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雨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歷來被認為是杜甫“詩史”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明人王嗣奭認為:“‘故彤庭分帛‘衛(wèi)霍金盤‘朱門酒肉等語,皆道其實,故稱‘詩史?!逼渲?,學界關于“朱門酒肉臭”的“臭”應當讀作 xiù 還是讀作chòu多有討論,莫衷一是。筆者贊成后一讀音,現結合“詩史”對此提出一些新的例證。
一
“臭”讀作chòu時,“酒肉臭”的意思是酒和肉變質發(fā)臭了。對此不少人會質疑,肉放久了會臭,那么酒也會臭嗎?其實唐代的酒并不是現在的蒸餾酒,而是發(fā)酵酒。李時珍在《本草綱目》(參《本草綱目·谷部》)中記載蒸餾酒從元代才開始出現,發(fā)酵酒是直接借助酵母的作用,把含有淀粉和糖質原料的物質進行發(fā)酵,產生酒精。蒸餾酒在借助酵母產生酒之后,還要進行一次或多次的蒸餾,在蒸餾過程中進行提純,所以唐代酒的酒精度并不高。因為是直接借助酵母的作用釀造成酒,所以酒中會含有微生物和酵母菌,唐人詩句中經常出現綠色的酒和濁酒就是這個緣故。元稹言“三春釀綠醽”(《飲致用神麹酒三十韻》),白居易言“傾如竹葉盈樽綠”(《錢湖州以箬下酒,李蘇州以五酘酒相次寄到,無因同飲,聊詠所懷》),李賀言“瓦甒濁醪蟻浮浮”(《箜篌引》),杜甫言“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白居易言“一壺濁酒送殘春”(《快活》)。當然唐代也有所謂的清酒,即經過一定過濾的酒。華清宮中的唐明皇和楊貴妃飲用的自然是昂貴的清酒??杉词故抢畎自娭刑峒暗摹敖痖浊寰贫肥А保ā缎新冯y》)的清酒,受古人過濾技術的限制和發(fā)酵酒本身容易變質的特征,酒變臭變質在古代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如漢人韓嬰言:“人有市酒而甚美者,置表甚長,然至酒酸不售?!彼稳耸檠浴熬瞥舢Y兮肉爛床”(《彼縣吏》),周紫芝言“酒酸或忘飲”(《小兒刊歸自宛陵喜甚成詩三十韻》),蘇轍言“酒酸未嘗飲”(《辛丑除日寄子瞻》),陸游言“酒酸冷不得嘗”(《比得朋舊書多索近詩戲作長句》)。唐代酒文化發(fā)達,酒的品種有很多,《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河東之乾和蒲萄,嶺南之靈溪、博羅,宜城之九醞,潯陽之湓水,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又有三勒漿類酒,法出波斯。三勒者謂庵摩勒、毗梨勒、訶梨勒。”唐朝人也愛飲酒,帝王更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詩言:“莫慮昆山暗,還共盡杯中。”(《置酒坐飛閣》)唐玄宗李隆基亦是十分愛酒之人,其詩言:“不戰(zhàn)要荒服,無刑禮樂新。合酺覃土宇,歡宴接群臣。伐鼓魚龍雜,撞鐘角牴陳。曲終酣興晚,須有醉歸人?!保ā洞褐信d慶宮酺宴》)玄宗擺酒設宴,和楊貴妃、群臣共享宴飲相聚之歡樂,盡情盡興,不醉不歸。貴妃醉酒的故事流傳至今,美人和美酒也成為盛唐的標志。唐明皇與楊貴妃曾在驪山上通宵達旦地宴樂飲酒,“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游夜專夜”(白居易《長恨歌》)。而且此時正值寒冬,酒也可以用來暖身。所以驪山上肯定儲存了品種繁多、數量龐大的酒。而時間一長,有些就會變酸。宴席上觥籌交錯之后,無疑也會剩余許多。帝王享用的東西,即使是吃剩下的,除非賞賜,其他人也沒有資格食用。那么這些剩下的酒與空氣接觸之后很快就會變質。
懂得品酒的人,在喝之前會先聞酒香;嗜好飲酒的唐人更看重酒香。唐彥謙言“船上酒香魚正肥”(《贈孟德茂》),姚合言“酒香和藥熟”(《寄華州崔中丞》),白居易言“酒香留客住”(《寒食日過棗團店》),張泌言“酒香噴鼻懶開缸”(《酒泉子·其一》)??墒沁@種酒香一般情況下是指未經飲用的酒原本的氣味,而當一定量的酒進入腸胃之后,我們的身體就會散發(fā)出我們現在俗稱的“酒氣”,它不同于古人所認為的酒的香氣,而是大量喝酒之后,人的身體所散發(fā)的令人厭惡的氣味。酒的成分是異常復雜的,它在被身體吸收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廢物,這些廢物能夠像出汗一樣滲透出體表,它們在空氣中揮發(fā)并帶有氣味;飲酒人的口腔中也會散發(fā)一股酒臭味,這些都可以稱之為“酒臭”?!俄n非子·十過》中記載:“恭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睍x代葛洪在《神仙傳》中記載:“正旦大失火,食時有雨從東北來,火乃息,雨皆酒臭。”《鏡花緣》第九十六回:“正朝前走,忽覺酒氣熏人,忙掩鼻道:‘那里來的這股酒臭!”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極樂之宴”,規(guī)模宏大,參加的人數可能要達數百人。這么多人同時在宴席上喝酒并進行各種娛樂活動,此時每個人的身上都散發(fā)著一股“酒氣”,用酒氣熏人來形容當時的場景是再合適不過了。所以杜甫所說的酒臭也有可能是指“酒氣”。
二
“肉臭”就是指肉腐爛變臭了。 杜甫經過驪山的季節(jié)正值寒冬,前有詩句云:“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按理來說,在溫度如此低的情況下,肉是不容易變臭的??墒谴藭r在驪山上宴飲作樂的并不是普通的百姓家,而是唐玄宗和他的寵妃楊貴妃,他們并不像平民百姓一樣深受天寒之苦。古代雖然沒有現代人使用的暖氣,但是當時皇宮貴族的保暖措施也是十分完備的。對此,唐人張牧的詩可以作為證明:“長安大雪天,鳥雀難相覓。其中豪貴家,搗椒泥四壁。到處熱紅爐,周回下羅幕。暖手調金絲,蘸甲斟瓊液。醉唱玉塵飛,困融香汁滴。”(《雪詩》)他們的御寒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從房屋建造開始著手。其實早在秦朝的時候就已經有壁爐和火墻用于保暖,火墻就是在墻壁中留有通道,通道的一頭是爐灶在燃燒,熱氣通過管道把整面墻烘熱,使得室溫升高。古代貴族會專門建造溫室殿用于冬季御寒。《三輔黃圖》曰:“溫室殿,武帝建,冬處之溫暖也。《西京雜記》曰:‘溫室以椒涂墻?!薄稘h書·車千秋傳》顏師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溫而芳也?!苯贩渴加谖鳚h,是西漢未央宮皇后所居殿名,也叫“椒室”,花椒不止有調味的功能,將其涂墻還可以保溫。但是花椒在古代屬于奢侈品,普通人家是沒有條件建造“椒房”的。后來衍生出“椒房之寵”這一成語,來表示某位妃子的受寵?!妒勒f新語》中曾記載西晉富豪石崇家里也建有類似的溫室,“石以椒為泥”。作為封建盛世的大唐,造價昂貴的椒房多次出現于唐人詩句中。王維言“蘭殿新恩切,椒宮夕臨幽”(《恭懿太子挽歌五首》),杜甫言“就中云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麗人行》),張牧言“其中富貴家,搗椒泥四壁”(《雪詩》)。不僅如此,唐代的房屋建造技術也是十分高超的。據說虢國夫人所建的中堂,堅固無絲毫裂縫,連一只螞蟻也鉆不進去。聯想一下,這樣的房屋到冬天足以抵御寒風。第二種方式就是使用取暖物品。唐代室內取暖的方式主要是生爐火,這時已經出現了碳,貧苦百姓當然是用不起的;而皇家用的碳和達官貴人家中用的也是不一樣的?!堕_元天寶遺事》中記載:“西涼國進炭百條。其碳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碳,燒于爐中,無焰而有光,每條可燒十日,其熱氣迫人而不可近也?!被噬系木铀?,除了爐火之外,房間內有縫隙的地方都會用厚厚的氈布制成的簾幕擋住,地上和床榻上也會鋪上毛毯。白居易的《紅線毯》展現了宮廷使用的毛毯的保暖性,“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踏上歌舞來,羅襪繡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開元天寶遺事》中還記載了當時皇上和貴族為應對寒冬而使用的小物件,如辟寒犀、七寶硯爐、暖玉鞍,甚至還出現了妓圍、香肌暖手等保暖方法。
以上種種都說明,唐玄宗在驪山上居住的宮殿內的溫度是足夠溫暖的,驪山上的唐玄宗不用為冬季的嚴寒所苦惱,如唐代吳融詩中所說:“四郊飛雪暗云端,唯此宮中落旋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保ā度A清宮二首·其一》)況且驪山吸引各朝皇帝的關鍵是此處有溫泉,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溫泉水滑洗凝脂”,《開元天寶遺事》載“華清宮中除供奉兩湯外,而別更有長湯十六所,嬪御之類浴焉”。杜甫寫這首詩的時間是天寶十四載十一月,此時安祿山已經在范陽起兵,但消息尚未傳到長安,所以唐玄宗和楊貴妃等人還沉浸在盛世的輝煌中。晚年的李隆基越來越沉溺于享樂之中,在華清宮舉辦夜宴這樣熱鬧的場合中,肯定是各種山珍海味應有盡有。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食單的豐富性足以讓人瞠目結舌,這反映當時飲食的發(fā)達和貴族生活的奢侈。唐玄宗在華清池舉辦的宴會上所陳列的食物肯定有過之而無不及,“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橘”。在室內溫暖的環(huán)境中,擺放如此多的食物,吃不了的就會腐爛;而且從前面的詩句中可以看出,杜甫經過驪山的時間已經是凌晨,這說明宴會已經快舉辦了一夜。綜合以上幾種因素來看,肉類變臭是很有可能的。
三
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酒肉變臭是有可能的,可是杜甫卻不可能聞到。唐代唯一保存完整的華清宮朝元閣遺址的海拔約697米,華清宮依驪山而建,規(guī)模宏大。盧綸言“漢家天子好經過,白日青山宮殿多”(《華清宮》),張繼言“天寶承平奈樂何,華清宮殿郁嵯峨。朝元閣峻臨秦嶺,羯鼓樓高俯渭河”(《華清宮》),杜牧言“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華清宮絕句三首·其一》)。目前所清理出來的唐代華清宮浴池的遺址面積就有4600平方米。杜甫詩中提及“羽林相摩戛”,華清宮中有眾多禁衛(wèi)軍把守,宮外肯定也有不少士兵站崗,所以杜甫經過驪山時只可能是遠遠地望見了山頂的宮殿,而不可能近距離地仔細觀察。酒肉變質的臭味只會在較為封閉的室內才會出現,氣味肯定不會太過濃郁;況且低溫條件下,分子運動的速度比較緩慢,氣味擴散的速度也會變慢。所以,杜甫詩中的“酒肉臭”并不是他真實聞到的,應該是他一定程度的想象和夸張。特別是在寫這首詩時,杜甫的“幼子餓已卒”,這種喪子之痛使杜甫用字更加激烈,心中的悲痛淋漓盡致地揮灑于一字一句中。杜甫的詩雖然被稱為“詩史”,但我們不能以完全貼近現實的眼光來看待;杜詩作為文學作品,帶有一定的夸張和想象是很正常的,況且杜詩中這種藝術手法的運用具有一定的現實依據,它是為現實服務的,所以它不會讓我們覺得脫離現實?!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是用極度的對比來展現當時的貧富差距,前文的“霜嚴衣帶斷”也是運用夸張手法描述當時天氣的寒冷,衣帶一般是不會被凍斷的。這里杜甫夸張地認為普通百姓的衣服都凍得破爛,貴族們身上卻是“暖可貂鼠裘”,唐玄宗的華清宮中還因為太過溫暖而使得酒肉都發(fā)臭了。杜甫在其他詩中也運用過這種類似的藝術手法,如“富家廚肉臭,戰(zhàn)地骸骨白”(《驅豎子摘蒼耳》)。用富家食物的腐爛來顯示他們的奢侈并對比百姓生活貧苦的詩句屢見不鮮。杜甫晚年寫有“舊聞紅粟腐”(《有感五首·其三》),白居易言“廚有臭敗肉,庫有貫朽錢”(《傷大宅》),黃滔言“豪門腐粱肉,窮巷思糠秕”(《秋夕貧居》),兩漢樂府詩中有“倉梧多腐粟”(《東光》)。宋代詩人也寫下不少類似的詩句,徐明仲言“鞭算錢流粟腐”(《水調歌頭》),宋呂陶言“相因太倉粟,紅腐以時發(fā)。已朽外府貫,浩蕩流不竭”(《送劉希道龍圖赴秦亭》),馮時行言“酒腐于爵肉腐俎,擔石之儲我何有”(《自開江歸依山結茅以居偶成長句》)。
臭讀作chòu既符合當時的語境和社會背景,又有許多詩句作為例證;所以臭的讀音是確定的。但是在杜甫詩中“臭”解釋為難聞的氣味可能還運用了一定的諷刺手法。以“銅臭”為例,李翰言“魯褒錢神,崔烈銅臭”(《蒙求》),皮日休言“吳中銅臭戶,七萬沸如臛” (《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范端臣言“銅臭熏天夸侈極”(《此君軒》),孔平仲言“銅臭蝕肌肉”(《寄子由》)。銅錢真的會變臭嗎?自然不會,這是用來諷刺那些唯利是圖的人。人們對自己所厭惡的人和物都喜歡用臭字來形容。唐代無名氏言“顧聞朱門臭,當涂中有難”(《吳王夫差書一章并序》),孟郊言“詈言一失香,千古聞臭詞”(《秋懷·其十一》), 鄒浩言“朱門銅臭廚肉膻”(《王景亮攜晁無咎清美堂記來求詩為賦此一篇》),衛(wèi)宗武言“身前茍遺臭,身后烏可洗”(《春懷·其三》)。所以杜甫詩中用酒肉臭表達的另一層意味是對荒淫奢侈的貴族的深惡痛絕。朱門內的東西無論多么華貴,在我看來卻是臭氣熏天?!俺簟弊x作xiù來表示酒肉的香氣從語義上看沒有什么不妥,但是我們不能將“朱門酒肉臭”孤立起來看,不能僅僅以疏通語義為目標。作為文學作品,臭讀作chòu更能體現杜甫藝術手法的表達,并且是符合當時的現實條件的;而且它的情感表達更為強烈,符合當時杜甫的心理狀態(tài),其語義也更加豐富。
因此,我們無論從社會政治史,還是從風俗史或者文學史的角度來看,臭都當讀作chòu,也只有讀作chòu才更切近杜詩所具有的“詩史”的意義。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文學院)
何悟藏環(huán)早,才知拜璧年。翀?zhí)焱踝尤?,對日圣君憐。樹轉宮猶出,笳悲馬不前。雖蒙絕馳道,京兆別開阡。(其一)
蘭殿新恩切,椒宮夕臨幽。白云隨鳳管,明月在龍樓。人向青山哭,天臨渭水愁。雞鳴常問膳,今恨玉京留。(其二)
騎吹凌霜發(fā),旌旗夾路陳。禮容金節(jié)護,冊命玉符新。傅母悲香褓,君家擁畫輪。射熊今夢帝,秤象問何人。(其三)
蒼舒留帝寵,子晉有仙才。五歲過人智,三天使鶴催。心悲陽祿館,目斷望思臺。若道長安近,何為更不來?(其四)
西望昆池闊,東瞻下杜平。山朝豫章館,樹轉鳳凰城。五校連旗色,千門疊鼓聲。金環(huán)如有驗,還向畫堂生。(其五)(王維《恭懿太子挽歌五首》)