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永超
在我的生命里,讀書是一種習慣,哪怕時間再緊張工作再忙,每天也堅持要讀書,即便是隨手翻閱一段文章,或者一首小詩,也能讓人忘卻疲累。在我的閱讀書單上,有一些文學經(jīng)典滌蕩著我的心靈,給現(xiàn)實生活照進理想和智慧的光芒,那些文學作品,像是歷經(jīng)海浪沖刷的珠貝,散落在時間的沙灘上熠熠生輝,雖歷時久遠,也總是帶給人啟迪和感動。無論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雖時空各異,但是其中蘊含的人性真善美是相通的,梭羅的《瓦爾登湖》即是如此。
第一次閱讀《瓦爾登湖》,大約是在十年前,當時先是被書的封面畫深深吸引,淡藍色的湖畔擱淺著一截樹干,畫面當中一個孤獨的身影,手拿木槳似要跳上旁邊的小船,畫面充滿了隱喻。事后想來,畫中的那個人,那個孤獨的背影就是梭羅本人吧。在眾人都享受著19世紀工業(yè)文明帶來的成果的時候,他卻駕著小舟駛向瓦爾登湖深處,不想為過度的物質(zhì)所束縛,而是遵從內(nèi)心的指引,去追尋接近自然的夢想。
當時讀這本書的真切心情記不清了,只模糊地記得面對通篇略顯晦澀的文字,只是硬著頭皮,完成任務似的一字一句地啃下來,最后還是有點不知所云。一個離群索居的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過著類似魯濱遜一般的蠻荒生活,所不同的是,魯濱遜是被迫流落,而梭羅是主動擁抱了這種在常人看來難以理解而且十分簡陋的生活,就連遭逢暴風雪也是快樂的。在湖畔隱居的兩年多時間里,作者把自己融入自然,細致觀察和記錄著自然界的一切,并且自己動手建造木屋,種豆收獲,以一種接近科學實驗的態(tài)度來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樣一本自然主義的書籍,對于年輕的我,確實缺少某些共情,從中能感受到的僅是自然的蠻荒和美麗,大自然就像一頭金錢豹,雖然表面有著美麗的皮毛,卻充滿著野蠻和危險。
十年倏忽,再一次從書架上拿起《瓦爾登湖》,已近不惑之年,一直經(jīng)歷著俗世的熏染,越發(fā)覺得自然的可貴。有時候在博物館里欣賞宋元以來寄情江海的文人畫,會產(chǎn)生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向往,雖然感覺作者的某些觀點已時過境遷,但他對自然的摯愛依然深深打動著我。我想,能寫出這樣的文字,梭羅必定是有著赤子之心,而此時的我,拿著這樣的一本書,也不再像完成任務似的急于讀完,而是興之所至,或是在飯后翻兩三段,或是在睡前讀一二章,果然是心澄靜下來,才能讀懂梭羅的《瓦爾登湖》。梭羅細致入微地描述了瓦爾登湖不同時間、不同光線下湖水的顏色,不同地點湖水的深度,冬天湖面上冰的厚度,在他看來,瓦爾登湖是大地的眼睛,是巨大的水晶,他以極其細膩的筆端在觸摸內(nèi)心的世界??梢哉f,在兩年多的隱居生活里,梭羅是作為生命個體在對自然大道進行追尋,對人生意義進行探索,他并不懼怕孤獨,而是愉快地享受孤獨,為此他簡直是甘之如飴,他已融入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他是瓦爾登湖畔一棵靜靜生長的油松,是湖面上掠過的一只燕子,或者,他就是瓦爾登湖本身。
要說《瓦爾登湖》給我的影響,是對自然的親近和熱愛,是對環(huán)境的珍視和尊重,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悟和追尋。在物質(zhì)極度發(fā)達的今天,生活節(jié)奏也在不斷加快,那種“車,馬,郵件都慢”的日子已經(jīng)越來越遠。就拿手機來說,每天海量的資訊充斥著我們的頭腦,隨時響起的鈴聲讓人感到焦慮,就算遠離塵囂,也像是被一根看不見的線牽著,我們看似擁有了選擇,實際上卻沒有選擇。一有閑暇,我總是愿意抽離日常,走進自然的懷抱,不管是高山大海,還是長河大漠,那些自然風景總能讓我著迷,在自然面前人會單純得像個孩子。當然,我也有喜歡的湖泊,無論是下雪的納木錯、純凈的瀘沽湖,還是油菜花盛開的青海湖、油畫般的喀納斯湖,都讓我久久徘徊,生命中的那些湖泊,或者溫柔沉靜,或者熱烈燦爛,總讓我覺得可親可愛。湖泊不至于讓人產(chǎn)生面對大海時深不可測的恐懼,也沒有仰視絕頂高山時帶來的壓迫,湖泊是純潔的、安靜的、舒緩的,是能夠讓人放松身心的,湖泊的浪花兒是輕柔的手,是母親的絮語,當人面對湖泊時,就好像是面對著母親。
現(xiàn)代化的交通工具如此發(fā)達,地球的每個角落幾乎都留下了人類的足跡,每每走到荒涼的絕美之境,也還是有游客的身影。有一次去梅里雪山腳下的雨崩村,看到那些穿著五顏六色的沖鋒衣、拄著登山杖的徒步者,在欣賞純凈的雪山和海子的同時,也給當?shù)亓粝铝顺啥训陌b袋、塑料瓶。即使是在完善成熟的景區(qū),也往往有人大煞風景,在銀鏈墜潭瀑布,漫流的白浪沖進石潭,看起來驚心動魄,在漩渦當中赫然漂著一個礦泉水瓶,激流都不足以把它沖出潭去,像是陷入了一個無解的死循環(huán),又是多么的觸目驚心!
大自然慷慨地向我們提供一切,可是我們卻很少愛惜它,如果梭羅看到現(xiàn)代的污染,不知道會作何感想!人們在侮辱大地。在面對自然時,確實應該保持一些謙遜,感到一些敬畏才是。在城市生活的我,平常也只是從生活著手,盡量不用塑料包裝,少浪費有限資源,在街頭遇到破壞環(huán)境的小事也會發(fā)出弱小的呼喊,但有時又感到自己是那么無力,所做的是那么有限,面對如此之多而又幾乎是不可逆的污染,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到底還能做什么?
當我再一次拿起《瓦爾登湖》,靜下心來閱讀,內(nèi)心還是會充滿靜謐的情感,瓦爾登湖一定擁有這個世界上所有美麗湖泊的特質(zhì):純凈、寧靜,甚至還有一點神秘,能讓人心情平靜,回歸自然。梭羅的瓦爾登湖,是1845年到1847年的瓦爾登湖,為梭羅提供了人生的棲身之所和精神家園,為他的思想注入了一抹深邃而通透的湖色。作為現(xiàn)代人的我們,是否也還有勇氣和眼光去尋找自己心中的那片湖泊?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瓦爾登湖。
責任編輯 張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