激烈的權力角逐,勝利者放逐或殺戮失勢黨派在古風時代的很多城邦都曾出現(xiàn)過,如密提林、雅典等。特拉敘布洛斯剪掉好谷穗兒的故事似乎反映了公元前7—6世紀很多城邦貴族內(nèi)部權力斗爭導致僭主制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
故事反映了僭主對同伴貴族的不公正,因而大概產(chǎn)生于統(tǒng)治貴族內(nèi)部,同伴貴族企圖獨攬權力讓他們感到威脅。很可能,故事旨在使貴族聯(lián)合統(tǒng)治合法化(正如我們所知的古風時代很多城邦業(yè)已存在的那樣),闡明任何單個貴族獨掌至高權力都會導致其他人被逐出社會和失去權力。故事可能在貴族中流傳,以加強群體團結(jié),反對追求僭主權力的企圖。2
迄至民主時代,這個故事仍能發(fā)揮其新的作用,因為民主的雅典社會和古風時代的貴族社會都是排斥僭主的。“一個顯示某僭主不公正和殘暴的故事……會加強民主集團的團結(jié),而不管僭主暴政的具體受害者是誰?!毕A_多德的《歷史》采用了這個故事并加以改編,以適應新的政治環(huán)境。高谷穗兒的原有象征意義被改變,僭主暴政危害的對象變成了公民整體(δ?μο?)??屏炙箖纱灾魉群Φ娜后w對象不再是少數(shù)貴族精英,而是大多數(shù)人,科林斯的全體公民。因而,希羅多德的措辭很講究。庫普塞洛斯的迫害對象是“很多科林斯人”(πολλο?? Κορινθ?ων)“很多人”(πολλο??)“最多的人”(πλε?στου?)(5.92 ε2);佩里安德爾迫害的對象也是“公民們”(το?? πολι?τα?)(5.92 η1)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也引用了剪掉好谷穗兒的故事,只是兩個僭主角色互換,佩里安德爾剪谷穗兒,特拉敘布洛斯悟出鏟除城邦優(yōu)秀者的道理。這也說明,該故事雖然與歷史上的兩個真實僭主聯(lián)系起來,細節(jié)卻是無關緊要的。這也說明,這是民間口頭傳說,有比喻和象征的功能,反映某種時代現(xiàn)象,但與具體歷史事件無關。亞里士多德認為,鏟除優(yōu)秀者并非僭主的專利,民主政體里也照樣實行,如雅典的“陶片流放法”。正常的政府為了公眾利益,變態(tài)的政府為了部分人的利益,都難以容忍卓爾不群的分子。1
希羅多德的《歷史》與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都將這個剪麥穗的口頭傳說當作歷史事件引用,給出不同解讀,服務于不同功用,從中可以看出,在古風時代貴族寡頭政體向僭主政體過渡時期,一個反映當時政治信念和象征意義的口頭傳聞,在民主時代是如何被采用、改編、重新解讀并被賦予新的意義的。
佩里安德爾向亡妻幽靈問卜、與亡妻尸交和靠詐術與權力強行剝奪婦女衣服的故事,其宗旨是揭露僭主暴政。故事里的佩里安德爾,類似呂底亞的坎道列斯(Candaules)、波斯的薛西斯(Xerxes),都是行為“過度”(?βρι?),違背“公序良俗”(ν?μο?)的僭主,而其亡妻墨莉薩則扮演了民間故事中的“聰明的王后”(intellegent queen)的角色。
故事中的佩里安德爾兩處違背公序良俗:其一是強迫全城婦女脫衣,違背了裸體禁忌;其二是與亡妻尸交,全然不顧古希臘人的宗教禁忌,即尸體不潔,會給接觸者帶來“污染”(μ?ασμα)。佩里安德爾出于貪婪,想從亡妻幽靈處獲知藏寶地點。亡妻墨莉薩明知寶藏地點,卻不肯講出,而是同丈夫討價還價,迫使其糾正葬禮錯誤,并用暗語提示其夫與她尸交的秘密,顯示出“聰明的王后”的特征。佩里安德爾為討好亡妻,竟利用詭詐蠻橫手段,強迫全城婦女及其女奴脫下衣服,焚毀后獻給亡妻。此舉驗證了希羅多德在《歷史》(3.80-83)中所勾勒的僭主品性:即“過度”(?βρι?)“嫉妒”(φθ?νο?)和“邪惡”(κακ?τη?)。有了這些不良品性,自然會“變更祖?zhèn)髁曀住保é?μαια τε κιν?ει π?τρια),“強暴婦女”(βι?ται γυνα?κα?),“殺戮未經(jīng)判決的人”(κτε?νει τε ?κρ?του?),無所顧忌,任意胡為。2
如果說,希羅多德對庫普塞洛斯暴政的揭露因受原始資料局限而不夠有力,甚至有些適得其反,對佩里安德爾暴政的揭露則相當辛辣和有力,反映了民主時代對僭主的普遍負面看法,也反映了史家本人的反僭主立場,并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第二代僭主在科林斯民眾中缺乏好感,沒有留下多少好的口碑,僭主制度已失去民眾支持,走向末路。索克利亞斯演說辭中的佩里安德爾形象顯然被妖魔化了,是僭主倒臺后民間口頭加工的結(jié)果,屬于口傳歷史。佩里安德爾雖然不得人心,但從古代史料的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他是個很有作為的強大統(tǒng)治者,曾躋身古代世界“七賢”之列,贊助過詩人阿里昂(Arion)和科林斯文化事業(yè),3在軍事、殖民、手工業(yè)、貿(mào)易等方面也都有建樹,這是需要公正評價的。
佩里安德爾是否剝下并焚燒科林斯婦女的衣服,是否尸交,是否與死者通靈,皆難以稽考,即便有些歷史內(nèi)核,也被鋪陳夸張,偏離了史實,因而不妨當作民間野史看待。然而,故事提及的“死人神諭所”和通靈術卻是希臘真實存在的文化現(xiàn)象。向死者問卜,相信死者比活人有智慧,也是古希臘人的一種真實信仰。焚化死者的陪葬品以供死者陰間使用,這種做法也反映了古希臘人的來世觀念和葬禮風俗。
2. “父子敵對”模式的敘事
在《歷史》3. 50-54,希羅多德講述了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爾與其子呂科弗隆的故事。情節(jié)圍繞父子間的矛盾沖突展開,最后涉及王位繼承問題,關系到僭主制的存亡。佩里安德爾與亡妻生有二子。長子愚鈍,難當大任。次子呂科弗隆聰慧,但對父親殺母之事耿耿于懷,與父親關系緊張;后被逐出家門,流浪街頭,仍不與父妥協(xié);最后被放逐到科西拉島。僭主暮年召呂科弗隆回國繼位,遭拒。最后,父子同意彼此交換居住地,呂科弗隆回科林斯當僭主,其父在科西拉度晚年。然而,科西拉人害怕佩里安德爾,害死其子,致使僭主家族絕嗣。
牛津?qū)W者克蘇爾維努·英伍德(Christiane Sourvinou-Inwood)認為,這個故事可歸入某種“父子敵對”(father-son hostility)的“圖式”(schemata)。“圖式”是某種故事架構(gòu),是“神話的精神狀態(tài)”(mythical mentality),用來構(gòu)建故事的要素,能夠反映某種神話信仰、觀念、意識形態(tài)和集體表象;盡管采用了歷史敘事方式,但史料僅僅是構(gòu)建故事的建筑材料,被大幅度地重鑄或重塑,重新拼合,以適應“圖式”的需要。換言之,希羅多德講述的佩里安德爾與呂科弗隆父子的恩怨故事,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某種神話“圖式”。
“父子敵對”圖式,除了佩里安德爾與呂科弗隆的故事,還涉及3個神話:忒修斯(Theseus)與希波呂托斯(Hyppolytos)的神話、芬尼克斯(Phoenix)的神話以及特尼斯(Tenes)的神話,其主要特征是:1.敵意是兒子挑起的,或父親誤認為或不公正地認為是兒子挑起的。2.敵意的核心是父親的妻子。3.父親以敵對行為報復兒子。4.兒子被放逐,父親沒有死,卻因失去兒子和繼承人而受害,并感到后悔。這個基本圖式的不同變體是:1.呂科弗隆和芬尼克斯對挑起父子敵意負有責任。2.呂科弗隆因母親受害而敵視父親;芬尼克斯誘惑父親的妾而導致父子敵對;希波呂托斯和特尼斯則受到冤枉,因為父親聽信續(xù)弦之妻的誣告,誤認為他們誘惑自己的妻子(可歸入“帕西法厄之妻”的母題)。3.呂科弗隆、特尼斯和希波呂托斯被其父放逐,而芬尼克斯選擇了自我流放。4.結(jié)局不同:芬尼克斯和特尼斯在異國安家落戶,呂科弗隆和希波呂托斯則因與父親沖突而導致死亡。
蘇爾維努·英伍德接著對“父子敵對”和“弒父”這兩個相近的“圖式”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相同點是,兩者都會導致某種災難,而且,這種父子不和圖式與古希臘的“兒子完全效忠于父親”的傳統(tǒng)觀念相沖突,也威脅到父子相互依存的社會秩序和現(xiàn)實。兩者的不同是:1.在“父子敵對”故事中,父親不會死,兒子在某些故事變體中會死亡,但無論是哪種變體,兒子都會拋棄其家鄉(xiāng)社會。2.“弒父”故事中,敵對是由父親挑起的,而在“父子敵對”故事中,敵對是由兒子挑起的,或父親誤認為或不公正地認為兒子引發(fā)了敵對。3.“弒父”故事中,沖突直接在父子之間產(chǎn)生,而在“父子敵對”故事中,沖突源于父親的妻子,后者有時也是兒子的生母。在這種情況下,兒子是在母親(或外祖父)的教唆下與父親發(fā)生沖突的。4.“弒父”故事中,兒子取代了父親;而在“父子敵對”故事中,兒子未能取代父親。兒子取代和繼承父親是社會發(fā)展的前提,但在“父子敵對”圖式中,這種取代和繼承總是失敗的。無論紛爭是否由兒子挑起,最后的結(jié)局都是兒子被放逐,繼承出現(xiàn)問題,局面陷入紊亂無序,兒子對父親的絕對忠誠被打破。破壞的原因是:1.兒子更看重母親或母親家族的權益。2.父親續(xù)弦之妻的緣故:父親將續(xù)弦之妻的利益置于長子之上,或因兒子誘惑父親的續(xù)弦之妻的緣故。
蘇爾維努·英伍德認為“父子敵對”的圖式“表達兒子取代父親的失敗,無序的繼承”,但最終歸結(jié)于“成年禮”圖式(initiatory schema)。佩里安德爾父子沖突的故事與古希臘的成年儀式相互對應:男孩兒被逐出社區(qū),前往異域他鄉(xiāng);最終返回社區(qū)成為正式成員。在呂科弗隆的故事中,呂科弗隆即將取代其父成為科林斯統(tǒng)治者。但就在此刻,他被意外殺死,繼承父位功敗垂成,沒有擺脫“父子敵視”圖式的災難性結(jié)果,即失敗的繼承。呂科弗隆被父親驅(qū)離,首先是社會驅(qū)離,無人收留,也沒人敢同他講話,致使他忍饑挨餓流浪街頭,隨后是空間驅(qū)離,離開社區(qū),被其父放逐到異國他鄉(xiāng),這都符合古代男子成年禮儀式的步驟。蘇爾維努·英伍德還注意到呂科弗隆的年齡,17歲正是男子向成年過渡的年齡,而他的名字意為“狼心的”(wolf-minded),也同過渡期年輕人像狼一樣在曠野流浪類似。1呂科弗隆猜透外祖父的謎語,而猜謎也是成年儀式與成年神話的主題:儀式參加者要通過謎語測試,而神話中的主人公也要經(jīng)受謎語考驗,如俄狄浦斯猜透“斯芬克斯之謎”那樣。因而,“父子敵對”圖式是“成年禮”模式的特例,其結(jié)果是繼承失敗,兒子未能成功取代父親?!皬s父”圖式傳遞的重要信息是“社會要前進,兒子必須代替父親”,弒父等同于取代父親,等同于“成功的成年禮”?!案缸訑硨Α眻D式,如芬尼克斯、希波呂托斯和特尼斯的故事,兒子僅在性方面取代或被認為取代了父親,因而被放逐,不能返回,父親則留在原地,兒子取代父親失敗。在呂科弗隆的故事里,取代接近于成功,其方法是父子易地居住,兒子從邊緣遷往中心,代父成為統(tǒng)治者,父親則從中心遷往邊緣,自我流放,但因兒子被殺而未能實現(xiàn)。另外,呂科弗隆被隔離和放逐也是一種驅(qū)離不潔殺人者的儀式。殺人者成為污染之源,務須驅(qū)離,以免污染社區(qū)。這種驅(qū)離亦常見于神話。呂科弗隆先與社會隔離,后被放逐到異域。他顯然是作為不潔的殺人者而被隔離、驅(qū)逐、邊緣化的,因為對抗其父,形同弒父。
通過對各種圖式的分析,蘇爾維努·英伍德斷言,希羅多德講述的佩里安德爾與呂科弗隆的父子恩怨故事其實屬于“神話敘事”(mythical narratives),是“神話想象的產(chǎn)物”,是按照圖式(而非歷史事件)構(gòu)建起來的歷史敘事,其核心主題是“失敗的繼承”,表達的是“兒子不能取代父親的觀念”,以及僭主制不能持久,注定在第三代滅亡的潛在觀念。佩里安德爾的侄子旋即被推翻的故事其實也是“失敗的繼承”主題的翻版。2
3. “成年禮”模式的敘事
佩里安德爾與呂科弗隆的故事雖然可能包含某些歷史記憶,但總體上看屬于神話敘事。同樣,科西拉島三百少年在薩摩斯島獲救的歷史傳聞,通過類似分析,其實也屬于神話構(gòu)建。
根據(jù)希羅多德《歷史》3. 48-49,由于科西拉人害死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爾之子呂科弗隆,佩里安德爾報復科西拉人,下令將該島300名門子弟押送至呂底亞的宮廷充任宦官。途經(jīng)薩摩斯島時,島民同情這些少年,鼓動他們逃入阿爾忒彌斯女神的圣所尋求庇護。科林斯押送者不能將其強行拖出,就斷其補給。薩摩斯人遂創(chuàng)立新祭禮,規(guī)定每夜在圣所舉辦男孩和女孩的舞會,女孩兒們帶入食物給男孩兒們充饑。最后,科林斯押送者不得不放棄這些少年,而薩摩斯人則把他們送回故鄉(xiāng)。
科西拉島三百少年的故事大致符合如下的敘事框架:一個統(tǒng)治者為報復殺子之仇,讓整個社區(qū)承擔責任,其懲罰的方法是,從社區(qū)中選擇若干人,(用船)將其帶到另一國度,讓他們在那里承受可怕的命運;但這些年輕人獲得了拯救,并創(chuàng)建了一個與拯救相關的主要由青少年參加的節(jié)日。這個故事框架顯然同希臘神話中的米諾牛(the Minotaur)故事相吻合:克里特王子安德羅勾斯在雅典遇害,米諾斯國王為子復仇,征討雅典,迫使其每9年向克里特迷宮中的牛怪奉獻少男少女各7人。雅典王子忒修斯在米諾斯女兒阿里阿德涅幫助下,借助于金線團進入迷宮殺死牛怪,拯救了這些雅典年輕人。雅典的皮安諾珀西亞節(jié)(Pyanopsia)和奧斯科弗里亞節(jié)(Oschophoria)都是青少年參加的紀念該神話事件的節(jié)日慶典。
蘇爾維努·英伍德認為,兩個故事結(jié)構(gòu)上的相似并非偶然,而是因為兩者都反映了成年儀式的一般結(jié)構(gòu):即男孩兒們被帶到外域,遠離社區(qū),去承受某種艱難困苦和危險,然后重返社區(qū),結(jié)局是完滿的。忒修斯的故事則反映了某種具體的成年儀式:少男少女經(jīng)海路抵達某島嶼,經(jīng)受危險和艱難,克服了恐懼,最終重返故土。兩個故事也存在細節(jié)上的差異。忒修斯的故事是神話,超自然氣氛濃厚;科西拉少年的故事則是“歷史敘事”,要在現(xiàn)實的歷史環(huán)境中展開,但歸根到底仍是一種神話敘事。
科西拉少年的故事中還有某些與成年禮相關的元素:他們被隔離在圣所里,靠獻神食品存活。隔離是希臘成年禮的顯著特征:過渡期少男少女要在圣所里度過一段與世隔離的時光,然后重返世俗社會。類似例證很多,如雅典少女要在布勞倫的阿爾忒彌斯圣所履行“變熊”儀式,作為童貞女祭司在圣所為女神服役一段時期,完成少女向成人的過渡。科西拉少年們被隔離在薩摩斯島的阿爾忒彌斯女神圣所里,而阿爾忒彌斯在希臘很多地方都是主持成年禮的神明。隔離期的男孩們使出各種花招偷吃獻神貢品亦屬成年儀式的慣例。這些特征顯示,科西拉少年的故事其實與成年禮有關。1
至于科西拉少年們“受到閹割威脅”(threatened loss of manhood)的母題,蘇爾維努-英伍德將其解釋為成年儀式期間男性的某種弱勢,與儀式結(jié)束后轉(zhuǎn)變成“完全的男子漢”(full manhood)形成某種象征性對照。這種解釋似顯牽強。格蕾認為,對“閹割”的更合適解讀是“絕嗣”(the end of genetic line):“佩里安德爾打算將其作為一種報復行為,讓科西拉人的家族絕嗣,因為他們使自己絕嗣,其方法是終結(jié)其血脈的生殖力,就像他們終結(jié)自己的血脈,在自己的暮年殺死自己唯一合適的男性繼承人那樣?!?
筆者認為,蘇爾維努·英伍德的重要發(fā)現(xiàn)在于,科西拉三百少年的故事雖然貌似歷史敘事,但與米諾牛神話一樣,是按相同的神話圖式構(gòu)建起來的,因而本質(zhì)上屬于神話敘事,是某種神話思維的產(chǎn)物。這進一步說明,希羅多德提供的史料本質(zhì)上講都符合某種神話圖式,或者說,希羅多德是按照神話圖式來講述歷史的,這種歷史應屬口傳歷史而非檔案史料,是按照神話和民間故事模式重塑的歷史。至于這種神話模式是否與成年儀式有關,筆者不想急于下結(jié)論。神話與儀式的關系是個復雜的問題,尚需深入探究。
1. 僭主的普遍定式
希羅多德在其《歷史》中描述了很多“僭主”,有東方的專制君主,也有希臘的政治強人,其中存在著某種共性,即程式化的描述,反映了希羅多德對僭主的成見,也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個時代對僭主的一般看法,其中大多是負面的。
美國古典學者拉泰那(Donald Lateiner)根據(jù)《歷史》(3. 80-82)的“憲政之爭”列出一個表格,將東方獨裁者和希臘僭主的程式化特征加以歸納,其中某些特征適用于傳說的科林斯僭主:首先是僭
主人格方面的弱點,比如,僭主總是將個人意志和愿望等同于法律,極具貪婪心、嫉妒心和攻擊性,這與科林斯僭主父子在傳說中的表現(xiàn)十分吻合:首先,他們隨意誅殺流放城邦優(yōu)秀分子,侵吞其財產(chǎn)。其次,他們?nèi)我夂鸀榉赶路N種暴行,如濫殺無辜,剝光全城婦女衣服,強迫科西拉少年充當宦官等。此外,僭主制存在種種弊端。就科林斯而言,佩里安德爾因其岳父發(fā)出怨言就興兵征討,表明僭主對思想言論的鉗制;科林斯僭主也推行恐怖統(tǒng)治,讓臣民和自己都沒有安全感;國家權力運轉(zhuǎn)全賴僭主個人,沒有自我糾錯機制。1
在拉泰那提供的這些程式化特征之外,筆者認為還能補充兩個特征,這兩個特征都適用于科林斯僭主:1. 希羅多德斷言,任何人一旦成為僭主,掌握了絕對權力,哪怕是最賢能的人,也會變得精神不正常,狂傲和嫉妒讓僭主我行我素,任意胡為。2科林斯兩代僭主的故事都可以印證這個特征:人一旦成為僭主就會變壞!庫普塞洛斯本是天真可愛的孩子,曾展現(xiàn)天使般的微笑,感化謀殺者的心。當他成為僭主后,好像換了個人,變得殘暴起來,大肆放逐和殺戮政敵,還剝奪了很多人的財產(chǎn)(5. 92ε)。他的繼承人佩里安德爾起初比父親溫和,成為僭主后就產(chǎn)生不安全感,于是向老謀深算的米利都僭主求教,怎樣治理城邦才能確保僭主政權的安全。當他得到秘傳啟示后,就變成暴君了。(5. 92ζ)2. 僭主暴政難以持久,通常只維持兩代即告終結(jié),這對科林斯和希臘本土的僭主基本適用,阿波羅給庫普塞洛斯的神諭提供了這種模式的神意基礎(5. 92ε)。
2. 僭主的個性化
然而,希羅多德描述的僭主并非千人一面,而是各有特色。格蕾指出:“希羅多德確實使用故事的模式(pattern)和母題(motif),這些是其表述的基礎。但比較顯示,這些模式隨僭主不同而各異,這常常是不同的語境造成的,而僭主們并不分享一個共同的內(nèi)核。僭主們有時也將他們的模式和母題與不是僭主的人物共享?!?格蕾注意到,就僭主崛起模式而言,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圖與米底僭主戴奧凱斯有類似之處,而庫普塞洛斯童年時代受到死亡威脅與居魯士的故事類似,但庫普塞洛斯靠民眾暴動奪權,而居魯士靠一場軍事勝利奪權,兩者既相似又有差異,細節(jié)上更是千差萬別。因而,“希羅多德用不同模式塑造他們的形象,這些模式在細節(jié)上并不一致,甚至在輪廓上也不符合任何定式(stereotype)”。
庫普塞洛斯與居魯士的早年故事(1. 107-129)具有相似模式。居魯士的外祖父,米底國王阿斯杜阿該斯(Astyages)及其親屬哈爾帕格斯(Harpages)類似于庫普塞洛斯故事中的巴基斯家族,而居魯士則等同于庫普塞洛斯。阿斯杜阿該斯的兩個夢以及祭司們(Magi)對夢的解釋類似于庫普塞洛斯故事中的兩個神諭以及巴基斯家族對神諭的解釋,都預言嬰孩是未來災星。阿斯杜阿該斯的第一個夢導致其女兒芒達妮(Mandane)嫁給波斯人岡比西斯,而巴基斯家族的跛女拉布達則嫁給外族人埃厄提翁。阿斯杜阿該斯做了第二個夢后就委派哈爾帕格斯除掉自己的外孫居魯士,巴基斯家族也派出10人執(zhí)行殺死嬰孩庫普塞洛斯的任務。居魯士在兩個夢中分別被比喻為泛濫的洪水和葡萄藤,庫普塞洛斯在兩個神諭中則分別被比喻為石頭和獅子,前者相對溫和,后者則頗為剛猛。哈爾帕格斯出于親情不忍心親手加害嬰孩居魯士,更怕絕嗣的老國王傳位給公主,而公主因殺子之仇報復他,于是哭著回家,將殺嬰之事委托給牧人。牧人之妻剛分娩一個死嬰,就要求牧人留下居魯士撫養(yǎng),而用死嬰替代之。嬰孩居魯士在這些人手中依次傳遞而僥幸存活,與嬰孩庫普塞洛斯在巴基斯家族所派人員手中傳遞卻逃脫劫難的情節(jié)相似。庫普塞洛斯的青少年時期被完全忽略,而居魯士的童年經(jīng)歷卻不是一片空白;他在群童游戲中扮演國王,被其外祖父認出并最終得到赦免,重返母親身旁。兩人成年后都成為僭主,居魯士征服米底,庫普塞洛斯則掌控科林斯。
格蕾還注意到,科林斯僭主佩里安德爾與其子呂科弗隆的故事也大致采用類似模式:兒子對抗父親權威,最終幾近奪權。兒子怨恨父親,父親將其趕出家門,還不準科林斯人收留他??屏炙谷瞬桓业÷灾鞯乃米?,又怕僭主威脅,致使這位流浪的王子不斷被各家收容,隨即又被請出,類似于嬰孩居魯士和庫普塞洛斯在不忍加害的人們中不斷易手。佩里安德爾雖然迫害兒子,但看到兒子的慘境也心生憐憫,就像巴基斯家族成員憐憫嬰孩庫普塞洛斯那樣。當他覺得兒子不可救藥時,就把他放逐到科西拉島,就像居魯士在波斯,庫普塞洛斯在佩特拉,都是在外域長大。最后,到了遲暮之年,他只好請敵對的兒子重返科林斯掌權,而自我流放到科西拉。然而,科西拉人的謀殺行為改變了故事的最終結(jié)局。顯然,希羅多德想在這個故事里強調(diào)家族和繼承問題,因而更改了既定模式。老年無嗣在居魯士的故事里被觸及,但未展開,因為故事的上下文并不需要這種延展,而在呂科弗隆的故事里卻得到充分延展。
總之,希羅多德塑造的科林斯兩代僭主,既合乎某種普遍的定式,也有自身特色。希羅多德按既定的模式講故事,但并不僵化,而是在不同語境下,根據(jù)不同需要進行創(chuàng)作和改編,因而細節(jié)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
3. 跛足的象征與變態(tài)的僭主
庫普塞洛斯的母親拉布達是巴基斯家族的跛女;1與她相似的另一神話人物是忒拜國王拉布達庫斯(Labdacus),拉伊俄斯(Laius)之父,俄狄浦斯的祖父。他沒有留下什么神話,古典文獻也未指明其跛足,但他的孫子俄狄浦斯的名字意為“腫腳”(Swollen foot),2而他的名字酷似跛女拉布達的名字,因而大多數(shù)學者推斷,拉布達庫斯的本意就是“跛足者”。學界還有一個共識,即拉布達或拉布達庫斯的名字極可能源自腓尼基字母lamed,對應的希臘字母是λ,即labda和lambda。由于腓尼基字母引入希臘的時間約在公元前8世紀,因而,這兩個名字的出現(xiàn)很晚近,晚于公元前800年,而且極有可能晚于公元前750年。構(gòu)成λ這個字母的一長一短兩條腿很像跛足的樣子,因而很容易成為某位科林斯跛女的名字。忒拜國王拉布達庫斯及其譜系可能也是科林斯或西徐昂的詩人杜撰出來的。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詹姆士(Michael H. Jameson)教授指出,庫普塞洛斯和俄狄浦斯的故事存在某種相似性,兩者皆屬民間故事,都有跛足的主題。他進而分析了跛足的象征意義:
忒拜與科林斯故事中的跛足主題標志和強化了英雄們好壞參半的命運?;魏蜌埣舱咂鸫a與眾不同,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是怪異和不祥的。在最好的狀態(tài)下,他們最適合做命運翻轉(zhuǎn)的英雄。巴基斯家族無人愿娶的受輕視的拉布達成為他們的強硬對手的母親。跛足的棄兒則成為忒拜國王。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中,身體殘疾會導致不正常的后果,跛足國王會帶來“跛腳王權”(lame kingship)。歷史上的某些跛足國王曾引發(fā)王權合法性的質(zhì)疑。跛足的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斯繼位前,
德爾斐神諭就發(fā)出當心“跛腳王權”(χωλ? βασιλε?α)的警告。1巴基斯家族的名祖巴基斯據(jù)說是個瘸子,2他的后代拉布達的跛足帶來家族統(tǒng)治的終結(jié),而拉布達庫斯及其后代的跛足最終導致忒拜的災難。身體的畸形和跛足的步態(tài)也會帶來性變態(tài)和反常行為,如僭主那樣的反常的變態(tài)的角色。
法國古典學者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也對忒拜英雄故事中的“跛足”主題發(fā)生興趣,試圖發(fā)現(xiàn)“跛足”背后的文化和政治涵義。他認為,“跛足”不僅代表生理缺陷,也代表某種非同一般的稟賦和命運,他指出:
腿瘸的人意味著某種殘缺……這種對正常的偏離也賦予跛足者超常地位的特權,或某種特殊稟賦:不是缺陷,而是獨特命運的跡象和預示。由此角度看,兩腿的不對稱獲得一種相當不一般的正面而非負面的特征??梢哉f,它賦予普通的行走方式以新形式,將行走者從單一方向直線前進的正常需求中解放出來……這是一種非凡的超人的自身打轉(zhuǎn)的運動方式,畫出一個完整的圓圈,希臘人相信這是某些特殊類型生物的專有運動方式。
韋爾南進而指出,對古希臘人而言,跛足不只是“腳的問題”(a matter of feet),也象征精神的殘疾(intellectual lameness)。柏拉圖把追求哲學真理的“高貴的”靈魂和那些“畸形跛足的”靈魂區(qū)別開來(Plato, Republic 535d)。私生子(ν?θο?)也被比作跛足者(χωλ??):血統(tǒng)不純的不合法的繼承人一旦登基為王,那將是“有殘疾的王權”(maimed royalty)。
弄清“跛足”的象征意義后,韋爾南分析了忒拜三代跛足君主的離奇和反常的命運:瘸子拉巴達庫斯早逝,其子拉伊俄斯尚在襁褓中,王位遂被他人僭取。拉伊俄斯幼年被迫流亡國外,寄人籬下,切斷了正常的父子關系和王統(tǒng)?!白笃沧印崩炼硭股眢w失衡,其性關系及其與恩主的關系亦顯偏頗:他以強暴手段迫使克里西普斯王子與之發(fā)生同性關系并導致后者自殺;他破壞互惠原則而恩將仇報,被其保護者珀羅普斯所詛咒;復辟后不顧神諭警告而生子;其子雖是合法出生,卻注定要殺父娶母,有如禽獸。拉伊俄斯的婚姻也不正常,夫妻被禁止生子,關系有如同性戀。至于“腫腳的”俄狄浦斯,雖有合法的王位繼承資格,卻剛剛出世就被逐出國門。他繼承王位的方式也不正常,是靠殺父淫母完成的。韋爾南還指出,“斯芬克斯之謎”給出人區(qū)別于動物的特殊意義:所有動物終生只有一種行姿,惟有人改變行姿:嬰孩時四足爬行,成年后雙腿行走,老者拄杖而行。這表示人生不同階段各有其秩序,應按部就班,不能隨意打亂。然而,俄狄浦斯卻完全打破了這種秩序。他雖為兩腿行走的年輕人,卻取代父位并以母為妻;他又和四足爬行的兒子們同輩,為其兄長,說明他“不尊重社會和宇宙的輩分秩序,而是朦朧和混淆之”。韋爾南的分析告訴我們:在神話觀念中,跛足者不同于健全者,他們的行為和命運總是扭曲和反常的,不同于常人。
韋爾南將拉布達庫斯家族的悲劇故事與庫普塞洛斯的“歷史傳聞”加以比較,發(fā)現(xiàn)兩者間存在有趣的聯(lián)系。巴基斯家族的女子拉布達因跛足不得不下嫁外族人,拉庇泰人凱紐斯的后代埃厄提翁,
而凱紐斯據(jù)說是陰陽合體的人(androgynous being)。拉布達因腿瘸而被摒棄于王族外,被剝奪生養(yǎng)合法王位繼承人的權利,好像其子女也必定跛足。而且,此跛女似乎只配嫁給陰陽人的后裔。與拉伊俄斯類似,埃厄提翁似有性缺陷,即“性的跛腳”(sexually lame),與拉布達和其他女人均未生子,因而問卜于德爾斐。阿波羅給拉伊俄斯和埃厄提翁的答復有所不同:警告前者生子將招致殺父娶母大禍;預言后者將生下一位整頓科林斯的亂世英雄。
俄狄浦斯剛剛降生即遭父親遺棄,遺棄的目的是為除掉他,但執(zhí)行的獵人不忍心,將俄狄浦斯轉(zhuǎn)交其他獵人照管,使俄狄浦斯僥幸存活。在拉布達的故事中,巴基斯家族成員扮演了“集體的父親”(the collective father)的角色。他們從神諭中獲知嬰孩帶來的危險,必欲除之,卻因嬰孩微笑而不忍下手,又因嬰孩被母親藏匿于箱而搜尋不得,只好回去交令,謊稱已處死嬰孩,完成了任務。這些細節(jié)與俄狄浦斯的遺棄故事頗多相似。嬰孩兒庫普塞洛斯的故事雖無遺棄細節(jié),但也經(jīng)歷死亡威脅,最終化險為夷。與俄狄浦斯類似,庫普塞洛斯也是在國外度過青少年時代。俄狄浦斯成年后去德爾斐咨詢身世,隨后返回忒拜殺父娶母,成為忒拜國王;庫普塞洛斯成年后也到德爾斐求神諭,得到的答復是,他將成為科林斯國王,于是攻占科林斯當了僭主,大肆殺戮他的“集體的父親”,有如俄狄浦斯弒父弒君,其統(tǒng)治達30年之久。其子佩里安德爾的殘暴有過之而無不及,專事屠殺社會精英;將其王族父輩斬盡殺絕后,據(jù)說還淫亂其母,甚至將全體科林斯婦女的衣服剝光并燒掉,獻給在冥府做鬼的妻子御寒。
“然而,僭主政治,跛腳的王權,難以維持長久?!闭缟裰I所言,僭主們的幸運只能持續(xù)兩代。佩里安德爾之子被科西拉人謀殺,嗣續(xù)中斷,僭主統(tǒng)治壽終正寢。
歷史上的科林斯僭主家族和神話中的俄狄浦斯家族的命運在故事結(jié)構(gòu)上、細節(jié)上和觀念上存在很多相似處。歷史在口傳中很容易被加工成神話或民間故事。無論是俄狄浦斯家族的離奇故事還是庫普塞洛斯父子駭人聽聞的歷史傳聞,都是以古希臘人根深蒂固的觀念為基礎的,尤其受到古典時期希臘人對僭主的不良看法。他們把無法無天的獨裁者與生理和精神上的殘疾相比照,使跛足成為有缺陷的王權的象征,正如韋爾南所指出的:
僭主排斥所有希臘人認為構(gòu)成社會生活基礎的準則,而將本人置于社會準則之外……僭主走的是一條任性和孤獨的道路,而不走人們常走的路和驛道,這就使他遠離人的城市……使他陷入孤獨的境界,就像不同凡俗而高高在上的神,又如獸欲驅(qū)使下不受羈絆的野獸。僭主藐視規(guī)則,藐視那些使社會架構(gòu)井然有序的規(guī)則,那些通過有序編織的網(wǎng)使人人各安其位的規(guī)則,換言之——用柏拉圖的話說得更直露些——他已完全做好殺父淫母,吞食親子之肉的準備。他既像神又像野獸,兼有雙重人格,恰如神話表現(xiàn)的跛足者,集截然相反的特質(zhì)于一身:他的前進勝過常人步態(tài),旋轉(zhuǎn)時靈活快捷,包含所有的方向,克服了直線行走的局限,但其步法也缺乏正常運動形態(tài),因其殘缺、不平衡和搖擺,他不過是以自己的特殊方式踉蹌前行,更確定無疑的是,他終將倒下。
歸納起來可以發(fā)現(xiàn),僭主是按約定俗成的普遍定式塑造的,同時又在具體語境下各有不同;并通過某種模式的塑造來表達象征意義。僭主故事的創(chuàng)作受到傳統(tǒng)觀念、固定的神話模式和反僭主政治態(tài)度的影響,而歷史的真實必須服從于這些因素。
古風時代是希臘古典文明興起和形成的關鍵期,其間開啟了很多重要歷史進程,包括僭主制的興衰??屏炙棺鳛橄ED的工商與文化中樞,其政治制度的演變,僭主制取代貴族寡頭制并最終衰亡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研究價值。然而,公元前7—前6世紀的歷史記載極為朦朧,依然籠罩在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的迷霧中。本文首先匯集和梳理了科林斯城邦有關巴基斯家族和兩代僭主的相關史料,繼而考察首任僭主庫普塞洛斯的傳說,闡明其神話模式和民間野史特征,探索其歷史線索和真相;再對第二代僭主佩里安德爾的故事展開分析,發(fā)現(xiàn)其故事深受古典時代反僭主思想的影響,其歷史敘事是按既定的神話圖式展開的。文章最后分析了僭主的模式及其象征意義,說明僭主的塑造既有約定俗成的定式,也有具體語境下的各自特色,并被賦予特定的象征意義??傊?,科林斯兩代僭主的史料是按傳統(tǒng)觀念、既定的神話模式和古典時代反僭主的政治態(tài)度重新塑造的歷史敘事,本質(zhì)上屬于一種神話敘事,可歸入口述史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