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階段必須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但是,學生僅僅依靠教材是不能完成閱讀量的。學生課外自主閱讀,效率低下,結果不盡如人意。統(tǒng)編教材的編者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通過講讀、略讀、自讀等課文編排,將課外閱讀納入課堂教學中,目的是以教材為依托,主動拓展課外閱讀,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提升奠定基礎。本文探討的是,在教學中,教師如何依托教材,拓展課外閱讀的一些策略。
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首先要學會選擇好書。在這方面,學生的分析能力還有所欠缺。對此,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幫助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搭建課內課外閱讀的橋梁,滿足學生的閱讀欲望,理解教材的內容。
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為學生推薦讀物。比如,在教學《魯濱遜漂流記》這篇課文時,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有機拓展,鼓勵學生課外閱讀整本名著。教師也可以根據(jù)單元主題為學生推薦讀物。比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文分別是《盤古開天地》《精衛(wèi)填?!贰镀樟_米修斯》《女媧補天》,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快樂讀書吧”的內容,根據(jù)單元主題給學生推薦中外神話,有效填補課內閱讀的空白。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課外閱讀活動的時候,一方面,教師要選擇適當?shù)膬热?,幫助學生更深地理解教材;另一方面,教師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在閱讀量上進行掌控,比如針對長篇名著,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年齡節(jié)選長篇名著的片段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效果。
在統(tǒng)編教材中,編者已經在單元要素中滲透了讀書方法,比如默讀、跳讀、快速瀏覽等,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課外閱讀往往是自由散漫的,未能真正通過課外閱讀達成提取有效信息、豐富情感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托教材中提及的讀書策略,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比如,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教學目標中提到“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這恰恰是課外閱讀的重點方法之一。小學生由于識字量有限,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遇到生字詞。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提及的方法,結合注釋、字典,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詞。
學生掌握方法是一回事,能夠運用這些方法培養(yǎng)自己的閱讀習慣,則是另一回事。在教材中,編者安排一單元的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理解難懂的詞語。在教學中,教師可能需要一個月、一學期,乃至更長的時間,幫助學生靈活運用這些詞語,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小學生來說,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首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對閱讀產生了興趣,他們才會想盡辦法找書來閱讀;如果學生不感興趣,即便教師將課外閱讀當作業(yè),他們也只是敷衍了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著力點在教師評價上。
教師點評是一種評價,通過比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也是一種評價;定期舉辦讀書筆記展覽活動,辦手抄報,分享閱讀心得,也是一種閱讀評價。教師要敢于發(fā)散思維,調動一切有利于閱讀的因素,如有必要甚至可以每周上一節(jié)閱讀交流課,鼓勵學生上臺分享閱讀心得,或者每節(jié)語文課留幾分鐘,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激發(fā)閱讀興趣。
筆者曾在班級里開展“讀書小講堂”活動,每期圍繞一本書,比如《西游記》《昆蟲記》等,學生自由組合,三四人一組開展活動,有人做宣傳海報,有人負責推介一本書,有人分享閱讀感悟,最后教師點評,評出“讀書之星”。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讀書熱情高漲。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會閱讀,而且還敢說敢寫,敢于主動參加班級活動,獨立思考能力、表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
總之,教師既要搭建平臺,敢于放手,鼓勵學生自主進行課外閱讀;同時,教師也要立足教材,認真鉆研,鼓勵學生將教材和課外讀物聯(lián)系起來進行閱讀,培養(yǎng)閱讀興趣,提升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