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輝瑩
泉州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福建 泉州 362000
王原祁作為“清初四王”之一,其著名畫作《輞川圖卷》集仿傳統(tǒng)繪畫與脫古之大成。王原祁的一生專心習畫,秉承祖父王時敏的畫法,尤其喜歡臨黃公望的畫法中筆墨渲染、線條堆疊之技法與意境相融之思想,筆墨痕跡布滿山水,畫風中年秀潤,晚年蒼渾。學者蔡星儀指出,不少人認為他只是摹古,那是諸家沒有洞悉其畫,然而若是剖析便發(fā)現(xiàn)他只是摹古人之氣,得古人之神,再加以獨創(chuàng)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1]。《中國繪畫史》指出評析繪畫作品要“間與講析六法之要,古今異同之辨”[2]。本文以《輞川圖卷》為例,深入解析王原祁的六法表現(xiàn)及對后世的影響。
王原祁,公元1642年生于江蘇太倉,字茂晶,號麓臺,又號石師道人,是“清初四王”“婁東派”畫家之一。其山水畫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以習祖父王時敏的畫風、摹古人之畫為主;第二階段為中年時期,其技法完善,個人畫風初顯,同時以摹習黃公望之法為主;第三階段是晚年期,此時筆墨蒼勁,成熟老練,秦祖永稱其“晚年蒼渾”。要仿元筆,須透宋法。王原祁景仰前人的筆墨技法,通過消化與吸收,汲取古人繪畫之精華。他并沒有被傳統(tǒng)的規(guī)矩、筆墨、技法所禁錮,而是在繼承古人傳統(tǒng)之精華的基礎上,以古為今用的獨創(chuàng)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王原祁摹古目的在于取各家之法,兼各家之長,融會貫通,從而形成個人獨特的藝術風格。
“輞川”集中了文人們對于私家莊園的向往,文人們希望得到自己的園中點綴出“輞川”的色彩,《輞川圖卷》充分顯示了文人的生活模式,在畫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王原祁基于王維的《輞川別業(yè)詩》、摹習王維的《輞川圖》,歷時9個月完成了長5米多的《輞川圖卷》,現(xiàn)被大都會博物館藏。
王原祁認為王維的《輞川圖》是王蒙與黃公望書法的融合,不被規(guī)矩、傳統(tǒng)技法與筆墨所束縛,將力量磅礴的輪廓加以非常的筆觸肌理相融,相得益彰,因此在其自己創(chuàng)作的《輞川圖卷》中,王原祁采用王維的《輞川別業(yè)詩》為引、長題款為終,字畫相融。在此幅巨作中,畫卷的開頭用王維的《輞川別業(yè)詩》作為起點,引出主峰圖景。房舍人物,交輝相映,描畫出輞川的景物。在畫卷結尾,運用很長的題款,表達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的原因及方法:“寄翁老先生論交已久,三年前擬盧鴻《草堂圖》即擬訂為《輞川》長卷,以未見粉本不敢妄擬,客秋偶見行世石刻,并取集中詩參考以我意自成?!?/p>
“六法”是對我國古代繪畫實路的系統(tǒng)總結。畫家謝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歸納出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應物象形、經(jīng)營位置、骨法用筆、隨類賦彩、傳移模寫、氣韻生動,后世稱之為“六法”。
應物象形,即畫家要描繪的事物與其要反映的對象、思想形似?!跋蟆倍酁橐庀?,應著物體引出意象,表達出畫作內在和外在的聯(lián)系。王維曾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王原祁以獨有的方式展現(xiàn)出對于傳統(tǒng)、相宜的空間結構的屏絕,均對于臆造的形式結構予以贊許。王原祁是通過臨摹王維的畫從而體會他所追求的“隱逸”之境,套用古人的心法,斟酌古人的用意,展現(xiàn)出其意在筆先的“廟堂之氣”,達到應物象形的觀感[3]。王原祁的“象形”中,“真畫”便是“理”“氣”與位置相得益彰,即通過意境和題識,先加以塑造“物”,后進行筆法的融合,如此一來,畫作中“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與“意象”便得以升華。
經(jīng)營位置為六法之要,“位置”的意思即所在的地方、實際所處的地位,經(jīng)營意思是營造、處理、安置。張彥遠說:“經(jīng)營位置,則畫之總要”,它不單單是單個物像的構造位置,更是指整個畫面中的構圖。王原祁反其道而行之,他將文人們所忽略的章法構成列為山水畫主要構成因素。王原祁遵循“龍脈開合”的形式,以措置之法來布置山水形態(tài),在臨摹古人的畫作中,不斷探索出位置構圖的創(chuàng)新形式,把臨摹的獨特感悟與真切體會充分展現(xiàn)在所繪畫的作品之中。
“骨法,用筆是也”,而骨法并非單單只有用筆,其多與設色結合。筆、墨、色是中國繪畫六法的重要元素,在繪畫的表現(xiàn)中,它們之間的相互交融,能夠實現(xiàn)畫面和諧統(tǒng)一的效果。王原祁強調用筆用墨用色的相互融合,用筆是全局的主要因素,筆法的統(tǒng)一,是設色的基礎。筆法需遵循結構,設色可自由為之。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說過:“設色即用筆用墨意”,只用一種筆墨進行皴擦點染,勾勒物象形體,烘托渲染難以突出雄奇山石之勢,唯有將墨與色相互融合方能豐富水墨的技法及其獨特的表現(xiàn)力[4]。
在隨類賦彩的著色方式中,王原祁在繪畫的過程中一般用墨濃淡相交,淡墨用的多加以枯筆皴擦,多使用中鋒,側鋒,秀勁凝重的皴法。“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正是王原祁重視筆墨之美的體現(xiàn)。他用墨講究重墨、積墨的皴擦點染,善于用墨色將黑白相交使用,以重墨皴染峰巒凸顯山峰的厚重堆積之感;苔點多用焦墨加以點染,凸顯山峰的蒼郁,具有穩(wěn)如泰山之感。如圖1。
圖1 《輞川圖卷》局部
傳移模寫即臨摹作品。王原祁本來便多是以仿南宗畫派中諸家繪畫為主,以求得黃公望筆墨渲染,線條堆疊之技法與意境相韻之深度。王原祁筆墨嚴謹,重法度,摹古而不泥古。其山石在自然界中自由順意而生,因而各自脈絡層次皆有不同,裂縫皴跡大小有異,彰顯于細節(jié)之中。從本質上來說,王原祁的繪畫技法與其所臨的古人之畫技法、用墨上有所區(qū)別。在傳移模寫中,他并沒有按照以往畫家對于畫作原圖的直接臨摹之法,而是充分運用皴擦點染技法來充分表現(xiàn)山石的肌理紋線,以醇厚的筆墨提取山石的神韻,從而形成個人繪畫風格。
中國畫中主要的觀念便是不以模仿真實存在之景,而是要在所作圖畫之中加以畫者的主觀感受以此來把握生命之“氣”[5]?!遁y川圖卷》便是王原祁不被自然實景、所摹范本所束縛,在臨摹古人之畫的基礎之上進行自由構思,創(chuàng)作。因此,本圖卷中的藝術構思與所摹的圖卷有異曲同工之妙,畫卷中形成自己獨有的具有“龍脈”說的“氣韻生動”。如圖2。
圖2 《輞川圖卷》局部
通過分析《輞川圖卷》的六法可知,畫作充分顯示出王原祁作為清代脫古大師的風范。他從摹古中習得而形成自己獨有的繪畫觀念,以及沒有被傳統(tǒng)規(guī)矩、構圖、皴法、意境所束縛的繪畫風格。
構圖作為繪畫關鍵性的因素直接決定著整個畫面的形式美感,同時也是用筆落墨與象征之意的關鍵所在。王原祁所臨《輞川圖》并沒有按照王維的原畫死板臨摹,這是王原祁的仿古主題思想,對位置經(jīng)營具有不容小覷的地位。王原祁在其著作《雨窗漫筆》中最先總結性的提出了龍脈構圖的思想。學者宋雅迪說王原祁的構圖的“龍脈之說”是對“意在筆先、經(jīng)營位置”構圖方式的總結與升華[6]。
王原祁構圖的龍脈之說對后世影響巨大,其弟子唐岱在《繪事發(fā)微》中強調“主峰之脅傍起者…為分龍之脈”,龍脈開合起伏的構圖方法也在唐岱《晴巒春靄圖》中得以體現(xiàn)。現(xiàn)代著名繪畫理論學家鄭午昌先生在其著作《中國畫學全史》中指出:“龍脈開合起伏…即畫之生死關鍵”??梢姡踉顚⒆约邯毺氐臉媹D表現(xiàn)方式運用到此圖的創(chuàng)作之中形成龍脈開合之感,鞏固了山水畫的整體布局,創(chuàng)新了山水畫的構圖方式,豐富了繪畫六法中的經(jīng)營位置理念,是中國繪畫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每個畫家的學畫基礎便是臨,經(jīng)過對古人作品的臨摹,習得山崖樹石、屋舍、云水、點綴之景的畫法。王原祁是致力于重復前人的名作而形成山水畫的創(chuàng)新道路,沖破前人筆墨技法的約束,主張技法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并重、我法與時代相融。王原祁的摹古思想擺脫了以往創(chuàng)作者對畫作單純的“臨摹”“模仿”。他將前人的技法進行運用,并取其精華,加入自己的主觀思想進行創(chuàng)新,展現(xiàn)雄奇山水的精妙絕倫,開拓了山水畫“摹古”的發(fā)展道路,即“摹古”卻不“泥古”。王原祁的學古而不失古,融今日之法而不棄古法對于現(xiàn)代繪畫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7]。筆墨行走于紙上是對前人繪畫技法的巧妙吸收與自我感悟繪畫技法的運用。如果是單純的追求臨摹的相似程度,則缺少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作者的自我意識。王原祁卻以學古在橫檔激流的中國繪畫史上留下絢爛的一筆。
臨摹前人的畫不僅僅只是臨摹畫作的整體結構和氣勢,而且也要關注用筆用墨表現(xiàn)技法等細枝末節(jié)的摹習。一方面,他開拓了仿畫思路。他以對古人作品的體悟,情感的感受,用自己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演奏出五彩的繪畫樂章。他的所謂的“仿”不過是以自己對古人作品的領悟,用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創(chuàng)作出表達自我感受的作品[8]。另一方面,王原祁創(chuàng)新了仿畫技法。王原祁的“龍脈”之說,古法用筆、經(jīng)營位置,筆墨之論匯聚成為山水畫之要素。王原祁的山水畫充分運用皴擦點染的技法給觀者呈現(xiàn)出山石的肌理紋線。用筆的抑揚頓挫且流暢自如,大筆構勢、小筆提煉。
王原祁作為清代畫壇以“摹古而不泥古”革故鼎新的藝術巨匠,對后世山水畫發(fā)展的影響較大。王原祁所提出的摹古而不泥古的繪畫思想影響著后代畫家,同時奠定了清初正統(tǒng)畫派不可動搖的地位。正是這種獨特的繪畫思想與獨有的筆墨技法,能夠使他在清代的畫壇上獨領風騷,并且成為后代的中國畫家的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