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高紅
(山西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32)
系桿拱橋具有建筑高度低、工程規(guī)模小、造價相對較低、造型優(yōu)美且能很好地與原有道路銜接等優(yōu)點,特別適用于地基條件較差、建筑高度受限的新建橋梁設計和老橋改造。同時,系桿拱橋跨越能力大、拱肋造型變化多樣,能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
為滿足繁忙的航道及大型船舶的通行,京杭運河某段提升為Ⅱ級航道,原有老橋不能滿足Ⅱ級航道通航凈空(100×7 m)要求,需要對其進行原位拆除重建,以盡量減少改造范圍。新建橋梁采用120 m下承式鋼箱系桿拱橋,頂推施工方案,最大限度地減小了對航道的影響,同時兼顧了景觀效果。
新橋屬原位改建,為方便兩岸居民出行,設計時考慮盡量減少其接線改造長度。航道通航凈空100×7 m,考慮兩側駁岸寬度,主橋一跨過河跨徑需120 m左右。在120 m跨徑常見的橋梁結構形式中,主要有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橋、系桿拱橋及鋼桁架橋等,這些結構分別在建筑高度、行車舒適性、施工難度、可維護性、景觀等方面各具特色。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主梁高度大,改造長度長,與平交口銜接困難。主橋橋型方案主要對系桿拱橋與鋼桁架橋進行比選,系桿拱橋采用鋼箱或混凝土系桿。
表1 不同橋型方案比較
綜合比較,鋼箱系桿拱橋具有結構輕盈、建筑高度低、對原有道路改造范圍小等優(yōu)點,尤其是采用頂推施工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對航道的影響。綜合比選選擇鋼箱系桿拱橋方案作為該橋設計的推薦方案。
該橋按一級公路標準設計(兼顧城市道路功能),橋梁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I級。主橋上部結構采用120 m跨徑下承式鋼箱系桿拱橋,計算跨徑117.6 m,剛性系桿剛性拱,拱軸線為二次拋物線,拱肋成提籃型,使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更好;同時考慮到了橋梁的景觀效果,并與城市及周邊建筑相協(xié)調,兩側人行道外挑;系桿及拱肋均采用鋼箱結構,避免了拱腳大體積混凝土帶來的病害,使結構更顯輕盈;橋面系采用疊合梁結構,平行鋼絲成品束吊桿。下部結構為混凝土柱式橋墩,鉆孔灌注樁基礎。橋梁上部結構尺寸如圖1所示。
圖1 主橋橫斷面尺寸標注(單位:cm)
在滿足行車凈空的基礎上,為最大限度地提高結構的穩(wěn)定性,同時兼顧橋梁景觀效果,該橋擬采用提籃拱造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分別選取拱肋內傾0°(平行拱)、4°、8°、12°進行了結構穩(wěn)定性分析。經(jīng)計算,隨著拱肋內傾角度的增大,整體穩(wěn)定系數(shù)有增大的趨勢,橋梁整體失穩(wěn)均為1/4面外失穩(wěn),具體結果見表2和圖2。綜合穩(wěn)定性計算和橋梁凈空要求,該橋拱肋內傾角度選用12°。
表2 拱肋內傾角度對整體穩(wěn)定影響
圖2 不同拱肋傾角的一階失穩(wěn)模態(tài)
拱肋為偏心受壓構件,采用全焊箱形加勁截面,箱高2.4 m,寬1.6 m,二次拋物線線型。在豎向平面內拱肋矢高23.52 m(矢跨比1/5),斜平面內矢高24.05 m。根據(jù)受力需要,拱肋中間部分頂、底板厚20 mm,腹板厚20 mm,靠近拱腳段均采用24 mm,拱腳段加厚至30 mm。為滿足局部穩(wěn)定的需要,在頂、底板各設2道縱向加勁肋,腹板設4道板型縱向加勁肋,加勁肋高200 mm,厚16 mm;沿拱肋軸線方向每隔約2 m左右設一道橫隔板,在有吊桿處隔板厚20~25 mm,非吊桿處隔板厚12 mm。
由于拱肋的內傾,主橋系桿采用全焊平行四邊形截面,箱梁高2.0 m,寬1.6 m。系桿為偏心受拉構件,根據(jù)計算不設置系桿預應力,減少了施工難度。系桿頂、底板厚30 mm,腹板為斜腹板,厚20~30 mm,分別在頂?shù)装搴透拱逶O3道縱向加勁肋,加勁肋均為板形,高140 mm,厚12 mm。沿系桿中心線每3.5 m設一道橫隔板,在有吊桿處隔板厚20~25 mm,非吊桿處隔板厚16 mm。
考慮到系桿高度較低,箱內設置吊桿錨頭困難,在系桿端采用叉耳式錨固裝置銷接在系桿上。拱肋內部設置張拉端,并設計了爬梯方便吊桿施工及檢修。主橋共設置28根吊桿,吊桿縱橋向間距為7.0 m??拷澳_處4根吊桿采用91φ7,其余吊桿均采用73φ7高強度鍍鋅平行鋼絲束,標準強度為1 670 MPa,PE雙護層。系桿端吊桿采用吊耳銷接在系桿上,拱肋端采用錨壓板。錨具采用冷鑄錨,橋面處錨頭為固定端,拱肋處錨頭為張拉端。吊桿結構如圖3所示。
圖3 吊桿結構
橋面采用疊合梁結構,由中橫梁、端橫梁、縱梁、混凝土橋面板組成。中橫梁采用工字形鋼梁,頂面設置剪力釘與混凝土橋面板結合形成疊合梁。橫梁上翼緣寬600 mm,板厚20 mm;下翼緣寬600 mm,厚20 mm;腹板厚16 mm。工字梁每隔1.65 m設一道豎向加勁肋,板厚12 mm,加勁肋的高度隨梁高變化而變化。兩道橫梁之間設置1道縱梁,縱梁上翼緣寬600 mm,板厚16 mm,下翼緣寬500 mm,板厚12 mm,腹板厚12 mm,梁高為700 mm。
橋面板為預制鋼筋混凝土板,厚度為25 cm,橋面采用10 cm瀝青混凝土鋪裝層。
橋梁整體計算考慮結構自重、汽車及人群活載、制動力、風荷載等作用,同時考慮整體升降溫及鋼結構與拉索溫差對結構受力的影響,采用Midas軟件進行結構計算分析。
在基本組合作用下,考慮最不利工況,拱肋跨中最大壓應力-158.3 MPa,拱腳最大壓應力-166.2 MPa,系桿最大拉應力182.1 MPa,中橫梁最大拉應力145.3 MPa,最大壓應力-151.5 MPa,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2]。
標準組合下,吊桿最小索力1 209 kN,最大索力為1 336 kN。吊桿73φ7高強度鍍鋅平行鋼絲破斷力為4 691.6 kN,安全系數(shù)達到3.5,滿足受力要求。吊桿內力計算結果如圖4。
圖4 吊桿內力(單位:kN)
在車道及人群活載作用下,結構最大豎向位移為67.2 mm,小于規(guī)范1/500的要求[2]。計算結果如圖5。
圖5 活載豎向變形(單位:mm)
主橋整體穩(wěn)定計算結果見表3。一階穩(wěn)定系數(shù)達到15.6,結構穩(wěn)定性滿足規(guī)范要求。
表3 主橋整體穩(wěn)定
京杭運河航運繁忙,主橋跨航道上部結構施工首先應考慮減少對船舶航運的影響。綜合考慮拱橋的各種施工方法,并對施工現(xiàn)場條件進行分析,選定了頂推施工方案。施工過程中,在原有橋梁上部結構拆除后,可以利用其橋墩設置支架,作為施工過程的臨時支墩,方便頂推也減少了臨時支架的搭設,同時減少了對通航的影響。
a)工廠制作鋼結構桿件運至現(xiàn)場,按系桿→橫梁→縱梁→拱肋支架→拱肋及風撐→下個節(jié)段系梁、拱肋順序進行拼裝,人行道頂推完成后安裝。主橋主要支點下部安裝滑移體系(滑靴固定),拱肋與系梁間設置臨時支撐。
b)安裝頂推導梁,水中設置臨時支撐(老橋橋墩位置),預留通航孔。
c)利用新建橋墩作為反力架,對岸設置牽引裝置,使頂推千斤頂慢慢滑移拖拉前行,過程中監(jiān)控各滑移支點的受力及整體變形。
d)通過頂推拖拉施工,將主橋鋼結構頂推至設計位置。
e)拱肋與系梁改臨時支撐為吊桿連接,拆除臨時支架、落梁。
f)安裝人行道挑梁及橋面系,成橋。
圖6 主橋導梁頂推施工現(xiàn)場
主橋整體施工采用空間梁單元進行分析,計算模型如圖7。頂推導梁共兩根,長25 m,采用工字鋼截面,Q235鋼材。導梁與系桿相連一端梁高2 m,至另一端截面漸變?yōu)?.5 m。為增強導梁的橫向剛度,兩導梁間設置橫向支撐。橫撐采用鋼管桁架,Q235鋼材,弦桿采用Φ114×8 mm鋼管,腹桿采用Φ76×6 mm鋼管。
圖7 總體計算模型
頂推施工采用固定滑靴體系,支撐點位于支座處及拱肋與系桿支撐點下方,除支座外,另設置8處臨時支撐,具體布置見圖8。在頂推最大懸臂階段,主梁結構總體應力較小,最大應力為69.5 MPa,導梁最大應力102.6 MPa,滿足規(guī)范要求。
圖8 頂推臨時支撐布置(單位:mm)
頂推施工過程中,各支撐點反力的變化如表4。
表4 頂推過程中各支撐點反力變化 kN
從表4可以看出,施工過程中支撐點最大反力發(fā)生在支點6位置,應力達5 163 kN。選取該點進行局部有限元分析,經(jīng)計算局部應力達到260 MPa。施工過程中通過對系桿腹板進行局部鋼板加強,確保了頂推過程中受力安全。
通航繁忙的航道老橋改造采用鋼箱混凝土系桿拱橋、頂推施工方案,有效減小了橋梁施工對航道的影響,節(jié)約了工程造價,同時與周圍環(huán)境融為一體,營造了良好的景觀效果。本文的介紹與分析,將為今后同類橋梁的設計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